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明照磨官審計考略

      2024-08-06 00:00:00方寶璋
      會計之友 2024年16期

      【摘 要】 照磨官審計是研究元、明兩代審計史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史料缺乏,學術界至今對其研究極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照磨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金史》卷55《職官一》,原意為照刷磨勘戶部計賬文書,具有內部審計的性質。元代開始在中央中書省、六部、宣政院、宣徽院及地方行省、諸路總管府等設照磨所或照磨官,主要職掌磨勘錢谷出納之事。明代繼承元制,仍在中央戶部、刑部、工部、都察院等,地方布政司、府及軍隊各都督府設照磨一官,以“閱案牘、察謬誤為職”。照磨為八九品小官,但負責本官府文書的審核與糾錯,其主要是進行內部審計,秩卑而任重,在元明兩朝內部審計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照磨; 元朝; 明朝; 審計史; 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16-0057-04

      一、引言

      由于照磨在元明清是最底層的八九品官員,不受人重視,因此有關其記載在史籍中極其簡略罕見。據筆者目前所見,元明清三朝均設有照磨官,但至今未見到清代有關照磨官的較詳細史料。初步推斷,清朝設有照磨官,但不像元明兩朝那樣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照磨官審計在元明兩朝發(fā)揮了重要的內部審計作用,是元明兩朝審計史中不可或缺的,必須引起學界的重視。因此,本文就元明兩朝照磨官審計做一初步簡要考述,以期引起研究審計史同仁的關注,對此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二、元朝照磨官審計

      查閱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①,“照磨”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元朝脫脫主編的《金史》卷55《職官一》戶部條。金朝戶部之下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官職?!袄芍卸拢砸砸粏T掌戶籍、物力、婚姻、繼嗣、田宅、財業(yè)、鹽鐵、酒曲、香茶、礬錫、丹粉、坑治、榷場、市易等事,一員掌度支、國用、俸祿、恩賜、錢帛、寶貨、貢賦、租稅、府庫、倉廩、積貯、權衡、度量、法式、給授職田、拘收官物并照磨計賬等事?!盵1]貞元四年(公元1156年)設勾當官,“專提控支納、管勾勘覆、經歷交鈔及香、茶、鹽引、照磨文賬等事?!盵2]可見,勾當官為戶部內部審計官。這兩處“照磨”均出現(xiàn)在戶部,還不是作為職官的名詞,而是作為動詞,其義可釋為照刷磨勘,就如以上引文中對計賬、文賬進行仔細的審查稽核,如同前代所常用的枸校、勾考、勾覆、勾檢等。換言之,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審計。

      照磨官最早出現(xiàn)于元朝,目前筆者掌握的根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如上文所引,查閱《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金朝出現(xiàn)“照磨”這個詞只有兩條,均不是指這一職官名稱。而最早出現(xiàn)這職官名稱的,則是元世祖至元壬辰,即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代集賢大學士、中書左丞許有壬《至正集》卷43《御史臺照磨題名記》載:“厥初無照磨官,至元壬辰,臺臣以贓入既夥,出納無適,爰始奏設。又慮員之冗也,乃以其職冠承發(fā)管勾兼獄丞之上,遂為定制焉……愚惟照磨兼承發(fā)獄丞,一人而三職也。獨稱照磨者,舉其概也。”這里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元朝起初沒有照磨這一職官,到了元世祖至元壬辰年,即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因為御史臺所沒收的贓款數(shù)量增多,出納不符合規(guī)定,所以上奏皇帝批準,才開始設置照磨這一職官。當時為了防止官員設置太多,照磨與承發(fā)管勾、獄丞三種職官僅一人兼任。二是《至正集》的這一記載,某些方面從元代理學家鄭玉《師山集》卷3《送鄭照磨之南安序》記載中可得到印證:“照磨初名提控案牘,行省版授,后改兼照磨承發(fā)架閣,乃命于朝,列第九品?!睆摹罢漳コ趺峥匕笭笨芍?,元朝初無照磨這一職官,其是由提控案牘一官改名而來?!昂蟾募嬲漳コ邪l(fā)架閣”,即與承發(fā)架閣職官合并,僅兩職相并。因獄丞不是每一官府都有,只有御史臺監(jiān)察機關或刑部等司法機關才設,所以一般官府設照磨一官,僅兼承發(fā)架閣,即稽核審查文書與檔案保管兩職由一人兼任。因此,筆者認為歷史上照磨一官最早在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開始設置,主要職掌稽核審查文書(主要為錢谷計賬),并對文書檔案進行保管,如中書省照磨官“掌磨勘左右司錢谷出納,營繕料例,凡數(shù)計、文牘、簿籍之事”[2],主要進行內部審計工作。

