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之美,莫過于細(xì)小、波浪式的游行狀了。它們附著于水草、淤泥、黏土、石頭,因其細(xì)小常被人忽略,又因其美麗被人們所惦記。
其實,蜉蝣是一種古老的生物,距今至少已有2億年的歷史,如此細(xì)小、短暫的生命,也不知它們到底是怎樣繁衍、生存下來的。
蜉蝣的生命,頗為有趣。
據(jù)記載,蜉蝣一生要經(jīng)過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的發(fā)育階段,如此蛻變。卵發(fā)育時間通常1~2周,甚至有一個多月的;稚蟲期就要數(shù)月至1年以上,蛻皮20~24次,多者可達(dá)40次;稚蟲充分成長后,或浮到水面、爬到水邊石塊或植物莖上,日落后羽化為亞成蟲;亞成蟲經(jīng)過24小時左右蛻皮為成蟲。這是多么漫長的一個過程。
可是,獲得新生的成蟲,不進(jìn)食,一般只活幾個小時或幾天,故有“朝生暮死”之說。其短暫的一生都在繁衍后代,“蜉蝣閱朝暮,易死復(fù)易生”,如此循環(huán),生生不息,無窮無盡也。
或許每一個生命,都有著艱難的過程,鮮為人知的背后吧!
蜉蝣的一生,多在于孕育、綻放光彩,一直呈現(xiàn)著生命的本色。
細(xì)小,也讓我們見到這只美麗的小昆蟲時,才會想到這是蜉蝣;抑或從來就沒有看到,它們便這樣消失了。
生命的脆弱,一生的短暫,總給人以感慨、遐思。
蜉蝣細(xì)小,千古以來,卻有史冊記載、留名。
《詩經(jīng)》所言“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便是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色彩鮮明奪目,盡情展示著華美,令人想到如何安排人生、尋找歸宿?!膀蒡鼍蜷啞保崮鄣尿蒡錾v而出,便令人嘆其生命短暫,憂郁傾懷了。
《大戴禮記》有言“五月:蜉蝣有殷”,殷,即眾也。在熱帶至溫帶地區(qū),受溫度、地質(zhì)、水質(zhì)和水流速度等影響,農(nóng)歷五月已是蜉蝣大量繁殖的時節(jié)。氣候已暖,鮮嫩夏色,蜉蝣已喧,“蜉蝣動而晝喧,熠耀飛而夜朗”,不由令人眼中多了一份美好,也多了一分的憂傷情懷了。
蜉蝣,方言也叫“渠略”。按《本草綱目》所述:“蜉蝣一名渠略,似蛣蜣而小,大如指頭,身狹而長,有角,黃黑色,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雨后叢生糞土中,朝生暮死。豬好啖之。人取炙食,云美于蟬也?!贝蟮纸榻B了蜉蝣形狀、習(xí)性、食用等等?!扒浴边@一名稱,倒有點意思。渠,河渠、溝渠、水到渠成;略,用其精、用功少者皆曰“略”。望文生義,倒符合蜉蝣形象,可能還指蜉蝣的生命,雖短暫卻華麗,有活水、懂謀略的一生吧!
《孔子家語》所言“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萬物之所以不同”,萬物所不同,在生命周期的面前,皆相同也。
“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質(zhì),羌采采而自修。不識晦朔,無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傅咸也因“感其雖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翼,可以有興”,而作《蜉蝣賦》也。他寫出了蜉蝣雖然生命短暫,卻能珍惜當(dāng)下,有蘇軾《前赤壁賦》所言的“寄蜉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意味了。
蜉蝣短暫一生,又如《淮南子·說林訓(xùn)》所述的“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修短,各得其志也”,雖微細(xì)、善飛揚,盡得其樂,各得其志,也算精彩了。
天地里,寄蜉蝣,有感人生如蜉蝣,這般細(xì)小。
所以我也在想,“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人生在世,就應(yīng)珍惜當(dāng)下、做好自己,不辜負(fù)每一個今天,是這樣的吧!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