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應從微觀論域發(fā)掘“元”理論,為其宏觀架構奠定理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樹立”“培育”到“鑄牢”的過程,其具體落實離不開家的“元”根基、“家人”關系的凝聚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筑。因而,家、家人和家園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敘事。在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中,以“家”構“族”的傳統(tǒng)文化敘事、政治倫理架構和歷史實踐邏輯交互作用,逐漸生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結構模式和思維方式,確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價值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凹胰恕标P系建構的道德和秩序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倫理敘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體記憶之“場”,布展了其未來發(fā)展的圖景,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敘事??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樹立和鑄牢發(fā)軔于“家”的“元”敘事,具體落實于家教家風的濡化、“家人”日常生活倫理道德的培育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筑的微觀領域。
[關鍵詞]家;家人;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敘事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03-0001-09
作者簡介:謝丹鳳,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龔振黔,貴陽學院教授,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盵1]33體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民族工作、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抓手。在當代中華民族的語境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是同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交互而生的不同樣態(tài),共同書寫和展演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結構形態(tài)和精神實質。近幾年,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多數(shù)學者已從理論淵源、內涵界定、鑄牢路徑等方面展開探討且成果頗豐,也有極少數(shù)學者從“大家庭”的視角進行研究。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從國家和社會的宏觀敘事展開研究,微觀論域的探討和實踐路徑研究較為薄弱。然而,國家的宏觀建構需要微觀支撐,“民族的進步必須通過家庭來完成?!盵2]29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xiàn)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3]354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體現(xiàn)和落實在微觀的家庭美滿、家人幸福和家園精神文化滿足上。本文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應從微觀論域發(fā)掘“元”理論,為宏觀架構奠定理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樹立”“培育”到“鑄牢”的過程,其具體落實離不開家的“元”根基、“家人”關系的凝聚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筑。因而,家、家人和家園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敘事。
一、以“家”構“族”何以可能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fā)展程度?!盵4]520也就是說,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取決于物質生產、精神文化、政治倫理以及中華民族的內部和外部交往發(fā)展程度等因素。《禮記》有言:“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盵5]126圣人將天下視為一個完整的“家”,體現(xiàn)“家”是中國人認知、構建和改造世界的始基。中國“家”本位的現(xiàn)實物質和精神力量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凸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元”敘事的本質內涵,展演了以“家”構“族”的傳統(tǒng)文化敘事、政治倫理構架和歷史實踐邏輯的交互生成過程,確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具有價值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基礎。
(一)以“家”構“族”的傳統(tǒng)文化敘事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較早用“家”作為民族的來源和關系表征,含括了祖先、歷史、文化等民族身份歸屬和價值認同。正如亨廷頓所言,不同的民族常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6]171?!凹摇弊鳛檎J識中國社會的坐標和方法,蘊含著構造世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因子,在“家”的基礎上建構了各民族共同的信仰體系和精神世界。中華民族大家庭內涵了“同源共祖”的文化心理、“大一統(tǒng)”的思想基礎和“合和”的文化理念,為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巴垂沧妗币庾R源于各民族崇拜的祖先不斷聯(lián)結為具有親緣關系的祖先家譜,并確認“炎黃子孫”的“家人”身份,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產生了“一家親”的血緣意識和情感意象,形成了“類血緣或泛血緣關系的政治隱喻”。[7]主導家園締結和家人凝聚的“大一統(tǒng)”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按笠唤y(tǒng)”思想貫穿于自秦以降的整個中國歷史發(fā)展脈絡?!昂螢橄妊酝醵笱哉拢客跽乱?。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盵8]《春秋公羊傳》開宗明義地提出“大一統(tǒng)”思想。何為“大一統(tǒng)”,一是指天下統(tǒng)一,定于一;二是指統(tǒng)一乃重大而至高的原則。[9]“大一統(tǒng)”思想內涵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邏輯,也就是說,“大一統(tǒng)”思想立足于“家”和“家人”的合和倫理秩序,追求“國家”和“天下”和諧秩序的建構,進而保持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延續(xù)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尚合和”的核心理念,認為“文化中發(fā)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事之?!!盵10]50“合和”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主流形態(tài)。這種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化傳統(tǒng)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傊?,建基于“同源共祖”意識的中華民族,在“大一統(tǒng)”思想和“合和”文化的浸潤下,不同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經濟上互補、情感上互依、文化上互融、價值上互通的中華民族大家庭,逐步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格局。以“家”構“族”的傳統(tǒng)文化敘事,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內涵,而且也為其提供了鑄牢策略和手段。
