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常常聽到sóng了,電視屏幕和報刊上不時見到“慫了”和“了”的詞語。那么,到底該用“慫”還是“”呀?
粗一想,發(fā)覺字音弄錯了:口頭說著sóng了,寫出來的卻是讀sǒng的“慫”字;再細尋思,發(fā)覺字義也弄錯了:要表達的意思是“軟了”和“服軟了”,查工具書“慫”卻沒有這個義項。慫,本義為驚慌,驚懼。在與恿組成聯(lián)綿詞慫恿(sǒng yǒng)后,表示鼓動別人去做某事之義。看來,這兒是誤用了慫字,而該用的字應是另外一個——。工具書上這個字的讀音為sóng,這便跟口頭語交流中的讀音對上號了;而表義呢,字有兩個義項:一、精液;二、譏諷人窩囊,軟弱無能。正好,從表義上說,這第二個義項也對上號了。如果我們進而深入一步探討,工具書上這第二個義項,其實是從第一個義項引申而來的。義項一的具體內容與男子相關,與男子行性事相關。男子行性事到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時,或出現(xiàn)一個“軟了”“服軟了”的狀態(tài)。這就是工具書所釋的第二個義項。“”的語源,其實本于此。明乎此,便不會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