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是表達人生活情感的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時,應充分挖掘音樂中的人文內涵,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音樂課堂 ;人文關懷;全面發(fā)展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是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tài)度,這種素養(yǎng)不僅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更是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體現。初中階段音樂課堂中,筆者嘗試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中傾注人文關懷,重視課堂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素材的生成和滲透,使學生在學習和欣賞音樂中,實現自我發(fā)展和自我認識,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勇于探索、關愛他人、有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
一、把音樂課堂視作“生命”自由成長的天地,在教學內容中傾注人文關懷
音樂是人文性的學科,它用優(yōu)美的旋律和生動的歌詞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yǎng)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我們國家的生日,在這個特殊意義的日子里,許多音樂作品歌頌這個光輝的歲月。新教材六年級第一單元就是《祖國頌》,這一單元要欣賞樂曲《紅旗頌》,學唱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欣賞合唱曲《在燦爛陽光下》。這些歌曲、樂曲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需要有激情地去歌唱,深情地去禮贊。但是對于現在小學生,他們不能特別理解那段崢嶸歲月,一味要求他們歌唱的時候精神飽滿、聲音洪亮猶如蒼白地構建空中樓閣,很難激發(fā)他們情感共鳴。筆者給他們看了由172名當代年輕演員演繹的《建軍大業(yè)》,有了明星和主旋律大電影的互相成全,孩子邊追星,邊感動,電影中出現的鏡頭和教材內容互相補充。里面的插曲和背景音樂更是很好地烘托了戰(zhàn)爭年代國人的心聲。電影結束,里面的音樂也隨之結束,但是他們奮斗的精神卻留在了學生的心中,當學生再次聆聽《紅旗頌》時,他們的愛國的情感已經流淌,他們歌唱的時候不再含蓄低沉,學生開始懂得現在的燦爛陽光是幾代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換來的。音樂課堂讓學生在歌曲中獲得精神養(yǎng)分,喚起了學生強烈的奮斗意識,強化了他們愛國主義情感,激勵他們團結一心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促使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
二、把音樂課堂視作“生命”的精神家園,在教學方法上傾注人文關懷
讓學生自由探索廣闊的音樂空間,是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學習音樂、掌握音樂、發(fā)展音樂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非常有效的方法。
1.更新理念,重視審美教育
教師要勇于打破“滿堂灌”式陳舊的教學理念,多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動腦設置問題、自己動手給予解決。教材中的一些知識可以提前讓學生獨立完成,如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理解歌詞內涵等。我們國家是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音樂文化,在新授少數民族音樂之前,筆者喜歡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畫一畫不同民族服裝,做一做不同民族的飾品,音樂課堂成了巧手們的課堂,有的還用環(huán)保材料做了民族服裝。在制作服飾中學生了解到瑤族人喜歡用頭巾包頭是因為他們視頭發(fā)為第二生命,藏族的哈達是藏族群眾表達友情及敬意的傳統(tǒng)方式,傣族人喜歡穿筒裙因為他們對象征吉祥和平的孔雀的熱愛等。在這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明白我們國家56個民族是56支花,“差異”的存在讓這個大家庭充滿了別樣的風采。學生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也會有各種差異,不妄自菲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著自我接納,從中獲得自己生命價值的認同感,用更健康的心態(tài)去學習和生活。
2.合作學習,發(fā)展審美能力