(二)以“家”構“族”的政治倫理架構
“家國同構”的政治倫理模式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政治話語,內含了以“家”構“族”的政治倫理隱喻,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結構根基?!凹摇濉獓钡恼蝹惱砑軜嬛校凹摇笔敲褡褰嫷幕?,是民族的情感生發(fā)和理性歸屬,“國”是民族的發(fā)展和統(tǒng)攝,民族指向的是國家認同。同時,民族為“家”提供身份確證,為“國”提供倫理規(guī)范。從“家”的角度看,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員,具有“家”的倫理血緣的親近感;從“國”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則是國家層面的民族大家庭”,[11]具有“國”的政治倫理的價值追求。“家國同構”的政治倫理模式是以“家”構“族”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邏輯,“不僅形塑了中華民族成員在意識深處由小及大的修齊治平意識、由內而外的差序格局思維,也在組織模式上提供了以家庭隱喻為核心的紐帶關系”,[12]孕育了各民族超越血緣的地域共同體的同胞情感。以“家”構“族”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提供或明確了倫理情感紐帶、延展的格局思維、組織構架模式和責任擔當意識,使建基于“家”并指向“國”的中華民族,“形成了‘齊家治國’、‘保家衛(wèi)國’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13]質言之,“家國同構”政治倫理模式下,“家”在地理空間的交錯互嵌呈現(xiàn)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構的倫理邏輯,“國”在經濟政治活動中展演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成的政治邏輯,因而,“家”的地理上的互嵌和“國”的經濟政治上的互依共同建構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倫理架構。
(三)以“家”構“族”的歷史實踐邏輯
自先秦時期,古人以“炎黃子孫”的話語比附各民族“同源共祖”的血緣關系,奠定了“華夷一家”的政治思想基礎,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商周時期,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治國家的政治需要,周朝設立了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確立了建基于“家”的血緣宗法關系基礎上的政治統(tǒng)治模式——“家國同構”的政治倫理模式。秦朝統(tǒng)一后,繼承和發(fā)展“家國同構”模式,開啟了多民族族際整合的歷史。在“他者”鏡像中,近代中華民族的建構成為緊要而必然的時代課題。各民族共同抗擊侵略的歷史和記憶更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構建為一個“大家庭”的迫切愿望。傅斯年的《中華民族是整個的》、顧頡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費孝通將其發(fā)展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建構思想。他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與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14]1這明確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成員在歷史發(fā)展中共同締造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同綱領》中提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大家庭”便成為了我國多民族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標志性話語和結構模式,其內涵的原生內聚性與血緣親和性更能凝聚各民族“一體化”政治發(fā)展的力量,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倫理關切的韌性減少了結構的剛性。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中華民族大家庭”體現(xiàn)各民族的血緣關系,并對其本質內涵作進一步闡釋,“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1kODZ2JCm0jf+1/L1DibnQ==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盵15]150這將中華民族的內在關系和共處狀態(tài)具象化,更易把人拉入像“家”的民族關系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中。
簡言之,在“家國同構”的思想中,“家”是一個極具內涵包容性、創(chuàng)化衍生性、整合貫通性的生成性概念,不斷衍生為“大家庭”的血緣文化和建構模式?!爱斠詡惱韥斫M織社會,個人、家庭、國家、社會就不是割裂的,而組成一個共同體,進而消融個人與其他群體兩端?!盵16]生成性、建構性“大家庭”與“中華民族”相連用,為“中華民族”涵義拓展了文化空間,增加了“中華民族”話語的包容性,又體現(xiàn)其結構的有機整體性,從而使建基于“家”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了“現(xiàn)實的和有機的生命”[17]52,即具有不斷擴展的活性和持存的韌性。因而,以“家”構“族”的傳統(tǒng)文化敘事、政治倫理架構和歷史實踐邏輯,是從家、家人和家園的“元”敘事探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前提和文化根基。
二、“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理敘事
“家國同構”的模式根源于“家”的情感依附、理性認同和意義追求,“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發(fā)揮著凝‘元’結‘體’的功能”[18]和奠定情理基調。學界對“家”的定義甚多,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本文從廣義界定“家”的兩重內涵。從物理時空而言,是指由血緣向地緣擴展的擬血緣關系上建構的家;從意象上而言,是指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意識和方式,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情理敘事的邏輯起點。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笆ト私滔葟募沂?。家正則天下化之?!盵19]153家庭家教家風是治國之道的家道根基,家道正則能風化天下,實現(xiàn)國泰民安。從“泛家庭倫理”的角度來看,維護和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機性,意味著“要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各個成員之間創(chuàng)造和睦相處的‘家規(guī)’、和衷共濟的‘家教’、和諧發(fā)展的‘家風’”。[20]因此,家教、家風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原生性根本策略。
