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與毒蘑菇有關的死亡案例中,約90%都由鵝膏菌引發(fā)。在初期生長階段的鵝膏菌,看上去很像人們經(jīng)常食用的草菇。鵝膏菌最致命的成分是鵝膏毒肽。這種毒素可引起嘔吐、痙攣、重度肝損傷和死亡。
最近,中山大學的科學家開始調(diào)查鵝膏毒肽。他們已經(jīng)知道鵝膏毒肽會干擾細胞制造RNA,但希望了解鵝膏毒肽究竟是怎樣進行干擾的。為了尋找答案,他們采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shù),在實驗室中為人體細胞制造一系列的基因變異,然后讓這些細胞接觸鵝膏毒肽。他們由此發(fā)現(xiàn),一種叫作STT3B的酶在讓鵝膏毒肽對細胞產(chǎn)生毒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于是,他們開始尋找能抑制STT3B的解藥。為此,他們對目前獲準的3200余種潛在的解藥進行逐一檢測,把搜索范圍縮小到其中僅34種,最終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吲哚菁綠能提高鵝膏毒肽中毒的人體細胞和實驗鼠細胞的存活率。
接著,該團隊測試吲哚菁綠對鵝膏毒肽中毒的實驗鼠效果。結(jié)果,接受吲哚菁綠解毒的實驗鼠存活率為50%左右,而未被給予這一解藥的實驗鼠存活率只有10%左右。此外,在中毒4小時內(nèi)給予解藥才有效,中毒8小時后就無效了。麻煩的是,人們通常在吃下毒蘑菇后8小時左右才會發(fā)作。下一步,科學家將對吲哚菁綠進行人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