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帛”即白色絲織品,古人常于帛上作畫,通過帛畫可探究古人對宇宙人間的認知與追求。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T型帛畫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以神龍串聯(lián)天界、人間、地獄三景。其中帛畫的天界部分出現(xiàn)了陽烏與蟾蜍并存的日月同輝之象。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思想淵源主要為“天人合一”觀、讖緯神學觀以及陰陽五行觀。陽烏與蟾蜍形象是漢代社會思想具化而成的人文產(chǎn)物,作為日與月的符號象征共同出現(xiàn),蘊含了漢代人引魂升天、陰陽和諧的宇宙生死觀。
關鍵詞: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陽烏;蟾蜍;日月同輝
中圖分類號:TS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346(2024)03-0064-05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Image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in the T-Shaped Silk Painting
HE Luobing
(History and Society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 “Bo” is a white silk fabric,on which the ancient people often painted.Through the silk painting,we can explore the ancient people’s cognition and pursuit of the universe.The T-shaped silk painting unearthed from the No.1 Han Tomb in Mawangdui,Changsha in 1972,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upper,middle and lower, with the divine dragon connecting heaven,earth and hell.In the heaven part of the silk painting,there appears the coexistence of Yang Wu and a toad which represent the sun and the moon shining together.The ideological origin behind this phenomenon is mainly the view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the theological view of divination,the view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The images of Yang Wu and a toad are the humanistic products of the social thought of Han Dynasty.They appear together as the symbol of sun and moon,and contain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of the universe which leads the soul to heaven and the harmony of Yin and Yang.
Key words: No.1 Han Tomb in Mawangdui;T-shaped silk painting;Yang Wu;toad;the sun and the moon shining together
“帛”是中國古代對于絲織物的統(tǒng)稱,既可用于制衣,又可用于貴族的書寫繪畫。帛畫興起于戰(zhàn)國中期,以西漢時期最為鼎盛。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T型帛畫,出土時覆于辛追夫人 的內(nèi)棺之上。畫幅全長250厘米,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四角綴有旆旒,出土時正面朝下。經(jīng)過提取后發(fā)現(xiàn)帛畫的內(nèi)容豐富,基本可分上中下3個部分。[1]6上部為天界之景;中部為人間之景,繪著一老嫗拄杖而立,應為墓主人的形象;下部為地獄之景。整幅帛畫用浪漫手法表現(xiàn)了漢代人對天國的想象和對永生的追求。