(一)家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化育之教
“家”的“定在”指向了每一“家人”不可退出的身份歸屬和文化預設。每個人都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家庭顯性和隱性的原生家庭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受到長輩言傳身教的道德教化,這便是家教。良好的家教不僅“在顯揚家庭教養(yǎng)文明之時,也在向社會實踐輸送心志良好的生活成員,表現(xiàn)中國家庭開展代際教養(yǎng)的民族理性特質”。[21]家教是以情感為基礎的理性教化,是社會主流意識內化為家庭價值,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家庭倫理觀念和良好素養(yǎng)的主體。家教圍繞立家之道、安家之道和興家之道展開教化。學者劉松認為:“立家之道遵循‘厲威勿縱’的法則,譽于‘順德利貞’;安家之道固于‘持守正道’,成于各安角色;興家之道基于‘民安國泰’的法則,旨在‘家齊國治’”。[22]治家是治國之本,家教始于個體道德修養(yǎng),旨在治國安民的社會追求。具體而言,就家教的認知維度而言,“一切事情都依賴于嬰兒所誕生于其中的文化類型。”[23]118家庭教育通過家庭文化塑造每一個體的情感感知、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對人認知和改造世界產生根源性影響。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和子女在價值觀和政治態(tài)度上具有顯著相關性,父母通過心理和人格來影響子女的政治態(tài)度。[24]“家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根源于家庭文化以及長輩的價值觀和政治態(tài)度引導。這客觀上要求家庭和社會的雙向互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為家庭的價值觀、歷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形成內含共同價值的代際傳承的集體記憶,并通過家教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教育實踐活動,引導、教化、形構“家人”的文化認知體系。就家教的情感維度而言,情感內含著信念和價值認同。家庭情感認同具有社會性、共享性、衍生性和互化性。情感的理性化擴大為泛血緣情感——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產生強烈的道德歸屬感和責任感?!凹胰恕钡摹皭奂覑蹏辈豢煞值谋灸芮楦泻蛧艺J同的信念,是家教得以展開的道德情感和理性認知基礎。因而,良好家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更加強烈的情感、更深刻的認知、更牢固的信仰。就家教的行為維度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和踐行源于家庭成員認知和情感傾向的選擇結果。家教對“現(xiàn)實的人”的精神生產和再生產起著根源性作用。家教通過正面教育、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交互主體”間作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整合為“家”的共同價值,更好指導“家人”積極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實踐活動,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這形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邏輯。
(二)家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濡化之制
古人云:“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19]153家道是治國之道的始基,優(yōu)良家風是家道正的集中體現(xiàn)。人們在家庭物理空間內的實踐活動和經驗總結而形成家庭風尚、傳統(tǒng)和精神文化,這便產生了家風。家風是以家規(guī)、家訓、家法為載體的無形無言之教。家風文化在影響社會風氣、塑造價值觀念、促進國家治理和民族團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風注重家人作風的代際風化作用,“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19]152家人良好的言行舉止是家風濡化的“活教材”,通過主體間的交互而德化育人,形成家人持久而衍生性的品德修養(yǎng)和理性認知。富有情感和理性的家風是形成中華民族“一體化”建構和共同體意識的濡化之制。家風的濡化內涵了家庭血緣情感彰顯的信念和認同的預設,旨在凝聚“家”的核心價值培育具有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家人”。在“家國同構”的邏輯下,家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內容上的涵化和形式上的濡化。家庭倫理情感基礎上建構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家人”日常生產生活實踐和彼此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民族文化、社會核心價值、家庭倫理觀念交互衍化過程中,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于家規(guī)、家訓、家德等家庭建設過程中,逐漸內化為家庭的文化傳統(tǒng)的家學建設過程中,潛移默化為家庭成員的集體意識,外顯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優(yōu)秀家風文化,從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不同家風文化的濡化過程中得以豐富完善,也使其豐富內涵借助不同的優(yōu)良家風得以彰顯和鑄牢。另外,優(yōu)秀家風創(chuàng)化衍生為良好的民風、國風,又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和人文環(huán)境。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家風濡化為家庭自覺意識和價值話語,外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和維護的主體實踐中。
總之,在“家”的情理敘事中,家教教化、家風的濡化,使家庭內生的倫理觀念和外在的政治價值和主流意識交互融合,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文化心理和價值追求,生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形態(tài)。同時,家庭的日常生產生活實踐和家庭教育、家風熏染的交互活動,有機地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形態(tài)。
三、“家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倫理敘事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借助“大家庭”結構及其負載的倫理情感和倫理道德內涵,更能體現(xiàn)各民族互為“家人”的親緣倫理關系的實質意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家人”倫理關系和倫理精神。何為“家人”?朱熹注曰:“‘家人’者,一家之人?!盵25]115孔穎達曰:“明家內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謂之家人。”[26]157“家人”體現(xiàn)為家庭相處之道,即是在血緣親情之愛的基礎上強調一家人團結友愛、彼此互助的家庭倫理秩序和倫理理念。隨著“家”演化擴展為“族”和“國”,“家人”倫理關系基礎上的家庭倫理秩序和家庭倫理觀念隨之而成為社會秩序和政治倫理,對這一普遍社會倫理秩序和倫理準則的遵循,有助于消解國與族際間的時空彌散狀態(tài)而達到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進而增強了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民族意識和共同體理念。
