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風景園林學知識現(xiàn)代化中的“理論旅行”

      2024-10-20 00:00:00孫天正
      廣東園林 2024年3期

      摘要

      為了明晰中國風景園林學知識現(xiàn)代化的方式,選取汪菊淵提出的園林學三層次論作為學案研究對象。通過文本細讀和文獻研究的方法對其影響與流變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后來的學科范疇理論雖然在話語表述上有所差異,但卻有著一致的理論結構。其次,考察汪菊淵園林學三層次論的理論淵源發(fā)現(xiàn),其與童玉民介紹的造園學三層次論有著基本相同的邏輯框架,隨之追索出更早的源頭——日本學者上原敬二提出的造園學體系。最后,以愛德華·薩義德的“理論旅行”學說為視角,闡述中國風景園林學知識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理論變異、重構現(xiàn)象及其意義。

      關鍵詞

      大地景觀規(guī)劃;國土裝景;童玉民;上原敬二;理論旅行;風景園林學科理論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2233/j.gdyl.2024.03.002

      文章編號:1671-2641(2024)03-0007-07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ways of knowledge modernization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three-level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posed by Wang Juyuan wa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Through close reading and literature study, the influ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are sorted out,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later theories of disciplinary categories have a consistent theoretical structure,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discourse expression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Wang Juyuan’ s three-level theory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t shares the same logical framework with the three-level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roduced by Tong Yumin. Then, an earlier source, the syste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posed by Japanese scholar Keiji Uyehara, is tra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ward W. Said’ s doctrine of Travelling Theory, the theoretical variation, reconstruction phenomen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e explained.

      Keywords

      Earthscape planning; Land or natff74472a182779d137ad02514736f8ceional planning; Tong Yumin; Keiji Uyehara; Traveling Theory;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文章亮點

      1)指出在汪菊淵的園林學三層次論影響下的當代風景園林學科范疇理論有共同的邏輯框架;

      2)查考了汪菊淵的園林學三層次論的理論雛形和理論前身,以及更早的理論源頭;3)以薩義德“理論旅行”學說為視角,討論了中國風景園林學知識現(xiàn)代化的方式與特征。

      自近代以來,中國風景園林經(jīng)歷了多領域、多層次、多階段的現(xiàn)代化轉型過程。其中,風景園林學科的誕生是中國風景園林現(xiàn)代化的突出表現(xiàn)和重要標志,而專業(yè)知識的現(xiàn)代化則是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孕育和發(fā)展的內(nèi)驅力。在當前風景園林專業(yè)學位調(diào)整的新形勢下,學科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對于本學科知識體系的梳理與建構顯得尤為緊要,一些關系到如何認識學科內(nèi)涵與外延的理論知識更是重中之重。風景園林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什么,以及如何對其范疇進行分類與概括,是至為基本而又關鍵的問題。這些問題貫穿了中國風景園林學知識現(xiàn)代化的整個過程,時至今日仍被持續(xù)討論。因此,有必要進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工作,以鑒往知來、緣史為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來看,風景園林學的知識現(xiàn)代化是從“西學東漸”到“西學中化”,再到“中西融合”的過程,故本文以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W. Said)的“理論旅行”(Traveling Theory)學說為視角,考察這段學科知識史,以期以理闡史、以史證理。

