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新課標的大單元教學,不是將教學內容簡單相加,而是圍繞某一教學核心,統(tǒng)籌教學內容,開展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有效應用這一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落實教學中的育人為本教學理念,還能推動課程結構、內容、方式朝著新的教學方向發(fā)展?;诖?,以新課標為基礎,文章對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的開展價值進行了分析,接著又從教學內容挖掘、目標確定、任務布置、典例研討、信息教學、整體反思出發(fā)對如何開展大單元教學進行了研析。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4-0151-04
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教學改革,不僅能夠改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知識碎片化、教學能力不足和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還能推動學生搭建地理空間尺度的主題式的內容支架?;谛抡n標,教師應該對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觀念進行綜合分析和探究,然后確定結構化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為教學改革做好萬全準備。
一、 新課標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開展的價值
(一)推動學生搭建起結構化知識框架
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特性追求的是內容上的整體性和形式上的結構化。這些特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落實,能夠推動育人為本教育理念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有效滲透。立足思維導圖確定大單元背景下的教學核心主題,圍繞主題搭建層次性的知識支架,能夠為學生的綜合化學習實踐奠定基礎。此外,這樣的框架化知識框架還能推動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認識世界和培養(yǎng)健全地理觀念。
(二)促進學生培養(yǎng)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主要包括了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yǎng)。新課標明確指出,地理教學實踐是需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開展的?;诖?,依據(jù)新課標開展的大單元教學內容和方式,就能夠推動學生培養(yǎng)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生活化實際教學問題和信息技術的教學,能夠增加學生對地理中的資源、環(huán)境、人口等深刻深思,搭建人與地理之間的正確觀念。理念搭建教學內容、明確核心素養(yǎng)目標能夠推動學生從整體出發(fā),系統(tǒng)分析地理環(huán)境,搭建層次性和結構化思維。信息技術下的大單元教學能推動學生在區(qū)域空間中,從不同類型、功能出發(fā),培養(yǎng)對地理的認識。多元智能任務和單元整體實踐項目能推動學生在考察、實踐、實驗中培養(yǎng)行為動力,以推動學生養(yǎng)成社會責任感。
二、 新課標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的分析
(一)挖掘課標理念,搭建單元教學內容
基于新課標和大單元教學,教師需要從自主學習和共同研討出發(fā),了解新課標的詳細教學理念、大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與特點;以此為基礎,利用思維導圖,確定單元教學內容,搭建知識框架;最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不足,確定知識框架的補足內容。
基于新課標和新教材,教師首先需要將教材內容與新課標進行對照、融合,初步自我分析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接著,借助線上登錄學校官網(wǎng)分析新課標解讀文件、觀看某軟件上的高中地理解讀視頻的實際行動,對新課標理念進行二次編碼和深度學習。線下與同年級的地理學科研討小組一起分析,新課標與年級學生地理學習基礎相適應的具體要求,探究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深度融合。
以理念為指導,教師結合教材中的自然單元教學內容和不同班級學生的學情,確定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內容;借助教學經(jīng)驗,分解教材內容之間的關系,搭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利用思維導圖,將教材內容之間的關系具象化,確定知識框架;立足學生的學習不足,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記憶空白,補足自己的知識網(wǎng)。如此,學生能在搭建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形成綜合思維能力。
例如,以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為例,結合新課標,教師就可以選擇多樣的方式,挖掘新課標教育理念,搭建單元教學內容。為學生搭建大單元背景下的教學內容,教師首先需要對新課標進行深度挖掘和內化,自主研討解讀新課標教育理念是圍繞核心素養(yǎng)開展的。
“宇宙中的地球”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演化過程。大單元教學內容中主要包含了人地協(xié)調觀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人地協(xié)調觀主要是指讓學生更好地分析、認識感受人與地理之間的關系問題。
基于理念,利用思維導圖技術,教師和學生能共同確定大單元教學內容結構。導圖第一字節(jié)為宇宙中的地球。第二字節(jié)為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演化過程。第三字節(jié)以第二字節(jié)為基礎,進行延伸,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可以確定為宇宙、太陽系、地球、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從地球的圈層結構出發(fā),可以確定第三字節(jié)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地球的外部圈層兩個部分。從地球的演化過程,可以確定第三字節(jié)為原始大氣、海洋和陸地、地質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史。