帛畫出土后,各領域?qū)<覍W者進行研究,成果頗豐。研究大致可分為帛畫名稱研究、帛畫結(jié)構(gòu)研究、多角度跨學科研究三大類型。帛畫名稱研究主要觀點有“非衣說”“魂幡說”“銘旌說”等 ;帛畫結(jié)構(gòu)研究主要有“橫豎兩結(jié)構(gòu)說”與“上、中、下三結(jié)構(gòu)說”;多角度跨學科研究主要從考古、民族、民俗、宗教等學術角度對T型帛畫的內(nèi)容及其內(nèi)涵進行深度分析。本文以“魂幡說”與“上中下三結(jié)構(gòu)說”為基礎,對T型帛畫上部分天國景象中的日月同輝之象進行研究,淺析其所展現(xiàn)出的漢人宇宙生死觀。
1 T型帛畫中的各種圖像
T型帛畫中包含的內(nèi)容廣泛,其中既有日月等自然景象,又有扶桑、金烏、玉兔、蟾蜍等動植物形象,還有如托月女神等神話傳說中的形象,其思想內(nèi)涵極為豐富。
1.1 日月同輝之象
李澤厚認為,漢代的繪畫藝術“通過神話跟歷史、現(xiàn)實和神、人與獸同臺演出的豐滿的形象畫面,極有氣魄地展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世界?!盵2]46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T型帛畫,正是漢代繪畫藝術中將神話、帛畫與漢代人的生死觀融為一體的例證。
帛畫的左上方為新月一輪,月上有蟾蜍、玉兔,下有托月女神。月精蟾蜍、寒宮玉兔,此部分圖景與神話“嫦娥奔月”同符合契。(圖1)
帛畫的右上方有圓日一輪,中立陽烏一只;圓日下有扶桑樹,樹上墜有八陽。陽烏負日、扶桑八陽,此部分圖景使神話“后羿射日”躍然紙上。(圖2)
代表太陽的陽烏與代表月亮的蟾蜍共同出現(xiàn)在T型帛畫的天界部分,呈現(xiàn)出日月同輝的景象。(圖3)
1.2 陽烏與蟾蜍
陽烏,亦稱金烏、三足烏。從文獻記載中來看,關于陽烏的記載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反蠡畝罰湓兀骸疤攔壬嫌蟹瞿荊蝗輾街粒蝗輾匠觶栽賾諼?。”[3]302描繪了太陽伏于三足烏之背,日出日落輪作的景象?!痘茨献觻肪裱怠分幸嘣兀骸叭罩杏卸孜凇盵4]339此處的“蹲烏”即為三足烏??梢娫诠艜r烏鳥與日的含義是無法分割的。李維寶認為,從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陽烏”所代表的可能是太陽黑子現(xiàn)象,“陽烏負日”則是日全食時的日冕,二者實際上是假托于神話的寫實文字。[5]《后漢書€肺逍兄盡吩兀毫櫚壑釁轎迥晏粞丈嗷疲屑溆瀉諂綬贍瘢虜畔?。可紵崴紧与沃O嗔擔喚鍪且蛭諧縋耢肴盞拇常得髁斯湃送ü鄄焯煜籩傅寂┮瞪W凵纖觶粑謖庖環(huán)諾某魷執(zhí)砹斯湃碩蘊艫某綈菀約岸蘊煜蟮墓鄄???
蟾蜍與月之間的關系,其一來源于遠古時期的蛙崇拜,其二來源于對天體的觀察。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記載:“月者,陰精,積而成獸,像蛤兔焉。”[6]3216月球之上的環(huán)形山用肉眼觀測便是許多斑點,古人將月上之斑與蟾蜍背部之斑相聯(lián)系,將蟾蜍作為月亮的標志。在讖緯的語境之中“蟾蜍,月精也”,蟾蜍被視為極陰之物。[7]586《易緯》云:“月中蟾蜍去月,經(jīng)三辰,天下道俱有逆事,臣勉君戰(zhàn),不出三年。”[7]336可見從讖緯之學的角度來看,蟾蜍若離開了月亮則表示天下即將大亂。蟾蜍亦有長生升仙之意,常作為升仙的引渡者。漢墓中的蟾蜍是跟隨西王母并制作保管仙藥的仙侍?!侗阕觻紡諂肪硎弧斷梢吩疲骸叭庵フ擼酵蛩牦蛤埽飛嫌薪恰釗聳偎耐蛩輟!盵8]201蟾蜍這一符號的出現(xiàn),代表了古人對月與蛙的崇拜以及長生升仙的愿景。
陽烏表陽,蟾蜍表陰。漢墓出土的帛畫常把陽烏與蟾蜍繪于一張圖上,體現(xiàn)了漢代的陰陽哲學。《淮南子€誹煳難怠吩唬骸叭照擼糝饕玻槍蝕合腦蛉菏蕹罩煉緶菇?。話鄶]踔諞玻且栽灤槎隳約?月死而贏蛖膲?!盵4]107即日為至尊之陽,月為至尊之陰,萬物之間相互感應,若二者可調(diào)和則萬物繁盛。而陽烏屬陽依于日、蟾蜍屬陰依于月,陽烏蟾蜍出現(xiàn)在同一畫面中,即有陰陽相衡的寓意。
2 T型帛畫日月同輝之象的思想背景
2.1 “天人合一”觀
漢代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觀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種“天人合一”觀是對生命以及自然規(guī)律的一種闡釋。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根植于統(tǒng)治者。法國心理學家塔爾德提出了一種“社會模擬論”,也被稱之“下降律”,即在社會中處于較低層次的人士,更傾向于模仿在社會中處于較高層次的人士。[9]154正是由于如此,在統(tǒng)治者的引導及全社會的上行下效下,儒家思想深入民心。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人之為人本于天……人之形體,化天數(shù)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10]398,所以“天人一也”。[10]445這種思想讓漢人擁有了“天人合一”的審美觀,他們對“天”展開無盡幻想,把自然之美與社會人文之美相連,認為天所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與人的感情行為相對應,因此形成了災異譴告思想。
