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愈發(fā)完善,并引起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高度關注,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設計中,能夠為藝術設計者提供設計新思路,推動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故此,本文將探索AI繪畫與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新融合路徑,基于國內外層面,說明AI繪畫在視覺藝術領域中的運用界限,以便為藝術設計者提供創(chuàng)作新思路。
關鍵詞:AI繪畫;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融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6-00-03
在現代工業(yè)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已經與社會大眾生產生活產生密切聯系。藝術創(chuàng)作和科學技術構成一種良性關系,現代技術也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提供許多新思路、新元素。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的完善發(fā)展,持續(xù)創(chuàng)新優(yōu)化,使大眾對于藝術設計的探究從未停止,從繪畫、雕塑,再到建筑,從工業(yè)到生活都離不開技術的大力支持。當前,大眾已經發(fā)現科學技術給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許多便利的同時,也形成許多新的問題,怎樣將技術和藝術設計有機融合也成為研究學者深入思考的新課題。故此,本文將圍繞AI繪畫與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新融合展開以下分析,能夠為研究學者提供融合新思路。
一、AI繪畫的發(fā)展歷史
在20世紀60年代,卡爾·本茨提出利用“數學圖形”取代“幾何模型”,形成“AI”一詞[1]。而在70年代末,因現代材料、工藝技術不斷發(fā)展,在藝術設計層面,人們嘗試運用AI技術手段。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人們利用AI系統,對藝術進行創(chuàng)作設計;90年代末,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大力發(fā)展,其與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設計領域相互融合。然而,在21世紀背景下,多數藝術工作者認為,AI技術的完善發(fā)展,使自己面臨失業(yè)的風險。盡管看似是一句笑話,但是可以發(fā)現當前AI技術發(fā)展相對完善,已經對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一定影響。
將AI繪畫與視覺藝術設計觀念有機融合,藝術設計者也要充分展現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3],設計出與時代發(fā)展保持同步,且藝術內涵豐富的藝術作品,從而提高社會大眾對視覺藝術的認同感、審美需求、文化需求等。加之,社會大眾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力度不足,尤其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視覺藝術設計工作者還面臨不愿接受現代技術或者口頭質疑AI繪畫與藝術創(chuàng)新的應用新方法。AI繪畫怎樣結合,找到一條創(chuàng)新融合的路徑,也是藝術研究者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二、AI繪畫與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新融合
(一)視頻編輯系統與視覺藝術的融合
視頻編輯系統Runway是一種視頻編輯軟件,能夠把視頻中的多余元素去除,不會對原始圖像帶來影響,此種操作已經比過去制作專業(yè)視頻的效率更高,且操作難度比較低,內容更加有趣。然而,當作者通過實踐操作后,發(fā)現Runway底層邏輯功能和AI繪畫的圖生圖功能大體相同,只是設置成視頻到視頻模式,借助AI技術的豐富算法,形成的作品效果讓人感嘆。
Runway此類AI生成式設計系統的操作原理是在已經明確設計主體的設計要素、設計風格的條件下[2],自動對其進行設計優(yōu)化,這也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常用設計手段,被人們稱作人工智能輔助設計方式。自動生成式設計借助AI繪畫技術的性能多樣、結構復雜的優(yōu)勢,已經在視覺設計領域中引起設計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提高了視覺藝術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效率。當前研發(fā)的人工智能開源系統十分豐富,開源系統最為顯著的功能是具有開放性、接納性、包容性,而開源的內在實質也是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簡單來講,就是人們可在系統中獲取大量資源,但是要在符合版權要求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學習,甚至可借助AI繪畫系統完成視覺藝術設計任務。AI繪畫技術能夠成功擺脫人們的思維定式,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如人工智能繪畫系統賦予計算機更多的“智慧”,讓其“藝術審美能力”穩(wěn)步提升。
