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19日下午,一輛黑色小車在雨幕中駛入市人民大道200號。一名器宇不凡的男士緩步走下小車,抬頭凝望著人民大廈許久。這位男士是市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林占峰,在離開人大40年之后,他受月刊編輯部的邀請,第一次“回娘家”來看一看。
委員的職責就是反映人民的呼聲
市七屆人大常委會在上海人大70年發(fā)展歷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根據1979年修改的憲法,中央決定在縣和縣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這是我們黨和國家汲取文革教訓,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1979年12月29日,上海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選出了七屆人大常委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從此有了專門的常設機關。七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65名,有干部、知識分子、民主黨派人士、工人、農民、營業(yè)員、里弄工作者和人民解放軍,平均年齡59.5歲。林占峰當選時的身份是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年僅25歲。
在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廳內,當我們將查找出來的市七屆人大常委會會議場景照交到林占峰手中時,他感慨萬千、仔細辨認。
“這是在錦江飯店小禮堂吧。當時我們就是在這里開的常委會。不像現在有專門的會議廳?!卞\江飯店小禮堂召開過中共八屆七中全會,發(fā)布過《中美聯合公報》,是曾經的“政治活動重地”。林占峰記得當年在這里,比他年長不少的市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們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地討論的場景:“一討論起上海的住房,可謂群情激奮。當時上海的住房條件不僅有著諸多‘三代同堂’,還有‘七十二家房客’,逼仄的住房條件令市民生活的痛苦指數倍增。當時我還年輕,家里住房條件也還算可以,還沒有意識到改善市民住房條件的任務在當時竟如此嚴峻。在座的各位委員大部分住房條件也還可以,但一討論起市民的住房環(huán)境就激動不已,雖然‘事不關己’卻個個‘視如己出’,幾乎都站起來討論,甚至有些老常委已經討論到聲嘶力竭,最后還把汪道涵市長請來了。汪市長一到審議現場,就立即走到主席臺邊上的位置入了座,一一回答提問并表示市政府一定要想辦法把上海市民的‘住’給解決了。后來,本市的住房條件從市九屆人大開始逐漸有了起色,但其實早在市七屆人大時期就有意識地開展了啟動工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除了‘撥亂反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改善市民住房在當時并非最緊迫的任務,只能在準備充分后再開始布局。但每次委員們熱烈討論的場景,我都歷歷在目?!?/p>
我們在會議廳大屏上呈現了部分市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的照片,盡管許多老照片模糊不清,但林占峰卻感到十分親切,一下子打開了他的話匣子?!斑@些都是我的老前輩們,他們德高望重。羅竹風是著名語言學家、宗教學家、出版家,當時數他發(fā)言最多,言語最為熱烈;李壽葆是基督教愛國人士,以前是市友協會長,為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了許多工作;趙超構當時擔任《新民晚報》總編,由他撰文的評論經常在社會上引起諸多反響。當時我年齡小,也敢于講,所以《新民晚報》刊登了我的不少觀點,我的發(fā)言慢慢有了影響力,會外開始流傳起一句話,叫市人大‘上有羅竹豐,下有林占峰’,我意識到,我積極的發(fā)言被大家看到了、認同了?!?/p>
“您當時作了哪些發(fā)言?”
“當時正處于‘撥亂反正’時期,記得我在常委會會議上提出‘要正確理解和了解劉少奇同志’。因為我還擔任著市青年聯合會的副主席,在工作中意識到,像我這般年齡的青年大多數根本不了解劉少奇同志的生平,除非研讀過歷史,否則對他的認識僅限于街上的標語。青年同志和百姓們的觀念急需糾正,要將真實的歷史講述給他們聽。一言既出,整個會場都安靜了,委員們都靜靜地聽我陳述完理由,趙超構更是回過頭來盯著我的眼睛。第二天,《新民晚報》就刊發(fā)了正確理解和了解劉少奇同志的文章,還在廣播電臺中進行了播放。此事令我從此在人大里‘出名’了。”
提及年輕時的“莽撞”與“沖動”,林占峰的臉上依然洋溢著蓬勃的神采,仿佛并非“憶往昔”,而是談論著昨天的故事?!皠e看我發(fā)言多,在那么多前輩面前發(fā)言還是有點膽怯的。每次發(fā)言,我的心臟總是怦怦跳,但我記住了一位副秘書長說的話,當人大常委會委員,就是要反映人民的心聲。我是最年輕的委員,代表著青年團體,而人大常委會對于撥亂反正時期的社會來說又屬于新生事物,那么我就有這個責任、這份沖勁、這股膽量,破除條條框框,將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傳遞上去。也正因為年紀輕、經歷少,所以我沒有‘包袱’,更沒有‘帽子’,只有‘膽子’,來自群眾、來自青年階層就是我最大的底氣?!?/p>
今日中國的成就極不容易
林占峰18歲便入職了上海一個區(qū)的五金交電公司下屬的無線電商店。入職一年不到,他就被破格提拔為商店最年輕的總經理,此后不久又在團區(qū)委和團市委做一些青年工作,后被推選為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1984年,林占峰前往日本京都大學學習法律,1985年又前往美國加州學習工作了10多年,直至21世紀初回到上海。在出國期間,林占峰依然關心熱愛著祖國與上海,經常收看國內新聞。訪談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及“定力”與“壓力”,看過世界的他歸來仿佛仍是當時的青年,言辭犀利大膽,卻又凝煉著歲月的沉淀。
“我在國外的感受就是,中國的民主與西方的民主是有區(qū)別的,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民主有各種各樣,但民主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人民吃飽穿暖,這無需理論分析,主要還是得看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安全指數、人民的健康水準是不是越來越好,事實證明是越來越好!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背后是黨和政府的巨大努力和付出,是中國人民自己干出來的。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取得這樣的‘奇跡’,是絕無僅有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有‘定力’,要對前途無比堅定,真正做到‘不忘初心’。”
談及“不忘初心”,林占峰有著太多的感慨,不由得聊起了對人大工作的想法?!叭舜蟮墓δ芫褪亲鳛樯鐣摹€(wěn)定器’,人民的安心之所。為了解決問題、解開矛盾,老百姓可以選擇抱怨、投訴、寫信,但最有效最靠譜也最能令人感受到‘靠得住’的一條渠道就是人大,這就是人大作為‘穩(wěn)定器’的‘穩(wěn)定性’。百姓需要的是最樸素、最直接的回應。當溝通的渠道暢通了,人民的想法得到有效傳遞了,政府的決策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才能把得準力度、找得到立足點。就像曾經的民眾迫切期待的改善住房環(huán)境、整治交通、治理蘇州河……人大的前輩們將民主的聲音一一傳遞、一一實現,將人大該走的路鋪設好了,人大后續(xù)應當如何完善、擴建這條民主之路,相信人大青年工作者們抱著強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正在往這方面努力。人大既是反映問題的渠道,也應當成為幫政府出謀劃策的最可靠的建議者,這是不容低估的人大的力量!”林占峰最后對我們說,希望人大的青年同志們要從各自的教育界、文化界、宗教界、金融界等專業(yè)領域出發(fā),輻射至全上海乃至全中國來看問題反映問題,牢記人大的功能,不忘初心加油干!
離別時,雨停了,林占峰邁著輕快的步子離開了人民大廈,開著小車駛離?;蛟S只有擁有這樣的赤子之心,才能依然在70歲時保持著這份“年輕”與“熱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