      元朝上自中央中書省、六部、宣政院、宣徽院等,下至地方行中書省、諸路總管府等均設有照磨一官,而且像戶部這樣主管全國財政的機構,其下屬大部分部門也設有照磨一官。照磨官的職掌主要是磨勘錢谷出納之事。如中書省照磨官“掌磨勘左右司錢谷出納,營繕料例,凡數(shù)計、文牘、簿籍之事?!盵2]吏、戶、禮三部照磨所掌“三部錢谷計賬之事”[2]。照磨官還有其他職掌,如兼管案牘、刑獄等事。元代照磨官的品秩很低,以八品或九品官充任。而且人員配備也少,如一個龐大的中書省,僅設照磨一人,典吏八人。左三部照磨所也僅照磨一人,典吏八人。其他機構更少,僅設照磨一人,沒有什么其他屬吏,有的照磨官甚至由提控案牘兼任。但是,照磨官的監(jiān)督作用不可低估,如鄭玉在《師山集》卷3《送鄭照磨之南安序》中所云:“照磨初名提控案牘,行省版授,后改兼照磨承發(fā)架閣,乃命于朝,列第九品。今銓曹以員多,雖正從八品,皆借注為之,又兼領對同承發(fā)檢舉勾銷,與夫圖籍之所藏,案牘之所庋,別有印章,其位視經歷、知事雖在下,而事加繁劇焉。令甲:凡在外諸司署牘,皆自下而上,故一路之事,必自照磨始。照磨以為可,則署而呈之府,然后行之州縣;照磨以為不可,則格不得行。故一郡之休戚,眾務之得失,在于照磨一署之頃。照磨署之當,則一郡蒙其福;照磨署之不當,則一郡受其害矣。照磨之職,可不謂重且劇哉!”[3]

      元代照磨官品秩很低,故史籍中有關其審計監(jiān)督活動的記載極少。茲舉二例以窺一斑。許有壬《至正集》卷43《御史臺照磨題名記》云:“愚惟照磨兼承發(fā)獄丞,一人而三職也。獨稱照磨者,舉其概也。金谷則欲燭照磨研,厲其隱失也;簿書則欲久近有稽,出入無格也;囹圄則欲大而無抑無庾,小而無淹也。”顯而易見,照磨一人身兼三種職能,其首要職能仍是“燭照磨研”金谷出入,也就是說對錢糧收支進行審計監(jiān)督。黃■《文獻集》卷8上《江浙行中書省左右司都事劉君墓志銘》載“(劉濟)選授江南浙西道管勾承發(fā)架閣兼照磨,以照磨劾其使貪縱不法,事聞,使坐斥去?!睆拇藯l記載可知,照磨官在照磨錢谷出納中發(fā)現(xiàn)某官經濟上違法亂紀行為可以糾劾,但似乎沒有處理權,只能呈報上級對其實行處罰,這就是“事聞,使坐斥去”。

      三、明朝照磨官審計

      明朝繼承元制,在中央戶部、刑部、都察院,地方布政司、按察司及府下置照磨所,設官照磨,秩正八至從九品,以所隸官衙之高下而別其官秩,負責照刷磨勘文書計賬之事。據《明史》卷72《職官一》記載,如明朝在戶部設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負責“稽文書出入之數(shù)而程督之”。刑部亦設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工部置照磨一人。戶部管財政收支,工部管工程建筑,都是經手錢糧較多的部門,照磨“稽文書出入之數(shù)而程督之”,其實主要就是在進行錢糧收支的審計監(jiān)督。明朝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監(jiān)審合一機構,其屬下的照磨所照磨官協(xié)助都御史或御史們照刷磨勘文書,其實主要也是在進行錢糧簿書的審計。

