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耳熟能詳?shù)摹顿u報歌》是好幾代中國人記憶中都不曾缺席的旋律。這首誕生于九十一年前的童謠由聶耳作曲,安娥作詞,朗朗上口,傳唱經(jīng)久不衰?!顿u報歌》中所唱的凄苦童年是舊時代兒童的普遍境遇,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有一個具體的原型,她就是“小毛頭”楊碧君(見上圖,此圖刊登于《滬聲》雜志1936年第5期)。
小毛頭1922年出生于蘇州,作為“遺腹子”的她身世坎坷。九歲那年,為躲避戰(zhàn)亂,她隨家人逃難至上海。為謀生計,母親和姐姐擺攤賣報,小毛頭便成了一名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報童,風雨飄零,常常食不果腹。1933年6月,在街邊賣報的小毛頭因饑餓而感到一陣眩暈,被身旁電車停站下車的一波乘客撞倒在地,頭上瞬間起了血泡,她失聲痛哭。恰好路過的聶耳看到這一幕,便熱心上前扶起她,并幫忙去撿拾散落在地的報紙,還買下了那些被弄臟賣不出去的報紙。
這一邂逅就此改變了小毛頭的命運。聶耳感慨于小毛頭的經(jīng)歷,有了寫歌的沖動。他請來田漢的夫人安娥作詞,自己創(chuàng)作旋律,《賣報歌》應(yīng)運而生。聶耳親自教唱,小毛頭邊賣報邊唱,于是《賣報歌》在上海灘不脛而走。1934年,聶耳與田漢合作創(chuàng)作的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揚子江暴風雨》進行公演,小毛頭在舞臺上本色出演了報童一角并演唱《賣報歌》,《賣報歌》開始風靡大江南北。
聶耳欣賞小毛頭的良好形象和自然有張力的舞臺表現(xiàn)力,也想幫她緩解生計壓力,于是將其推薦給當時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的導演費穆,費穆讓小毛頭出演了電影《人生》中阮玲玉所扮演女主角的童年時候。由此,十二歲的小毛頭開始進軍電影業(yè)。隨后,她參演了《暴雨梨花》《迷途的羔羊》《慈母曲》等多部電影,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童星,并因此收獲不少影迷的關(guān)愛。其中,一位叫張光悅的影迷不僅匿名資助了小毛頭讀書,還幫她取了“楊碧君”的名字。然而直到將近五十年之后,楊碧君才知道一直資助她的“張先生”其實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
可以說,沒有聶耳,“小毛頭”不可能成為“楊碧君”。1935年7月,聽聞聶耳在日本游泳時溺亡的噩耗,楊碧君悲傷不已。在她之后長長的人生之旅中,楊碧君始終感念聶耳的知遇之恩。晚年之時,提及聶耳,她依然情真意切:“聶耳先生真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