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被迫進入競爭跑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在老師和家長心目中,小楚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考試經(jīng)常進入全班前3名,有時能在年級名列前茅,但他成績不穩(wěn)定,發(fā)揮不好時居然進不了全班前20名。
小楚的媽媽汪女士來咨詢時憂心忡忡:“小楚的成績就像坐過山車,這次是峰頂,下次可能就是谷底,誰能保證他半年后的中考不掉鏈子?”
我問:“小楚考得好的時候有什么表現(xiàn)?”
“考得好當然開心啦!”汪女士說,“他會第一時間把成績發(fā)到我的手機上,如果我沒有及時回復表示祝賀,他會連發(fā)幾遍,各種快樂的表情一個接一個發(fā)?;氐郊遥麜铏C提幾個小要求,比如買一雙新款運動鞋、換新手機?!?/p>
我問:“如果成績欠佳呢?”
“那可就麻煩了!”汪女士重重嘆了一口氣,“他會罵自己是笨蛋,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不吃飯,各種折騰?!?/p>
“考試之前呢?”我追問,“尤其是重要考試之前,小楚會不會緊張?”
汪女士說:“會呀!每次重要考試前,他都緊張得要命,食欲減退、失眠、做噩夢,害得我跟著操心?!?/p>
我說:“您希望小楚每次都拿第一名,天天快樂。是吧?”
“沒錯!”汪女士顯得很激動,“我來咨詢,正是想討個良方,讓小楚格局大一些,永遠保持勝利者的快樂?!?/p>
我笑道:“這樣的快樂,我看不要也罷?!?/p>
汪女士皺眉:“為什么?”
“因為這樣的快樂太低級?!蔽腋嬖V她,這種快樂,心理學上稱為“競爭式快樂”。其心理邏輯是:我比你強,我便快樂,否則我就痛苦。
我進一步解釋,為爭奪有限的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中小學生通過考試來競爭,確實是最公平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過于激烈的競爭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潛在的危害。
中小學生追求競爭式快樂,就會想贏怕輸、患得患失,不僅會使自己心理壓力增大,而且會破壞人際關系,把競爭變成惡性競爭。
與小楚單獨交流后,我驗證了自己的判斷。
小楚考前緊張、考試時怯場、考后焦慮,正是追求競爭式快樂的結(jié)果。
考前復習階段,小楚擔心自己在競爭中落于下風,失去享受快樂的機會,于是惴惴不安,影響復習效率和睡眠,導致狀態(tài)不好。
在考場上,小楚注意力不集中,擔心遇到難題,考不出好成績。如果真的遇到了難題,他感覺腦袋“嗡”的一聲,心想:壞了,這又是一場“滑鐵盧”!瞬間失去了信心,接下來答題哪里還能專心。
出了考場,無論答題是否順利,小楚都會感覺要遭殃,像等待判決的犯罪嫌疑人。只有取得了好成績,他才能開心幾天,但緊接著,下一場考試又臨近了,他只好進入下一輪焦慮、恐懼、掙扎。
汪女士同意我的分析,但對追求競爭式快樂的危害仍認識不足:“考試,不就是鼓勵競爭嗎?要是沒有名列前茅的快樂,誰還有刻苦學習的動力?”
我告訴她,單純追求競爭式快樂的孩子,表面上學習十分努力,實則內(nèi)心羸弱。當孩子的生命活力在無形中被扼殺,競爭帶來的焦慮將消耗孩子的成長動力。長此以往,不難想象,思維僵化、高分低能、缺乏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等家長不愿看到的情況都會出現(xiàn)。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其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寫道:“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被迫進入競爭跑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闭媸且徽Z中的。
淡化競爭式快樂不是不參與競爭。事實上,真正的快樂和輕松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可以幫助小楚充分發(fā)揮水平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認為,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快樂、條件式快樂和無條件式快樂。
追求競爭式快樂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怏怏不樂,因為他完全用競爭的成敗來界定自己的價值,并且無限放大失敗的影響,所以是最低級的快樂。
條件式快樂,即某個條件被滿足,孩子就很快樂。比如孩子想得到比平時多的零花錢,得到了就感覺有了經(jīng)濟上的自由,很快樂。
條件式快樂有時候也會讓人痛苦,因為這種快樂受特定的外在條件的制約。比如,如果孩子快樂的條件是家庭富裕,一旦家庭有變故,不再富裕了,孩子的快樂也將隨之喪失。
無條件式快樂,被羅伊·馬丁納稱之為“至樂”。處在這種意識狀態(tài)中的人不需要外部條件和刺激便能感覺快樂。這樣的人有平常心,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普通人,愿意改變,坦然接受挫折,不執(zhí)著于結(jié)果,欣然體驗充實的人生,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汪女士驚嘆:“好高的境界!小孩子怎么能修煉得到?”
我說:“確實不容易做到,但至少可以不斷地追求,畢竟,這種至樂是人生的大快樂。”
針對小楚的具體情況,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給小楚無條件的愛
所謂無條件的愛,即無論小楚漂亮不漂亮、聰明不聰明、學習成績好不好,都給他無保留的愛。有家長無條件的愛,小楚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并把這種情感邏輯泛化到自己的成長之中,成為一種平和的思維模式。
第二,拒絕盲目攀比
摒棄競爭式快樂,不要有“拼娃”意識,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用學習成績來比較有失公允。
同時,應該有意識地淡化小楚的競爭式快樂。可以告訴小楚,學習盡力就好,別人的成績只是參考,可以用來給自己定位,但不可過于計較名次,更不能讓名次影響心情。
第三,適當鼓勵小楚享受條件式快樂
比如,考試有進步、破解了一道難題、改掉了字跡潦草的毛病等,都可以成為快樂的條件。
但是,如果發(fā)現(xiàn)小楚把不容易改變的現(xiàn)實當成快樂的條件,要及時干預。比如,如果小楚認為只有長得像電影明星胡歌那樣才快樂,就要立即介入,幫他打消這個念頭。
汪女士面露難色:“小楚馬上要參加中考,競爭在所難免,淡化他的競爭式快樂,會不會讓他無欲無求,斷送前程呢?”
“競爭不是你死我活,快樂最好源自內(nèi)心?!蔽艺f,“淡化競爭式快樂不是不參與競爭。事實上,真正的快樂和輕松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可以幫助小楚充分發(fā)揮水平。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往往不是競爭的勝利者,而是陶醉者。比如科學家牛頓、音樂家貝多芬,都是在實現(xiàn)自我的同時,達到了至樂境界。您要做的是,引導小楚不執(zhí)著于結(jié)果,無論成敗都欣然接納,他的內(nèi)心才能安寧,從而學會自我激勵。反過來說,執(zhí)著于分數(shù)和名次,只會成為小楚備考的障礙。他現(xiàn)在心理狀況起伏較大,正是這種障礙造成的?!?/p>
汪女士如夢方醒,感覺一身輕松:“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做才是真正的減壓,這樣的減壓不是躺平,而是輕裝上陣!”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