      1 學科名稱大討論背景下的汪菊淵園林學三層次論

      2004年5—7月,一場由學科名稱異見引發(fā)的大討論以《中國園林》期刊為學術場域展開,雙方爭論的焦點是學科名稱、專業(yè)的內(nèi)涵與外延、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等問題。誠如一方當事人所言,爭論的直接原因是其題為《〈景觀設計:專業(yè)、學科與教育〉導讀》的文章,但更早的原因出自《從世界園林專業(yè)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yè)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一文[1]。這篇文章對應人類社會發(fā)展的3個時段,總結了世界園林專業(yè)發(fā)展的3個階段及其相應特征。作者認為:“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的園林和園林專業(yè),體現(xiàn)在不同的服務對象、不同的改造和創(chuàng)造對象、不同的指導思想和理念,當然還有不同的設計師[2]?!弊髡哌€按照時間、空間與人物相對應的敘事邏輯進行概括:在農(nóng)業(yè)時代,園林專業(yè)的內(nèi)容是宮苑、庭院和花園,服務對象是以帝皇為首的少數(shù)貴族階層;在工業(yè)時代,園林專業(yè)的創(chuàng)作對象是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tǒng),服務對象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城市居民;在后工業(yè)時代,園林專業(yè)的研究對象是大地綜合體,即整體人類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2]。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時間進程(農(nóng)業(yè)時代-工業(yè)時代-后工業(yè)時代)、空間層級(園苑-城市-大地)和主體范圍(少數(shù)權貴-廣大市民-整體人類)三者對位的理論結構。

      另一方當事人由多位老一輩專家組成,在陳有民、劉家麒和王秉洛的回應文章[3~4]中都援引了汪菊淵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 · 園林 · 城市規(guī)劃》(1988年)中關于園林學范疇的論述。汪菊淵將園林學的研究范圍分為3個層次,即傳統(tǒng)園林學、城市綠化和大地景物規(guī)劃,并給出說明:“傳統(tǒng)園林學主要包括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植物、園林工程、園林建筑等分支學科?!鞘芯G化學科是……規(guī)劃設計城市園林綠地系統(tǒng),其中包括公園、街道綠化等。大地景物規(guī)劃是發(fā)展中的課題,其任務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當作資源來看待,從生態(tài)、社會經(jīng)濟價值和審美價值三方面來進行評價,在開發(fā)時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觀,最合適地使用土地?!蟮鼐拔锏膯误w規(guī)劃內(nèi)容有風景名勝區(qū)規(guī)劃、國家公園的規(guī)劃、休養(yǎng)勝地的規(guī)劃、自然保護區(qū)游覽部分的規(guī)劃等[5]12~13。”此外,他還論述道:“園林學的內(nèi)涵和外延,隨著時代、社會和生活的發(fā)展,隨著相關學科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和擴大。對園林的研究,是從記敘園林景物開始的,以后發(fā)展到或從藝術方面探討造園理論和手法,或從工程技術方面總結疊山理水、園林建筑、花木布置的經(jīng)驗,逐步形成傳統(tǒng)園林學科。資產(chǎn)階級革命以后,出現(xiàn)了公園。先是開放王公貴族的宮苑供公眾使用,后來研究和建設為公眾服務的各種類型的公園、綠地等。20世紀初,英國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十月革命后,蘇聯(lián)將城市園林綠地系統(tǒng)列為城市規(guī)劃的內(nèi)容,逐漸形成城市綠化學科。隨著人對自然依存關系的再認識和環(huán)境科學、城市生態(tài)研究的發(fā)展,人們逐步理解到人類不僅需要維護居住環(huán)境、城市的良好景觀和生態(tài)平衡,而且一切活動都應該避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園林學的研究范圍隨之擴大到探討區(qū)域的以至國土的景物規(guī)劃問題?!盵5]9由此可以看出,汪菊淵的理論結構也存在著時間進程(古代-近代-當代)、空間層級(園林-城市-大地)和主體范圍(王公貴族-公眾-人類)3個維度的對位關系。由于《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guī)劃》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更由于學科名稱大討論引發(fā)的危機感,汪菊淵的園林學三層次論成為證明中國風景園林學科之理論先進性的重要依據(jù),獲致學界的廣泛認可。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論辯雙方對于學科名稱等問題缺乏共識,但雙方圍繞學科發(fā)展史“講故事”的框架卻大同小異,即按照“時間-空間-人物”的邏輯對應展開;對于學科外延的概括也遵循了一致的底層邏輯,即空間尺度的三分法(園林-城市-大地)。

