陳云
之壹·方圓之道
我國古代最早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有言道:“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痹诠湃丝磥?,天上的日月星宿,東升西沉,循環(huán)往復,圓轉如磨,故而天是圓的;大地遼闊無際,阡陌縱橫,平展方正,所以地是方的。方與圓乃是天地存在的基本形式。
古人信奉天人相應,天地的方圓之道很自然地就演化為人間的行為模式?!秴问洗呵铩む鞯馈肪陀小疤斓类?,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之說,圜,就是圓。古代陰陽家借助天地之道推論治國之理:君主發(fā)令,無所滯礙,就稱為圓;臣下恪盡職守,剛正不阿,便叫做方。為人之“方”大抵是指正直坦誠,表里如一,正如韓非子《解老》所云:“所謂方者,內外相應也,言行相稱也?!睘槿酥皥A”,則是指周到細密,審慎干練。中國人歷來講究剛柔相濟,既堅持原則又不失靈活性,方與圓正是極為形象的比喻,就如唐人李泌所說“方如行義,圓如用智”。
古時君子賢人常將方圓之道視作行事的準則。大醫(yī)藥家孫思邈主張“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可見方圓兼顧,事情才能成功。
作為一種人生信條,能做到方圓互濟的雖不乏其人,但顧此失彼的恐怕更多。以三國人物而論,兼顧方圓而臻于化境者當推諸葛孔明了。看他忠心耿耿,襟懷坦白的精神,可算是方的典范;再看他思慮周密、舉止謹慎的為人,又稱得上是圓的楷模。而有方無圓,剛烈粗魯,急躁莽撞的,譬如張飛。有圓無方,圓滑狡詐,詭計多端的,就如曹阿瞞。
現今,方圓之道亦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尤其是“圓”之道廣為人們推崇,只要瞥一眼書攤上的書名就足以證明,《如何迎合上司》《拍馬屁藝術》等,簡直到了亦步亦趨的地步。然處世之道非“圓”能一概而論,過于圓滑不免流于虛偽,終究被人們所厭惡和離棄。
之貳·委曲求全
凡事力求完美圓滿,歷來是人類生存發(fā)展進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但求全的途徑可謂千頭萬緒,究竟從何入門?這又苦煞了炎黃的前輩先人。
好在祖先中不乏睿智偉人。比如《易·系辭上》云:“曲成萬物而不遺?!碧拼泴W家孔穎達闡釋道,此句說的是:只有“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才能“成就萬物”。說白了也即現今俗語中的“委曲求全”之意。還有老子,他說得更為簡潔明了:“曲則全”,惟有“曲”,才能得全。他老人家的另外一句以曲求全的經典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幾乎成了當今解釋事物逆轉的絕佳口頭禪。
但,至于如何曲法,曲到何種地步才算完美?老子沒有說。其實,囿于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限制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局限,他老人家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不過,這個答案似乎可以從老子的后人荀子那里得到?!盾髯印返溃骸柏欢?,勞而不僈”是為曲,“滿則慮嗛,平則慮險,安則慮?!币酁榍芭c時遷徙,與世偃仰”更是曲的“大儒之稽”也。在荀子看來,“佚而怠惰,勞而馳慢”,或者“滿則驕,安則逸”等,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與“曲”相對應的“直”。直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是使人們不可保全的直接因由,最終將喪失既得的利益。而若想保持事物的亙古不變,防止其向對立面轉化,必須采取曲成其對立物的辦法來“養(yǎng)”活自己,這才是萬無一失的好辦法。
這種“物極必反”的委“曲”求全辦法,在當時看來無異于先知先覺,因為它符合事物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已經開了樸素辯證唯物論的先河。正因為如此,它才未被浩瀚的歷史塵埃所湮沒,一直衍化至今,并且表現得更為具體,更為細膩,更為平民化,“大難不死,必有后福”“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等都是由它演化而來。
