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以打造世界頂級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為目標,青銅專題展覽一以貫之追求學術和藝術的深度融合,展覽既體現(xiàn)學術的深度,又追求陳列藝術的美感,走在時代的前列,推動著中華文化與青銅文明更好傳播,走向世界。
上海博物館最早的青銅陳列源于1973年,彼時建成國內外第一個專題陳列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藝術館,后經三次的改建調整,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博物館中最先進、最現(xiàn)代、最具國際水準的青銅器陳列設計。1995年12月開放的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在內容設計上體現(xiàn)了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科研成果,使整個陳列更精細、更科學,展廳以深綠色為主,端莊肅穆,符合現(xiàn)代審美需求,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2024年2月對外開放的上海博物館(浦東館)青銅館以“致敬經典”為核心,在陳列結構、展品選擇、闡釋說明、視覺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更新迭代,引領上博再上新臺階;特別是二樓的青銅技術展廳,采用完整空間為觀眾詳細展示青銅器的制作流程,廣泛使用觸摸屏等多媒體手段進行展示,增進觀眾互動和深入學習。
上海博物館不僅有走在時代先列的青銅器基本陳列,還舉辦了一系列以青銅文明為主題的特別展覽。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上博就聚焦各地轟動一時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策劃舉辦展覽。如1979年、1984年、1987年分別聚焦湖北曾侯乙墓、湖南馬王堆漢墓、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等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1987年、1990年和1991年又連續(xù)舉辦南方青銅器系列展覽并舉辦研討會,出版展覽圖錄,敏銳抓住考古新出青銅器學術熱點,上博一躍成為南方青銅器研究的重鎮(zhèn)。除了聚焦南方青銅器,上博還積極推動南北方青銅文化交流:2002年與山西博物院合作舉辦“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2014年舉辦“周野鹿鳴: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地出土青銅器展”等。為了更好地提升展覽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觀眾,近年來上海博物館打造了“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展覽品牌。該系列展覽聯(lián)手國內各大文博機構,挖掘優(yōu)質館藏資源和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以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和燦爛成就,希望通過獨特的主題和高質量的展示,激發(fā)觀眾的興趣與思考。2022年該系列首展即聚焦青銅文明,舉辦了“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充分利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 以文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呈現(xiàn)夏商周三代文明在中華文明持續(xù)演進中的重要作用,引起熱烈反響。2024年,舉辦的“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是該系列第三季展覽,通過以青銅器為主要內涵的文物呈現(xiàn)古蜀文明的面貌、內涵和特點,體現(xiàn)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開放包容特性。
此外,為了讓世界看到中國博大精深的青銅文化,上海博物館還輸出一系列青銅文明主題出境展覽。例如1976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青銅器展”、2000年在日本佐川美術館舉辦的“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名寶展”、2021年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青銅文明”展覽等。上海博物館不斷探索如何向海外觀眾講述精彩中國故事。在展覽交流中帶動人員交流、學術交流,并與海外博物館建立起深入長久的了解與信任,又進一步為上海博物館的業(yè)務工作拓寬了國際視野。
學術研究是博物館立館之根本,專業(yè)性的內容是展覽的重要基石。眾多青銅器展覽正是上海博物館多年來重視學術研究和文物征集等基礎工作的成果轉化。學術研究的進步,能夠為藏品征集提供方向,有效完善和豐富藏品體系。藏品體系的豐富,則拓寬了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視域。二者相輔相成、互哺共育,共同打造了上海博物館的特色品牌之路;而各館之間開展的廣泛合作,也是使展覽成為“精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未來希冀繼續(xù)深化館際合作,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場青銅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