      汪菊淵的園林學三層次論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guī)劃》出版的前一年已經(jīng)提出,他于《城市生態(tài)與城市綠地系統(tǒng)》(1987年)一文中認為,“(園林學)其研究領域或者說其體系,可分為三大部分:傳統(tǒng)的園林學、城市綠化、大地景物規(guī)劃① ”[6] 。若更往前追溯,汪菊淵的園林學三層次論實際上很早便已具雛形,汪菊淵在《建設吾國園藝事業(yè)的展望和途徑》(1946年)一文中認為,“建設園藝的環(huán)境是要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成為人類真正的生活,還要美化世界,成為人類幸福的園地”,并闡述了3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為了個人的幸福生活而完成的美的居住園地;二是為了改革社會環(huán)境而出現(xiàn)的都市田園化運動、城市美化與改造等;三是為了國民的身心健康、人類的真正生活以及美化國家而建設的國家公園和天然風景區(qū)等[7]。由此可見,這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空間尺度(園地-城市-國家)和使用主體(個人-社會-國民)2個維度的邏輯框架。

      2 汪菊淵園林學三層次論的影響與流變

      正是由于提出了“包括傳統(tǒng)園林學、城市綠化和大地景物規(guī)劃3個層次的園林學科體系”,汪菊淵被認為是中國園林學科體系的奠基人,為確立有中國特色的園林學科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指引了中國風景園林學科的建設方向[8~9]。可以說,汪菊淵的園林學三層次論的影響頗為深遠,有學者評價“汪菊淵統(tǒng)籌的園林學對象范疇是20世紀80年代頗具影響力的體系化架設,反映了對于風景園林研究與實踐所涵蓋的不同層次的空間尺度的基本思考”[10]。

      劉家麒在汪菊淵園林學三層次論的框架下,于《開拓奮進——二十一世紀我國風景園林發(fā)展對策》(1992年)一文中提出了對21世紀風景園林發(fā)展的意見,他認為,“當前風景園林學所面向的領域,已由傳統(tǒng)園林學發(fā)展到城市園林綠地系統(tǒng)和大地景觀規(guī)劃,工作范圍已大為拓展”,并介紹了國外風景園林師在大地景觀規(guī)劃方面的工作內(nèi)容,如“露天礦區(qū)開采后的回填和景觀恢復;山區(qū)修公路爆破后裸露巖石面的恢復和綠化覆蓋;高速公路兩旁的路景規(guī)劃設計”等。他將“大地景物規(guī)劃”改稱“大地景觀規(guī)劃”,并英譯為Earthscape Planning[11]。

      劉濱誼在《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1999年)一書中論述了“景觀建筑學的三個層次”:1)宏觀景觀規(guī)劃設計,其基本工作是土地環(huán)境生態(tài)與資源評估和規(guī)劃,核心工作是大地景觀化,重要內(nèi)容包括特殊性大尺度工程構筑的景觀處理(例如高速公路選線,橋梁水壩等大型構筑、市政管線走廊及其他設施的用地布局等)和風景名勝區(qū)與旅游區(qū)規(guī)劃;2)中觀景觀規(guī)劃設計,其基礎性內(nèi)容是場地規(guī)劃,重要內(nèi)容有城市設計,以及旅游度假區(qū)、主題園、城市公園設計等實踐性工作;3)微觀景觀規(guī)劃設計,包括街頭小游園、街頭綠地、花園、庭院、古典園林、園林景觀小品等設計[12]。文中采用的宏觀、中觀和微觀景觀的表述方式,依然是按照空間尺度三分法(大地-城市-園林)進行的分類。

      李嘉樂在汪菊淵三層次論的基礎上,于《現(xiàn)代風景園林學的內(nèi)容及其形成過程》(2002年)一文中將風景園林學劃分為4個分支學科:造園學(Landscape gardening)、風景園藝學(Landscape horticulture)、城市綠化專業(yè)(Urban gardening)以及大地景觀規(guī)劃專業(yè)(Earthscape planning)[13]。文中將汪菊淵提出的“傳統(tǒng)園林學”拆分為造園學和風景園藝學2門,實際上兩者的研究對象都是基于園林尺度。李嘉樂還對各分支學科的發(fā)展歷史、主要內(nèi)容及核心問題等做了進一步的擴充和展開[14],他被認為是繼汪菊淵院士之后最詳細論述園林學三層次論的學者之一[15]。