音樂課堂活動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比如演唱方式上有2個或2個以上的人演唱同一旋律的齊唱,有2個或2個以上的人演唱不同旋律的合唱。當大家齊心協(xié)力去參與的時候就會唱出“同一首歌”。一節(jié)生動的音樂課堂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相互配合。音樂作為技能類學科,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各方面能力發(fā)展確實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能彈琴,有的學生能歌唱,有學生會朗誦,將學生按各種特長分成若干小組,共同思考和學習新知,合作中既促進了學生的情感交流,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協(xié)調性和團結友愛精神。人音版四年級有首歌曲《葉兒船》要求學生在感受歌曲恬靜美好的同時抒發(f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筆者準備上課時,發(fā)現2個男孩子在進教室之后便一直有“互動”,不時趁筆者不備就推對方一下,當筆者過去問個究竟時,旁邊的同學告訴筆者他倆在來的路上發(fā)生了糾紛,原因是下課的時候一個同學偷拿了另外一個同學的外套并且藏了起來。筆者沒有讓他們檢討,而是讓他們出來帶領大家為筆者剛剛新授這個四四拍的歌曲做指揮,(第一拍往下,第二拍往里,第三拍往外,第四拍往上)但是要求他們要協(xié)作,一個反復打第一第二拍,一個跟著前一個同學打第三第四拍,指揮對了就不批評。只聽他們輕聲地數著1、2、3、4。速度也慢慢加快。他們認真合作的模樣無形之中簡化了這個四四拍指揮的方法,其他學生也學得認真,慢慢跟上了老師鋼琴的彈奏速度(較慢),慢慢又跟上音樂CD的伴奏速度(較快)。兩位鬧矛盾的學生在指揮獲得成功也握手言和。在歌曲學唱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是這些小小的摩擦不正是歌曲中所描繪的裝滿開心的童年的夢嗎?最后師生一起合作,部分學生用小樂器,部分學生用歌聲,剛才2個男孩子指揮,把這個《葉兒船》唱得又準又好聽。此時音樂課堂成了一種以音樂為紐帶的人際交流,學生也懂得了每一份生命都值得尊重。
3.激發(fā)情感,強化審美體驗
音樂是特殊的世界語言,比如在聆聽維瓦爾第交響樂《春》的時候,能感受大自然界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隨著音樂的急轉直下,也會感到自然界的激流風暴,但是依然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多么的無比頑強。而人是自然界最高級的生命體征,也會經歷生活中的風雨雷鳴。
人音版七年級第一學期歌曲《愛的人間》講述的是一個盲童的故事,主人公雖然看不見聽不見,但是在“愛的人間長大”的他,生活中依然充滿了陽光。學生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之前,筆者讓他們蒙住眼睛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各走5步,再回到原來的起點。一開始還自信能很好完成任務的學生在往左走時已經暈頭轉向,能順利完成任務的只有寥寥幾個同學。這個游戲在蒙眼之前大家都在心里對游戲中各個方向有所預估,想要完成都十分困難,很難想象一個盲童在黑暗的世界中如何去克服種種困難卻依然不失去對世界的熱愛。
在課堂上當筆者倡議大家去尋找身邊的特殊同伴時,他們都提到班中患病的同學,因為患病在家休養(yǎng),他需要同學的關愛。讓筆者意外的是課后這群孩子真的行動了起來,他們嘗試用《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旋律,自己創(chuàng)編歌詞,每個學生都把自己對這個生病的孩子的祝福與鼓勵寫進歌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起修改歌詞、創(chuàng)編律動、設計運鏡,最后他們把拍攝好的小視頻,委托班主任送去。當生病在家的孩子看到這份不尋常的禮物時,不善言辭的他感受到同伴對他的愛,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此時的歌聲化為了無窮的力量,給這個生病的孩子帶來了無盡的勇氣和盡快康復的信念。這群可愛的孩子把對生命的尊重化為了實際的行動。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币魳方處煈砸魳方滩臑橐劳?,通過一首首充滿生命力的歌曲(樂曲),讓學生從自然生物旺盛頑強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從而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藝術來源于生活,音樂課堂上教師要挖掘音樂作品中人文內涵,設計拓寬學生人文視野的課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音樂是有生命力的,其生命力在于生命體的無窮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生命發(fā)展,在實踐體驗中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品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并深化其生命感悟,促進其獲得更深、更高層次的認識,實現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俞云珊.音樂欣賞課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C].加強基礎教育教學管理專題研討會,2020論文集,2020.
[2]黎彩霞.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甘肅教育,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