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的“新隴軍”,當然是要推出“新人”,首先作者的名字是新的,以前沒怎么見過,不是圈子里熟熱的人,再者,作品也是新的,有新意且達到一定水準。就詩歌而言,目前推出的幾位作者,其中有一些寫出了鮮亮的作品,或者詩作中有令人看好的東西。趙永娟便是其中一位。
趙永娟的詩,我讀了幾遍,印象是這樣的:初讀覺得不錯,覺得發(fā)現(xiàn)一個新人不容易,詩中既有穩(wěn)練動人的東西,又不乏一些新的語言形式的表達;抽空再讀,覺得一些詩沒那么新了,有些句子尤其是詩歌結尾的句子不到位,意思沒有跟上,總體上又平?;?;寫評論之前重新細讀一遍,又感到此前被忽視的,甚至不看好的某首詩,原來挺有味道的,某些詩句的表達原本自洽、合理。很明顯,文本沒變,閱讀感受卻發(fā)生了變化,這也許是因為作為文學接受者,我在閱讀過程中每次情緒、身心狀況不同,對作品的“參與度”不同,以致于增附了接受美學中所謂的那種“主觀性雜質”。
先來看詩,這首《長亭》:“最讓人心動的/難道不該是一座長亭嗎/不擅長告別的人,正試圖捂住/一張木凳的體溫//對于一座亭子,鐵銹發(fā)生在千年之后/現(xiàn)在,我們惜別的淚光/依然有木質的溫潤/叮嚀聲里,水袖甩起,又悲愴地落下//一個故事,到了精彩處/總會被作者,含著去寫/就像遠山含著亭子/就像亭子,只需露出飛檐就夠了”,以經(jīng)驗觀之,這是一首有經(jīng)驗的詩,融合了作者面對一個陳跡時的古意和今意,對前人的閱讀吸收,想要在某處出彩的意圖等,結構上穩(wěn)練圓熟,對詩的完整度把握比較到位,同時,思維和語言又有所創(chuàng)新。“不擅長告別的人”一句,即是出新的開始,告別的長亭里出現(xiàn)不擅長告別的人,有反尋常而行的意思。“正試圖捂住/一張木凳的體溫”,語言表達簡練、及物、得體,意象的選擇是花了點心思的。第二節(jié)順承,其中“鐵銹”一句很有起勢,下面承接,“木質的溫潤”對應的正是前句“木凳的體溫”,“水袖甩起,又悲愴地落下”也與“不擅長告別”產(chǎn)生某種因果關聯(lián)。至第三節(jié),“一個故事,到了精彩處/總會被作者,含著去寫”,作者玩了一點敘事學的技巧,即“敘述干預”,敘述者從后臺走出來,暴露了自己的存在;也叫“敘述分層”,即從前一節(jié)的抒情語境中分層出來,以敘述者的聲音介入、間離某種情緒,以達到冷靜和客觀化效果。作為一首詩的收束,需要這種效果。最后兩句“就像遠山含著亭子/就像亭子,只需露出飛檐就夠了”,處理也比較自然,沒有陷入概念窠臼,堅持用形象說話且緊扣詩題。
再看這首《行舟》,第一節(jié),“木槳在水面寫字/這些流言,飛快地推動小舟”,一開始便是隱喻,詩句比較新鮮,也有點出奇,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聯(lián),能夠讓人意會,能夠聯(lián)想,既意外又合情理。第二節(jié),“一個人暈船的過程/像極了真相逐漸模糊的過程”,順著前面的意思,水花如流言,推動小舟,導致一個人“暈船”,而“真相逐漸模糊”與人、流言同時發(fā)生雙向關聯(lián),使得生理性暈船和社會性暈船都有了所指,詩的隱喻義凸顯,生發(fā)巧妙。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成功的隱喻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作者的觀察、思索,甚至是領悟。領悟到位,即能有藝術發(fā)現(xiàn),使得隱喻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在詩的世界里改變事物的本然狀態(tài),引發(fā)新的語義世界,讓人遐想和體味,詩的意味感由此而生。至第三節(jié),“而巋然不動的那個人/必將活成一個有名的遺址”,問題就來了,“巋然不動”這個詞對應前面的“流言”,產(chǎn)生反差效果,是可以理解的,而“必將活成一個有名的遺址”,就有些費解了,看似奇崛,實則架空細巧,看似有依據(jù),實則缺乏一句清晰而合理的表達。感覺最后一句沒有跟上。我無法確認自己這樣的感覺對不對,無法拋開“主觀性雜質”,覺得最后一句可以寫得更好。
在一組作品里,像《歧路》《影子》《守口》等詩作中,也存在某些詩句需要進一步修改、潤色的問題。
更多的情況是,前面讀了覺得有些問題,再讀,又好像沒問題了。作者用心、用力的地方,亦需要讀者用心揣摩,否則容易出現(xiàn)淺讀或誤讀。譬如這首《孤獨頌》:“站在火車軌旁,比站在麥地邊/要孤獨一些//一定是眺望/更容易讓人孤獨//祖母沒去過遠方/她這一生,最擅長低頭”,感覺第一、第二節(jié)寫得挺好,挺空靈的,也能喚起人的某種普遍體驗,有點哲思的味道,至第三節(jié),“祖母”的出現(xiàn)看上去有些唐突,思維由某種普遍性跳到一個具體人物身上,詩力弱化了。而且,“她這一生,最擅長低頭”,乍一看,什么意思呢?“低頭”這個詞出現(xiàn)得很簡單、直接,沒有交代具體情形。再讀,再體會,又覺得這最后一節(jié)的出現(xiàn),跟前面是呼應的,整首詩的意思是自洽的,或許作者原本就不是重點表達普遍性事象,她只想寫祖母?!暗皖^”對應的是“眺望”,擅長低頭而不擅長眺望,是怎樣卑微而踏實的人生?與此同時,“遠方”“麥地”“火車軌”等詞語也冒出來發(fā)揮著暗示的作用,一起形成兩種人生、兩個世界的對比——強調一下,趙永娟的詩里常出現(xiàn)不同情形的對比——從而贊頌低頭者的“孤獨”。再讀這首《故鄉(xiāng)謠》:
要風聲很久才能碰壁
要曠野中猛獸橫行鳥雀當空
要一個人走著走著,就有炊煙領他回家
要沙棗樹上掛滿紅燈籠,樹下一群小娃娃
要一個母親系著花圍裙,鍋里下著面片子
……
要在春天這張紙上
使盡全身力氣畫故鄉(xiāng)。到最后
只修改我
只涂抹我
只擦去我
這首詩就很成功,幾乎無可挑剔。第一節(jié)意象綿密,描寫出故鄉(xiāng)的勃勃生機,自然的生機,人的生機。每句開頭有個“要”字,表示敘述者的主觀意向,即描寫的對象并非實有狀態(tài),而是種種企望的景象。到第二節(jié),語言明顯虛化,帶有總括的意思了,開頭又是一個“要”,接著出現(xiàn)“畫故鄉(xiāng)”,對第一節(jié)點畫到位,進一步加深對故鄉(xiāng)的主觀企望。最后“我”出場,增添了某種程度上的“有我之境”?!爸恍薷奈?只涂抹我/只擦去我”,這三句話很是給力,表達出一種撲面的單純的語言確定,以及背后的深長意味。已然完成的故鄉(xiāng)和沒有完成的“我”之間,形成一個對比;故鄉(xiāng)之于我的形象,我之于故鄉(xiāng)的形象,中間形成一個反差。從“修改”“涂抹”到“擦去”,即是“我”的完形、塑彩乃至最后消失的過程,是故鄉(xiāng)的地位增重和“我”之地位失重的過程。而“我”寧愿如此,“只”如此,在故鄉(xiāng)的背景上進行自我描畫,最后消失,又體現(xiàn)了歸于“無我”的生命自覺。
在趙永娟的詩里,還有一種思考的自覺。思考是人的本能,詩性的思考是詩歌寫作的高級本能。許多人面臨的狀況是,有時候寫詩之所以不成功,出現(xiàn)簡單化的敗筆,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恐怕要歸囿于思考不足,想得太少。趙永娟雖是新人,卻也是借助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夠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或至少在某些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深入思考的人。她有的詩在具象的基礎上,喜歡抽象的介入,甚至喜歡概念修辭。這未嘗不可,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必需,因為思考到了一定的理性階段,必然會不可或缺地體現(xiàn)出概念修辭的樣子。至于在詩的意義上成功與否,要具體分析,試看這首《局限性》:“上蒼使萬物具有局限性,這讓光/不得不緩緩收束起自己/此刻,她把我一半置于其中/一半和影子,繪上同樣的顏色/可你知道的啊/落日的悲哀/其實是人的悲哀/如果我突然落下淚來/那一定是因為我看久了落日/一定是因為我還年輕,還不想原諒/這個世界的/局限性”,此詩的具象形式是在寫落日,其抽象形式卻是在思考人的“局限性”,可貴之處在于,具象與抽象之間融合得比較貼切、流暢,隱晦而又自然。“局限性”本身就是一個概念詞,作者以此作題,以此展開和收尾,對思維的把控力要求更高。雖然我們不能很清楚地透析詩中所謂的“局限性”究竟為何物,雖然詩的結尾也很抽象,似乎缺了一點詞語的明指,但我們借助中間的明象和詞句暗示,會產(chǎn)生理解詩歌的一個向度,明白此“局限性”與造物有關,和光有關,和垂暮有關,和某種光彩生命的終結有關,這就可以了。此外,還有一些詩,亦帶著思考和體悟的句子,如:“行色匆匆/似乎每個人都有非去不可的遠方/霓虹閃爍/似乎每一盞都有非亮不可的理由”(《曠野》)“我不會這樣愛一個人/但雨,已經(jīng)下了整整一個秋天了”(《靜夜思》)“現(xiàn)在,深淵也不能/平靜過我了”(《與己書》),這些詩句都給人以很強的體會感,將事物感官化,迎接外象的給予,同時又充分內化,與個人的生命體驗以及思悟結合起來,從而獲得較為深切0828e0fc34446b9e5c6ad61653d84d00的內涵。
作者亦敢于出示自我,不吝釋放詩意的真誠,如《除夕辭》:
夜空真聽話啊
煙花說什么,就是什么
可惜啊
我已經(jīng)學會了平靜
——手心里積攢的光陰
足夠打一支發(fā)簪
別在灰蒙蒙的鬢間
只有面對一場大雪時
我才會允許自己
喊出聲來
詩作的完成度好,結尾也不錯。關于它的結構以及修辭,再不多說了,觸動我的,首先是那種感人力量,那種交代歲月隱跡和身心變換的真誠。沒錯,寫詩除了天賦、技巧,還需要真誠,除了對思維、語言能力的要求,還有對心靈的要求。
責任編輯 郭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