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患吏多受賕a,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c,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c:“為吏受賂,罪誠當(dāng)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d,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e?!鄙蠍?,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dāng)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注釋:
a 上:此處指唐太宗李世民。賕(qiú):枉法受賄。
b 司門令史:刑部司門郎的部下,管理門關(guān)出入,檢查證件等。
c 民部尚書:民部的最高長官,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公務(wù)。因避李世民之諱,后改稱“戶部”。裴矩:字弘大。唐高祖時,拜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后兼檢校侍中,不久,升為民部尚書。太宗時,仍為此職。
d 陷人于法:也即陷人于罪?!杜f唐書·裴矩傳》:“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
e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比缒苡玫赖聛硪龑?dǎo)人民,采用禮教來規(guī)范民眾,那么,大家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人自覺歸正。道,引導(dǎo)。
譯文:
唐太宗擔(dān)心官吏中多有枉法受賄者,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有個刑部下屬的司門令史收受了絹帛一匹,太宗想要判他死刑。民部尚書裴矩勸諫說:“當(dāng)官的枉法受賄,罪當(dāng)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使其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引導(dǎo),以禮教來規(guī)范民心’的古訓(xùn)。”太宗聽了,很是高興,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堅持恪守他的職責(zé),同我力爭,絕不愿違心順從。假使每件事都能這樣辦理,我還擔(dān)心管理不好國家嗎?”
【評價】
防止貪污受賄,革除弊病,主要是依靠正面教育,提倡廉政;嚴(yán)明律法,有章可依;有罪必究,執(zhí)法嚴(yán)厲。唐太宗采取的“試賄”之法,看來似乎是在杜絕賄賂,實在是設(shè)置圈套,誘人上當(dāng)。歷史上陷人于法的事例,也不是僅僅這一件而已。顯然,唐太宗打算以此來阻止貪污受賄,但做法實在是不正大光明,也很危險。因為,真相總有一天會大白,到那時,人們又怎樣去看待這位皇帝呢?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是消除弊端首先應(yīng)該力圖施行的積極手段。李世民能認(rèn)識到這一點,才會向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提起裴矩進(jìn)諫之事,發(fā)出“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