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災情就是命令,每當國家發(fā)生重大災情,人民子弟兵就會把生死置之度外,奮不顧身地沖鋒在搶險救災第一線。
軍事新聞記者,隨部隊行動而動,哪里有部隊搶險救災,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在我30年的新華社軍事攝影記者生涯中,參加突發(fā)性搶險救災的采訪報道成為常態(tài)。我參加過1989年青島黃島油庫特大火災,1991年、1994年、1998年、2007年中國南方抗洪救災,1999年煙臺海難大營救,2005年新疆巴楚伽師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采訪報道。這些難忘的采訪經歷,至今讓我難以忘懷。每次親歷采訪,心靈都會受到強烈震撼,都是一次生與死的人生洗禮。
1998年8月12日,青島黃島油庫遭雷擊爆炸起火,黑色的濃煙覆蓋了青島的半邊天,消防車的鳴叫聲響徹城市上空。我時任海軍青島基地政治部宣傳處攝影干事,憑著新聞的敏感,立即意識到發(fā)生了突發(fā)事件,背起攝影包快速來到青島匯泉廣場直升機轉運傷員現(xiàn)場。
黃島油庫與青島市區(qū)隔海相望,海上交通全部中斷,乘直升機到達火災現(xiàn)場是唯一途徑。經現(xiàn)場指揮員批準,允許我搭乘第三架次直升機飛赴火災現(xiàn)場,但不許搭乘飛機返回。
直升機起飛不久,就飛越膠州灣。我從空中望去,幾個油碼頭旁的大型油罐冒著濃煙,我顧不上機艙里布滿斑斑血跡,迅速舉起相機不停拍攝。距離火場不遠的一個學校操場是個臨時機降場,附近還有幾十噸重的油罐隨時可能爆炸,非常危險。
直升機剛一落地,我就跳下去沖進了火災現(xiàn)場,以濃煙為背景,搶拍醫(yī)護人員將傷員送上直升機的救人場景。這幅拿命換來的新聞照片,成為第二天《青島日報》最早報道黃島油庫火災的照片,在全國性新聞攝影評選中獲得一等獎。
當我搭乘最后一班運送傷員的拖船回到市里時,已是晚上10點多了。我疲憊不堪,這才想起來已經十幾個小時米水未進,與死神擦肩而過,仿佛經歷了一場血與火的戰(zhàn)場洗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后,我在第一時間搭乘空軍伊爾-76運輸機趕赴成都,連夜搭乘汽車奔赴地震中心映秀鎮(zhèn)。赴映秀鎮(zhèn)的十幾里山路全部塌方,我背著十幾公斤重的攝影器材和海事衛(wèi)星,幾乎是爬著進去的,迎面走出來的都是從廢墟中死里逃生的災民。
我在重災區(qū)映秀鎮(zhèn)的廢墟和死人堆里穿行拍攝,偶遇具有“鐵軍”之稱的原濟南軍區(qū)54軍127師9dfd71d4bf244600330aadd3b9b13eaa師長楊劍,他指揮官兵們在倒塌房屋現(xiàn)場救援。原來,正在國防大學學習的楊師長得知汶川發(fā)生地震后立即趕赴部隊,率領官兵們從河南趕赴四川,徒步幾十公里的塌方山路進入映秀鎮(zhèn),成為震后最先進入地震中心的救援部隊。
在映秀鎮(zhèn)漩口中學廢墟的空地上,一面“鐵軍神劍”旗幟格外醒目,原成都軍區(qū)航空兵多架直升機在山澗中穿梭,運送物資,轉運傷員。地面上,官兵們抬著受傷群眾,手舉著輸液瓶,向直升機快速奔去,場面非常壯觀和震撼。我舉起手中的相機頻頻按動快門,將這些感人的瞬間定格為永恒。我用海事衛(wèi)星及時向北京新華社傳輸照片,有的照片還被中央檔案館收藏。
在汶川地震災區(qū)采訪的10個晝夜,讓我終生難忘!進與退中,書寫出對人民的滿腔赤誠;生與死中,詮釋著對人民的大愛情懷。只要人民需要,子弟兵必定義無反顧、挺身而出。
(責任編輯:潘酩月)
作者簡介:
查春明,新華社解放軍分社原高級記者,海軍大校軍銜,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曾獲評“新華社十佳記者”。從事軍事新聞攝影40年來,出色完成戰(zhàn)備巡邏、搶險救災、國慶閱兵、編隊出訪等重大軍事活動的新聞宣傳任務,發(fā)表攝影作品2萬余幅,200多幅作品在全國性攝影比賽中獲獎,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出版《瞬間》《請祖國檢閱》《西沙 西沙》《走向深藍》《和平使者》等14部攝影作品集和《走向深藍的航跡》《熱血軍魂》《走向大洋》紀實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