除了課內大單元知識內容結構,圍繞學生對此類知識了解得不足,還可以搭建與“宇宙中的地球”單元不同教學內容,如大單元背景下學生的錯題知識。以教學理念和單元整體下的教學內容為基礎,學生能培養(yǎng)人地協(xié)調觀和綜合思維核心素養(yǎng)。
(二)確定教學主題,設計素養(yǎng)導向目標
基于新課標和大單元教學理念,教師結合結構化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確定符合學生學情和興趣的大單元教學主題。接著,圍繞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設計大單元背景下的教學目標,為教學實踐奠定基礎。
例如,以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現(xiàn)象”為例,調查學生的學情,教師就能確定大單元教學下的教學主題。接著,結合新課標中的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可以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暗诙?自然地理要素及現(xiàn)象”主要包括了主要地貌的景觀特點、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huán)流、水循環(huán)過程及地理意義、海水的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植被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等7個方面的內容。結合教材內容,可以初步確定大單元主題為“自然地理要素及現(xiàn)象”。接著,從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興趣出發(fā),可以進一步確定主題為“家鄉(xiāng)與自然地理”。
以單元教學內容為基礎,指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下的目標包括:
①結合思維導圖,讓學生搭建層次知識框架,了解自然地理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搭建人與自然聯(lián)系的正確關系;了解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②結合小組討論,了解自然地理要素與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關注層次性和結構化綜合思維的搭建;結合這些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制約,搭建系統(tǒng)、動態(tài)、辯證思維,看待世界。③結合地區(qū)自然地理地貌、氣候等要素,增加對地區(qū)的科學、專業(yè)認知,并開展對應實踐。④通過實驗、調查、考察,掌握地區(qū)自然地理要素、現(xiàn)象的研究方法,感悟人與地理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能夠為教師后續(xù)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提供明確的方向。此外,教學目標可以作為大單元教學的教學評價標準,推動學生在課前和課后圍繞核心素養(yǎng)進行深入學習。
(三)立足學生學情,確定多元智能任務
基于新課標和大單元教學理念,教師需要通過調查的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多元智能潛力;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結合大單元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搭建起多元智能理論影響下的層次性、實踐性大單元項目任務。例如,以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與避防”為例,結合新課標,教師就需要立足學生學情,確定多元智能背景下的大單元項目任務;結合學生的學情,章節(jié)主題可以確定為“自然災害”。主題下的大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了常見自然災害及其成因、避防兩個方面。
通過線上設置和布置“學生對自然災害的了解調查表”,可以了解學生對此單元背景下的掌握情況,為學生準備精確性的教學內容?!皩W生對自然災害的了解調查表”主要從成因和避防兩個方面出發(fā)。成因主要可以從地震、氣象、海洋、生物四方面,讓學生在表格中填寫自己對自然災害的認知。為了深化學生對自然災害的深度了解情況,可以以泥石流為例,從成因、主要出現(xiàn)情況、消極影響幾個方面出發(fā)制訂表格。避防主要可以從自然災害的監(jiān)測、防御、救援、救助和避防自然災害的措施和方法幾個方面制訂學生了解情況調查表。教師最終能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分為基礎、中等、優(yōu)秀三個層次。
接著,確定多元智能的大單元背景下的項目任務為線上收集自然災害的要素、實踐探究地區(qū)的自然災害,制訂家庭避災、防災的方案,確定學校避災、防災的方案。針對基礎層次的學生,布置“線上收集自然災害的要素”項目任務。圍繞任務,讓學生線上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情況,了解自然災害產(chǎn)生的原因和發(fā)生的過程。針對中等層次的學生,布置“實踐探究地區(qū)的自然災害”“制訂家庭避災、防災的方案”。通過完成這些活動的活動實踐,可以了解地區(qū)的自然災害和家庭避災的主要方案的相關地理知識。結合這些內容,學生能了解自然災害的概念、分類、因素。布置“確定學校避災、防災”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在校園生活和實踐中,認識和了解如何在學校實踐中了解如何在地震、氣象、海洋、生物災害中借助學校優(yōu)勢和資源避災。
多元智能、單元項目任務,不僅能推動學生在結構化的教學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的核心素養(yǎng),還能推動學生優(yōu)化課程結構和激活學習的課程內容。此外,這樣的項目還能讓學生在教學改革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踐的學習能力。
(四)立足單元重點,開展典型案例研討