但求全的途徑并非只有委“曲”一條。況且一味地曲成萬物還有其副作用。譬如社會上一度泛濫的行賄等腐敗現象,以犧牲自家的小利迂回曲折換回成事后的大利,其中的形式千變萬化,觸及的領域方方面面,而結果都大同小異:個人的私欲得到最大程度的膨脹,而付出的代價,是淡化社會責任、擾亂社會秩序,這無疑會污染社會風氣。好在中央近年來出臺相應措施,給予活學活用“委曲求全”者當頭棒喝。現今這一不良現象已得到有效遏制,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中國夢指日可待。
之叁·戲說檔次
生活接待講檔次,作為一種禮儀,尤其在重要的社交場合中,是不應該馬虎草率的,但如果一味追求,又會走向反面。
有本閑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青州東門有個皮匠叫王芬,后來成了暴發(fā)戶。富貴使他覺得光有名而無號已經不夠檔次,便請高人起了個別名“蘭?!薄M醴矣X得這別號很夠檔次。后來人們細一琢磨,才察覺這“蘭?!倍郑俗屍そ愁^上頂一把草之外,依然是“東門王皮”而已。落得他人一場訕笑。
古往今來,還有一種人,對于生活中虛飾的檔次避之有若仇寇。清代學者丁腹松屢次考試名落孫山,他在大學士明珠家授課,明珠知他博學高才而命運多舛,就叫家奴為他打通關節(jié),結果丁腹松考中進士,達到了較高的檔次??啥「顾蓞s認為明珠靠權勢為他弄來的這種功名,使他一生名節(jié)掃地,便歸鄉(xiāng)隱居,不求仕途。三國時,曹丕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詩友,彼此感情深厚。后來王粲死了,下葬那天,身為魏王太子的曹丕以“王室之尊”親臨他的葬事。面對死者,曹丕對同來的人說:“王粲生前喜歡驢叫,我們各作一聲驢鳴,為他送行吧!”說完便帶頭長長地學了一聲驢鳴,曹丕在這樣的場合沒有講究什么王室的尊貴,使人間多了一份真情與愛心。
為人貴淳樸,悠悠葆天真。但愿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過分追求檔次的人,記住古時那個青州王芬矯情飾己的教訓,以耿介恬淡自勵,在普通場合,不妨師法曹丕率真與隨俗。
之肆·幽幽泣歌
要說藝術,似乎是一種很高雅的東西,非凡夫俗子能駕馭得了?!翱奁弊鳛橐环N人之常情,稱其為藝術恐怕難有人信服。
近翻劉鶚的《老殘游記》,卻領略到一種別樣的感覺。作者在自序中把中國藝術說成是“哭泣的藝術”,并以難以辯駁的事實加以論證:“《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記》;曹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鼻铱赐鯇嵏Φ摹皠e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泄,除紙筆代喉舌,我千種相思向誰說?”還有曹雪芹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實在是幽絕千古的飲泣。曹又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萬艷同杯”,此乃是“千芳一哭”“萬艷同悲”的隱語。
縱觀人類的歷史,無論古今,孩子用它對付大人,女人用它對付男人??逓橹囆g,一點也不為過。確切而言,幽幽的泣歌,乃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驅力和原動力呵!
就如人之一生,一落地,就要哇哇大哭,父母耳中猶如一曲美妙的泣歌。及至成年,哭似乎成了女人的專利,正是她們與生俱來的自衛(wèi)武器。莎翁說,女人的名字是弱者,殊不知弱者的取勝之道,正是以柔克剛的幽幽泣歌。
哭泣,又是生命意識最強烈的表現。人不僅悲傷時要哭,喜極了也要哭,悲極怒極,反而要笑。只要還有哭的欲望,就還有對生活的依戀。
哭的藝術,非到老年不能徹悟。人在哇哇的啼哭聲中墜地,又在親人的悲泣聲中入土安息,生生息息,終究離不了哭的藝術。
概而言之,一切生之欲望,生之奮斗,都在這幽幽泣歌中了:或哀婉悱惻,或凄愴悲涼,或鏗鏘激昂,其實都是生之戀歌??!
