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的科學教材包括眾多復雜的抽象理念,如月食現(xiàn)象、生命周期等內(nèi)容。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處于起步階段,學識和生活經(jīng)驗尚需增長,他們難以獨立進行深層次的科學發(fā)現(xiàn),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科技手段的助力。
得益于信息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成為小學生學習科學的絕佳工具。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在科學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技術,借助圖像、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琳瑯滿目的學習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在課堂限定的40分鐘里更高效地探索科學奧秘。
小學生正處于由感性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重要階段,他們對于圖案明了、色澤鮮艷的事物格外感興趣。多元化的媒介素材借助圖像、文字、音頻及視頻的綜合搭配,向?qū)W生展現(xiàn)了一個視覺和聽覺效果俱佳的學習環(huán)境,帶給他們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不僅創(chuàng)設了一個飽含熱忱的教學場景,而且能觸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潛力,使他們在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下專注學習。
對于“浮沉”這個教學單元,我設計了一個教學方案。初始階段,放映動畫短片《灰狼和幼兔》。一只灰狼追趕幼兔,幼兔逃到溪流旁,抱起木塊縱身一跳,漂浮在水面上。反觀灰狼,它握緊重石一躍而下,沉到了水底。這時,短片結(jié)束,教師提問:“同學們,談談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說:“那么,今天我們共同探討關于漂浮與沉淪的奇妙現(xiàn)象吧?!边@段動畫短片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點燃了學生求知的熱忱,同時喚醒了學生的思考力,輕松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物體“浮沉”的科學原理。
小學階段自然科學教學旨在引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其核心目標是激發(fā)學生探索世界的天性,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得知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諸多復雜的自然現(xiàn)象或理論難以完全通過口頭說明和解釋。然而,借助多媒體技術,這些抽象的概念可以被生動直白地展現(xiàn)出來,進而使得原本復雜的概念易于理解,簡化學習過程。
例如,在學習“彎彎的月亮”時,學生普遍難以領悟月食與日食的發(fā)生機制以及它們變化的過程。教師可運用計算機生成的動畫效果,展現(xiàn)地球、月球及太陽旋轉(zhuǎn)時的位置變動,并輔以太陽的光線投射效果,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何為日食、月食以及月相如何變換等科學問題。這種將復雜概念形象化和可視化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從而使得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得到輕松解決。
再如,在學習“生物繁殖新技術”一課時,環(huán)境因素、時間局限、年齡差異以及知識范圍的限定,通常令學生難以深入了解關于動物克隆的具體流程及其實際情形,給課堂教學帶來諸多挑戰(zhàn)。通過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教學資源和影像資料,教學難度大大降低。首先通過屏幕顯示普通綿羊誕生的步驟,繼而呈現(xiàn)克隆綿羊的形成過程,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思索兩者間的不同,之后進行交流探討。這種教學手段拓寬了學生視野,促進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在小學自然課的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實驗項目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jīng)歷,但是某些實驗因條件限制,學生沒有辦法親自去進行實驗,此時便可借助多媒體素材來進行教學輔助。例如,在講授“聲音傳播”時,需要讓學生通過實驗理解聲音在真空中傳播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qū)W校實驗室缺少開展該實驗所需的設備,我便在網(wǎng)上尋找合適的教學視頻并將其融進我的教學過程,這不但填補了實驗的不足,還使得學生能夠輕松地理解這一科學知識。
現(xiàn)代小學科學教學未能全部實現(xiàn)實驗室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不足。比如,數(shù)字模擬實驗能夠讓教學內(nèi)容更直觀和明確。在教室內(nèi),由于學生人數(shù)眾多,不是人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師在講臺上進行的實驗操作,在這種情況下,放映實驗錄像便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可在播放關鍵環(huán)節(jié)時停下來,作出詳盡的說明,這樣不僅令學生印象深刻,也促進了他們對實驗流程的記憶。通過這一教學手段,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時會感到得心應手。
在講授“生物啟示”一課時,我提及生物模擬材料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教具演示出海洋中魚兒矯健遨游的畫面,激發(fā)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多重震撼中進行思考和想象。學生立刻蹦出想法:“如果咱們的泳將披上魚鱗般的服飾參賽,肯定能夠在奧林匹克賽場上多獲金牌!”抓住學生的這一濃厚興趣,我隨即指導學生用繪圖軟件去構(gòu)思一款生物模擬型運動裝。這樣一來,同學們的設計創(chuàng)意迅速被點燃。這類教學活動大大縮減了學生理解及掌握新知識所需的時間,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和參與活動的熱情,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儲備,提升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在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探究過程以及學生情緒、態(tài)度和價值觀形成三個層面進行教學。在這三大教學維度中,學生情緒、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育需依靠他們個人的情感體驗。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采用音頻和視頻素材,可以強烈觸動學生的感官,營造逼真的教學場景,進而激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講授“我們的由來”時,我播放了一個分娩過程的視頻。學生對所見畫面感動至深,他們分享感受時表示:“我懂得了自己誕生的日子也是媽媽承受巨大痛苦的日子,媽媽帶我們來到世上實在不易,我感恩媽媽,不再讓她憂心?!薄拔覍⒑煤谜疹欁约旱纳眢w,母親為了給我生命付出了太多?!蔽蚁嘈胚@是學生情感的由衷表達,他們不僅理解了自己出生的過程,更深切地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和生命的不易。
通過嵌入多元媒介,實操類課堂變得更加直觀和生動,便于在廣闊的視角與細膩的觀察、遠距離與近距離、快動作與慢動作、虛構(gòu)與實境之間輕松切換。這種方式的信息輸送不僅內(nèi)容豐富、操作便捷,還極大提升了實驗教學的魅力和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效地解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和關鍵問題,讓實驗活動更高效。
在常規(guī)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遇到諸如“細胞”實驗中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等較為復雜的實驗步驟。此外,該實驗還要求學生通過顯微鏡對細胞的形態(tài)與特征進行細致觀察。操作流程的準確性對實驗的成敗有著直接的影響,光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很難令學生把握實驗精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將自己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錄制下來,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現(xiàn)給學生,并將操作中的難點提取出來,與影像資料結(jié)合,予以逐一演示和說明。通過視頻的播映和教師的點評,將真實操作與理論知識、操作難點與學生動手實踐、影片示范與學生自主學習緊密融合,學生不再是了解單一的過程,而是能夠在他們的腦海中構(gòu)筑起操作步驟和求解過程的生動景象,從而提高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效率。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動手進行實驗是課程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它是科學知識體系構(gòu)建的起點。通常,教師會在學生開展實踐探索之際提前作出相應的指導,并列舉出需要留心的事項。然而,無論教師的講解多么深刻細致,仍有部分學生在操作流程上犯錯,或是實驗結(jié)果不盡如人意。我嘗試借助多媒體資料輔助教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以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的動畫細節(jié)和概念展示,能夠幫助學生在動手實驗前更好地把握關鍵要點,并更規(guī)范地完成實驗步驟。例如,在講授“水的蒸發(fā)與沸騰”這一單元時,需要讓學生學會操作酒精燈,并進行試管水加熱實驗。之前我采用邊做實驗邊講解的教學手法,效果并不理想,學生難以記住眾多操作要領,實驗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各種疏漏。有些失誤一旦形成習慣便難以更改,因此我開始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通過簡明的動態(tài)演示來展示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以此輔助學生記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望城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