      明朝地方各省承宣布政使司設照磨所,照磨一人,從八品;提刑按察使司也設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府設照磨所,照磨一人,從九品。照磨“受發(fā)上下文移,磨勘六房宗卷”[4],其中磨勘戶房、工房宗卷,其大部分就是審計錢糧簿籍宗卷。

      明朝在軍事機構內部也設照磨官,如各都督府設照磨一人,正九品,其對軍隊文書的稽核就包含有許多軍餉,軍事物資、人員馬匹數(shù)量的審計。

      明朝照磨官與元朝相似,雖是八九品秩的低級別官吏,但是其在官僚機構中的地位不容小覷,不僅監(jiān)督著各種官府文書的來往,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拒絕接收或發(fā)送,而且某種情況下甚至有一定的決定權。照磨官品秩低,正史記載極少,但查閱歷代文集,卻還能發(fā)現(xiàn)吉光片羽,以窺一斑。如明初重臣王直在《抑庵文后集》卷13《送羅儀范照磨詩序》中就指出:“照磨官九品,于僚為卑,然一郡之文移必由之,非止閱成案而已,其勢可以軒輊于一時。昔之任此而裕其妻子者多矣,然卒享之與否,予不能盡知也。”[5]王直在此一語中的地指出照磨官秩卑有權的特點。明初大臣梁潛在《送蕭照磨之任高州府序》中指出:“照磨、檢校以通稽一郡之政事,綜核簿書,勾考纖悉,其職若易,而任尤要。秩雖卑,而權未嘗輕。茍非明于法而審于治體者,未易以居也?!盵6]梁潛在此不僅也認為照磨官秩卑權未嘗輕,而且還認為其職負責“綜核簿書、勾考纖悉”,事關技術性、政策性較強的財會、審計工作,如果對法律、財會不是很通曉的人,是不宜任此職的。

      明嘉靖年間官員兼學者李舜臣則對都察院屬下照磨所的工作特征做了總結:“稽于諸司諸路之來,務于至纖至隱之察者,照磨所所有事也。”[7]由此可見,明朝都察院照磨官所稽核的各種文書范圍十分廣泛,包括中央政府各部門和全國地方各路,而且查核得非常細致,即使很小不易察覺的細節(jié)也要稽核。

      值得注意的是,照磨雖是八九品的最底層官員,但在元明兩朝卻受到官僚高層的重視,多數(shù)是像王直、梁潛那樣的重臣或大臣。一般來說,這樣位高權重的重臣、大臣是不屑給八九品的最底層官員寫序文的,而且他們在序文中往往還對這些照磨官員寄予厚望。如明初重臣王直在《送羅儀范照磨詩序》中勉勵羅儀范說:“為是官茍持志不變,而盡其心于義所當為,則其所立必有過人者。凡怙侈滅義之人,皆有愧于儀范也。”[5]明初大臣梁潛在《送蕭照磨之任高州府序》中也說,“茍非明于法而審于治體者,未易以居(照磨之職)也”。但是,“夫積宏偉之見者,所負也高;所負之高,則見之行事者,必有以過乎人。而(蕭)子敬毅然剛介,蓄其所欲弛張之意,沛然如河決下流,莫之可遏,則夫心志思慮之發(fā),其可茍焉?以自放政治乖違之機,其可忽焉而不察哉?所謂明于法而審于治體者,子敬固當勉焉而深致其意也?!盵6]