(一)“家人”倫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倫理秩序
羅伯特·所羅門(Robert Solomon)認為,人有兩種存在:情感的和結構的。[27]276在中國傳統(tǒng)家文化的語境中,“家人”便是具有情感倫理關系和倫理道德理念結構的社會存在,“在其本質上是合客觀性和主觀性于一體的實存?zhèn)惱碇刃蜿P系”。[28]“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話語內含了以“家人”的倫理關系類比“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更能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重要因素——同源共祖的血脈關系、共同的利益訴求、共同的倫理信念、共同的歷史使命?!凹胰恕眱群艘?guī)范、情感和支持互助的倫理關系,是“家”最為核心的構建要素,這一和諧的倫理關系涵攝了“義務本位”的倫理秩序的建構和倫理道德的形塑。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盵29]家庭成為現(xiàn)代倫理秩序生成和重建的邏輯起點,“家人”的家庭倫理關系對國家和社會倫理秩序的建構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凹胰恕眰惱黻P系隨著各民族在現(xiàn)實生產生活的物質實踐活動中,彼此交往交流交融過程擴大而派生出擬血親的社會關系,這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塑提供自然血緣的道德情感因子和社會擬血緣的道德理性元素,也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家庭倫理關系的延展和交互作用而得以傳播和鑄牢。同時,良好的家庭倫理秩序擴展為有序自由的社會秩序,增強了“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心理基礎。因而,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家人”積極擔負從“修身齊家”到“平治天下”的民族復興的價值追求和現(xiàn)代文明秩序的建構責任,進而實現(xiàn)各民族從“生態(tài)”到“心態(tài)”倫理秩序的總體建構,才能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家人”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馬丁·路德曾指出,只有國民的道德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才是國家發(fā)展的決定因素。圍繞著“家”建立的倫理道德體系是“家人”道德素養(yǎng)塑造的原生基礎,是決定著家庭、民族和國家的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滕尼斯認為:“家庭的理念是對共同體之現(xiàn)實性的最普遍的表達,所有那些多種多樣的形態(tài)都包含在家庭理念之中,并從家庭的理念那里產生出來”。[30]95“家”內含了道德情感、倫理精神、價值意義的家庭理念,倫理道德觀念是家庭理念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這為培養(yǎng)“家人”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和素養(yǎng)提供原生根基,也是“家人”建立良好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的規(guī)約與準則。因而,家庭理念是共同體建構和其他社會意識產生和衍化的根源。傳統(tǒng)的家國天下的推衍邏輯以親緣為情感基礎,使“家”的倫理規(guī)范自然過渡到“國”的倫理規(guī)范,達到家與國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31]在“家國同構”的政治倫理模式下,“家人”間“親親”仁愛之家庭倫理不斷深化、衍生、擴展,通過道德的移情和規(guī)則轉化推衍為政治倫理和公共倫理,在社會框架中以普遍化形式內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信仰,并通過日常生活中個體私人行為和公共規(guī)范的規(guī)約形成各民族共享的倫理文化,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家道邏輯??傊?,“家人”德性之教是經由家庭倫理道德的內外教化和涵育,并不斷揚棄自身狹隘性而向倫理共同體的復歸而達成:“‘成’于家庭共同體,‘達’于社會共同體”,[21]使“家人”通過普遍教化而獲得社會倫理實體中的客觀規(guī)定性,也獲得明確的社會文化身份和倫理道德責任,從而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良好的倫理秩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倫理思想基礎。
四、“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敘事
“家”是個體情感的依托和心靈的歸屬,這就內含了抽象意義的“家園”之意。在存在主義的語境中,“‘家園’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人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本己要素中存在。”[32]16海德格爾看到現(xiàn)代人從“家”脫嵌出來而失去“家園”所依的現(xiàn)代性焦慮,認為“此在”只有在本己要素中才能感知“在家”之感——精神歸屬?!肮灿芯瘛钡募覉@書寫是中華民族的存在之“思”和共同追求的“家園”之境,即各民族對“生命存在”和“靈魂歸宿”的問題之“思”,意涵了中華文明內在的道德關懷。中華民族大家庭建構邏輯遵循“家”的血緣生命共同體、地緣文化共同體和精神信仰共同體的演進邏輯,意涵了血緣聯(lián)結情感和地緣分離情懷的張力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價值訴求。與“他者”的鏡像參照中,各民族的終極意義就是要重構和建設中華民族“存在”的“共有精神家園”。
(一)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耦合共生
“家”的倫理精義涵攝了利益共生、情感共鳴、價值共識、發(fā)展共贏與責任共擔的“精神家園”建設的倫理意蘊,隱含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共建共有共享的共同體意識。費孝通認為,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世界”,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中具有某種決定性的作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內含各民族的情誼、文化、信念和信仰,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為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揮決定作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前者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有的學者則認為后者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部分學者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相互連接、互為因果的關系”。[33]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15]157從而揭示了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者存在的內在聯(lián)系,“在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盵34]可以說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是文化認同基礎上相互鞏固和強化的生成過程??