之伍·千金散盡
太平盛世,國富民強,創(chuàng)業(yè)機會俯拾皆是,只要肯吃苦,肯用腦,發(fā)家致富不再是難事。然一旦手中有了大把金錢之后,如何花錢,反倒成了難事一樁。有句話說:如今是有錢任性,無錢認命。任性表現各人有各樣。有人恣意放縱,揮金如土;有人卻不忘初心,本色行事。當然,錢都是他們自己掙的,外人不好說什么。有道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且看古時有錢人如何任性。
清人毛奇令曾撰《明武宗外紀》一書,系采擷《明武宗實錄》中所載武宗的遺事而成者,目的在于暴露明武宗之為政昏庸,游幸無度,荒淫鮮恥,任用奸佞,行動非常等諸敗德失政之處,其中有篇《天水冰山錄》,乃明代權奸嚴嵩籍沒之后的登記簿,里面的賬目不值贅述,但題目取“太陽一出冰山頹”之寓意十分深刻。乾隆時文人趙懷玉為此作的序更可玩味:
“方丈之供,饜飫不過果腹;萬間之廈,偃仰不過容膝。不能日食百牢,身衣千裘也;不能夏兼進爐,冬兼奏扇也。而顧晝夜孽孽,干沒不已者,特夸多門靡,務快一時之心志,以為不若是,則權不足以脅人,富不足以甲眾……”短短不足百字,道出了斂財者的心態(tài)。用巴爾扎克的話說,貪財之心已使之成為不可理喻的“人妖”。
《金瓶悔》“戒貧詞”云:“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懷情為利休。急縮手,且抽頭,免使身心晝夜愁。”這可謂是對財迷們的當頭棒喝。但能因此就“急縮手,且抽頭”的清醒者則屬鳳毛麟角,俯拾皆是的多是些“蠅頭場上苦驅馳,馬足塵中廝追逐”的人和事。
當然,能看透金錢本質的人還是有的,譬如“陶朱公”范蠡,譬如元末商人陸道原。
范蠡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人生的榮辱、時勢的盛衰也是如此,因此,為人須待時而動,順應自然。所以他“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明人楊循吉《蘇談》里寫道:“元時富人陸道原,貨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曰:吾產皆與汝。惜為汝禍耳。道原遂為黃冠師?!边@位陸道原也是聰明人,他經歷過“千金一笑、萬錢一箸”的奢侈生活,后來意識到“物聚必有散”的道理,遂及時將錢財贈予他人,去當了一名道士。
陸道原的徹悟,大概與時代有關系。處在元末明初那樣動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中,烽火連天,餓殍遍野,有多少人連肚子都吃不飽,而自己獨獨擁有萬貫資財,即便不被眼紅的皇帝查抄,怕也會被有著數千年“均貧富”思想的百姓搶劫一空。與其禍及子孫,不如及早抽身,以作萬全之策。
古人的散財方法,有其當時環(huán)境的局限,我們也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而妄加評判。而今不少大款、明星通過成立基金會形式做慈善,或與患重病致貧的普通百姓結對捐助,這一正能量十足的現象已越來越成為共識,引得吃瓜群眾紛紛點贊。當然也仍有揮霍無度,不以奢靡為恥,反以擺闊為榮的少數丑陋現象。雖同為富豪,其境界兩者當有云泥之別。
之陸·贊擺渡人
古文難讀,最怵的當推音形字義晦澀難懂。此字彼時之音義,往往與今人理解相差懸殊,甚或南轅北轍。于是,只好找注本翻看。有時圣賢們幾句啞謎式的話,經注者妙手一點,如醍醐灌頂,督脈打通,全通曉明白。這些高超的注書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該說什么又不必說什么,該在哪兒加以點撥又在哪兒加以贊賞。這些學貫古今知識淵博樂于為讀古書之人助力的注釋者,實為可愛的擺渡人。
宋代的朱熹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擺渡人。他注《四書》,有板有眼,說理分明,分寸嚴謹。然而,或許是他太正統(tǒng)、太嚴肅了,我讀得很是拘謹。
就《論語》來說,我還是喜歡今人楊伯峻先生的譯注本《論語譯注》,好讀也好懂。他有時對某一章節(jié)有些感想,觸類旁通地附帶發(fā)些小議論,那注就更有意思、更有趣味。
《論語·季氏篇》有一章是這么寫的:“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曰君夫人?!边@段繞口令似的文字,被李卓吾(即李贄,明思想家)稱之為“古文最離奇者”。且看楊先生是如何“擺渡”的——
“這章可能也是孔子所言,卻遺落了‘子曰兩字。有人疑心這是后人見竹簡有空白處,任意附記的。殊不知書寫《論語》的竹簡不過八寸,短者每章一簡,長者一章數簡,斷斷沒有多大空白能書寫這四十多字。而且這一章既見于《古論》,又見于《魯論》,尤其可見各種古本都有之,決非后人所摻入?!?/p>
孔子和楊先生這兩段文字似乎都是注解??鬃邮菍υ缦仍牡淖⒔?,解釋邦君之妻的稱謂。而楊先生則是對孔子注解的注解,辯解得有理有據,一本正經,說得又頭頭是道,令人難以質疑。在筆者看來,此時事實已不再重要,那趣味十足的小注著實叫人拍案叫絕。讀書人在塵埃堆積、枯燥乏味的古書里能見此文字,猶如冬日里意外得一暖手壺,其手暖暖,其樂融融,其趣盎然也!
前幾日在《光明日報》正好看到一文,當代翻譯家周克希道:翻譯是遺憾的藝術,更是一場真正的接力賽。翻譯如此,古文擺渡者亦然。好的注就是一篇好文章,只有對古文懷有一顆珍視、敬畏的心,才能精準而持續(xù)地傳承文化。只可惜如楊先生這樣可親可近、善解人意、通達古今的擺渡人實在是太少了些。
原載于《鄞州文學》202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