      孫筱祥在《風景園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從造園術、造園藝術、風景造園到風景園林、地球表層規(guī)劃》(2002年)一文中,將風景園林學科的中心工作概括為“地球表層規(guī)劃-城市環(huán)境綠色生物系統(tǒng)工程-造園藝術”[16]。雖然此處的具體表述與汪菊淵三層次論有較多文字上的差異,但其理論結構依然是基于“大地-城市-園林”的空間尺度三分法。

      王秉洛按照汪菊淵的三層次論框架,對學科在世紀之交的新進展作了說明,于《中國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及其進展》(2002年)一文中將學科領域分為傳統(tǒng)園林學、城市與人居環(huán)境綠化和大地景觀規(guī)劃3個層次,并較汪菊淵的三層次論有一些具體改動:將城市公園歸入傳統(tǒng)園林學范疇;對城市綠化和大地景物規(guī)劃2個層次做了改稱[17]。

      林廣思在《論我國風景園林學科劃分與專業(yè)設置的改革方案》(2008年)一文中將風景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作為風景園林學的二級學科,并按空間位置和尺度將其劃分成3個領域,即場地設計(Landscape Design,或園林設計Gardening)、城市景觀設計(Cityscape Design,或城市設計Urban Design)、大地景觀規(guī)劃(或大地景物規(guī)劃Earthscape Planning,或景觀規(guī)劃 Landscape Planning)[15]。此處將場地尺度視為園林尺度的同一層級,與劉濱誼將場地尺度視為城市尺度的同一層級有所不同,但結構上依然是“園林-城市-大地”3個層次。

      孟兆禎對汪菊淵的三層次論做了一些修訂,在《園衍》(2012年)一書的“學科第一”章節(jié)中提出:“園林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單體園林和風景名勝區(qū)、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和建設以及大地景物三個層次的范疇”[18]13。劉家麒對此提出疑問:“《園衍》的提法和汪先生的不同。不知道孟院士是繼承汪老的理論還是自己的創(chuàng)新?如果是自己的創(chuàng)新,還需要有更詳細的說明?!盵19]孟兆禎回應:“汪先生提出園林學研究對象的3個層次是前輩先生的觀點。學生認為3個層次是依照空間尺度的差異劃分的,應該互不相涵,傳統(tǒng)園林學也用于城市綠化和大地景物規(guī)劃,因此筆者將傳統(tǒng)園林改為單體園林項目。是繼承中有所異議?!盵20]應注意到,孟兆禎在《園衍》的自序中有言:“園林學發(fā)展成為包含單體園林、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風景名勝區(qū)以及大地景物三個層次的范疇?!盵18]這與“學科第一”篇中的表述并不相同。根據(jù)孟兆禎對劉家麒的回應內(nèi)容,應以自序的表述為準,即將園林學范疇分為“單體園林-城市綠地系統(tǒng)-風景名勝區(qū)及大地景物”3個層次。孟兆禎將汪菊淵的“傳統(tǒng)園林學”改為“單體園林”,使其概念表述更為嚴謹。由此也可看出,在孟先生的觀念中,傳統(tǒng)園林學的研究對象不止包括單體園林,也涉及城市和大地尺度。

      2022年,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編著的《中國風景園林學學科史》將風景園林學科的外延按照學科方向和實踐尺度2種方式進行分類。若按后一種方式,風景園林學可劃分為4種空間尺度,即國土尺度、區(qū)域尺度、城鎮(zhèn)尺度、園林尺度[21]2。區(qū)域尺度和國土尺度其實就是汪菊淵三層次論中大地尺度的細分,汪菊淵曾在論述園林學的內(nèi)涵和外延時有言:“園林學的研究范圍隨之擴大到探討區(qū)域的以至國土的景物規(guī)劃問題?!盵5]9由此可見二者之間的理論聯(lián)系與變化。

      綜上,諸家各派雖然對學科范疇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對學科內(nèi)涵與外延的具體理解也存在差異,但對學科研究對象及其范疇的概括卻共享了同一個邏輯框架,即以空間尺度的大、中、小三層次作為研究對象的分類標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科體系的搭建(表1)。他們在此框架下所進行的概念修訂或話語調(diào)整,是由于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學科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之共同作用。

