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倡導教師進行跨學科教學,認為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更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初中歷史教師進行跨學科教學,既要了解本學科優(yōu)勢,又要了解其他學科優(yōu)勢,整合相關知識點,在跨科學教學課堂中,向學生滲透語文知識、融合地理學科、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英語、美術、音樂等學科知識。借助跨學科教學,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有看圖意識,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一、跨學科教學
在新課標下開展教學,既要注重綜合性,又要注重實踐性??鐚W科教學指的是將不同學科融合起來,完善學生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鐚W科教學符合新課標教育理念,能夠促進學生運用各學科知識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讓學生成為新時代人才。
開展跨學科教學,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脫離實際,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組織學生進行學科互動,圍繞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求,加強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確保每一門學科都能起到深刻影響,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教師在運用跨學科教學時,還要強調方法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實踐探究能力,以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學科的特點,知道在解決問題時,應該如何思考,應該運用怎樣的方法等,提高學生的學習靈活度與認知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運用跨學科教學時,還要遵循教師為輔的原則,不大包大攬,將更多的舞臺留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便于學生思考、討論,便于學生實踐、理解,協(xié)調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跨學科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注重與實際相聯(lián)系
CEvjZrR9FENMbkQaYp1jFw==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學校采取的都是分科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容易因為慣性思維,對跨學科教學理念認知不深刻,甚至形成錯誤的教育思想,例如認為跨學科教學只要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了,沒必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這些問題導致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只關注學科知識,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不考慮其是否與其他學科結合,是否與學生的生活相匹配,是否幫助學生理解了學科特點,是否使學生掌握了學科知識應用的技巧等。在分科教學中,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這一問題,并沒有在跨學科教學中得到改善,需要教師轉變認識,重視跨學科教學,重視知識間的融合,而不是簡單地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堆砌在一起。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跨學科知識,從而真正提升跨學科教學效率。
(二)注重教師間的協(xié)同配合
跨學科教學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還需要教師與教師之間的相互配合。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教師應熟悉本學科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了解不同學科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還要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有效溝通,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幫助,設計符合學生的跨學科教學方案。但是,部分歷史教師在實施跨學科教學時,并沒有做到與其他學科教師協(xié)同配合,沒有關注總結其他學科的教學特點,沒有了解其他學科的教學需求,導致在開展跨學科教學時,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除此之外,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還應秉持一樣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綜合培養(yǎng),懂得從本學科入手,靈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三)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
跨學科學習是為了優(yōu)化學科學習,解決分科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讓知識與生活、學習與社會建立聯(lián)系,使學生擁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而不是被禁錮在傳統(tǒng)模式中,無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但是,部分教師在運用跨學科教學時,喜歡大包大攬,認為分科學習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教學,更要為學生鋪好路、做好指導,很容易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行為,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還有部分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認為只要將理論知識傳輸給學生就可以,缺乏組織跨學科實踐的意識,難以做到從學生出發(fā),為學生設計實踐平臺,阻礙了學生的進步??傊?,初中歷史教師需要提高自身認識,充分利用跨學科教學,深化學生的實踐探究,做到融會貫通。
三、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滲透語文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
文史不分家,文學內容中含有歷史事件,史學研究需要文字來表達??梢哉f,加強歷史學習,還要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與理解,使學生學會客觀分析、綜合理解。為此,歷史教師聯(lián)合語文學科教師,向學生滲透文學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將學生培養(yǎng)成高素質人才。
例如,在學習“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時,課本中提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學作品,感受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燦爛文化,教師可以先站在歷史的角度,為學生介紹《紅樓夢》創(chuàng)作的時間、作者生活的年代等,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受到環(huán)境影響,留下了名篇佳作。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思考問題:脫離了那個歷史時代,《紅樓夢》還能被創(chuàng)作出來嗎?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探究不同朝代文學藝術的特點。接著,歷史教師可以從語文角度,站在文學的視角為學生講解《紅樓夢》,讓學生了解《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背景,知道作者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完成寫作的,描述了怎樣的故事,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等,使學生感受《紅樓夢》這部文學作品的偉大之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銜接地理學科,培養(yǎng)看圖意識
歷史學科中蘊含大量地圖,需要學生具備識圖能力。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聯(lián)系起來,可以利用地理識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看圖意識,讓學生學會在地圖中提煉信息。
例如,在學習“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為了使學生了解絲綢之路,知道張騫出使西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途經了哪些地方,帶回了哪些東西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學會站在地理的角度分析歷史問題、地理信息等。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置學習任務: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圖,對比如今的世界地圖,想一想張騫都去過哪些地方,鼓勵學生試著了解這些地方,將它們串起來。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鼓勵學生從地理視角認識地圖、“絲綢之路”的路線等,融合這些學習任務,輔導學生完成絲綢之路的探索。在地理學科的加持下,學生可以了解絲綢之路發(fā)生在哪一片區(qū)域,張騫出使西域去了哪些地方,在這些地方帶回了什么東西等,對張騫的西域之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對比地圖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感受歷史的變遷,學會結合地圖思考問題,形成看圖意識。
