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概況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距市中心約20千米,是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原名云錦山,后改名龍虎山,關于改名有兩種說法:《(同治)廣信府志》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臺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huán)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則說第一代天師于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
龍虎山處于亞歐大陸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的結合帶,是由紅色沙礫巖組成的丹霞山體,屬于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以侵蝕殘余的平頂型、圓頂型峰叢及峰林型丹霞地貌為標志。
龍虎山主要有上清宮、天師府、仙水巖、巖墓群、象鼻山和獨峰馬祖巖等景點,主峰天門山海拔約1300米。景區(qū)內還有一條上清河,它發(fā)源于資溪高阜山,自東南向西北貫穿龍虎山景區(qū),至余江境內匯入信江。
龍虎山屬于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性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森林覆蓋率超過60%。
知識鏈接:丹霞地貌
“丹霞”一詞源自曹丕《芙蓉池作詩》中的“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原指天上的彩霞。丹霞地貌大多色彩斑斕、奇峰林立、奇險秀美,又常有河溪環(huán)繞,丹山碧水相映,美不勝收。
2010年8月,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6個景區(qū)都集中在我國東南季風區(qū)。
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
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正一道的發(fā)源地,鼎盛時期先后建有10座道宮、80余座道觀、50余座道院,是名副其實的“道都”,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自漢至今,多數宮觀早已傾圮,如今只有天師府保存了下來。
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張道陵來到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張道陵后人在祖師丹灶故址建觀傳道,由此形成了道教中最重要的派別——正一道。受歷代帝王封誥、扶植,龍虎山以龍虎宗正一道為中心,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并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的“南張北孔”兩大世家之一。1983年,國務院確定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為全國21個重點對外開放的宮觀之一,上清宮銅鐘也被評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龍虎山天師府位于上清鎮(zhèn),得益于歷代王朝的賜銀,進行了多次擴建和維修,宮府面積、規(guī)模、數量、規(guī)格均位居道教建筑史前列。如今,多次修繕后的天師府占地3萬多平方米,主要由府門、大堂、三省堂、萬法宗壇、東西配殿、書屋、花園等建筑構成。府內有三大殿,正殿供奉三清、四御、三官、三張。府中保留有眾多古跡、古樹。天師府雖為天師起居之處,但建筑布局依八卦成形,雕梁畫棟,是一座完整的王府式建筑。
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
龍虎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在這里,紅色沙礫巖峰林與翠綠的植被、碧水、藍天巧妙結合,地貌多樣性、景觀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融為一體,是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
龍虎山是龍山和虎山的合稱,龍山和虎山位于龍虎山景區(qū)的中心。龍山由數峰連成,巍峨起伏,龍頭雄偉,腦眼分明,須角俱備,形象逼真,有凌云飛翔之勢。虎山尾高頭低,前足屈伏于地,躍躍欲起。遠遠觀之,兩峰相峙,狀若龍虎相爭,十分壯觀。
在龍虎山景區(qū),排衙峰連綿起伏,象鼻山、仙女巖惟妙惟肖,金槍峰挺拔雄勁,馬祖巖附近還有許多罕見的天然丹霞景觀,如丹霞隧道、“V”字形丹霞棧道等。沿著山腰上的棧道前行,低頭可見山腳下茂盛的植被,抬頭盡是造型奇特的怪石,偶有山間飛瀑直瀉而下,清冽的水汽迎面而來,令人精神一振。向遠處眺望,山水環(huán)繞,藍天白云盡收眼底,堪稱賞心悅目。明凈秀美、婀娜多姿的上清河宛若一條銀色的飄帶,把上清宮、天師府、仙水巖這幾顆散落在山間的寶珠串為一體,形成了龍虎山旅游觀光的最佳線路。從上清古鎮(zhèn)乘竹筏沿上清河漂流而下,兩岸奇峰怪石遍布,游客可以盡情感受丹峰環(huán)碧水、密林藏怪石、蒼山隱崖墓的美麗風光。
知識鏈接:象鼻山
象鼻山是龍虎山丹霞地貌的典型景觀之一:一座形象逼真、巨大無比的天然石象立于山中,碩大的象鼻似乎從天而降,深深扎入大地之中。
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
若你來到龍虎山,除了了解悠久的道教文化、欣賞壯美的碧水丹山之外,還能探尋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
在上清河兩側,有高近千尺的懸崖峭壁,崖壁上有大大小小的洞穴上千個。在古代,這些洞穴中到底有什么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因此民間也衍生出了許多傳說,其中廣泛流傳的就是洞穴中藏著金銀財寶、兵器盔甲以及武林秘籍等。到了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利用吊籃等工具進入崖壁上的洞穴,這才真相大白。原來,在這些洞穴中,并沒有金銀財寶之類的東西,而是擺放著一座座棺木,這些洞穴確切地說應該是古人的墓室。這種做法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葬禮習俗——崖墓。
崖墓即在山崖或巖層中的墓葬,在我國古代廣泛存在于戰(zhàn)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國時期的崖墓集中分布在武夷山地區(qū),形式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及聯洞群葬等,棺木多用整木刳成。龍虎山就屬于武夷山脈,崖壁上的崖墓是古越人修建的。在這些洞穴中有200多座棺木,最早的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歷史。
近些年,考古學家對這些洞穴進行了清理,發(fā)現了大批陪葬品,包括各種陶器等。洞穴中的棺木多種多樣,有圓形的、長方形的。至于為什么將棺木放在洞穴中,什么樣的人才有這個待遇,一直都是一個謎。專家指出,崖墓是我國古代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古人經受了太多戰(zhàn)爭和災害之苦,夢寐以求的就是寧靜和太平,后人將祖先安葬于崖壁上,意在讓祖先在青山環(huán)抱、碧水環(huán)繞、寧靜平和的環(huán)境中永遠安息。
如今,戰(zhàn)國崖墓群已是龍虎山風景區(qū)的一大奇景。為了更好地向游客展示數千年前的崖墓文化,景區(qū)每天都會舉行別開生面的升棺演出。在演出中,演員會使用繩索等工具將棺木吊放進崖壁上的洞穴中。
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龍虎山之美是言語無法描繪的,如有機會,你當來此人間仙境一游,拜水訪山、采云擷月,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