傊?,中華文化浸潤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文化之“場”,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情感慰藉、倫理關懷、道德規(guī)約、精神所指和價值依歸。反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筑提供價值導向、根本原則和基本遵循,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基礎性支撐。因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遵循了從文化整合到意識自發(fā)自為的交互生成過程中耦合共生,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體記憶之“場”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有著共同歷史敘事、集體記憶和命運關聯(lián)的歷史命運共同體。[35]集體記憶不僅是民族文明的獨特標識和維系紐帶,還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的精神家園的承載體和社會框架。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傳遞的基本前提是“群體交往”,即集體記憶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交往的產物。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中,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的對象性活動和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活動,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價值觀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集體記憶,這一集體記憶在各民族共享共創(chuàng)中得以呈現(xiàn)、重構和保存,并不斷建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集體記憶的語境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賴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集體記憶場域來展現(xiàn)和獲得意義,集體記憶的承載者通過獲得的文化和意義框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感知、內化和踐行,不斷完善集體記憶的框架、豐富記憶的載體、注重文化記憶傳播、打造新的精神文化記憶等方式,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xù)得以豐富和鑄牢,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體系。反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集體記憶傳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筑的根本原則和價值導向,不斷規(guī)范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fā)展的方向并豐富其內涵。就本質而言,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人口、精神和文化等集體記憶生產和傳承要素,在歷時性上展演為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時間紐帶,在共時性上衍生為“家——族——國”的空間延展邏輯,從而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集體記憶能在時間上代際傳承和在空間上外化延展,保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時空交互中傳遞、傳承和再生產,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筑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在時空交錯的集體記憶之“場”中耦合共生。
(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未來圖景
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始終把服務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使命。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過程?!盵36]591這表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精神力量,是人們物質生產實踐、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現(xiàn)實反映,由物質生產方式決定其內涵和外延。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立足于世界歷史視野而建構的,因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盵4]540-541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人類交往的逐漸擴大,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程度也隨之加深,民族問題已經成為涉及到人類共同福祉和文明發(fā)展的世界性問題。因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面向世界和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圖景和系統(tǒng)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黨的中心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7]現(xiàn)代化話語和民族復興話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兩大敘事,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兩大支柱。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指出以和平、發(fā)展為前提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三者的關系?!笆澜缧院兔褡逍韵嘟y(tǒng)一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盵38]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民族性體現(xiàn)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fā)展目標,其世界性體現(xiàn)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歷史使命,即意涵了中華民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使命。
“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xiàn)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性的意圖’,并且通過這種形態(tài)變成‘理想的力量’”。[39]285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具有積極的能動性,它在發(fā)揮指導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的能動性中不斷轉化為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物質力量。