(二)Control Net模型與視覺藝術融合
現如今,AI繪畫系統的形成與發(fā)展使得自動生成吸引人們眼球的圖像變得十分簡單[4],用戶只需簡單輸入“Promot”便可完成設計,其完成度已經可以與相同類型的視覺藝術作品媲美。對于不懂得視覺藝術的門外漢來說,盡管他們可能沒有發(fā)現部分作品中手部畫法的不自然,仍會給出較高的評價。藝術設計者可以發(fā)現AI繪畫系統重點攻克了“畫手”與“姿勢改變”的問題,而當前新推出的Control NetAI繪畫系統,將這一難以有效解決。Control Net系統主要通過增設外部條件,對擴散模型的神經網絡結構進行有效控制,利用系統接收的指令,實現精細設計,從而生成用戶想要的細節(jié)圖。該系統還支持骨骼調節(jié)功能。這一系統使得沒有任何繪畫技術的人也可以通過使用關鍵詞、骨骼簡筆畫和提供參考素材等信息,讓AI繪畫系統自動生成令人滿意的作品。
另外,在神經網絡風格遷移過程中,要把三張圖片傳送至AI繪畫系統,從而生成三組輸出結果。三張圖片主要以內容圖片、風格圖片、重構圖片為主,其中,對于內容圖片來講,主要為設計者希望傳輸的圖片內容;對于風格圖片來講,主要為設計者期望的目標紋理;對于重構圖片,主要為隨機噪聲。人們在視覺藝術與AI繪畫創(chuàng)新融合中,通過應用格萊姆矩陣[5],對目標風格進行建模處理,定義內容圖片、風格圖片、重構圖片,將原有內容予以保留。在重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利用梯度反向傳播技術,把三張圖片傳送至模型系統,通過損失計算,對重構結構進行優(yōu)化調整。通過反復多次迭代處理,能夠自動生成一個風格損失、內容損失相對較低的重構作品,達到圖像風格遷移的效果。同時,此種技術還能將權重改變,使重構圖片與風格圖片更加接近,并支持風格顆粒度的調整操作。當前,神經網絡風格遷移已經在視覺藝術行業(yè)中得到推廣應用,形成Prisma、Ostagram等系統。Adobe、美圖等應用使風格遷移與修圖功能相互融合,用戶可將圖片轉換至目標風格,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用戶的修復工作量,提高藝術創(chuàng)作效率。
(三)Mid journey系統與視覺藝術融合
基于某個層面,從事生成模式AI設計的工作者已經由最初的創(chuàng)作人員變成編輯人員。但是,數量并不象征質量,借助AI繪畫系統的優(yōu)勢,可在極短時間內自動生成海量圖片,然而設計工作者利用自身的審美能力,在諸多方案中做出正確判定才是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創(chuàng)造性設計的主要過程為:初始興奮驅動與需求激發(fā)→設計靈感迸發(fā)→實踐工作與成果形成,從而將藝術設計者的復雜創(chuàng)作流程進行簡化。由此證實,生成式設計與正常設計工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各不相同,不單單體現在設計手法方面,還在整體設計思路方面具有差異。
在Game Look社交平臺中,Lost Lore游戲工作室分享一篇文章,文章內容是講述游戲角色設計的80%靈感都源于AI繪畫,作者借助AI繪畫系統Mid journey,在系統中輸入詳細的游戲角色設計需求,通過聯合人工調整的方式,首先,在Mid journey系統中,上傳加載簡筆畫游戲角色“熊”,將其作為Mid journey系統生成的主要依據;其次,輸入相應的創(chuàng)設需求,如作品的主題顏色、道具功能、造型設計、背景元素等;最后,設計工作者打入“一只行軍中幽默的棕熊,身穿鐵質盔甲與頭骨裝飾,動態(tài)化的進攻姿勢,傳統的頭盔,后啟示錄設計風格”,便可自動生成相應的視覺藝術作品。這一項目藝術總監(jiān)在專訪中,對于AI繪畫系統給予較高的贊揚,因Lost Lore游戲工作室只有幾名成員,通過運用AI繪畫系統,能夠提高游戲研發(fā)效率。但是團隊成員也要對AI繪畫系統自動生成的成品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在此環(huán)節(jié)中,AI繪畫系統的運用只能完成設計初稿,后期成員要在AI繪畫系統設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而其中95%的作品效果與概念圖都是由成員創(chuàng)作而成的。
三、國外對于AI繪畫的看法
根據路透社發(fā)布的新聞,發(fā)現美國版權部門在對外公示的一封信件中指出,借助AI繪畫系統Mid journey制作的漫畫書,漫畫書中的插圖不受版權法的保護。出現這一明確判定結果的原因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只在AI繪畫系統中輸入相應的設計口令,不能稱之為畫像的“主體”??梢姡鞣絿覍τ谕ㄟ^AI繪畫系統生成的藝術作品版權認定持有否定態(tài)度。另外,美國版權部門也對這一判決做出解釋稱:“人們難以對AI繪畫工具Mid journey的具體輸出結果進行準確判定,基于版權保護層面,與藝術家借助其他工具相比,AI繪畫工具Mid journey與其存在顯著差異?!焙喍灾髡咧饕ㄟ^AI繪圖系統,向其輸入文本指令,并不是最終生成圖像的“主人”,不能被劃分為創(chuàng)作人員,版權法不向其提供任何權益保護政策。
除此之外,Logan Preshaw藝術家兼藝術總監(jiān)對AI繪畫的看法是:“既然AI繪畫系統進行形成,你便沒有將AI繪畫消除的辦法?!笔聦嵣希曈X藝術工作者并非想要讓AI繪畫完全消失,AI繪畫的形成與發(fā)展,使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更加多元化,也放寬藝術創(chuàng)作的界限標準,使大眾能夠與視覺藝術相互接觸,體會到視覺藝術的獨特之處,這也是AI繪畫形成發(fā)展的積極影響。但是AI繪畫不應該在照搬照抄、毫無監(jiān)管的環(huán)境下發(fā)展,用戶、研發(fā)者的行為都會對AI繪畫產生重要影響。AI繪畫不能被人們當成強行施加給個體的事物,使人們對AI沒有任何改變辦法。人們有權利對現代新興技術提出科學建議,這也是推動AI繪畫與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四、國內對于AI繪畫的看法
