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主要從事秘書與領導兩種工作,這就使他具備了秘書工作和領導工作的雙重經驗,因而,他既能夠站在秘書工作的角度來評價和認識領導工作,也能站在領導的角度評價和認識秘書工作。
求真務實,不搞形式,注重實效,是鄧小平一貫的工作作風。他最不講排場,反對繁瑣哲學、形式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到“文革”開始前的17年中,他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核心成員也只有一個秘書。他認為,身邊工作人員不在人多,重要的是效率要高。
劉鄧十萬大軍,但它卻只有一個非常小的指揮統率機關。司令部下設作戰(zhàn)、機要、情報、通信、軍政等幾個處室,每個處少則十來人,多也不過二十幾個人,非常精干。劉鄧司令部從來不設辦公室,不設秘書處,劉鄧二人也不編設個人秘書,他們每天辦公的地方是編制只有幾個人的作戰(zhàn)科。在劉鄧司令部里,沒有繁文縟節(jié),大事小事一齊處理,作戰(zhàn)命令當場可下,戰(zhàn)略決心及時可定,戰(zhàn)役指揮現場即可下達。團結、堅定、求實、高效,這就是劉鄧的作風,也是他們對身邊工作人員的無聲命令。
1949年12月,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他做地方工作與做軍事工作一樣,工作作風仍然是簡單明了,處理問題明確果斷。他主持會議,有兩大特點:一是開短會。如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只開了9分鐘,沒有繁文縟節(jié),沒有多余的話,話講完了,就散會。二是先聽意見后做決斷。每逢開會,總由各部門先發(fā)言,提出問題,大家講完后,該他發(fā)言了,他一二三四五,當回答的回答,當發(fā)回研究的發(fā)回研究,當拍板決定的立即拍板作出決定。與會人員常常是帶著許多問題和疑慮而來,但散會時,每個人都目標明確、任務明確、方法明確。
1975年,鄧小平在一次軍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指出:“規(guī)定配一個秘書,就不要用多了嘛。秘書少一點有好處,自己親自動手、勤懇一點,多動一點腦子,對自己好處多啊!”他批評一些領導干部有惰性和官僚主義,“不親自動手,不動腦筋,靠秘書辦事,講五分鐘話都要人家寫成稿子照著念,有時還念錯了”。
鄧小平堅持自己起草文件和報告,不讓人給他寫講話稿。1946年2月,中央致電劉伯承、鄧小平:近日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三人小組要到新鄉(xiāng)前線視察停戰(zhàn)后的情況,要求國共兩方的司令官前往匯報商談,并帶一份備忘錄給三人小組。劉伯承司令員擔心備忘錄不能按時寫出來,起草人也因時間太短感到緊張。于是鄧小平親自動手,他一邊寫一邊念給劉伯承聽,三個多小時一氣呵成。
鄧小平要求文件,哪怕是重要文件,都要壓縮文字,重復的話要省略,可以不說的話要堅決壓縮掉。
1950年9月,西南財政部起草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對五○年農業(yè)稅征收工作的指示》送鄧小平審核。鄧小平對這份文件作了很多修改,并寫了一段評語:“這個指示內容無問題,文字拿不出去,重復的話很多,至少可省略掉一半。請你們重新寫過……”
新中國成立初期,鄧小平任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那時雖然還沒有出現“文山會?!钡膰乐貑栴},但也存在文件過多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鄧小平當時作了不少重要指示。1950年5月,西南司法工作會議要出會刊,準備登載鄧小平在會議上的講話,秘書人員將講話記錄稿送請鄧小平修改。5月29日,小平專門寫信給周欽岳、胡光西:“鑒于多次經驗,各個會議都出??饔谛问街髁x,實際上看的人很少,花費很多,而且現在各種專業(yè)會議很多,專刊如多,下面同志必感頭痛,所以我不主張司法會議出????!彼谛胖刑貏e提到對自己講話的處理問題,他說:“我的報告因無時間改,請退司法部存案即可,不必登載?!?/p>
1951年5月,重慶市總工會王維綱、邵子言寫信給鄧小平,請他修改在首屆工會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稿,準備在大會會刊上登載。5月12日,鄧小平在百忙中復信,講了兩點意見,一是“講話記錄無法改,除非重寫一篇。所以退給你們,不用登了。如果你們認為必要,可摘其中的三二百字放于報刊即可”。二是“我不主張每會必出會刊,既費人力財力,又無多用處,請考慮”。
文山與會海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要搬文山必須先填會海。鄧小平一直很注意這個問題,他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講到90年代。
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結束時特別提到:“開會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短話,話不離題。議這個問題,你就對這個問題發(fā)表意見,贊成或反對,講理由,扼要一點,沒有話就把嘴巴一閉。不開廢話連篇的會,不發(fā)離題萬里的議論?!?/p>
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也講到了會議多、文件太長的問題。他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薄皶h多,文章太長,講的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內容并不很多。重復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p>
鄧小平對秘書工作要求很嚴格,他要求起草文件時,內容要符合客觀實際,掌握分寸,恰如其分,辦得到的就寫,辦不到的就不要寫。
鄧小平主持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堅持實事求是精神的范例。他一開始就提出了起草決議的設想,“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文化大革命’,評價毛澤東同志的功過是非,使這個決議起到像1945年那次歷史決議所起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他在看了決議草稿之后,認為“這個稿子沒有很好體現原先的設想”,“不行、要重新來”。鄧小平反復強調,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對毛澤東的評價,“寫不寫、怎么寫,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不寫或寫不好這個部分,整個決議都不如不做”。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討論和修改,提交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完全體現了鄧小平的設想。
鄧小平一貫主張,文件應具有可行性,所作的規(guī)定應當是辦得到的。1982年7月30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到為黨的十二大準備的政治報告和黨章兩個文件時,充分肯定了這兩個文件“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是比較成熟的”,同時還指出對那些“做不到”的規(guī)定“還要推敲”,例如黨章規(guī)定代表大會主要文件要提前一個月發(fā)到全黨討論就做不到。他強調指出:“總之,辦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寫。”
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嚴厲批評公文旅行是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之一,“已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他說:“為什么非把文件傳過來傳過去,盡畫圈,還不是官僚主義?有的事畫圈畫了半年還解決不了,究竟是贊成還是反對,也不知道。”他還說:“現在反正是畫圈,事情無人負責,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一拖就是半年、一年,有的干脆拖得無影無蹤了?!?/p>
鄧小平認為,公文旅行和現行的體制有關。這個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他說:“大家對公文旅行多、解決問題慢,意見很多,這些也都和體制問題有關?!痹谟媱澖洕w制下,我們實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長期缺少嚴格的從上而下的行政法規(guī)和個人負責制,缺少對于每個機關乃至每個人的職責權限的明確規(guī)定,“以至事無大小,往往無章可循,絕大多數人都不能獨立負責地處理他所應當處理的問題,只好成天忙于請示報告,批轉文件”。鄧小平要求“中央和國家要帶頭搞集體辦公制度,不要再光畫圈圈了”。
(摘自《黨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