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前天晚上,上小學的兒子寫作文。他坐在書桌前,嘴里念念有詞。開始我以為他在審題,仔細一聽,他在數(shù)要寫多少行才能湊夠老師要求的400字。我心中不悅,但沒吭聲。一個小時后,他把作文本扔過來:“寫完了,這下可以看動畫片了吧?”我一看,光作文第一段就有七個錯別字,氣得怒吼:“重寫!”吼罷,氣血上涌,一陣頭暈。
請問,陪著孩子寫作業(yè),究竟怎樣才能做到母慈子孝?
韓女士
答:家長要牢記:用吼叫、謾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寫作業(yè),只能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不僅教育效率低下,還可能讓孩子厭惡學習。
智慧家長陪孩子寫作業(yè),從來都是多鼓勵、少否定、不批評。比如,有這樣一位媽媽,每次家里來客人,她都會拿出孩子的作業(yè)本對客人說:“我的孩子上學了,這是他寫的作業(yè),你看寫得多好!”實際上,孩子的作業(yè)寫得一般,但客人礙于面子,只能附和“不錯”“挺好”。孩子看到媽媽和客人都夸自己的作業(yè)寫得好,作業(yè)寫得更認真了,成績也越來越好。
您發(fā)現(xiàn)沒有,家長陪寫作業(yè)的重點,是照顧孩子的學習感受,讓孩子感覺學習有意思,而不是其他。只要孩子喜歡學習,哪怕現(xiàn)在成績不好,以后也有逆襲的機會。
我也是一位家長,在陪寫作業(yè)的過程中,總結了六個字“一看二聊三查”,供您參考。
一看:看到孩子的困難,與他共情。
孩子寫作業(yè)時磨蹭、心不在焉,有時是遇到了學習困難,題目看不懂或者不會做,所以拖時間、磨洋工。這時,如果家長指責、打罵,不僅不能讓孩子寫作業(yè)快起來,還會讓孩子厭惡學習。怎么辦?正確的做法是看到孩子的困難,并與他共情。
共情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跟孩子聊聊自己上學時的糗事。一次,我跟兒子聊起自己上學時被英語老師罰站的事,感嘆想學好英語真不容易。兒子聽后,主動跟我分享了他學英語的技巧,而我也給他講了我上學寫作文拿高分的套路。沒想到,兒子下次寫作文就用上了,作文成績有了提高。
二聊:通過聊天,幫孩子做好規(guī)劃。
我兒子上小學四年級時,作業(yè)次次寫到深夜。有那么多作業(yè)嗎?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是孩子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太焦慮,以至于寫作業(yè)時無法專注。于是,他到家后我不再急吼吼地催他寫作業(yè),而是先跟他聊天:今天有多少作業(yè)?哪些難,哪些簡單?完成一科大概要用多長時間?然后幫他規(guī)劃一下,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堅持一段時間后,他寫作業(yè)的效率有所提升。
三查:引導孩子自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陪寫作業(yè),要明確一點:寫作業(yè)是孩子的事,你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代替孩子思考、檢查等,你的陪伴是為了督促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的作業(yè)有錯誤時,不要直接告訴他錯在哪里,要引導他自己檢查作業(yè),發(fā)現(xiàn)并改正錯誤。
只有經(jīng)歷了獨立思考、攻克難關的過程,孩子對知識的記憶才深刻,也才會有更大的成就感。
我用親身經(jīng)歷證明,陪寫作業(yè),想要做到母慈子孝,吼叫、謾罵都沒用,做好共情、規(guī)劃和引導才是關鍵。
孩子上學后,
如何讓他積極、主動地學習
問:孩子上學后,不愛學習,需要家長推著走,我為此身心疲憊。一方面為督促、提醒孩子學習,我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感覺很累,另一方面我為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而焦慮,擔心這樣下去,他無法在激烈的學業(yè)競爭中獲勝。
我想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讓他積極、主動地學習。請問,我該怎么做?
史先生
答:我不贊成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是值得家長們花費精力去做的一件事。
復旦附中原校長謝應平曾對此提出9條建議,現(xiàn)分享給您,希望對您有用。
1.給孩子設立“跳一跳、能摘到”的目標
謝校長以前帶學生去果園學農(nóng),樹上掛著香甜的果子。學生們蹦跳著從樹上摘下果子,用水沖沖或者用手擦擦,迫不及待地吃掉,而平時在家,家長把果皮削掉、切成片,用牙簽插好,遞到手上,孩子還懶得吃。
學習也一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目標設立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就是說,既不要把果子直接送到孩子的嘴邊,又不要把果子掛得太高,要保證孩子跳一跳、能摘到,免得他失去信心。
2.不要為了面子而逼迫孩子
有些家長好面子,喜歡拿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吹絼e人家的孩子能跳1.5米,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跳1.5米,完全不顧他只能跳1.2米的實際情況。結果,導致自家的孩子產(chǎn)生自卑心理和“家長不喜歡我”的消極情緒。其實,孩子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為了面子,盲目地逼迫自己的孩子。
3.別把孩子培養(yǎng)成“書袋子”
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成裝知識的“書袋子”。就是說,要培養(yǎng)智慧型孩子而不是知識型孩子。對孩子,家長要少灌輸人生大道理,多啟發(fā)孩子問問題。
4.尊重孩子的生長規(guī)律
孩子各項能力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13歲前,其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較強,這一階段學語言最合適。13歲后,其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快速發(fā)展,這一階段學數(shù)學更容易。可是很多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生長規(guī)律,倒著來,讓孩子小學學奧數(shù)、高中背外語,結果事倍功半。
5.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謝校長讀中學時,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老師布置的難題,老師從講臺上下來,親切地摸著他的頭問:“你現(xiàn)在是不是比吃了糖還高興?”他答:“是?!贝撕?,他就愛上了數(shù)學。這就是成就感的魔力。
6.把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小任務
孩子學習有困難,家長說“你一定可以”意義不大,而要切實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比如,孩子剛上小學,面對老師布置的40道口算題很難完成。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做完一組再做一組,并記下做完一組的時間,進行比較,或者看孩子10分鐘內(nèi)能做對幾道題,用這種辦法來提高學習效率。把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能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提升興趣和自信心。
7.把學習變成游戲
在一個廣口瓶里接點自來水,每天往水里吹氣,幾天后水的顏色就變綠了——因為水里長出了藻類;把一條蚯蚓剪成若干段埋入泥土,一段時間后,一條蚯蚓變成好幾條……這些小實驗很容易操作,家長完全可以帶著孩子做,以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
此外,還能用游戲?qū)W數(shù)學。比如,小孩子可以玩積木,從中了解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圖形和紅黃藍綠等顏色,還能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大點的孩子可以用撲克牌算24點……
8.鼓勵自學+討論
孩子有了學習問題,先鼓勵他自己鉆研,如果還弄不懂,就找老師、同學討論,不贊成花錢去補課。因為前者是自主學習,后者是被動學習,而自主學習的效果更好。同伴間的相互討論、思想的碰撞,能讓孩子更深入地領會知識,也能讓孩子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得到鍛煉和提高。
9.和孩子一起學習
孩子學習時,家長不要看電視、打牌,最好也能坐在旁邊看書學習。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能感染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靜下心來,愛上學習。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