為了深入理解這一判定結果,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者也要知曉AI繪畫系統的運作原理。AI繪畫系統自動生成一幅藝術作品,并不是憑空隨意而成,而是需要創(chuàng)作者輸入設計口令,AI繪畫系統才能貫徹執(zhí)行。這些圖像通過視覺數據的內在邏輯關系生成,使得藝術創(chuàng)作者能夠接受自動生成的作品。這也是AI繪畫系統的運作重點,其運作原理相對簡單,想要自動生成一幅藝術作品,需要建立數據集,這也是視覺藝術設計的關鍵所在。版權部門所出示的判定結果,也為每名視覺藝術創(chuàng)造者帶來心理慰藉,明確AI繪畫的應用界限,即不支持商業(yè)使用。然而,少數藝術創(chuàng)作者認為:“互聯網的任何東西,人們有權免費應用”。形成此種錯誤看法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法律意識,作品上傳至互聯網中,并不意味著可以用其做任何事,尤其不支持商業(yè)使用。
同時,當前部分藝術創(chuàng)作者還認為:“AI繪畫只是在參考數據庫中提取創(chuàng)新元素,就像藝術家一樣”。深入分析造成這種錯誤觀念的原因,主要與他們不了解藝術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AI繪畫的主要運作原理缺乏理解有關。AI繪畫并非簡單地將數據庫中的信息粘貼在一起形成新的藝術作品,而是利用數據集中的信息通過相應的設計口令來生成圖像。這與藝術設計的創(chuàng)作流程完全不同。藝術設計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靈感通常是由頭腦中的強烈反應引發(fā)的,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閱歷、實際體驗,以及每一筆每一畫的細節(jié)考量。每位藝術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情感內涵都會在其作品中展現出來。因此,藝術設計者從其他作品中獲取靈感并學習借鑒后,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作品與AI繪畫自動生成的圖像存在明顯差異。
當前,圖像與文字描述可利用相關的數據分析技術,在互聯網中獲得。這項技術使人們能夠積累大量的數據信息,然而,如果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惡意利用,就會損害到原創(chuàng)者的權益。當藝術作品被上傳至互聯網后,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AI繪畫系統自動生成類似的新作品,而原創(chuàng)者卻無法享受到合法的權益保護。這種行為被認定為是一種產業(yè)侵權行為。這一漏洞也讓許多不法分子直接跳過藝術家和創(chuàng)作者的基本法律體系,這種行為被稱為“數據清洗”。在AI繪畫系統中存在的這些不法行為,正有計劃、有組織地利用系統漏洞,嚴重侵犯了許多藝術設計設計師的基本權益,這也是人們無法接受的事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藝術設計者反對AI繪畫技術本身,而是抵制那些不道德行為的態(tài)度。
《拉斯科洞窟壁畫》的問世與發(fā)展,使得視覺藝術在人類文化發(fā)展中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足跡。在視覺藝術設計領域,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基本權益遭受侵害,這促使了他們采取抵抗不合理行為的措施。每次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設計者的情感表達,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個人價值。因此,作為每個人的權利,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藝術設計者,都有權利憤怒,對不道德行為說不。
五、結束語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能夠為大眾帶來許多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同時與之形成藝術創(chuàng)作新觀念、新方法、新手段,能夠改變傳統的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模式。當前,AI繪畫系統持續(xù)更新,將其與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融合,能夠使視覺藝術形成許多新景觀,但是還要合理控制AI繪畫在視覺藝術設計的應用頻次,以免對視覺藝術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阻礙視覺藝術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岑靜.AI繪畫的藝術特性探析——以插畫設計為例[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3(17):58-60.
[2]董軍.人的釋讀與跨媒介敘事:樊暉藝術的視覺表達與創(chuàng)新之路[J].長江文藝評論,2022(03):84-90.
[3]朱也.畫框考古:從視覺媒介到微觀藝術體制[J].文化研究,2022(01):19-34.
[4]王漢鈺.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分析[J].文學藝術周刊,2023(14):86-88.
[5]王欣蕾,羅婷.人工智能繪畫技術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探究——以宜興紫砂壺為例[J].藝術科技,2023,36(2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