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環(huán)境描寫,是記敘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環(huán)境描寫一般可分為自然環(huán)境描寫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其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題的揭示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和雪的描寫、《孔乙己》中對魯鎮(zhèn)酒店格局的介紹、《我與地壇》中對地壇環(huán)境的描寫,等等。那么,如何寫好環(huán)境呢?首先,“一切景語皆情語”,環(huán)境描寫應符合作品表情達意的需要,而不是為寫環(huán)境而寫環(huán)境。其次要運用多種手法摹寫環(huán)境,可以工筆細描,也可水墨寫意;可以運用一系列的修辭手法,也可運用對比、動靜、色彩等技巧反復渲染;可以正面刻畫,也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拔恼卤咎斐?,妙手偶得之”,只要心中有情,眼中有景,筆下一定有怡人情思的環(huán)境。
范本呈現
孫少安其實并沒有任何可辦的事。他只是感到一種無法言語的難受和痛苦,不愿意和父親、妹妹一塊相跟著回家。他想一個人度過一段時間,讓積壓在胸中的悶氣慢慢消散出去。他在人跡稀稀拉拉的石圪節(jié)街上毫無目的地溜達著。好在街上再沒碰見熟人,他可以把精神集中在自己的內心。直等到太陽落山以后,他才一個人慢慢地通過石圪節(jié)那座小橋,踏上了通往雙水村的公路。
走不多遠,天色已經完全暗下來了。不過,快要滿圓的月亮從東拉河對面的山背后靜悄悄地露出臉來,把清淡的光輝灑在山川大地上。萬物頓時又重新顯出了面目,但都像蓋了一層輕紗似的朦朦朧朧。暑氣消散,大地頓時涼爽下來。公路兩邊莊稼地里的無名小蟲和東拉河里的蛤蟆叫聲交織在一起,使這盛夏的夜晚充滿了紛擾和騷亂。
孫少安獨個兒在公路上往回走。他有時低傾著頭;有時又把頭揚起來,猛地站住,茫然地望著迷亂的星空和模糊的山巒。一聲長嘆以后,又邁開兩條壯實的長腿走向前去……痛苦,煩惱,迷茫,他的內心像洪水一般泛濫。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簡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壓。
……
一種委屈的情緒使他忍不住淚水盈眶。他停在路邊的一棵白楊樹下,把燙熱的臉頰貼在冰涼的樹干上,兩只粗糙的手撫摸著光滑的楊樹皮,透過朦朧的淚眼惆悵地望著黑糊糊的遠山。公路下面,東拉河的細流發(fā)出耳語似的聲響。夏夜涼爽的風從川道里吹過來,搖曳著樹梢和莊稼。月亮升高了,在清朗的夜空冷淡地微笑著。星星越來越繁密,像在一塊巨大的青石板上綴滿了銀釘……孫少安在白楊樹下站了一會,又開始往回走。走不多遠,他就看見了雙水村星星點點的燈火。
一股溫暖的激流剎那間漫過了他的心間。那燈光下,有他親愛的家——親人們的臉龐都在他的眼前浮現出來了。于是,頭腦中迷茫的云霧頃刻間消散,滾燙的額頭重新又涼了下來。他頓時感到他剛才的情緒充滿了危險。是的!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著他,他怎么能這樣胡思亂想呢?不,他應該像往常一樣,精神抖擻地跳上這輛生活的馬車,坐在駕轅的位置上,繃緊全身的肌肉和神經,吆喝著,吶喊著,繼續(xù)走向前去。如果他垮了,說不定人仰馬翻,一切都完了……
(選自路遙《平凡的世界》,有刪改)
那個少年,可能只有十三歲,如果沒記錯的話,就是十三歲,在鎮(zhèn)上的初級中學讀書。那時的農村中學,假期較多,除了暑假、寒假,還有農忙假,假期除了幫家里做農活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在他的潛意識里,只有考上好的高中,才能走出貧困的山村。
生他養(yǎng)他的山村就像倒臥在山塘邊的一棵歪脖子柳樹一樣,腰身上有些許朽敗,中間還有幾個空洞,那些土坯房就如同樹身上暗黑參差的老皮一樣,總擔心會在冬天的冰凍中脫落。少年的家雖是新做的土坯房,但塵泥滲漏,瓦檐脫落,也顯露著困窘的氣息。一到下雨天,整個村莊就沉浸在泥濘中,而他,只能踏著泥濘去上學。因此,他常常在書本中遙想城市寬闊的馬路、潔凈的小徑……
夏天悄然而至,場院前后的苦楝樹濃蔭匝地,房前高大的槐樹上蟬兒整日賣力地嘶鳴著,左鄰右舍家的狗啊、雞啊、豬啊不斷地出出進進,吠叫聲、打鳴聲、哼哼聲被炎熱的風裹挾著,在小巷中穿行。更要命的是,不知是誰家的小孩在睡夢中被驚醒,無休無止地哭泣著。而少年,也放了暑假,正在家憋著一股勁兒記英語單詞……可是這些嘈雜的聲音又不時帶著火熱的氣息直往他的心里鉆,又怎能做到“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呢!
