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前中革軍委成立了總供給部,主管紅軍供給工作,負責管理軍委所屬機關(guān)以及紅軍中一切軍需事宜,負責紅軍費用的預(yù)決算、審核、籌集、保管,服裝制作和保管,糧秣的籌措以及儲備,軍械、彈藥的制作、修理、登記和分配;指導軍委各機關(guān)和紅軍各軍團的供給工作。但在長征中,各部隊的物資籌措與供應(yīng)基本都是自行解決的,每支部隊的數(shù)量不同、所擔負的戰(zhàn)斗任務(wù)不同、戰(zhàn)斗力不同、作戰(zhàn)位置不同等,導致部隊的物資供給不同。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是紅軍的主力部隊,也是蔣介石圍追堵截的主要對象,長征中險象環(huán)生。紅1、3、5、8、9軍團是戰(zhàn)斗部隊,供給是自己解決的,在與中央和軍委會合的時候,還會支援中央機關(guān)。
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的供給主要由當時的國家銀行保證。當時國家銀行被編入中革軍委直屬縱隊第15大隊,隊長袁福清,政委毛澤民。出發(fā)時有100多個運輸員,100多副擔子,有幾十擔蘇區(qū)鑄造的白洋、幾十擔蘇區(qū)印刷的票子和印刷的機器、材料等。在過湖南瀟水的時候把機器扔掉了,在貴州二渡赤水的時候,燒掉了大部分紙票,埋掉了一部分毫子。1935年9月9日,紅軍從川北北上的時候燒掉了用不著的東西,以及材料、文件和最后一張紙票。當時軍委和中央的供給就是靠花錢買東西。在貴州的時候,部隊把老百姓的豬殺了,毛澤民給戶主道歉,并且支付了銀圓。中央紅軍長征之前已有所準備,只是知道的人很少。10月正是秋收的季節(jié),剛好有了糧食,部隊才出發(fā)。其實,部隊的準備工作從1934年3月就開始了。
據(jù)伍修權(quán)回憶,“長征的準備工作在長征之前半年就開始了”。首先是大規(guī)模擴紅,壯大紅軍力量,拆卸和包裝重型裝備就花了幾乎半年的時間。長征的準備工作開始時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nèi),只有博古、李德、周恩來、洛甫(張聞天)和王稼祥知道。
1934年8月,羅炳輝率紅9軍團在福建尤溪口作戰(zhàn),繳獲了5萬多斤食鹽以及炸藥、布匹、銀圓、煙土等,軍委指示他們運回瑞金。供給部部長趙镕(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把炸藥分成40斤一擔,共3429擔;把食鹽分成60斤一擔,共876擔。兩者合計4305擔。趙镕負責運送500擔,剩余的3805擔由各單位負責運送,其中司令部215擔、政治部362擔、衛(wèi)生部223擔、保衛(wèi)局38擔、教導隊410擔、7團851擔、8團841擔、9團850擔,合計3790擔。另有15擔由軍團政治部動員老百姓擔。8月11日到28日,紅9軍團人擔馬馱,克服沿途敵軍騷擾的困難,將物資運回根據(jù)地。
1934年春夏進行的一場特別征兵運動是該計劃的組成部分,即恢復紅軍的力量,動員江西地區(qū)當時的一切人力。與此同時,另一項運動是征集糧食,紅軍下達了很重的征收任務(wù),呼吁農(nóng)民捐獻。同時開展了借貸運動,鑄造了更多的銀圓,還做了棉衣。車間開始修理槍支等武器,生產(chǎn)了新的手榴彈,從老戰(zhàn)場找回了子彈殼,銅殼里重新裝上火藥和鉛頭。鉛用完了,就用木質(zhì)彈頭。政府還號召農(nóng)家婦女為戰(zhàn)士編草鞋。
