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于病”,這可能是千百年來傳下的真理了?;旧险胬砜偸遣荒茴嵏驳?,縱然如此,我對這句話還是心存疑慮。
小時候滿村只有一個長白胡須的中醫(yī),但凡有人頭疼腦熱,老中醫(yī)總是給抓一大堆的草藥,小火爐放上砂鍋慢慢地熬,然后濾凈藥渣,剩下的半碗就是精華了,基本上是棕黑色的,味道苦且怪,須要放涼了屏住呼吸一氣兒喝完,半路是不能停的,一停就再也喝不下去了。
中藥的苦用語言形容不出來,小時候看著那半碗陰森森冒著熱氣的黑湯總是本能地抗拒,耍賴不喝,便會被大人訓斥:“苦才治病,糖甜,管用嗎?”于是便悻悻地不敢再犟,捏著鼻子硬生生灌下去,苦得打戰(zhàn)也不敢吐。
因為與苦相比,病痛更難受。
后來村里有了西藥店,小小的藥片,吃幾片便能很快地趕走病痛,雖也是苦,但和中藥的苦相比畢竟是小巫見大巫了,那時候心里是竊喜的,覺得吃藥沒什么大不了的。
直到有一次感冒,終于也領(lǐng)悟了小藥片的威力。
我將那藥片扔進嘴里喝口水仰脖往下咽,它卻粘在舌頭上,不管不顧地發(fā)起苦來,趕緊再喝一口水,卻依然沒有將藥片沖走,舌頭上的苦更加恣肆地蔓延開來。
小小的藥片就這樣不動聲色地警告了我,讓我知道它其實不那么好打發(fā)。那時候我就想,要是啥時候能把藥做得像糖一般就好了,甜絲絲地就把病治了。
醫(yī)學科技發(fā)展到今天,早已經(jīng)有了膠囊,有了糖衣片,再也不怕粘在嘴里苦得想哭了,一位學醫(yī)的朋友對我說,但凡膠囊和糖衣片,都是十分苦的成分在里邊,因為不好下咽,所以給它穿上了外衣,這樣吃藥者就沒那么痛苦了。
原來良藥,也是可以不苦口的。
那么這句俗話的下半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否也值得商榷?
有個單位規(guī)定八點點名,大家基本上都能遵守,只一次,頭兒自己遲到了,本以為掌管點名的小記錄員會巴結(jié)地放自己一馬,哪知事與愿違,他碰上了一個愛較真兒的人,這讓頭兒的大臉往哪兒放?于是惱羞成怒地將記錄員罵了一頓。愛較真兒的記錄員據(jù)理力爭,指出他身為制規(guī)定矩的頭兒,本就不該帶頭破壞規(guī)定,更不該錯上加錯地讓自己幫著作弊,頭兒被這上綱上線的指責氣得差點吐血,最后還是副頭兒勸走了執(zhí)著的記錄員,他勸慰頭兒說:“這件事情換個角度看其實不是壞事,你有一個堅持原則的手下,比那些逢迎拍馬之徒拿著規(guī)定送人情強多了。再者說,他敢于對你直言不諱,證明你平日里有開門納諫之風,你該自豪才是,怎么就糊涂了呢?”
副頭兒這幾句話句句真誠,絕對是十足的忠言,頭兒如醍醐灌頂,心里舒坦了許多,對那記錄員的舉動由憤恨轉(zhuǎn)為接受了。
你看,忠言其實也是可以順耳的,說不定,比逆耳的效果更好。
書上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像金蘋果落在銀網(wǎng)子里?!笨梢娬f話的方式有多么重要,都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心暖了,接受起來自然就順利得多,說不定還有事半功倍之效呢!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