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棋類游戲是我園特色課程,本文以大班幼兒熟悉的五子棋為切入點,通過探索和創(chuàng)新游戲規(guī)則,讓幼兒在“棋”中求索;結合教師智慧回應、正確引導、需求解讀,激發(fā)孩子的“棋”思妙想,讓孩子樂在“棋”中,其樂融融,豐富孩子創(chuàng)新游戲玩法的新經驗。
【關鍵詞】棋類游戲;創(chuàng)新游戲;幼兒生成
五子棋歷史悠久,它是一種兩人對弈的競技型棋類游戲,對弈雙方分別使用黑白兩色棋子置于棋盤直線與橫線的交叉點上,先將五枚棋子連成一列即獲勝。五子棋的游戲規(guī)則簡單,適合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對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幫助。投放一段時間后筆者發(fā)現幼兒對棋類區(qū)的興趣從一開始的興致高漲到現在的無人問津。
一、案例:五子棋新玩法
自由活動開始,多多和點點相約去棋類區(qū),他們一會兒玩飛行棋,一會兒又玩登高棋,不停地換棋譜。筆者走過去聽見點點說:“我早就會玩了?!倍喽喔胶偷溃骸澳钦k?都玩過了。”最后又拿出五子棋玩了起來。他們一個黑子一個白子,互相封鎖對方的棋子,盡可能將己方的棋子連成一列,玩得有模有樣。不一會,筆者發(fā)現他們用黑白棋子布滿了交叉線擺滿棋盤,看起來很整齊。他們并沒有按照五子棋規(guī)則對弈。筆者忍不住問道:“你們在下什么棋?”“我們在排黑白棋子,然后一個白一個黑,這樣一個個擺滿很有意思?!惫P者說:“那這樣擺好棋子后再怎么玩?”點點說:“我們就是按黑、白顏色來排列的,這樣很有規(guī)律!”“還能怎么排也能有規(guī)律、好看呢?”說完就離開了棋類區(qū)。5分鐘后,多多欣喜地叫道:“韓老師,你快來看我們新拼的圖案,一個很好看的圖形?!彼麄儼押诎灼遄娱g隔排列,擺出一朵小花的造型。點點說:“我們還可以擺出其他好看的造型,黑白顏色也很好看?!庇谑撬麄兝米杂苫顒拥臅r間開展“五子棋”的對弈活動。關于探索“五子棋”的創(chuàng)新玩法開始了……
教師思考:幼兒選擇五子棋游戲,一定要下五子棋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對于材料,孩子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只要自己的理念有價值,活動就有意義。在棋類游戲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會習慣性地直接把自己知道的現有規(guī)則教給孩子,缺少留給幼兒自主、自由探索可能性的機會,忽視幼兒個體差異,導致專注力持續(xù)時間短,參與性差,容易在游戲中產生矛盾糾紛。根據《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精神,積極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嘗試讓幼兒自己制定游戲棋類的小規(guī)則,既滿足幼兒的參與熱情和活動興趣,又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中,享受棋類游戲帶來的樂趣。在這次活動中,幼兒沒有按照老師的預設去下五子棋,雖然教師預設“失敗”了,但為幼兒后面生成的活動激發(fā)了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新玩法。
在游戲中體現數學美,兩個孩子把黑子和白子排成ABAB模式,在他們看來只是覺得好玩,其實這是學習模式的重現。他們比較熟悉這種簡單的規(guī)律并運用在生活中。在游戲中發(fā)現規(guī)律美,第二次他們把黑白棋子用一個封閉圓形連接起來,最后非常巧妙地形成了一朵花的形狀,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沒有目的性的,但這樣的創(chuàng)新走法正好給了他們非常大的驚喜,也感受到了規(guī)則編排的美感。在游戲中生成創(chuàng)意美,幼兒對于下五子棋的活動又有了興趣,用相同的棋子生成了不同的新玩法。這是幼兒積極思考,不斷探索的過程。
二、幼兒生成話題:白棋和黑棋能有多少種玩法
一時間,“五子棋”又成了班級里炙手可熱的游戲棋,孩子們還為它取名為“黑白游戲棋”。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新玩法在大家的討論、調查、合作中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樂在“棋”中,“棋”思妙想”的探索活動拉開序幕。在探索游戲棋過程中,大班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向他人請教,能主動發(fā)起活動,或是在活動中提出主張并尋求解決方法,并把自己知道的規(guī)則分享給其他同伴并給予“指導 ”,體現了幼兒間相互幫助、友好相處。
教師思考:棋類游戲的宗旨不在于教幼兒學會下棋,而是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喜歡下棋,并且通過下棋發(fā)展智力、增強意志品質,促進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幼兒活動中,當老師發(fā)現幼兒生成“五子棋”創(chuàng)新玩法,并組織幼兒共同討論,及時鼓勵支持幼兒想法,共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內化經驗、增長能力的目的。創(chuàng)新游戲玩法的過程正是幼兒自由游戲、自主發(fā)展的體現。筆者將繼續(xù)深入探索棋文化的滲透與傳承途徑,打造生動而富有意義的棋類游戲活動,這次“失敗”的游戲預設也給了筆者更多生成“創(chuàng)新”策略的思考點。