按紅軍的標準來說,開始長征時他們的裝備相當不錯了。他們擁有步槍、卡賓槍、手槍、沖鋒槍和輕重機槍等共計32243支(挺)。其中,651挺是輕重機槍。有38門迫擊炮、少量火炮(基本上是山炮),大口徑火炮很早就扔掉了。他們攜帶了積存的1801640發(fā)子彈、2523發(fā)迫擊炮彈和76526顆手榴彈。
毛澤民負責紅軍的財政工作。當時紅軍從地主、土豪及富人那里沒收了大批金錠、銀錠、銀圓、珠寶及各種貴重物品,一直藏在山洞里,直到1934年春才開始搬運。毛澤東的衛(wèi)士吳吉清被調(diào)來協(xié)助毛澤民。他們雇了搬運工,把財物運回瑞金。后來,長征開始的時候就把金錠、銀錠和鈔票分給了紅軍戰(zhàn)士。這樣紅軍一旦離開蘇區(qū),就可以有錢買東西了。
據(jù)趙镕日記記載,10月8日,軍委發(fā)來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五萬分之一和十萬分之一的地圖。這是長征史料記載中,第一次出現(xiàn)關(guān)于地圖的供應(yīng)。
紅軍離開瑞金,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后,朱德在1934年10月25日發(fā)給各軍團首長的電文中強調(diào)了關(guān)于后方、傷病員處理、供給三個方面的工作。在談到供給時,朱德在電文中強調(diào):供給方面應(yīng)就地征集(沒收或收買),沒收物資,應(yīng)有組織地進行,并嚴守階級路線。
紅軍由湖南轉(zhuǎn)入貴州,此時繳獲不少。侯之擔部至少一個師被繳械,并連失黎平、黃平、鎮(zhèn)遠三城,尤其鎮(zhèn)遠為溝通湘西的商業(yè)重鎮(zhèn),紅軍將各城市所存布匹購買一空。此時紅軍士氣極旺,服裝整潔。
中央紅軍攻占遵義后,已是隆冬時節(jié)。紅1軍團經(jīng)過長途跋涉,得不到補給,不少人身著夾衣,有的打著赤腳,有的穿著草鞋。一個班十幾名戰(zhàn)士,所穿衣服竟有七八種顏色和樣式。有的人甚至把未經(jīng)剪裁的棉布捆綁在身上,像原始人一樣;也有人披著用細麻繩串在一塊的光板狗皮、羊皮,護著連襯衣也沒有的前胸后背。紅軍進遵義城后第二日,被服廠、修械所、糧秣廠均已開辦。新兵軍裝不久即發(fā)出,舊槍即修理完竣??傂l(wèi)生部所有的傷病員300余人在此休息,有80%治愈出院。部隊給每個戰(zhàn)士發(fā)了1塊銀圓。1塊銀圓可以在當?shù)氐拇ú损^吃得很好。
在遵義,戰(zhàn)士們有了新草鞋。有的人還有皮底鞋、厚實的衣服、竹編的防雨斗笠和新的草編雨帽。他們的米袋裝滿了糧食,醫(yī)療隊從藥鋪里補足了碘酊等藥品,也補足了草藥,甚至還有新的手電筒、電池。此外還儲存不少煤油、糖和鹽。
1935年1月遵義會議期間,劉伯承召集遵義社會各界,宣傳紅軍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主張。郵政局局長獻出了一張云貴川郵路圖。黃煒華是紅1軍團2師的參謀,當時負責印刷了300張,專門給毛澤東一份。紅軍靠著這張地圖行軍,取得四渡赤水的勝利。1955年解放軍授銜的時候,毛澤東見到黃煒華,提到了此事。
據(jù)趙镕日記記載,1935年1月18日,在貴州湄潭縣,紅9軍團搞了30多臺縫紉機,集中70多名縫衣工人和上百名婦女,人歇機器不歇,用12個晝夜,趕制棉衣8000多件、夾褲8000多條,還有被子、綁腿、干糧袋、子彈袋等。新服裝裝備了4700多名新兵。紅1軍團突擊隊12個人才有4件棉衣,只好輪流穿。