      明朝重視照磨官的內部監(jiān)督審計作用,往往選拔一些德才兼?zhèn)涞娜瞬艙握漳ス?,所以涌現(xiàn)出一些優(yōu)秀的照磨官。如明朝重臣楊士奇《東里集》卷6《送羅照磨致仕序》中就稱贊羅儀范擔任肇慶府照磨期間,“廉潔而端靜,愷悌而寬厚……所至不私取民一芥,民知儀范長者,皆■其令如父之令,其所集事恒先諸邑……至官三年,計其跋涉山 ,沖冒瘴毒之日,恒什八九,而坐廨宇治職事之日,殆十一二”。明初大臣金幼孜在《金文靖集》卷9《臺州府知府王仲智墓表》中也贊揚:“大藩照磨,秩卑而任重。君(王仲智)勤于其政,介持弗阿,以賢能著聲,上官莫不推許之。”

      照磨雖為八九品秩的小官,由于其所處之職“任重”,所以如照磨任用得人,在其職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對該任職官府能起到不小的正面影響。如謝良翰“除建寧府照磨,建寧遠郡,為吏者多怠忽,案牘不能無謬誤者。君至,日夜磨勘,皆駁而正之,府中肅然敬憚焉”[8]。又如張友讓為福建憲臺照磨,“初至,見政有是非,輒公眾言其不可或不從,必反復辯論,至窮極而后已,故藩臬大臣為之更令改度以從政者甚多。凡有所為,必審思而后行之,曰:‘得無不可張照磨意乎?’然敬而忌之,每遇事有難理,輒以委焉”[9]。謝良翰、張友讓兩人能夠秉公執(zhí)法,勤勤勉勉、一絲不茍于稽查審核往來文書,使當時在其任職的范圍內維護了官場的認真負責之風,很好地發(fā)揮了照磨監(jiān)督審計的職能。

      明代重科舉制度,如在科舉中中進士,一般進入科道官的可能性很大??频拦僖话銥槠咂坊驈钠咂饭?,雖然品秩不高,但由于距離最高權力中心——皇帝很近,因此,仕途廣闊,遷升快捷。如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卷29《六科舊僚題名》中記載了正統(tǒng)、景泰6年間他在兵科任職中同僚102人的遷轉情況,其中得到遷升者占84.5%,遷升5—8級,進入四品以上大僚的占總數(shù)的63%。這雖然只是6年的情況,但大體可以反映明代科道官遷升之速。與此相反,明代照磨官由于大部分是未取得功名的士人,擔任照磨官以后由于離權力中心——皇帝甚遠,因此也比較難以晉升。如上引羅儀范在廣東肇慶府任照磨官,明代時廣東仍屬邊遠蠻荒地區(qū),所以即使廉潔愛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做好本職工作,但得不到晉升,最后仍然以照磨官身份退休。又如張友讓在福建憲臺任照磨官,堅持原則,秉公辦事,很出色地發(fā)揮了照磨官應有的作用,但由于為人“抗直”敢言,使憲臺上下“敬而忌之”,所以也得不到晉升,最后仍以照磨官身份告老歸鄉(xiāng)。有些照磨官幸運者得到升遷,但比較罕見,即使得到升遷,也很有限。如謝良翰任福建建寧府照磨,“日夜磨勘”糾正案牘謬誤,最后晉升為御史,從八九品升遷到七品。比較幸運者如王仲智,任照磨官時“勤于其政”“以賢能著聲”,得到上級領導的贊賞,“上官莫不推許之”,最后官至臺州知府四品。

      四、結論

      綜上所述,照磨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元代脫脫等撰寫的《金史·職官一》戶部條,其意為照刷磨勘計賬、文賬,換言之,其最初的含義就是審計中的查賬、比較分析等工作。從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開始,設置照磨一官,取代了唐代勾檢制度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中兼職的勾檢官,負責對一般文書,其中最主要的是對財政財務收支賬籍簿書的照刷磨勘。照磨稽查審核的文書主要有三大類,即財經、行政和刑獄,其中最主要的是財經類。如照磨在元代“金谷則欲燭照磨研,厲其隱失也”,明朝繼承了元代這一制度,照磨“所職者,磨算簿籍已耳”[10]。元明兩朝照磨一官的特點是“秩卑而任重”:照磨通常為八九品,屬于品秩最低的官員之一,但是責任較重大,負責所在官府文書、計賬的“磨勘”“駁正”。元代“照磨以為可,則署而呈之府,然后行之州縣;照磨以為不可,則格不得行”[3]。明代“一郡之文移必由之(照磨),非止閱成案而已,其勢可以軒輊于一時”[5]。

