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都之門》是一部大型聲樂套曲,15首樂曲中有13首樂曲通過成都歷史的古今文化、人文文化兩方面,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成都形象。本文首先講述《成都之門》中所體現(xiàn)出的成都古蜀和現(xiàn)代文化符號,認為樂曲的歌詞展現(xiàn)出了成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國諸葛文化、唐宋杜甫文化以及明清寬窄巷子的建筑文化。其次,梳理了《成都之門》中展現(xiàn)的休閑文化。最后提出,這部多維度展現(xiàn)成都形象的套曲,凸顯了文化符號在音樂中的有效運用,為音樂中的成都形象傳播做出了努力。
關鍵詞:《成都之門》;成都形象;巴蜀文化;休閑文化;巴蜀音調
一、古蜀與新城形象
成都位于中國西南地區(qū),地處四川盆地,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文化的城市。成都平原則是整個盆地的中心,也是經(jīng)濟文化較發(fā)達的地區(qū)。[1]近4000年的歷史進程,使這座城市積淀了豐富的文化符號,如遠古時期的金沙文化,秦時期的都江堰水利文化,三國時期的蜀漢文化,唐宋時期的詩詞文化以及明清時期的建筑文化等,這些文化成為成都古蜀文化的代表。改革開放后,成都跟隨中國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進程,邁上了新的臺階,形成了“科技創(chuàng)新、智慧蓉城”的現(xiàn)代化格局。
在古蜀文化的熏陶和現(xiàn)代化都市的建設下,《成都之門》這部作品也通過5首作品展現(xiàn)出了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古蜀文化和現(xiàn)代化理念,分別是《我是一條錦江魚》《鞠躬盡瘁》《杜甫在成都》《寬窄巷子》《美麗新天府》。
(一)厚重的古蜀文化在套曲中的展現(xiàn)
首先,在漫長的成都歷史文化中,《我是一條錦江魚》的歌詞將成都上千年的歷史比喻成一條長河,以魚兒在水中遨游的視角,看到了成都4000年中所發(fā)生的歷史故事。
該分曲由四個女高音領唱加齊唱構成,音樂寬廣的旋律在第一段出現(xiàn),描繪出魚兒在水中遨游時的無拘無束和自在的情態(tài),中間段落以女高音交替領唱表現(xiàn)出每一只魚兒所聽聞到的“李冰修都江堰”“康芷林唱川劇”等成都歷史故事,結尾段以較為戲劇性的上行旋律,通過女高音齊唱表達出對成都漫長歷史的感嘆。歌詞和音樂以簡潔樸素的形式勾勒出了成都的蜀文化形象,使聽眾對成都的歷史脈絡有了大致的了解。
其次,三國時期作為蜀文化重要代表之一,在《鞠躬盡瘁》一曲中也有體現(xiàn),該分曲通過男高音獨唱的形象和歌詞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表現(xiàn)出諸葛亮為振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信念與決心。
音樂開始以慢速的旋律,通過男高音獨唱將諸葛亮的擔憂、無奈娓娓道來,表達出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寫下《出師表》時的悲痛心情。第二部分音樂進入中速,以悠長的旋律訴說著諸葛亮的忠貞與正義。第三部分的音樂通過快板速度,旋律具有進行曲風格,表達出諸葛亮壯志未酬的灑脫與志氣。最后,音樂回到最初的慢速,借此表達出諸葛亮在面對蜀國政權即將滅亡的無力與哀思。
該分曲將諸葛亮及《出師表》這一代表著三國時期蜀文化的經(jīng)典作品融入音樂當中,通過快—慢—快的三個部分描述了諸葛亮的悲痛—灑脫—憂思的復雜心情,形成了歌詞情緒與音樂的統(tǒng)一。