烏江戰(zhàn)役后紅軍入貴州,收獲極大。紅軍擊敗侯之擔的兩個師,大部分槍彈被紅軍繳去,紅軍武器彈藥因此得到補充。紅軍二進遵義時以此擊敗王家烈的兩個師與中央軍薛岳的兩個師。紅軍稱南京及各省的國民黨軍為“運輸隊”。在黔北休養(yǎng)了12天,紅軍的疲勞完全消除,精神為之一振;紅軍最大的收獲莫過于爭取了人心,因紅軍在黔東紀律較侯之擔部好得多,此事傳頌于云南。陳云記述,自遵義紅軍獲勝之后,紅軍兵士及下級官長都愿與薛岳、周渾元部打仗,自謂川滇黔軍隊之武器不足,繳之無味,與南京軍作戰(zhàn),則有新式武器與充足彈藥可繳。那時紅軍“驕傲氣概,可見一斑”。
四渡赤水之后,紅9軍團本來要過烏江的,因為晚到幾個小時,軍委工兵把浮橋炸斷。紅9軍團在脫離中革軍委的情況下,在老木孔伏擊黔軍,俘虜敵人1200人,繳槍1000支,還繳獲了軍用汽油,可用于電報機發(fā)電用,戰(zhàn)利品堆積如山。之后,紅9軍團接到軍委命令,開到云南的咽喉要道附近堅守陣地,不讓國民黨軍接近金沙江渡口。紅9軍團先后攻占了好幾座縣城,先是宣威,然后是昆明以北的會澤。這里的民團也不愿同紅軍打仗,但縣長楊茂章堅持要保衛(wèi)縣城,居民紛紛起來反對。他們歡迎紅軍,把楊茂章和當?shù)匾粋€惡霸拉到有1萬人參加的群眾大會上,宣布判處他們死刑,就地槍決。紅軍把火腿、小麥、大米分給貧苦群眾。紅軍從地主手中繳獲了10萬塊銀圓,還吸收了300人入伍。紅9軍團繳獲的銀圓太多,只好用很多騾子來馱。在與紅1軍團重新會合后,他們同紅1軍團和紅3軍團分享了這筆財富,用來買煤油、手電筒、電池、棉布和新的武器。據(jù)趙镕日記記載,1935年5月16日,趙镕根據(jù)軍委的指示,給紅3軍團3萬塊銀圓,馱款的牲口也給了紅3軍團供給部。6月2日,在瀘定縣城,紅1軍團供給部部長趙爾陸寫信給趙镕,要300套衣服,趙镕給了。3日,軍委總供給部部長楊至成來信,指示紅9軍團給干部團40匹布。8日,在蘆山縣,趙镕把2萬塊銀圓和馱銀圓的騾子交給紅1軍團供給部部長趙爾陸。
部隊有繳獲,紅9軍團供給部的運輸負擔就大。在趙镕的日記中有3處記載,給戰(zhàn)士發(fā)零用錢。1935年1月31日,每人發(fā)1塊銀圓,減去銀圓13擔。按照1塊銀圓26.8克計算,1擔40斤,大致分析此時紅9軍團有9700人,這與18日的4700名新兵的記載吻合。4月16日,在貓場,每人發(fā)5塊銀圓。5月4日,在會澤,為改善部隊生活,減輕供給部的運輸負擔,紅9軍團給每人發(fā)零用錢鎳幣8元(1塊銀圓兌換2個鎳幣)、洋布10尺。洋布做米袋、干糧袋、包袱皮等用。當天招收新兵1000人,每人發(fā)新服裝1套。
據(jù)趙镕日記記載,1935年貴州湄潭的物價是1塊大洋可以買90多斤白米、28斤豬肉、1丈左右的白布。1935年4月云南宣威的物價是1塊大洋可以換350~360個銅板,可以買稻米80斤、豬肉30斤,而在江西、福建則需要4塊大洋。
4月29日,據(jù)趙镕日記記載,沒收了幾家官僚資本的火腿公司。
渡過金沙江,李伯釗看望在金沙江南負傷的紅3軍團政委楊尚昆。彭德懷讓警衛(wèi)員拿出在漳州繳獲的冰糖給李伯釗吃,可見部隊對繳獲物資是很珍惜的。
這一時期,中央紅軍的供給是很差的。紅軍經(jīng)過藏族地區(qū)時,由于過去軍閥官僚迫害少數(shù)民族,造成藏民仇視漢民的心理,加上語言隔閡,藏族群眾不了解紅軍,在紅軍來之前都逃跑了。山上長年積雪,山下是原始森林,河流交錯縱橫,沒有道路。天氣變化無常。6月的天氣一會兒晴空朗朗,霎時間又烏云密布,雨、雪、冰雹鋪天蓋地而降。在草地行軍時,紅軍有完整衣服穿的人很少。有些人穿著各種動物皮,如羊皮、虎皮、駝皮、狗皮,真是五花八門;有些人則將羊毛放入用布制作的氈子里,隨便披在身上。過草地時,紅1、3軍團因為饑餓死亡的比例很高。
