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選擇真的如此關鍵,那么是什么力量在幕后塑造了我們的選擇?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選擇,實際上就是由一個一個具體的行為體現(xiàn)出來的。
講一個引自我主編的國家衛(wèi)健委“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社會心理學》中的例子。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qū)W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品質(zhì),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項都相同。下課之后,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而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淡回避。
這個例子說明了認知(即對研究生品質(zhì)的評價)決定了學生的選擇(即他們與研究生互動的方式),清楚地展示了認知如何影響個體的選擇和行為。
這個故事說明了,決定行為的就是人的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認知也會以類似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我們傾向于選擇那些與我們的認知和價值觀一致的選項。因此,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選擇。
認知是一個在腦科學與社會學領域都經(jīng)常說到的詞。
從科學術語的角度來講,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jīng)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zhuǎn)換成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從社會學領域來講,在日常生活中,認知是人們與世界互動的基礎,是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依據(jù),表現(xiàn)為人們對周圍事物的直觀感受和理解。
我們經(jīng)常聽說的一句話是:“你永遠掙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的錢,除非靠著運氣;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xiàn);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而造成的?!?/p>
認知很重要吧?!
我們常說: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但如果他確實沒裝睡呢?
他醒著呢!
真醒了,聽你講呢!
如果你想和人講道理,但這個人與你并不是同一頻道的人,恐怕你永遠也講不清這個道理。
反過來亦然。
別人和你講道理,但你和他不在同一頻道,你也永遠聽不懂他的道理。因為你倆不在同一個頻道。
雞同鴨講,對牛彈琴,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無論是日常的生活也好,還是知識學習、能力提高也好,如果想真正提高層次、水平、段位,實際上,我們應注重的,都應是認知水平的提高。
認知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它包括多個維度。認知的深度、廣度和靈活性都是影響我們選擇的關鍵因素。深度認知讓我們能夠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zhì);廣度認知讓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而靈活性認知則讓我們能夠在面對變化時做出快速調(diào)整。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在刷短視頻的時候,看到的往往是喜歡看的內(nèi)容。為什么?因為平臺算法已經(jīng)根據(jù)你平素的選擇,描繪出了你的喜好畫像。然后根據(jù)你的這個畫像,不斷地把你喜歡的東西推給你。你看到的都是你喜歡的內(nèi)容,你樂享其中,沉溺其中,也就逐步被圈錮于平臺為你編制的“信息繭房”中。
你的認知被“禁足”了!
你的眼光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你的觸角也感知不到外面世界的冷暖與變化。
我還曾經(jīng)打過這么一個比方:如果我們再參加高考,還能考上嗎?
別人我不知道,我肯定是考不上了。
為什么?
早忘了
都忘了。
那么,既然以后都會忘記,那個時候,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那些課程呢?
我的看法是,那些學習的課程都是一個個的載體。
這些載體存在的價值在于,是為了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而邏輯思維能力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
包括大學學習的那些課程、專業(yè),
其實也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載體”。其本質(zhì)上,都是為了提高認知水平。因為知識是一下子學不完的,況且還在不斷地更新,都有待于后期的持續(xù)學習。而以后的學習,都離不開在自己的認知指導下的努力行為。
在快速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特別是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慧時代,終身學習成為提升認知的必要條件。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握新的機遇。終身學習不僅包括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更包括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哲學的深入思考。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我到哪兒去?
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命題,更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實命題,是我們做認知提升、現(xiàn)實選擇很好的訓練載體。
通過這種基于某種載體的刻意的學習和訓練,認知水平到了,學得就更快、更好,路走得就更好。
包括考研,包括職業(yè)規(guī)劃。
有時我們贊嘆身邊的人,怎么就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績?!人家怎么能那么早就取得那么好成績了!其實,就是人家的認知水平早就到了,而我們還在迷霧中探索。迷霧中的努力,很有可能讓我們走彎路—— 努力都白瞎了。
優(yōu)秀人的言談舉止,都能給你帶來一種啟迪與鼓舞。他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就能帶來一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是他刻意而為嗎?不是。那是因為他的認知已經(jīng)融化到他的血液中、刻到他的骨髓里。他的認知水平指引著他的言行,已經(jīng)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是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暢游,那種絲滑的暢游。
要想提升認知水平,就要和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
不管是考研也好,職業(yè)發(fā)展與人生成長也好,都離不開認知水平的提升,因為這才是指引我們行為的底層力量。
在職業(yè)規(guī)劃中,認知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當認知水平足夠高時,我們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規(guī)劃出更適合自己的職業(yè)道路。
選擇與努力,兩者缺一不可。但若無正確的選擇,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南轅北轍。
不是努力不重要,而是努力的方向不能錯。
人生有限,時光有限。選擇是由認知決定的,而認知又是由經(jīng)驗、環(huán)境、自我反思和終身學習共同塑造的。我們更應該做有選擇的努力。
讓努力更有方向,更有價值。
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