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發(fā)散式體外沖擊波(rESWT)聯(lián)合白脈軟膏治療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湘潭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組、乙組和丙組,各30例。甲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乙組患者在甲組基礎上聯(lián)合rESWT治療,丙組患者在乙組基礎上聯(lián)合白脈軟膏治療。比較3組患者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MAS)、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MBI)評分。結果 治療4周,3組患者M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且丙組均低于甲組和乙組(均P<0.05)。治療4周,3組患者FMA-L、BBS、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治療2周,3組患者FMA-L、BBS、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丙組治療2周、4周的FMA-L、BBS、MBI評分均高于甲組和乙組(均P<0.05)。結論 rESWT聯(lián)合白脈軟膏治療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效果較好,可緩解肌肉緊張程度,提高患者運動協(xié)調及生活自理能力,緩解下肢痙攣癥狀,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發(fā)散式體外沖擊波;白脈軟膏;腦卒中后下肢痙攣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8.007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8.024
腦卒中后患者多伴有運動等功能障礙,其中下肢痙攣常與自主活動受阻同時出現(xiàn),可導致關節(jié)硬化、肌肉無力、身體部位疼痛等癥狀[1]。下肢痙攣會降低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2]。發(fā)散式體外沖擊波(rESWT)可有效緩解肌肉張力,其通過促進新血管的形成、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起到緩解患者下肢痙攣癥狀的作用[3]。白脈軟膏作為臨床常用的經皮外用藥膏,操作便捷,對腦卒中后下肢痙攣也有良好的療效[4]?;诖耍狙芯刻接憆ESWT聯(lián)合白脈軟膏治療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湘潭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組、乙組和丙組,各30例。 3組患者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湘潭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5],且病情處于穩(wěn)定階段;⑵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MAS)[6]≥1級;⑶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7]≥16分。排除標準:⑴存在骨斷裂、重度關節(jié)炎、關節(jié)僵硬、四肢表皮損傷者;⑵存在肢體顯著腫大、劇烈疼痛并伴有復雜性疼痛綜合征者。
1.2 治療方法 甲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當患者MAS評級[6]≥2級,先使用痙攣肌低頻治療儀(北京耀洋康達醫(yī)療儀器有限公司,型號: KX-3A),設置參數為T:1 s, T1:0.5 s, TA:0.15 ms, TB:0.1 ms, A路電極片應貼在患側小腿三頭肌肌腱處, B路電極片則貼在患側脛前肌及腓骨長短肌的肌腹上;當患者MAS評級<2級,先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儀(北京耀洋康達醫(yī)療儀器有限公司,型號: KT-90A),設置參數為脈沖頻率0.5 Hz和脈沖寬度模式Ⅱ,電極片貼在患側脛前肌及腓骨長短肌的肌腹上。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程度為限,治療持續(xù)20 min后,進行仰臥位牽伸小腿三頭肌及俯臥位屈膝90 °,牽拉踝背屈,同樣持續(xù)20 min。 1次/d、 6次/周。
乙組患者在甲組基礎上采用rESWT治療:于常規(guī)康復治療前,采用發(fā)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儀(Storz Medical,型號:MP50)對患者下肢痙攣的肌群(包括肌肉腹的內側、中間、外側區(qū)域及肌腱附著處)進行操作,97dmMxOwwqVqHi0k6nHwWaLWv6mSoyH6dAfzQ7f2lqk=每個區(qū)域施加2 000次沖擊,沖擊壓力設置為2.0 bar,工作頻率定為10 Hz。3次/周,間隔1 d治療1次,共持續(xù)治療4周。
丙組患者在乙組基礎上聯(lián)合白脈軟膏(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3178,規(guī)格 :20 g/ 支)治療:由膝關節(jié)向踝關節(jié)的方向均勻涂抹痙攣肢體,按摩至軟膏完全被皮膚吸收,5 g/次、2次/d,共持續(xù)治療4周。rESWT均于白脈軟膏經皮吸收后10 min內進行。
1.3 觀察指標 ⑴肌肉僵硬度量化。于治療前及治療2、 4周,采用MAS評分[6]評估患者下肢痙攣情況,總分0~4分,分值越低提示下肢痙攣情況恢復越好。⑵下肢運動能力。于治療前及治療2、 4周,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量表(FMA-L)[7]評估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該量表滿分34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下肢運動能力越好。
⑶平衡能力。于治療前及治療2、 4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8]評估患者平衡能力,該量表最高56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平衡控制力較強。⑷日常生活能力。于治療前及治療2、 4周,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數量表(MBI)[9]評估患者生活自理水平,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多個樣本率的多重比較采用 Bonferroni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多組間比較行F檢驗,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患者M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2周,3組患者M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4周, 3組患者M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且丙組均低于甲組和乙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2 3組患者FMA-L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FMA-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 3組患者FMA-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治療2周, 3組患者FMA-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丙組治療2、 4周均高于甲組和乙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3 3組患者BBS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 3組患者BB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治療2周, 3組患者BB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丙組治療2、 4周均高于甲組和乙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4 3組患者MBI評分比較 治療前, 3組患者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 3組患者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治療2周, 3組患者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丙組治療2、 4周均高于甲組和乙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3 討論