由于缺衣少食,紅3軍團在過班佑河之前,有800多名官兵犧牲在草地上。
中共中央機關(guān)、中革軍委、紅1軍團和紅3軍團突破臘子口之后,1935年9月20日到達哈達鋪,繳獲魯大昌留下的大米、白面和上千斤的食鹽。哈達鋪的物產(chǎn)也比較豐富,紅軍在這里得到了食物補給,很多人在這里洗了熱水澡。
化名楊定華的鄧發(fā)在文章中記載了哈達鋪的物價:100斤的大豬5塊大洋,2塊大洋可以買1只羊,1塊大洋可以買5只雞,1毛錢大洋可以買10多個雞蛋,5毛錢大洋可以買1擔蔬菜。
一年之后,紅6軍團的曾滌用1塊銀圓買了兩個鍋盔,一個自己吃,一個給了在草地救過自己的王恩茂。
據(jù)趙镕日記記載,陜甘支隊1935年9月離開哈達鋪,留下5個傷病員,每一個傷病員給100塊大洋。反動地主武裝回來后抓了3個人,另外2人下落不明。
陜甘支隊從哈達鋪北上,10月4日在界石鋪打了一場伏擊戰(zhàn),截獲10多輛卡車上的物資。10月7日紅軍通過六盤山后,進行了殲滅何柱國騎兵兩個連的戰(zhàn)斗。當紅軍沖進青石嘴這個山村時,敵人正在開飯,頓時被突如其來的紅軍喊殺聲嚇得不知所措。當時,敵人的100多匹戰(zhàn)馬系在村頭的樹上還沒解開,就成了紅軍的戰(zhàn)利品。這一仗,紅軍還繳獲了10多馬車的棉衣和布匹。
1935年冬,部隊沒有棉衣,毛澤東找徐海東借2000塊大洋。徐海東把供給部部長查國楨叫來,問有多少家底,查答有7000塊大洋。徐海東說留下2000塊,給中央紅軍5000塊。
從1935年6月到1936年9月,是紅四方面軍在川西行動的時期。紅四方面軍的多數(shù)士兵是四川人,占有熟悉地理的便利,物資的補給要比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有優(yōu)勢。
在與中央紅軍第一次會師之前,紅四方面軍渡過嘉陵江到川北。1934年4月,為解決8萬紅四方面軍將士的吃飯問題,紅四方面軍兵站部部長吳先恩在阿壩地區(qū)找到當?shù)刈畲蟮膶毜钏?,和活佛談成用茶葉、食鹽等物資交換糧食和牲畜,另一部分用銀圓購買的協(xié)議,籌集到1000頭牦牛、3萬只羊、5萬斤青稞、500匹布、20萬斤酥油、46萬斤面和炒面。這樣的做法,在紅四方面軍得到推廣,解決了不少的問題。
1935年7月16日,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會合不久,分左、右兩路軍北上。據(jù)趙镕日記記載,左路軍的第4縱隊在松崗喇嘛寺沒收土司和頭人的倉庫,里面有八九千斤青稞面,六七百斤食鹽,6000多斤羊毛,2000多斤奶渣,幾百斤蟲草,幾百斤貝母、紅花,500多斤牛羊肉,40多頂帳篷。對于上萬人的部隊,這些東西是不夠的,很多部隊吃青稞的原糧。
1935年8月,右路軍先鋒部隊是李先念率領(lǐng)的紅30軍,在前往班佑和巴西的路上,與在松潘由胡宗南指揮的國民黨軍49師相遇,在包座的大戒寺戰(zhàn)斗中將他們一舉擊潰。其間,紅軍還和國民黨軍馬鴻逵部的一支騎兵打了一場遭遇戰(zhàn)。紅30軍攻克大戒寺后,繳獲了小批餅干、罐頭和香煙。敵人在逃跑前放火燒糧,紅軍占領(lǐng)后迅速滅火。有的戰(zhàn)士跳到冒著煙的糧食里,扒出燒得焦煳的糧食,大口地咀嚼。軍長程世才回憶,他們是忍著饑餓同敵人廝殺才取得勝利的。
