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在一候節(jié)氣中聽到的螻蟈鳴叫聲,就是指蛙鳴聲。也就是說,在立夏后,青蛙率先聒噪起來,接著是蚯蚓翻松泥土。之后,那鄉(xiāng)間田埂上的野菜開始爭相攀長。
我曾聽人說,立夏的蛙鳴序曲是入夏的登場大戲。也就是說,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池塘溢滿,到了晚上,月上中天,蛙鳴登場。那蛙叫聲,開始是一聲、兩聲,稀疏寥落,時斷時續(xù),很快便是眾蛙齊鳴,叫聲此起彼伏,匯成合唱,如一首交響曲。青蛙叫久了,會驟然停止,當四野歸于靜謐時,一片寂寞,讓人心慌。在短暫的休息后,再次有蛙率性起鳴,隨后便是蛙鳴如鼓,潮水般洶涌起來。小時候,我常走近池塘,側耳細聽,陣陣蛙鳴像熱情的夏天問候,讓我心生雅興。更多的時候,我是枕著蛙鳴聲酣然入眠的。
賈弇在《狀江南·孟夏》中云:“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蹦敲舷模赋跸?,夏季的第一個月,在農歷四月,陽歷五月,也有陰月、梅月之稱。此時,天光折射,在半空中顯現(xiàn)出迷人幻象,如若伴有蛙聲齊鳴,猶如管弦配樂,美不勝收。
張耒在《夏日七首·其一》中云:“千蛙鳴噪污池水,萬蟻奔馳一腐蟲。得喪世間能幾許,冥冥高處有飛鴻?!鼻茗Q于污水池中,數(shù)以萬計的螞蟻,拼命拖著一只死掉的蟲子。那情境讓詩人想到他的人生命運,好運不多,看不見宏大的生命氣象。
南宋詩人張良臣在《夏夜》里云:“恰則黃昏雨便晴,青塘迤邐盡蛙鳴。月明已在芭蕉上,猶有殘檐點滴聲。”詩人寫得心緒美好多了,那雨后黃昏,天氣放晴,池塘里的青蛙齊鳴,綿延不絕。當夜色降臨時,詩人透過芭蕉葉間的縫隙,看天空一輪明月,猶如聽殘缺的房檐下雨聲嘀?,斷斷續(xù)續(xù),內心愜意極了。
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寫道:“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边@首詞詞意清新,寫到天邊明月高掛樹梢,驚飛了棲息枝頭的喜鵲,在徐徐的清爽晚風里,遠方傳來了蟬鳴聲,氣息迷人。人們在稻花的香氣里訴說著豐收的好年景,耳邊傳響的蛙鳴聲一陣又一陣,匯成一片海浪般的喜悅。詩人的描述正如俗語所說:“立夏聽蛙聲,以卜豐歉年?!蹦峭茗Q,是農人心底的呼聲,他們視青蛙為田間衛(wèi)士、豐收的預兆,是生命的喜悅與希冀,猶如會心的笑容、舒展的眉頭。
劉基在《五月十九日大雨》中云:“風驅急雨灑高城,云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疾風驟雨里,烏云密布,雷聲隆隆,傾軋高城。一會兒,云雨作停,當烏云彌散時,感覺席卷雷雨的蒼龍去向不明,完全消失了。此時,眼前出現(xiàn)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萬蛙齊鳴。詩人的描述讓我想到立夏聽蛙鳴,萬物蓬勃生,還有“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正如《蓮生八戕》中寫的那樣:“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那蛙鳴聲,并秀天地,與日月歌舞。
在立夏的雨后月夜里,雨蛙鳴聲,喚醒了我曾經(jīng)的記憶,穿透了我的心靈,讓我靈魂變得安寧,沒有了絲毫煩躁,皆為一片靜謐的世界,廣袤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