策略一:觀察為重,把握幼兒生成。
案例中,幼兒并沒有按照教師預設五子棋玩法進行游戲,但活動卻開展得非常順利,彼此之間達成了新的游戲規(guī)則。這些游戲在教師和幼兒的預設之外,這就是教師所期望的“生成”—幼兒個體在與環(huán)境材料進行交互的具體游戲活動情境中,出現了預設之外的情況。面對生成,教師需要觀察和了解孩子的需要,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觀察活動的進展,可以采取不同的生成策略。五子棋創(chuàng)新玩法的生成,改變了游戲原有的發(fā)展方向,將游戲與科學實踐相結合,給游戲活動留下了拓展和發(fā)揮的空間,幼兒在游戲中超越了原有的設計思路,得到了超乎想象的發(fā)展。能以尊重幼兒的差異性為前提,將生成與預設相結合,關注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自主行為,根據即時生發(fā)的游戲或游戲活動流程,在促進幼兒個性發(fā)展的基礎上,臨時生成新的游戲活動策略,使幼兒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策略二:追隨兒童的興趣發(fā)展,教師恰當引導。
《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指南》強調“保教實踐活動重在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教育以此為核心,即目的所在。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玩過后覺得“玩膩了”,從而會換一種玩法。此時,活動材料投放之初的固定目標不再遵循,那么老師是否應該制止或重新引導幼兒到原來的活動玩法中去呢?案例中,幼兒在改變玩法后的表現遠遠超出了老師原先設想的目標,無論是積極性、興趣點,還是滲透在游戲中的智慧性表現。在自主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跟著孩子的興趣走,可能會收獲更多。幼兒園課程活動回歸生活與游戲,珍視孩子生活與游戲的獨特價值。
策略三:關注幼兒游戲過程,支持幼兒。
幼兒是游戲的天然構造者,教師應能讀懂孩子的游戲智慧。幼兒愛玩、會玩的同時也會遇到數不盡的問題和困難,教師就是“腳手架”,幼兒需要時,永遠都能提供支持。讓幼兒自己在游戲中自主探索,通過材料、擺盤等制定新的玩法和規(guī)則,最終在游戲中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在游戲中體會收獲帶來的喜悅感。那么如何觀察孩子的游戲行為,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因為在游戲中,要相信孩子是有力量的學習者,讓主動權基本掌握在孩子的手里。教師對于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觀察,應以實施指導、觀察為先的原則。只有在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觀察和分析的前提下,才能獲得介入支持游戲的依據,因為游戲中的支持是建立在幼兒需要的基礎上。
策略四: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心中裝著介入時機。
通過學習《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和《游戲活動》,在介入孩子的游戲時,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游戲意愿。尊重孩子選擇主題的自由,尊重孩子選擇玩具的自由,尊重孩子選擇材料的自由,尊重孩子選擇玩法的自由,同時也要尊重孩子自由地講評自己的游戲,只有尊重孩子這五個“自由”做到了,游戲才能變成孩子自己的游戲。作為教師,要充分尊重孩子游戲的意愿,根據孩子的實際經驗和興趣愛好,因地制宜地為孩子創(chuàng)設游戲條件,讓孩子自愿、快樂地參與游戲。教師作為引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要發(fā)揮好自己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游戲中去。
游戲是幼兒喜歡的學習方式,是幼兒另一個老師。通過幼兒的興趣點生成的黑白游戲棋的創(chuàng)新玩法,又開始讓棋類區(qū)散發(fā)新的魅力。由于是孩子自己創(chuàng)新的游戲棋,自己規(guī)定的玩法,在玩的過程中興致只增不減。作為教師需要學會關注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適時調整教育行為,做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指出的:“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p>
【參考文獻】
[1]李平.幼兒教師如何在幼兒游戲活動中學會觀察[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2(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 [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崔群.幼兒園開展棋類游戲活動的指導策略[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