紅軍大學隨紅四方面軍行軍。曾在紅大學習的張宗遜回憶,他們曾在爐霍的大喇嘛廟駐訓,廟里存有許多羊毛,大家利用這些羊毛學習捻線,織毛衣、毛褲、毛襪,打草鞋,準備過冬。不久,每人都織成一套半毛衣,打好三雙草鞋。爐霍地區(qū)燒柴很困難,當?shù)厝罕姸际怯门<S做燃料。紅大校領(lǐng)導便請當時參加紅軍的藏族戰(zhàn)士為部隊示范如何燒牛糞和架帳篷。
紅四方面軍在西康停留期間,正是天氣寒冷的時候。這里布匹、棉花少得可憐,但羊毛卻取之不盡。商店倉庫、喇嘛住宅,處處堆滿羊毛,多數(shù)沒有經(jīng)過加工,主要因為交通不便,多年囤積,賣不出去。紅軍戰(zhàn)士都忙著將羊毛加工,紡成毛線,再織成衣褲以及襪子、手套等。1935年十一二月間,紅軍各個連隊幾乎都變成了一個個羊毛紡織工廠。不久,全軍服裝都是各種顏色的毛織品,其中以白色最多。
1936年7月,許世友帶領(lǐng)騎兵師為左路軍開路和籌糧,從甘孜出發(fā)到阿壩,經(jīng)大小戰(zhàn)斗70多次,籌集了兩三萬只牛羊和6萬斤以上的糧食。
朱德隨左路軍北上,指示已經(jīng)到達阿壩的吳先恩要給紅二方面軍留下1000只牛羊。因為部隊看管不好,最后只剩下600只,但這也解決了紅二方面軍的大問題。
1934年8月,北上湘西的紅6軍團16師46團打開了貴州省臨近湖南邊界的石阡縣。當時饑餓正困擾著石阡縣城的居民,也困擾著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紅軍。身為團領(lǐng)導的曠伏兆也餓得一點勁兒也沒有,嘴里又澀又苦。忽然偵察參謀跑來報告:“在一戶土豪家里搜出一袋白糖和一袋冰糖……”46團的領(lǐng)導決定將這些東西立即分發(fā)給急需充饑的紅軍指戰(zhàn)員和貧苦饑民。曠伏兆已經(jīng)好多天粒米未進了。他喝了糖水,又嚼了幾塊冰糖。誰知到了晚上,忽然頭暈、嘔吐、虛脫,轉(zhuǎn)眼間不省人事。警衛(wèi)員趕緊從縣城找來一名郎中,用了幾個偏方才把曠伏兆弄醒。這時他們才曉得,就像吃飯能使人不餓肚子,但又能撐死人一樣,吃糖也是既能養(yǎng)人,又能毒死人的。蘇醒后的曠伏兆自嘲道:“看來,我是沒有吃糖的福分啊!”從那以后,曠伏兆再也不愛吃糖了。
1935年11月19日,紅2、6軍團從湘西劉家坪出發(fā),一路征戰(zhàn),只在貴州畢節(jié)作了停留,主要的物資也是繳獲的。紅二方面軍長征時采取的軍事策略是游擊戰(zhàn)和建立根據(jù)地相結(jié)合。在條件好的地方休整一段時間,敵人圍上來,就給以狠狠地打擊,敵人暫時退卻,部隊快速前進,如此反復。
跟隨紅2、6軍團長征的陶漢章回憶長征中的供給情況時說,在畢節(jié),部隊需要補充。我們散發(fā)一些傳單,聲明舉報國民黨地下工廠、軍需倉庫者有獎。當時國民黨對食鹽的控制很嚴格,專門設(shè)有一個“公買公賣處”,儲有幾十萬斤鹽,一塊塊像石頭一樣硬。鹽是我們部隊最需要補充的,許多單位早已沒有鹽吃了。紅軍接收后嚴格控制,要求將鹽發(fā)放到各部隊去,每次炊事員做飯都是連長拿鹽塊在鍋里涮一下。他們還建立了小型的被服倉庫,紅軍戰(zhàn)士每人增加了兩條單褲。
蕭克回憶,1936年4月在云南的時候,部隊分兩路前進,先頭部隊猛打猛沖,沿途占領(lǐng)了祿豐、楚雄、姚安、祥云、賓川、鶴慶、麗江等10多個縣,這些縣都有很多的物資儲備。
1936年4月,紅2、6軍團在石鼓鎮(zhèn)渡金沙江的時候,政治部沒收處曾經(jīng)到大的商戶去征款,按照商戶家中的現(xiàn)款征收,有1萬元現(xiàn)款的商戶征收200元,有5000~10000元的征收50元。這里萬元戶有福興德、聚興祥2家,不到萬元的有和順興、興德昌2家,共征收了500元。