      元明兩朝從中央到地方官府中照磨官對財經文書的照刷磨勘實際上發(fā)揮了內部審計的作用,使各官府財經文書通過照磨“閱案牘、察謬誤”而“駁而正之”[11]。因此,照磨雖然作為一個品秩最低的小官,但其作用不可小覷。正如元人鄭玉在《師山集》卷3《送鄭照磨之南安序》中所云:元代“一郡之休戚,眾務之得失,在于照磨一署之頃。照磨署之當,故一郡蒙其福;照磨署之不當,則一郡受其害矣。照磨之職,可不謂重且劇哉!”事實證明,如果照磨一官選任得當,的確會對本任職官府和民眾帶來不小的積極影響。如明代張友讓為福建憲臺照磨,“見政有是非,輒公眾言其不可或不從”,以致使“藩臬大臣為之更令改度以從政者甚多”[9]。不言而喻,使福建憲臺避免了不少決策上的失誤。又如羅儀范為廣東肇慶府照磨,“不私取民一芥”,這不就是使“一郡蒙其?!盵9]嗎?

      唐代建立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勾檢制度,大致可分為兩個最高領導機構的系統(tǒng):其一是尚書省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所在的官府,其二是刑部之下的比部,下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中的相同兼職勾檢官,分別執(zhí)行著不同的勾檢職能。尚書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主要是勾檢官府中一般事務與文書,當然其中也包含勾檢財政財務收支的稽失;比部則專門勾覆中央至地方各級官府的財政財務收支。宋代元豐改制之前,國家實行中央中書省管行政、三司管財政、樞密院管軍事,地方路級設監(jiān)司(轉運司、提刑司、提舉常平司),府州設知府(知州)、通判,縣設縣令體制,使唐代的勾檢制度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元豐改制后,宋朝又基本上恢復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刑部之下的比部審計也隨之恢復,其雖然與唐代不盡相同,但從總體上來說,唐宋還是屬于同一個體制的。元明清時期由于取消了刑部之下比部審計,將大部分審計職能歸入監(jiān)察機關(元代御史臺、明清都察院),實行監(jiān)審合一體制,使唐宋中央至地方審計體制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其中變化之一就是出現(xiàn)了照磨一官,負責“閱案牘、察謬誤”[11],其中主要是“磨算簿籍”[10],即進行內部審計工作。

      【參考文獻】

      [1] 金史卷55百官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元史卷85百官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 鄭玉.師山集卷3送鄭照磨之南安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4] 明史卷75職官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13送羅儀范照磨詩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 梁潛.泊庵集卷5送蕭照磨之任高州府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 李舜臣.愚谷集卷5送都察院都事王君擢任屯田主事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8] 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30御史謝良翰墓志銘[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9] 李時勉.古廉文集卷6送張照磨歸鄉(xiāng)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0] 鄒元標.愿學集卷5下覺軒記[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1] 王直.抑庵文集卷5贈陳照磨序,抑庵文集后集卷30御史謝良翰墓志銘[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五河县| 石首市| 临湘市| 成安县| 西宁市| 明星| 洮南市| 许昌县| 西昌市| 龙泉市| 广饶县| 岑巩县| 美姑县| 合水县| 通城县| 新平| 永仁县| 伊川县| 丹寨县| 新乐市| 呼伦贝尔市| 阳山县| 荆州市| 芜湖市| 连江县| 湟中县| 韶山市| 扶风县| 巨鹿县| 厦门市| 沁源县| 博乐市| 兴国县| 古浪县| 民勤县| 南康市| 琼中| 武山县| 贡觉县| 专栏|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