另外,唐朝作為經(jīng)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時期之一,其詩詞文化也在這一時期興盛,代表性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等詩人。唐朝末年,杜甫在戰(zhàn)亂之下來到了成都浣花草堂生活了三年零九個月,其間寫下了許多著名詩詞,如《絕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成都之門》中的《杜甫在成都》這一分曲,歌詞則通過杜甫的詩詞作為象征,利用童聲合唱這一體裁,以孩童的視角講述杜甫在成都的見聞和經(jīng)歷,音樂具有四川特色的音調旋律。
該曲的音樂以活潑輕快的童聲合唱配合著四川的方言旋律,表現(xiàn)了杜甫詩句中對成都“浣花”“西嶺”等景色的描繪以及對家國的憂思。音樂以快—慢—快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的快速旋律表達出孩童對杜甫來到成都感到自豪與驕傲,歌詞中的“老人家”一詞在演唱時具有四川方言音調的韻律。同時,歌詞還從杜甫的《絕句》中提取出了“黃鸝”“西嶺”這些意象,象征著成都美好的自然風光。
在音樂的慢速部分,引用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歌詞“廣廈千萬間,安得天下苦”蘊含憂國憂民的精神內涵,以戲劇性的方式演繹出了原詩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思與壯志豪情。整首音樂旋律以羽音為中心級進或跳進,具有典型的巴蜀音調形態(tài)特征[2]。
最后,寬窄巷子作為清朝時期繁華街巷的代表,在《寬窄巷子》一曲中以男高音領唱和童聲合唱的方式,歌詞通過描繪寬窄巷的街景、人景,以四川方言風格的演唱奠定了樂曲既輕松又感傷的音樂風格,表達出“我”對寬窄巷的懷念。
該分曲音樂中最突出的則是四川方言音調貫穿整首樂曲。樂曲一開始的童聲合唱“寬巷子窄,窄巷子寬”的成都話調值為“陰平—去聲—上聲—陽平,陽平—去聲—上聲—陰平”[3],音樂旋律恰好符合這一調值規(guī)律,最終落在第16小節(jié)第一拍的羽音上,形成了小羽型跳進的結構。同時,男高音在演唱時也采用成都方言的音節(jié)規(guī)律,如在演唱第89小節(jié)“街”(jiē)這個字時,采用成都話“gai”(陰平)演唱,另外,“擺龍門陣”“倒拐”等方言也被運用在樂曲當中,極具四川風味。
這四首分曲描繪出了源遠流長的成都古蜀文化,其中既有對成都4000年左右歷史概況的描繪,也有對歷史人物和事物性格的描繪,從正面和側面展現(xiàn)出了成都古老、悠久的歷史風貌,勾勒出了成都的古蜀形象。
(二)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化形象
延續(xù)著古蜀文化的智慧,成都在改革開放后緊跟現(xiàn)代化的腳步,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造就了一種科技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化形象。這一現(xiàn)代化形象在《成都之門》套曲中的《美麗新天府》一曲中有所表現(xiàn)。
《美麗新天府》以歌詞中“地鐵”“工業(yè)園”等能代表現(xiàn)代化的事物和流行演唱的形式,展現(xiàn)了成都以科技創(chuàng)新建立了新的“高科技”“現(xiàn)代化”格局,為奮斗在成都的人們提供了新的機會。
音樂以活潑歡快的快板預示著成都在快速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具有的經(jīng)濟和人文活力,人聲旋律以男女二重唱的形式展示著成都青年人在現(xiàn)代化城市格局下朝氣蓬勃的面貌。演唱時采用通俗唱法,這一唱法是“現(xiàn)代”和“前衛(wèi)”的代名詞,它從音樂體裁上和男女聲的對唱中展示出了成都前衛(wèi)的形象。
副歌部分主要為上下兩句規(guī)整的歌詞,從音樂旋律上看,上半句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節(jié)奏為主,下半句則出現(xiàn)切分節(jié)奏和附點十六分節(jié)奏型,旋律由規(guī)整的進行曲風格轉向舞蹈風格,展示出了成都青年人朝氣蓬勃的面貌和自由舒適的氣質。