紅2、6軍團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紅四方面軍給紅2、6軍團不少的補給。張國燾答應(yīng)給賀龍的部隊糧食,但是在拉攏賀龍的部隊不成功,和賀龍談不攏之后,又說沒那么多的糧食,借給賀龍部隊的2000塊銀圓,到哈達鋪后又要了回去。
紅二方面軍經(jīng)過阿壩到達包座時,糧食已吃光了,饑餓威脅著紅軍的生命。當時賀慶積聽藏民向?qū)дf,包座東北方向10多公里處有一個被反動武裝盤踞的寨子,可以搞到給養(yǎng)。師部請示軍團首長后,決定打下寨子以解部隊的燃眉之急。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戰(zhàn)斗,攻破了寨子,繳獲了一批糧草、牛羊和財物,還有不少火腿和豬肉。這些救命物資,解決了部隊的大問題,挽救了不少戰(zhàn)士的生命。
紅2、6軍團在修平駐下不久,開始到處寫關(guān)于共產(chǎn)黨的標語,并配以宣傳畫。
勃沙特是英國傳教士,在紅6軍團長征途中被當作“間諜”扣留,隨紅軍行軍、生活一年多。勃沙特開始時對紅軍印象并不好。勃沙特說,有一次,他們來到一個地主家宿營。這里的一切馬上成了紅軍的財富,他們拿走了一切用得著的東西,然后熟練而有條理地召集窮人將谷倉的糧食分光。“那么按什么區(qū)分農(nóng)民和地主呢?”他們回答說:“按自食其力,如果他雇用別人為自己種地,那他就是壓迫者?!?/p>
勃沙特后來在與紅軍朝夕相處中態(tài)度逐漸發(fā)生了變化,離開紅軍隊伍后,一直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持友好態(tài)度。他曾描述紅軍長征給他留下的印象:“紅軍對窮人很好,在艱苦的長征途中,時時忘不了幫助那些貧窮的人。”
1936年7月紅二方面軍組建,趙镕任紅32軍(原紅9軍團)供給部部長。9月21日到達成縣,供給部組織40多名工人,9臺縫紉機,做衣服1000套、軍帽1000頂、綁腿1000條、干糧袋1000個、被子500床。9月24日,政治部交來籌款2400元、法幣1500元,94師、96師交6600元籌款。發(fā)給每個人1元零用錢,94師1875元,96師1534元,軍直屬部隊788元,共發(fā)大洋4197元。說明這時候的部隊數(shù)量是4197人。
9月30日,供給部給工人結(jié)賬,說明32軍供給部的服裝補充計劃完成,其中提到給一個有4個小孩(大的7歲,小的1歲多)的寡婦結(jié)算工資,除多給3天的中秋節(jié)慰勞費外,還給1袋白面、10斤油和10斤鹽。那個寡婦十分感激,說:要給紅軍做一輩子工,小孩長大了也要當紅軍。10月4日,供給部收到政治部的籌款2475元、法幣1120元、煙土183兩。這說明紅軍進入甘肅之后,物資上比在川北的草地大大改善了。
相對紅一、二、四方面軍上萬人的供給而言,紅25軍有3000人左右,供給稍好一點,但是在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下,物資供給也是朝不保夕。
一次大的補給是在陜甘交界處。1935年7月,戰(zhàn)士們餓了3天沒吃東西,遇到一個賣羊的,徐海東一次買了300多只羊,大羊3塊銀圓1只,小羊1塊銀圓1只,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