腦卒中康復階段常伴隨著痙攣現(xiàn)象,腦卒中后肌張力變大是因速度相關的被動拉伸反應異常增強,從而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但根據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痙攣實際上是
上位運動神經元被損傷引起的感覺與運動調控系統(tǒng)失調所致[10]。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后,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各階段都會出現(xiàn)痙攣癥狀,其生理機制涵蓋神經遞質的變動、離子通道功能的調整、運動神經元的異?;钴S、運動調節(jié)中心的平衡失調、上位運動神經元改變、肌肉感受器敏感度提高及組織形態(tài)的改變等[11]。在治療腦卒中后肢體肌肉僵硬癥狀時,rESWT通過促進機體內一氧化氮的生成,增強細胞膜的滲透性,有助于神經傳遞和記憶功能的提升。同時,rESWT療法能促進人體內前列腺素-2、P物質與血管生長因子的分泌,實現(xiàn)新血管的生成并提升患者的血流循環(huán)效率[12]。
白脈指脊髓、延髓、大腦等神經系統(tǒng),腦梗死后肌張力增高屬白脈“隆”病變。白脈軟膏含堿花、姜黃、藏菖蒲等藥物,藏菖蒲醒神開竅;花椒、肉豆蔻逐寒,溫中行氣;藏茴香止痛理氣;人工麝香通絡;甘草調和諸藥,使多種藥物協(xié)同作用,共同發(fā)揮止痛、消除風邪、遏止抽搐及麻木、推動氣血運行、活血化瘀的功效[13]。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4周,3組患者M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且丙組均低于甲組和乙組;治療2、4周,3組患者FMA-L、BBS、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治療4周,
3組患者FMA-L、BBS、MBI評分均高于治療2周,且丙組治療2、4周均高于甲組和乙組。這提示rESWT聯(lián)合白脈軟膏治療能夠快速持久地緩解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的肌肉緊張狀況,并提高患者的運動協(xié)調、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為,將白脈軟膏涂抹患側至下肢痙攣位置后,采用rESWT治療,可利用沖擊波能量提高痙攣肌細胞膜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白脈軟膏制劑中藥物成分的彌散作用[14],從而增強沖擊波治療下肢痙攣的效果,為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rESWT聯(lián)合白脈軟膏治療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效果較好,可緩解肌肉緊張,提高運動協(xié)調及生活自理能力,緩解下肢痙攣,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馬丁瑩,呂曉,何結石,等.肌內效貼輔助康復訓練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恢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21, 43(1): 37-39.
饒美林,朱宗俊,縱亞,等.關刺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卒中后下肢痙攣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 2024, 33(4): 647-651.
鮑賽榮,廖迪,張其明,等.放散式體外沖擊波對腦卒中患者下肢痙攣及三維步態(tài)參數的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9, 34(12): 1423-1430.
鄧盼墨,王金宇,韋冰心,等.白脈軟膏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的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8, 29(4): 900-902.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9, 52(9): 710-715.
杜輝.瀉陰補陽合巨刺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障礙Ashworth痙攣量表的療效觀察[J/CD].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33): 34.
何雯雯,李巖,顧旭東,等. Thera-Band抗阻肌力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及步態(tài)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8, 40(2): 106-109.
王惠娟,張盛全,劉夏,等.動態(tài)平衡儀與Berg量表用于評定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3, 28(4): 339-343.
周海燕,陳多妹,王陳軍.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影響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8, 18(12): 2259-2261.
李爽,張黎明,徐晶,等.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23, 26(9): 1174-1179.
朱興國,王紅星.痙攣的產生及物理因子治療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 2022, 37(1): 57-60.
劉思豪,李哲,郭鋼花,等.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改善腦卒中屈肘肌痙攣及運動功能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9, 34(11): 1328-1332.
謝莉.白脈軟膏聯(lián)合康復訓練與單純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肢體痙攣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8, 13(36): 123-125.
王瑞平,陳卓,馮曉東.發(fā)散式體外沖擊波結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老年腦卒中病人下肢痙攣及步行功能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yī)學, 2019, 33(11): 111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