該分曲處在整首套曲的壓軸位置,似乎說明了成都的現(xiàn)代化形象在當下的重要性,同時也表示著其會在未來很長的時間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作曲家和詞作者將成都的現(xiàn)代化事物與音樂中體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流行演唱相結合,將成都的現(xiàn)代形象巧妙地通過二者的互相指涉體現(xiàn)出來,創(chuàng)作極為巧妙。
二、成都的人文文化形象
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造就了成都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性格,同時也通過人的性格塑造了成都獨特的休閑氣質,從而衍生出了諸多休閑方式,如從古延續(xù)至今的賞花、觀燈、游山、看水等,以及近年來的農家樂休閑和競技休閑等。這些休閑娛樂方式也在《成都之門》套曲中有所體現(xiàn)。
(一)游賞休閑
成都人民“游賞之盛,甲于全蜀”[3],每年二月初二踏青節(jié),人們都會出門賞花。清明前后,成都人民通常也會踏春游賞,組織看水、觀花等游玩活動。這些游賞活動,在《成都之門》的《春水歡歌》和《今年菜花特別黃》兩首分曲中有所體現(xiàn)。
首先,《春水歡歌》描繪了人們在都江堰放水節(jié)慶典中與滔滔江水共歡笑,展示出了人情和諧的美麗畫面。
音樂快速的三拍子圓舞曲風格展示著放水節(jié)的歡樂熱鬧景象,女高音在開始以跳進的音程描繪出一幅春暖花開、冰川化水的溫暖景象。隨后的花腔技巧在第一段歌詞結束后出現(xiàn),花腔旋律將歌詞表達的熱烈激情推向高潮,歌詞內容和歡快的旋律展示出了人們在放水節(jié)上休閑娛樂的歡聲笑語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象。
《今年菜花特別黃》以女高音獨唱為第一人稱視角,通過游賞成都春天隨處可見的“菜籽花”,在休閑的氛圍中感受到了花海的美麗和諧,由此映射出個人對成都山水風光和人情溫暖的贊美和感嘆。
音樂以中速為主,人聲旋律在前兩部分演唱時將音域控制在較低音區(qū),襯托出“我”在菜籽花田觀花時的悠閑自在,副歌部分通過重復c2和突然出現(xiàn)的d2將前兩部分積蓄的情感抒發(fā)出來,不僅表達出觀花時的悠閑自在,還借此深情地凸顯出成都這片土地的山水好風光和人情美滿和諧。
(二)農家休閑
成都市地處四川盆地平原地區(qū),具有豐富的農業(yè)資源,作為中國較早發(fā)展休閑農業(yè)的城市,成都的休閑農業(yè)發(fā)展迅速,形成了多類型的農家休閑模式。在套曲《農家樂》分曲中,則通過描繪鄉(xiāng)村農家田園和現(xiàn)代生活,展示出了農家人民的歡樂幸福景象。該分曲的歌詞則描繪了農家生活在豐收歡快的鑼鼓聲和現(xiàn)代化生活下的愜意和幸福美滿。
音樂開始以D宮調式的四樂句結構描繪出成都鄉(xiāng)村生活現(xiàn)代化的悠閑景象,同時樂句中使用的偏音清角g和變宮#c為音樂帶來了諧謔性(第9、12、13、18小節(jié))。中間段落以快速的旋律,配合上繞口令式的演唱,用四川方言展現(xiàn)出了農家田間地頭豐收時的喜悅和豐收后載歌載舞的歡快景象。再現(xiàn)段回到了最初的慢速,女高音的合唱展示出了豐收時鄉(xiāng)親們的喜悅,抒發(fā)了成都農村地區(qū)的人民對現(xiàn)代化農村生活的贊美,在和諧悠閑的環(huán)境下播種生活、享受生活。
(三)餐飲休閑
成都早在2007年就以獨特飲食文化為靈魂,采取了多種策略和措施開展美食名城建設,到2010年獲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創(chuàng)意城市網(wǎng)絡——美食之都”稱號,成為亞洲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4]如今,川菜以其兼容性、獨創(chuàng)性和平民性獲得了大眾的喜愛。此外,發(fā)源于成都的農家樂,是將飲食與游樂、休閑密切結合的餐飲旅游形式,在成都,人們常到露天茶館飲茶休閑,或在街邊、廣場吃冷淡杯、串串,充分享受生活與美食的樂趣。[4]《成都之門》中的《串串香》一曲,就展示出了餐飲文化與休閑氣質的結合。