除了真實的天和宇宙,漢人亦將幻想與現(xiàn)實進行神話結(jié)合而創(chuàng)造出“天界”。眾多出土漢墓中,均有造墓者對自己所想象的“天界”的刻畫,表達了他們對天的敬畏、幻想,期盼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死后世界。
正因為鳥擁有飛翔的能力,能夠比其他生物都更能接近上天,因此從史前社會開始,鳥就成為先民們崇拜和信仰的對象。漢代人也認為鳥在天空中飛翔,象征著自由與升天,因此具有招魂的能力,可以引魂升天。鳥類日出而飛、日落歸巢的作息,也與太陽的運行相符。因此,作為鳥類的“陽烏”是人們敬拜天界的替代物之一。
由于蟾蜍的生物特性,它們經(jīng)常在雨前或者雨后出現(xiàn)。因此古人認為蟾蜍屬陰物,有招雨之效。《易林€反蠊吩疲骸跋后∪鶴猶燁胗輳κ遍攏悶湓桿!盵11]418古人在不太了解自然規(guī)律的情況下,將蟾蜍的自然屬性與天象相聯(lián)系,認為蟾蜍能夠輕易地改變天象,呼風喚雨,擁有高超的神力,敬重蟾蜍便能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T型帛畫中雜糅了陽烏與蟾蜍的圖示,位于主神左右??梢婈枮跖c蟾蜍是漢代人認為能夠與上天溝通的介質(zhì),將其畫于墓中,企圖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美好境界。
2.2 讖緯神學觀
秦漢時期流行讖緯神學,本質(zhì)上是一種以圖像或者隱語來達到“通靈”的效果,從而預測吉兇的預言方式。讖是方士們造作的圖錄隱語,緯與經(jīng)相對應,是對經(jīng)文一種迷信的解讀。《四庫全書總目€肪縺芬桌嗔費裕骸擺噠吖釵錚ぞ黽住癡呔Я鰨薌芭砸??!盵12]47讖緯往往有圖,故又稱“圖讖”或“圖緯”。在漢代,讖緯神學在社會上層流行,逐漸成了政治上的輿論工具,變相成為一種話語權(quán)的表現(xiàn)。漢代墓室中出土的帛畫,與當時流行的讖緯神學思想密不可分。
在帛畫之中,讖緯神學主要體現(xiàn)在祥瑞和災異兩個方面。繪畫者會通過繪出祥瑞之物以寄托對人世與天界的美好愿望,這種祈求美好的思想至今仍為民俗美術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受這種讖緯神學觀的影響,陽烏與蟾蜍成為祥瑞的代表。陽烏為陽,是羽化登仙、歲稔年豐等美好祈愿的化身;蟾蜍屬陰,是祈晴禱雨、班師得勝等美好祈愿的化身。
2.3 陰陽二元觀
漢人重視陰陽流變,“陰陽為綱,四時為紀”[4]337,萬物都要遵循陰陽運行的規(guī)律。陰陽是萬物之始,董仲舒認為:“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盵10]487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皆因陰陽相互作用而形成。若陰陽混亂,則會日月相食失去光輝,風雨不順災荒降至,五星離軌州國受殃。[4]339陰陽觀念滲透到漢人的思想與生活中,因此漢人認為出生與死亡是自然而然的流程,符合陰陽的流變。
在生死之間,陽表生存,《靈憲》中載:“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陽之類其數(shù)奇?!盵6]3216《春秋緯元命苞》載:“陽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盵13]824可見日、鳥、單數(shù)均表陽之意。陰表死亡,《靈憲》中載:“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蠩?!盵6]3216《春秋演孔圖》云:“蟾蜍,月精也。”可見月、蟾蜍均表陰之意。漢人認為陰陽調(diào)和方可趨吉避兇,因此漢墓帛畫中的陽烏蟾蜍共現(xiàn)的日月同輝之象是漢人追求陰陽平衡和諧祈求福祉的表現(xiàn)。
3 T型帛畫中日月同輝之象的意蘊
T型帛畫中所見的日月同輝的景象,擁有深刻的文化意蘊與思想內(nèi)涵。其中,較為主要的有“引魂升天”的永生神學觀、陰陽和諧的美學追求和認知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觀。
3.1 “引魂升天”的永生神學觀
T型帛畫分為上、中、下3部分,最上方的是天界之景,反映了漢代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漢代人認為羽化登仙是人去世后的最佳歸宿,是“永生”的體現(xiàn),因此在漢代的帛畫、畫像石中多見日月同輝之象。這種畫像既體現(xiàn)出漢代人對于升天永生的追求,又體現(xiàn)出漢代人對于宇宙天界的美好想象?!秴问洗呵飥反罄幀吩唬骸疤簧揭牽揭巧躚??!盵14]3在T型帛畫中,代表太陽的陽烏與代表月亮的蟾蜍,圍繞在中間主神“太一”的左右,日月更替,斗轉(zhuǎn)星移,不斷循環(huán)往復,象征著亡者的魂魄在死后進入仙界,在日月更迭中,延續(xù)永恒的生命。
3.2 陰陽和諧的美學追求