他懊惱地揣起書本,悄悄地走到離家三里地遠的田地里,那里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樹,繁茂的枝葉像撐開的傘蓋,呵護著田地里呆頭呆腦向上猛竄的高粱。高粱的間隙里有一塊綠草茵茵的草坡,他悄悄溜進高粱地,把自己埋進柔柔的濃密的青草中,肆無忌憚地讀著英語,背著詩文,耳畔只有高粱葉在風中的輕吟和自己瑯瑯的書聲。
讀累了,他就躺在草坡上睡覺,書蓋在臉上,心在綠野中游蕩。太陽像喝醉了酒的父親,把那張古銅色的臉靜靜地擱在楝樹的丫杈上,看著他拔節(jié)成長。他想到了父親,老實巴交地奔走在熱辣滾燙的田埂上,腳上的老繭比自己身下的草還厚實,可一家人總還是饑腸轆轆的;母親不知疲倦地在灶屋與場院間奔忙著,總有做不完的雜事,總在用葫蘆瓢中的糟糠喂著哼哼唧唧的豬玀,身上總是罩著那件經年累月也分辨不出顏色和質地的大褂……他想到站在青石埠頭向河里扎猛子的情景,那些早已輟學在家放牛鋤草、插秧割麥的小伙伴,他一激靈,又拿起書發(fā)瘋似的讀起來,清脆的聲音在暮色中起起落落,追趕著遠處瓦屋上裊裊的炊煙,眼前的高粱已經慢慢變紅,吞吐出紫黑色的顆粒。
(選自陳之君《高粱地里的少年》,廣東深圳市鹽田高級中學)
眾說紛紜
孫言祖:《高粱地里的少年》中的環(huán)境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皦m泥滲漏,瓦檐脫落,也顯露著困窘的氣息”寫出了少年家庭貧困的現狀,在結尾處“高粱已經慢慢變紅”不僅僅寫出農田即將迎來豐收,更隱喻著少年終將學有所成。
段佳杭:社會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描寫談不上孰重要孰不重要,關鍵是對文章表情達意有沒有作用。路遙先生不愧是大家,選文不僅人物刻畫經典,而且環(huán)境描寫也很細致,如寫月下情景,清淡的光輝與蛤蟆叫聲交織,突出了美好的向往與不和諧的現實間的沖突。
老師:路遙《平凡的世界》這一節(jié)選部分主要是寫孫少安因“豬飼料地”遭田福堂舉報而在公社被批判之后與父親妹妹一起回村時的心理活動。在寫孫少安復雜的內心時,穿插了幾段生動而富有象征意義的環(huán)境描寫,把人物矛盾的內心烘托得淋漓盡致,不僅給人美的熏陶,還有深深的人生啟迪。
陳之君同學的《高粱地里的少年》主要是記敘了少年因家境清貧,沒有一個安靜的讀書環(huán)境,而跑到高粱地讀書的故事,突出了少年在清貧困窘的環(huán)境中不甘沉淪、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并呼喚今天的人們應懂得珍惜,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應多讀書、多奮斗。
技法點睛
環(huán)境描寫在記敘文創(chuàng)作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那么在敘事性作品中如何寫好環(huán)境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古人有云“感物吟志”“為情造文”,這些說法雖語境有異,但都強調了文學寫作的發(fā)生,必須建立在寫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有所感觸的基礎上。所以,我們要先帶著一顆熱愛的心去觀察體驗生活,這樣一切景象皆可驅于筆端。
其次,應注重環(huán)境描寫方法的使用。有的可正面描寫,有的可側面烘托,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即以環(huán)境描寫來營造聽琵琶曲的氛圍,烘托音樂之妙。還要注重動與靜的變化、光線色彩明與暗的和諧,這樣能夠使得作文情景更鮮活、生動。
最后,對于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心中應有規(guī)劃,是為了營造氛圍、烘托人物,還是為了推動故事發(fā)展、揭示主題。寫作之前應有一個設想,這樣才能匠心巧運,自然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