首先,《串串香》的歌詞描繪了成都人民圍坐在街邊小巷邊吃邊燙串串香的情景,展現(xiàn)出了人們對待飲食的愜意與悠閑,以及不緊不慢、怡然自在的心態(tài),反映出一片幸福安康的景象。
從音樂來看,《串串香》以起承轉合四段式的音樂結構,將音樂旋律與成都方言結合,采用活潑輕快的風格,描繪出了美食文化背景下的休閑形象。
第一段(第11—34小節(jié))旋律跟隨四川方言音調的規(guī)律,以較慢的速度引入“串串香”這一意象,每次在演唱到“串串香”這一詞語時,音樂旋律都與方言調值“去聲—陰平—陰平”相符,極具成都本土特色。第二段(第43—76小節(jié))樂隊以快速的節(jié)奏使音樂旋律更加緊湊,人聲則比第一段慢了一倍,速度的快慢對比襯托出了人聲旋律的悠長和自在的情感。隨即在第三段(第77—112小節(jié))以快速的旋律描繪出人們吃串串香時不慌不忙的灑脫和爽快的情感,以此描繪出了成都以美食聞名的休閑形象。
(四)競技休閑
成都不僅有悠閑、慢節(jié)奏的休閑方式,還有充滿熱血的競技型休閑,如傳統(tǒng)的打陀螺、抖空竹、賽龍舟等,以及近年來出現(xiàn)的公園露營、綠道騎行、登龍泉山看日出等,這些娛樂行為具有行程長、時間久、體力消耗大等特點,同時,與競技體育不同,這些形式是具有競技性的休閑運動。[5]《成都之門》的《賽龍舟》一曲中,則體現(xiàn)出了休閑競技的內涵。
《賽龍舟》的歌詞描繪了人們在端午慶典賽龍舟時的緊張氣氛和熱血勢頭,從中表達出人們在休閑娛樂中的熱血、積極的品質。
《賽龍舟》音樂整體呈現(xiàn)出三部結構,三個部分的情感由平緩逐漸到激情熱烈,通過“一領眾和”式的演唱,表現(xiàn)出龍舟隊伍在領隊的指揮下齊心協(xié)力、力爭上游的競技場景。第一部分首先在引子部分(第1—9小節(jié))演唱出慢速的吆喝式旋律“五月賽龍舟(啰)”,隨后進入快速的主題旋律,領唱(第10—33小節(jié))描述出了龍舟隊伍在比賽時自信的精神面貌,音樂采用二拍子旋律,節(jié)奏頻繁采用四分音符加兩個八分音符,描繪出了賽龍舟前的緊張氛圍。
緊接著合唱部分以更為快速的節(jié)奏應和領唱,隨后以號子式的音調與節(jié)奏進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151—257小節(jié))則描繪出了劃龍舟時的熱血、激情的氣氛,合唱旋律依然以號子式的音調快速演唱,領唱旋律則以寬廣的旋律與合唱形成比較,表現(xiàn)出領唱作為龍舟指揮的胸有成竹的氣勢以及合唱作為龍舟隊員的奮勇爭先的氣勢。中間段落(第206—211小節(jié))采用了典型的“一領眾和”式的演唱,突出了沖刺時的緊張和齊心協(xié)力的心情。第三部分(第258—333小節(jié))則將音樂推向了高潮,表現(xiàn)出了人民齊心協(xié)力、奮勇爭先的狀態(tài)。
這些豐富多元的休閑方式,使成都“休閑之都”的形象實至名歸,并且作曲家和詞作者能夠抓住這些休閑特質,從音樂的角度將休閑形象生動、準確地展示出來。
參考文獻:
[1]袁庭棟.巴蜀文化志[M].成都:巴蜀書社,2009.
[2]蒲亨強.巴蜀音調論[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01):33-37.
[3]劉艷梅.成都方言語氣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4]杜莉.基于飲食文化特色的美食名城建設——以成都市為例[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5(10):131-133+149.
[5]楊剛.公園城市視閾下成都“新鐵三”休閑行為的產(chǎn)生背景、價值影響與發(fā)展啟示[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12):122-126+130.
基金項目:2023年四川音樂學院研究生處科研項目(一般項目·學術型)“敖昌群聲樂套曲《成都之門》中的成都形象構建研究”(項目編號:YYX2023010)。
作者簡介:熊翔(1999-),男,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西方音樂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