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藝術教育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培養(yǎng)文化自信自強的有效途徑。
攀枝花市第二小學校一直重視藝術教育的發(fā)展,以“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育人目標,嚴格遵守國家政策規(guī)范藝術教育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探索藝術教育教學模式,在2014年成立了“市二小”陶藝工作坊,并多渠道送專業(yè)教師外出學習,為藝術教育發(fā)展保駕護航。
陶藝課程的開設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當《世界恐龍》課程完成后,一件件霸王龍、南方巨獸龍?zhí)账囎髌烦尸F(xiàn)在眼前時,才讓人感受到學生們對恐龍的癡迷,也感到了藝術教育對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缺失。中國作為全世界發(fā)掘恐龍的第一大國,學生們卻在西方“霸王龍”和“侏羅紀世界”的文化入侵中迷失了方向。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云南楚雄世界恐龍谷是西方夢寐以求的恐龍窩,而我們的學生卻了解甚少。學校以攀枝花手獸為突破口,以三疊紀時期的古生物足跡遺址為實踐教學基地,開啟了主題為“龍嘯金沙”的藝術教育探索和重塑文化自信之路。
教學中,師生一起查閱資料,了解攀西地區(qū)地質結構的形成,探尋金沙江流域古生物進化過程,以攀枝花蘇鐵、蜀龍族群、祿豐龍族群為研究對象,以爬行動物為實物參照,開始了漫長的探索。這些年學校在古生物、古地理等自然科學領域加強學習,師生共同完成《金沙龍族》陶藝復原作品、《金沙龍跡》化石黏土作品,創(chuàng)作“金沙怪獸”科幻造型作品幾百件。這種探索式藝術教育讓孩子們熟悉了“亞洲巨龍”馬門溪龍,了解了“中國第一龍”祿豐龍,并自發(fā)去手獸足跡遺址現(xiàn)場參觀,也深深愛上了自然科學,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隨著孩子們藝術作品的增多,學校不斷完善藝術教育硬件基礎設施,為“龍嘯金沙”營造了一個完美的美藝空間,并不斷加大設備精度的提高和技術力的支持,使藝術教育課堂更加豐富生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文化的日益豐富,藝術教育領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借助藝術教育傳承民族文化,探索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構建文化自信,已成為藝術教育工作者需重視的課題。只有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才能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攀枝花市第二小學校
攀枝花市第二小學校始建于1978年,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qū)。學校以“綠色教育,成就七彩人生”為辦學理念,研究美育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突破,強化美育在“五育”中的整合點、在全面育人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點,堅持推動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五育并舉育人途徑,把強化美育作為育人成長的重要抓手,實現(xiàn)“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育人目標,走出一條極具特色的辦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