基于新課標根本理念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圍繞大單元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確定典型案例。接著,圍繞典例中的教學內容,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研討,以推動學生綜合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典型案例的研討主要包括了案例中包括的知識點、其他地理元素、解題思維。
例如,以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一章“人口分布、遷移與合理容量”為例,結合新課標要求和大單元教學理念,教師需要分解大單元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結合典型案例進行研討?!叭丝诜植?、遷移與合理容量”主要包括了人口分布、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分解大單元得出教學重難點為:讓學生調查家族三代以內的人口分布及遷移狀況、了解家族人口變化的特點和隨著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
以單元中的“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影響”為例,就可以選擇“候鳥老人”為典型例子,讓學生結合地理知識分析形成“候鳥老人”現(xiàn)象的主因和三亞市老年人口數(shù)量最多的季節(jié)是哪一個季節(jié)。圍繞這一典型例題,學生便能結合大單元核心知識,進行深度分析和解剖。若是學生一人對知識的掌握不足,那么教師需要安排學生小組之間、班級之間,在線上交流平臺或者線下面對面進行知識與例題之間的聯(lián)合討論。這樣的討論不僅能推動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實際應用,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和增加對區(qū)域的認知。
學生得出的答案不夠準確,教師就需要發(fā)揮自己的引導價值,為學生提供解題思路。學生得出答案之后,圍繞地區(qū)之間的相似性,聯(lián)系與三亞類似區(qū)域特征的地區(qū),讓學生進行拓展認知,如海南其余地區(qū)為什么三亞最出名?這就能增加學生知識掌握的深度。
(五)立足信息技術,搭建多元整體教學
基于新課標中創(chuàng)新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和大單元整體教學理念,教師就需要結合時代的發(fā)展特征,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方式,助力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借助虛擬現(xiàn)實情境技術,搭建形象生動的地理情境;利用交流程序與平臺,打破時空對高中地理研討的限制。此外,信息技術的搜索價值也是推動學生實時了解地理學科新知識的途徑。
(六)把握內容聯(lián)系,給出單元反思評價
基于新課標中提出的建立素養(yǎng)指導下的學習評價體系和大單元教學模式,教師需要關注單元內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多樣的大單元教學評價。例如,以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章“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為例,教師就需要把握大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給出單元整體內容和形式的教學評價。大單元教學評價內容需要圍繞鄉(xiāng)村、城鎮(zhèn)的空間結構、合理利用城鄉(xiāng)空間、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等大單元核心內容進行評價。大單元教學評價還包括了四大核心素養(yǎng)、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實踐等多個角度。而大單元的評價主體需要從之前教師的“一言堂”模式轉變?yōu)榻處煛W生共同評價。此外,評價方式可以從作業(yè)效果、線上評價和課堂口頭評價幾點出發(fā)。如此評價的方式和內容就既能推動學生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區(qū)域認知核心素養(yǎng),還能推動學生搭建課前、課中、課后補充知識框架。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實踐,是與時代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多元智能相適應的,具有推動學生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價值?;诖?,教師首先需要挖掘新課標理念中對核心素養(yǎng)的深刻內涵,結合課內外教學內容挖掘單元整體下的教學內容,搭建教材基礎;與學生共同確定大單元教學核心主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認知出發(fā),確定科學教學目標,指導教學實踐;選擇合適調查方式,確定學生學情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確定多元智能的大單元任務;結合線上和線下共同解讀大單元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案例,進行教學研討;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教學;選擇合適的單元教學評價標準,從多主體、多角度出發(fā),確定反思評價。
參考文獻:
[1]孟昱.新課標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路徑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36):63-65.
[2]黃慧雯,薛治國.大單元背景下高中地理研學設計研究——以“探秘喀什古城”為例[J].中學課程資源,2023,19(10):27-31.
[3]婁寶祎.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4]田園,戴文遠,顏怡鈞.指向綜合思維培養(yǎng)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大田縣礦業(yè)發(fā)展與‘五園’模式”為例[J].地理教學,2023(7):51-55.
[5]元平勝.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探析[J].高考,2023(3):53-55.
[6]李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