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鄧小平為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建立了卓越功勛。他曾說,我是個軍人,我的真正專業(yè)是打仗。
19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會議制定奪取全國勝利和勝利后的各項方針政策。淮海戰(zhàn)役及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書記鄧小平趕去參會。會議期間,毛澤東經(jīng)常找鄧小平、陳毅等商量渡江作戰(zhàn)的問題。毛澤東充滿信任地對鄧小平說:“渡江作戰(zhàn)就交給你指揮了?!?月14日,中共中央決定:鄧小平任中共華東局第一書記、華東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
回到前線后,鄧小平起草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京滬杭戰(zhàn)役實施綱要》。這里的京指的是南京,當時是蔣介石政權的首都。滬是指上海,杭就是杭州?!毒紤?zhàn)役實施綱要》對百萬大軍渡江作戰(zhàn)作出了周密細致的部署,是鄧小平的精心之作。
4月20日,國民黨南京政府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xié)定(最后修正案)》,國共和平談判破裂。21日,毛澤東和朱德聯(lián)名發(fā)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線突破國民黨軍長江防線。23日晚,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南京的解放,宣告蔣介石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滅亡。
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6月2日,解放軍攻占崇明島,至此,京滬杭戰(zhàn)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和完成整個京滬杭戰(zhàn)役,為新中國送上奠基禮。
1949年6月至7月,鄧小平因積勞成疾頭痛發(fā)作,一度痛得臥床不起。中央批準他到北平休養(yǎng)一個月。7月14日,鄧小平帶著家人到達北平,一邊治病養(yǎng)身,一邊向中央報告工作和研究解放大西南的作戰(zhàn)。
就在鄧小平到達北平后的第三天,7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向西南進軍的指示。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西南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劉伯承為第二書記,賀龍為第三書記,統(tǒng)率第二野戰(zhàn)軍全部、第一野戰(zhàn)軍一部共60萬人。
1949年8月上旬,鄧小平離開北平到上海,旋即又回到南京,投入到進軍大西南的各項準備工作中。鄧小平和劉伯承等具體分析了蔣介石和國民黨軍可能采取的行動,在擬定的《向川黔進軍的基本命令》中,將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關于“遠距離包圍迂回”的作戰(zhàn)方針具體化,提出了“大迂回”戰(zhàn)略部署。
進軍大西南各項工作部署完畢、部隊出動后,鄧小平于9月底再次從南京趕到北平,參加新中國的開國大典。10月1日下午2時,鄧小平出席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方針。
隨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登上天安門城樓,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45歲的鄧小平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和劉伯承、陳毅等肩并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廣場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雄壯有力的進行曲震撼人心,游行隊伍威武雄壯。
參加完開國大典后,鄧小平全身心地投入到進軍大西南的作戰(zhàn)部署中。1949年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49年10月21日,鄧小平和劉伯承從北京乘火車南下。11月23日,鄧小平在湖南常德受命組建中共中央西南局,并就任西南局第一書記。
人民解放軍“大迂回”戰(zhàn)斗勢如破竹,秋風掃落葉般,用鄧小平晚年的話來說,沒有什么大仗?!斑M軍西南,同胡宗南那一仗打得很容易,同宋希濂也沒有打多少仗。真正打了一場的是剿匪戰(zhàn)斗,打得很漂亮?!?/p>
1949年11月30日,重慶宣告解放。蔣介石企圖“建都重慶,確保西南”的美夢破滅。
1949年12月27日,成都戰(zhàn)役勝利結束。1950年4月7日,西昌戰(zhàn)役勝利結束,西康全境獲得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不久后,進藏部隊先后從昌都等地出發(fā),向拉薩進軍。1951年12月,西藏全境獲得解放。
對于經(jīng)略大西南,鄧小平晚年曾作了這樣的概括:“到西南后,西南局規(guī)定的一九五○年的任務概括為幾個數(shù)字:九十萬,九十萬,六千萬,六十萬?!薄邦^一個九十萬,就是起義、投誠、俘虜?shù)膰顸h官兵有九十萬,怎么消化,怎么安置,怎么教育改造,這是一個大難題,需要解決。還有一個九十萬,就是土匪,要把他們消滅。這個完成得很順利?!薄傲f就是西南地區(qū)人口中百分之九十的基本群眾,要把他們發(fā)動起來,搞土改鬧翻身。還有一個是要提高我們部隊六十萬干部戰(zhàn)士的質量,以擔當起新的繁重的工作任務。”鄧小平總的評價是:“這四項任務都完成得不錯?!?/p>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