因而,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注入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40]內核,使其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勾勒出世界歷史的未來發(fā)展圖景,并提供發(fā)展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力量。
五、結語
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戰(zhàn)略主線和思想基礎,是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精神動力。中華文化的“基因”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為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礎。中國共產黨積極在各民族人民心靈深處和集體記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中華民族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價值觀和文化觀,是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精神指引和核心任務。而這一核心任務的實現(xiàn)最終要落實于微觀層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樹立和鑄牢發(fā)軔于“家”的“元”基礎,具體落實于家教家風的濡化、“家人”日常生活倫理道德的培育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筑的微觀領域。因而,家、家人和家園共同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敘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宏觀話語體系建構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張頤.張頤論黑格爾[M].侯成亞,等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西漢)戴圣.禮記精華[M].傅春曉譯注.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8.
[6][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7]孫保全.中華民族大家庭:一種國民整合的政治符號[J].廣西民族研究,2019(5):11-19.
[8]孔子,公羊高.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M].黃銘,曾亦,譯.北京:中華書局,2022.
[9]洪美云.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探源、現(xiàn)實意義和未來指引[J].理論與改革,2021,(04):14-25.
[10]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1]陳紀,章爍晨.家國情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西北民族研究,2021,(03):17-27.
[12]青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性基礎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27-34.
[13]嚴慶.中國特色民族理論話語中的“大家庭”解讀[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0(06):22-26.
[14]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
[15]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6]趙曉翠.從周易《家人》卦看中國古代家風之道[J].山東社會科學,2019,(05):96-100.
[17][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8]嚴慶.認知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思考視角[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5):35-43.
[19](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第八)[M].陳德述,整理.巴蜀書社,1991.
[20]郝時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17,(06):1-11+123.
[21]陸建猷,郝云紅.家訓導力:家庭德性傳承的恒常動力[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8(03):130-136.
[22]劉松.《周易》家人卦的家道要旨[J].周易研究,2020(1):77-82.
[23][美]懷特.文化科學——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錦清,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4]馬得勇,劉天祥.政治態(tài)度的家庭代際傳承——基于265對親子樣本的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2021,20(05):106-116.
[25]朱熹.周易本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6](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3.
[27]Solomon,Robert C.The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motion[M]//in Emotions in Asian Thought:A Dialogue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ed.Joel Marks and Roger T.Ame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28]李萍,吳之聲.荀子“禮”教的倫理秩序向度及其邏輯[J].倫理學研究,2020(1):69-74.
[29]孟子.孟子·婁離上[M].哈爾濱:北京文藝出版社,2018.
[30][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1]徐嘉.儒家和諧倫理的歷史形態(tài)和現(xiàn)代啟示[J].道德與文明,2007,(06):11-14.
[32][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3]劉吉昌,曾醒,金炳鎬.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及其構筑原則和路徑[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02):5-12.
[34]田燁.從文化整合到意識自發(fā):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9(05):43-48.
[35]朱碧波.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建構[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01):26-32.
[3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7]任保平,任欣怡.中國式現(xiàn)代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tǒng)一[J].人文雜志,2022,(10):1-7.
[3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23-11-20 責任編輯:王 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