古人認為,只要萬物合乎規(guī)律地運動變化,任何對立的事物都處在和諧統(tǒng)一中,整個宇宙就會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美好的狀態(tài)。[15]在T型帛畫中,蟾蜍與陽烏,一左一右,一陰一陽共同出現(xiàn)畫面上,正是這種“以和為美”的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而陽烏與蟾蜍共生的圖像,繪于T型帛畫的最頂端天界的位置,映射的是日月同輝之象,表達的是對萬物生長、萬物和諧的美好追求。
3.3 認知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觀
朱存明認為:“外在世界必須轉(zhuǎn)化為文化中的信仰與知識才能被人信奉和理解……世界與心靈相通,通過人的直覺、符號、意識和無意識達成一種隱喻的象征表現(xiàn)。”[16]339漢墓帛畫也是由一系列圖像、符號和其象征、隱喻的內(nèi)容所組成。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菲胛锫邸罰骸稗膳勻趙攏鈧??!盵17]37根據(jù)李學勤先生的考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以陰陽、四時、五行、八卦等內(nèi)容為要素的、成系統(tǒng)的“宇宙論”。[18]古人把在天空中出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當做宇宙,并賦予其災祥的意義。T型帛畫中的日月,就是以圖式化的方式,表達了一個宇宙象征的模式。陽烏和蟾蜍共生的圖像,就是日月同輝的隱喻象征表現(xiàn)。所以,漢代人對日月共生圖像認知,處在樸素唯物論的范疇里。
4 結(jié)論
在漢代,人們相信,生命的終結(jié)并不意味著人生的結(jié)束,而代表了另一段新的生命旅途的開始。亡者能夠脫離塵世,升入天界,在另一個日月交替,斗轉(zhuǎn)星移的美好世界里永恒地生活著。T型帛畫中日月同輝之象是漢代儒家、道家等各種思想雜交影響下而產(chǎn)生的。它體現(xiàn)出“萬物興盛,天下太平”的美好祈盼,亦體現(xiàn)出希望陽烏蟾蜍引導墓主升仙永生的美好愿景。
注釋
一說“避”夫人
商志香覃(1972)于《馬王堆一號漢墓“非衣”試釋》一文中認為此T型帛畫與同時出土竹簡“遣策”之上所記載“非衣”吻合,因此該帛畫即為“非衣”。孫作云(1973)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一文中從用途方面論述該帛畫用于引魂升天,因此該帛畫應稱為“畫幡”“引魂幡”。馬雍(1973)于《論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的名稱和作用》一文中從形制方面論述該帛畫屬于“旌旗”。
參考文獻
[1]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fā)掘簡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3]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
[4]劉安,淮南子[M].陳廣忠,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5]李維寶.“日中烏”辨析[J].天文研究與技術,2006(04):4414-4418.
[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8]葛洪.抱樸子[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9][法]加布里埃爾·塔爾德著模仿律[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0]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1]芮執(zhí)儉.易林注譯[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
[12]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蕭統(tǒng).六臣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4]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等.呂氏春秋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5]楊曉瑜.神話漢畫的人文基礎[J].大舞臺:2009(04):13-15.
[16]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7]莊子.莊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18]李學勤.古代中國文明中的宇宙論與科學發(fā)展[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