(三)融合信息技術,豐富學習形式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們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性。歷史學科與信息技術學科融合,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性,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探尋新航路”時,為了使學生了解新航路,綜合看待新航路的開辟,為課堂增添色彩,歷史教師可以與信息技術教師聯(lián)合,以智慧教育平臺為載體,利用智能化方式向學生介紹航海家探尋新航路的過程。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制作新航路路線圖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練習并運用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最后,利用相關軟件完成路線圖的設計作為歷史、信息技術兩門學科的作業(yè),讓學生感受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融合的意義。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師的帶領下,不僅可以完成新航路路線繪制,還可以借助動畫形式展示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形象,增加學習趣味。接著,歷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電子表格的形式,介紹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新航路開辟造成的影響等,使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學生完成表格后,歷史教師可以聯(lián)合信息技術教師一起評分,站在不同的角度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點,科學、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
(四)關聯(lián)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家國情懷
在關聯(lián)道德與法治學科時,歷史教師可以著重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教學近代史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了解抗戰(zhàn)是如何取得勝利的,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戰(zhàn)爭的歷史,讓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歷史事件,使學生感受勝利的不易。接著,歷史教師可以聯(lián)合道德與法治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道德與法治角度為學生講述抗戰(zhàn)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民族英雄,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培養(yǎng)學生反抗侵略、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情懷。在聆聽抗戰(zhàn)故事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楊靖宇、張自忠、趙一曼等英雄人物,并聆聽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有著怎樣的光榮事跡等。學生被他們的精神所打動,表示自己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應該傳承與弘揚愛國精神,做好家國守衛(wèi)者。借助這樣的跨學科教學,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歷史樹立民族責任意識,明確了自己肩負的責任。帶著這樣的認識,歷史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學習抗戰(zhàn)的相關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借助英語表達,宣揚傳統(tǒng)文化
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銜接,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運用英語介紹傳統(tǒng)文化,豐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時,為了使學生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歷史教師可以將《西游記》作為切入點,向學生介紹玄奘取經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西游記》是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接著,歷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玄奘西行的歷史,并對比玄奘西行的史實,引導學生感受真實歷史與文學演繹之間的區(qū)別,使學生正視歷史,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分析歷史事件,形成辯證思維。在提高學生認識之后,歷史教師可以邀請英語教師指導學生,讓學生用英語介紹玄奘西行的歷史,并說出玄奘西行的歷史事實與《西游記》之間的不同,使學生以歷史為素材練習英語表達,并能利用英語知識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西游記》中所表達的反抗、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學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者、繼承者、弘揚者,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六)美術輔助自主,提高學生審美
歷史教師借助美術學科輔助學生自主學習,深化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的變遷”時,為了使學生了解改革開放之后,人們日常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歷史教師可以與美術教師聯(lián)合,圍繞歷史素材展開教學。例如,美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漫畫的形式,展示社會生活的變遷,使學生學會畫漫畫,學會用畫筆描繪歷史場景。在指導學生畫漫畫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搜集改革開放的相關畫面、視頻資料等,最后以漫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帶領學生進行鑒賞,讓學生說一說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如何借助漫畫展示社會生活的變遷,使學生在鑒賞中感受線條的魅力,感受學習的快樂。用漫畫的形式設計繪畫作品時,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研讀課本知識,了解了改革開放給人們思想、衣著、生活方式等帶來的變化,接著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收集了大量圖片資料,切實了解了社會生活發(fā)生的變遷。然后,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美術作品的設計,形成了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七)音樂陶冶情操,加深歷史記憶
歷史教師讓學生在音樂中感悟歷史,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更好地記憶歷史知識,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時,為了使學生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熟悉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加深學生的歷史印象,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陳獨秀、蔡元培、胡適等人物,并以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新文化運動。接著,歷史教師可以從音樂角度,創(chuàng)編有關新文化運動的歌曲,將歷史課本中提及到的重要內容設計成歌詞。同時,歷史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參與歌曲創(chuàng)編,使學生發(fā)散思維,不斷優(yōu)化歌詞,利用音樂知識對歌曲旋律、風格等進行調整,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在完成歌曲創(chuàng)編后,歷史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演唱,使學生在演唱中熟悉歌曲,加快記憶歷史知識的速度。在歌曲的影響下,歷史教師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快速掌握歷史知識,體現(xiàn)音樂學科與歷史學科緊密聯(lián)系的實際意義。
四、結語
總之,跨學科教學點明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解決教學內容碎片化的問題,避免學生陷入枯燥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感受學習歷史的快樂,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不能盲目進行,而是要積極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諸如教學內容缺乏趣味性與靈活性、教學模式僵化、重復單調、教育理念落后等問題,正確認識跨學科教學,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的優(yōu)勢,輔助學生學習,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傊?,初中歷史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應注重歷史學科與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的優(yōu)勢,加強學科與學科的聯(lián)系,拓寬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