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是我國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中的重點,是聲樂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渠道。但部分傳統(tǒng)的聲樂教育理念較為保守刻板,教學方法較為僵化落后,實踐能力經驗較為缺乏,嚴重影響高校聲樂教學質量,進而無法滿足社會對于聲樂人才的需求。對此,高校音樂專業(yè)聲樂課程應在與時俱進的信息化教學中,優(yōu)化設置、更新教學策略等,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勝任聲樂和器樂表演等藝術生產、服務與管理一線工作,具有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基礎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技術技能型音樂人才。由劉繼平著寫的《“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探索》一書,以聲樂教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一些新模式,并提出了面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yè)聲樂課程設置優(yōu)化、教學策略更新等提供了有益參考。
循序漸進地闡明“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價值意蘊。本書從“互聯網+”的定義闡釋、“互聯網+教育”的內涵說明到“互聯網+教育”的創(chuàng)新本質解釋、推進機制梳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論述,再到高校聲樂藝術的傳統(tǒng)教育觀解讀、高校聲樂藝術互聯網教育觀的剖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新模式的優(yōu)勢分析,循序漸進地闡明了“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價值意蘊。一方面,“互聯網+聲樂教育”的開展可豐富教學資源,如可收集更多、更好的音像、影像、文字的優(yōu)秀聲樂資源作為學習材料,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更優(yōu)秀的唱法和風格,開闊視野。另一方面,“互聯網+聲樂教育”的開展可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方法等。如可推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現代科技手段在聲樂課程中的應用,讓學生置身于不同的音樂場景中,切實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情感的傳達,提高學習效率。這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yè)聲樂課程設置更新或優(yōu)化提供了大致方向。
結合案例論證“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可行性。本書為進一步肯定“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價值意蘊,以及“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可行性,結合多個具體案例進行了論證,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yè)聲樂課程設置提供了更加具體的指導。一方面,本書結合“慕課(MOOC)”的構成分析、“互聯網+”聲樂慕課“戴你歌唱”教學案例分析與“互聯網+”聲樂慕課“美聲之林”教學案例分析,論述了“互聯網+”高校聲樂慕課教學的可行性分析;另一方面,在探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步驟、策略和評價,“翻轉課堂”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情況,以及“翻轉課堂”聲樂課程教學設計等內容的基礎上,肯定了“互聯網+”翻轉課堂聲樂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此外,從“互聯網+”APP聲樂教學、“互聯網+”微信公眾平臺聲樂教學的定義、特點等分析到“互聯網+”APP聲樂教學、“互聯網+”微信公眾平臺聲樂教學的應用現狀探討,強調“互聯網+”APP、微信公眾平臺聲樂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與可行性。
針對性提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本書不僅從理論視角論述了“互聯網+聲樂教育”的重要性,從實踐視角論證了“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可行性、剖析了“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具體操作,還針對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運用原則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新模式的優(yōu)化策略,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yè)聲樂課程設置的持續(xù)性優(yōu)化帶來啟發(fā)。例如,加大對聲樂教師的培養(yǎng)和引進力度,構建一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科學利用AI技術輔助學生進行音準、節(jié)奏等方面的訓練;利用微課、短視頻等新型載體不斷補充發(fā)聲教學和唱法教學。
整體而言,該書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探究,可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音樂專業(yè)聲樂課程設置及其優(yōu)化提供思路,為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2jyxm1057)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