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jīng)被“有用”綁架得太久了,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有用,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澳阕龅倪@些有什么用?”這句話成了否定一個人最有殺傷力的武器,意味著他做的一切都毫無價值?!澳闱颇慊钪€有什么用!”這也是最惡毒的話,意思是這人愚鈍而無能。
生而為人,追求有用無可厚非。說到底,人與世上的動物和植物是不一樣的。我們追求人生價值,希望最大限度發(fā)揮聰明才智,做出對社會、對他人、對家人有用的事,這樣才不枉來世間走一遭。
可是,如果讓“有用”成為執(zhí)念,人就活得太過刻板和功利了。做任何事,一旦只有功利的目的,就會喪失很多快樂。比如,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掙錢,就難以享受其中的樂趣;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大學,就難以享受學習本身的樂趣;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提升自己,也就難以享受閱讀本身的樂趣;交友的目的只是為了拓展人脈,就難以體驗到友情的真正滋味……現(xiàn)代人之所以過度內(nèi)耗和焦慮,就是因為把“有用”當成了唯一的衡量標準。
殊不知,“無用”才是“有用”之上的境界。就像草原上自由生長的樹和草一樣,享受天地賜予的陽光芬芳和清風蕩漾。“無用”如同漫長時光里一場又一場溫柔的風,讓生命得以舒展和自由。
看過周國平的一段文字,他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人生在世,多做些無用之事,會增添諸多美好滋味。很多無用之事都是有味之事,人生如果少了這些,就如同空蕩蕩的房子少了美麗的裝點一樣,必然會空洞乏味。而且,我認為除了做一些無用之事,做所謂的“有用之事”,也莫要帶有太過功利的目的。比如工作時就單純享受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學習時就享受汲取知識的快樂,閱讀時就欣賞文字帶來的繽紛世界,交友時細細體驗友情的美好和溫暖……如果你不被“有用”綁架,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原來如此有趣。
再說到人的一生,很多人都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大概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被父母和社會打造“有用”的人設。這里的“有用”,是成為成功者。其實所謂的“有用”,不過是以某種特定標準來評判的。而人的世界應該多姿多彩,奔跑的虎豹是一種姿態(tài),悠閑地在湖邊散步的仙鶴不也是一種姿態(tài)嗎?勇猛的雄獅是一種姿態(tài),角落里平凡的螞蟻不也是一種姿態(tài)嗎?做成精美家具的樹是一種姿態(tài),原野上自由自在的樹不也是一種姿態(tài)嗎?這個世界應該允許自由而靈性的生命存在。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睆氖浪椎膬r值感中掙脫出來,莫被“有用”綁架。作家王安憶在一次演講中對大學生說:“我建議你們不要盡想著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對年輕人來說,這真的算是正確的人生指引了。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