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手牽羊,用作成語時指乘人不備,隨手拿走人家的東西;它也是《三十六計》的第十二計——用于兵法謀略時,它強調在戰(zhàn)場上看準敵方漏洞、抓住對方弱點,以達到捕捉戰(zhàn)機、獲取勝利的目的。
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順手牽羊的策略并不僅限于強大的一方使用。此計的關鍵是“順”,即順路、順手、順時、順便,不強行、不硬滯,也不會影響主要目標的實現(xiàn)。
公元前628年,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時為中原霸主的晉文公重耳去世。秦穆公*聽聞這個消息,決定趁此機會擴張勢力范圍,以駐扎在鄭國的秦使為內應,命令手下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400輛兵車偷襲鄭國。
公元前627年農歷二月,秦軍主力進入離鄭國不遠的滑國(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qū)一帶)。此時,鄭國一個販牛的商人弦高正巧趕著牛經過,遇見了秦軍,探聽到他們要去攻打鄭國的消息。得知此事后,弦高急中生智,派人去鄭國稟報消息的同時,自己扮成鄭國的使者,前去攔路。
秦軍將領孟明視聽說有鄭國使者前來,大吃一驚,急忙前去會見。弦高與他周旋道:“聽說幾位將軍要來,為犒勞遠道而來的貴軍將士,國君特地派我送上薄禮,以表心意?!辈I上了12頭牛。
秦軍本打算偷襲,但見使者前來,孟明視認為作戰(zhàn)計劃已經被泄露,再前去攻打鄭國恐怕難以取勝。他收下了弦高的禮物,與西乞術、白乙丙商量后,改道滅滑。
鄭穆公從弦高處得知秦軍計劃偷襲的消息后,一面讓軍隊戒備起來,一面派人前去秦國使者那里探聽究竟。見使者和隨從們正在收拾行裝,鄭國大夫皇武子“禮貌”地用外交辭令驅趕眾人。諸使者知道事情敗露,逃往其他國家。孟明視滅掉滑國后,在班師回朝的路上遭遇晉軍伏擊,秦國的東擴計劃失敗。
弦高憑著大智大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讓鄭國避免了一場災難。“弦高犒師”的事跡被載入史冊,廣為傳頌。
382年,前秦*一統(tǒng)北方地區(qū),前秦國主苻(fú)堅*自認兵力雄厚,可“投鞭斷流”(將馬鞭投進江里,數量多得能截斷水流,后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383年,前秦興兵百萬,水陸齊進,南下攻晉。
苻堅的弟弟符融作為先鋒,攻下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認為東晉兵力不足、糧草短缺,可以迅速進攻。符堅聽說了這個消息,立即親率幾千騎兵先行趕到壽春。同時,距壽春幾十里外,前秦將領梁成率五萬部隊沿淮河支流洛澗布防。
東晉勇將劉牢之率精兵五千,強渡洛澗,擊殺梁成,重創(chuàng)前秦軍。東晉士氣大振,渡過洛澗,順河而上,最終抵達淝水(淮河支流,位于壽春城邊),隔岸與前秦軍對峙。
符堅見狀,“草木皆兵”(見山上一草一木都覺得是晉軍,后用來形容驚慌時疑神疑鬼的樣子),下令原地駐扎,等待大部隊到來,同時派東晉降將朱序做使臣前去勸降。朱序向東晉將領謝玄透露了前秦軍的情況,于是,謝玄派人給前秦送去一封求戰(zhàn)信,要求前秦暫退一步,放東晉部隊過河一決輸贏。
符堅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決定暫退一箭之地,等東晉部隊半渡到河中時出擊。但前秦士兵來自多個部族,本就軍心不穩(wěn),朱序又趁機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人馬沖撞,一片大亂,呈潰敗之勢。謝玄趁機渡河,奮力沖殺。符融在亂軍中被殺,苻堅中箭受傷,倉皇逃竄,“風聲鶴唳”(潰兵聽到風聲和鶴叫,都疑心是追兵,后用來形容異常驚慌疑懼)。淝水之戰(zhàn)成為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王室出于政治考量曾多次聯(lián)姻,故后世將兩家結成的婚姻稱為“秦晉之好”。重耳流亡期間,秦穆公見晉國政局動蕩,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幫助重耳重奪政權。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重耳,并派軍隊護送他歸國,殺死晉懷公,扶持他當上了晉國的國君。
307年,西晉末年動蕩之際,宗室成員司馬睿為避亂渡江南下,坐鎮(zhèn)建鄴(后更名“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316年,西晉滅亡。318年,司馬睿即帝位,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其疆域基本位于南方一帶。
約公元304~439年,中華大地北方先后出現(xiàn)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qū)的成漢,合稱“十六國”。這些政權大部分由內遷的少數民族所建,歷史上便稱這一時期為“五胡十六國”(“五胡”多指匈奴、鮮卑、羯〔jié〕、氐〔dī〕和羌五族,但實際上遠遠不止五個民族)。公元382年,由氐族建立的前秦統(tǒng)一北方,成為十六國最強大的政權,疆域遠至西域,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前秦統(tǒng)治者苻堅決定南下進攻,最終大敗,前秦政權分崩離析,北方再次陷入混亂。
439年,由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tǒng)一北方。此后北方共歷經5個朝代,合稱“北朝”——直至581年,北周被隋所滅。420年,東晉政權為權臣劉裕建立的宋朝所奪。此后南方共歷經4個朝代,合稱“南朝”——直至589年,陳被隋所滅。自此,南北統(tǒng)一,中華大地結束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苻堅(338~385年),略陽臨渭(今甘肅省天水市東北)氐族人。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推崇漢學,重視人才培養(yǎng),重用漢族士人王猛。
苻堅想要南下攻晉時,基本上所有臣下都表示反對,認為前秦不善水戰(zhàn),且連年征戰(zhàn),兵民疲倦,一旦大軍南下,就給了被征服的其他少數民族叛秦的機會。
淝水之戰(zhàn)大敗后,苻堅逃回洛陽,此時的前秦政權已風雨飄搖。385年,苻堅為羌族將領姚萇所殺,前秦徹底瓦解。
積小利,成大益,從破綻中謀取可乘之機,便是順手牽羊的妙處所在。
你還想了解哪些謀略?請掃描二維碼告訴知力君,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讀!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