      3 汪菊淵園林學三層次論的理論淵源

      對中國風景園林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范疇的討論自然不是從汪菊淵開始的,其園林學三層次論實際上也有著不易發(fā)覺的理論前身。早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中國風景園林學已經(jīng)進入了初創(chuàng)時期,彼時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學科名稱(如“造園學”“庭園學”“景園學”;“造庭園藝學”“風致園藝學”“風景園藝學”;“美術建筑學”“風景建筑”;“風景裝飾術”“裝景學”“園林飾景學”;“土地經(jīng)營術”等),更沒有教育制度上的學科建置,但已經(jīng)有了知識分類意義上的學科①。眾多有著留學經(jīng)歷或在本土接受過西式教育的各界學者都參與到這個新學科的理論建設當中。從知識背景來看,有來自園藝學(童玉民、葉廣度等)、林學(李寅恭、陳植等)、建筑學(樂嘉藻、童寯?shù)龋⑹姓こ虒W(莫朝豪、楊哲明等)的人士,難能可貴的是還有直接來自現(xiàn)代風景園林學科的發(fā)源地——哈佛大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專業(yè)的留學人士(余森、程世撫)。童玉民、余森、陳植等對Landscape Architecture專業(yè)范疇的介紹和討論眼界開闊、觀念先進,已經(jīng)與當時的國際學界同步,甚至與今日的學科認知有著基本相同的格局。

      童玉民在其編寫的《造庭園藝》(1926年)一書中明確介紹了造園專業(yè)的3個層次:“嘗究造園種類:別為個人造園,公眾造園,國土裝景。如邸宅、家屋、別莊之庭園,皆屬個人造園;如公園、都市修飾、都市計劃,以及官廳、議院、教會、戲館、商肆、監(jiān)獄、軍營、鐵道、工廠、病院、寺祠、墓陵、養(yǎng)老院、孤兒院、感化院、圖書館、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植物園、學校園、試驗場、海水浴場、溫泉浴場、狩獵場、野獸園等之風致的布置,俱為公眾造園;若夫國土裝景,則就風景政策、地方計劃、國道計劃、國立公園、名勝古跡之保存而云,范圍更廣,設施益?zhèn)ヒ?!蓋造園事業(yè),時至今日,逼于新文化新思潮,驟然感其必要,或為娛樂的、裝飾的,或為實用的、政策的,莫不有待于優(yōu)美之設計、精致之施工、周密之管理;雖曰專家特殊之技術,亦為國民當有之常識。”[22]文中的個人造園、公眾造園、國土裝景便是“造園種類”的3個層次:從“范圍更廣,設施益?zhèn)ァ钡谋硎隹?,其分類標準是用地范圍的廣狹和設施規(guī)模的大小,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空間尺度;從所列舉的具體項目看,其內(nèi)容主題分別是庭園景觀、城市景觀和國土景觀;從項目的服務對象看,其使用主體是個人、公眾和國民。

      童玉民的《造庭園藝》是民國時期少有的綜合性造園學著作之一,由于出版得最早,且內(nèi)容全面、條目清晰,在當時的造園學界頗具影響,被多所學校選作教材。后繼出現(xiàn)的同類書籍亦對其多有參考,諸如葉廣度的《中國庭園概觀》(1933年)將其列為“參考重要書目”[23],陳植的《造園學概論》(1935年)評價其“敘詳述明,允稱佳作”[24]。在此時期,汪菊淵作為一個早先從事植物園和園藝場工作,后來將研究興趣從花卉園藝轉移到造園學領域,并于1946年赴北京大學農(nóng)學院園藝系主講“花卉園藝”“觀賞樹木”和“造園藝術(附庭園設計)”等課程的學者[9],不可能對童玉民的《造庭園藝》沒有注意。多年后,他還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guī)劃》(1988年)的“園林學”辭條中明確提及了包括童玉民《造庭園藝》在內(nèi)的多部早期專著,認為“這些著作論述了園林植物、園林史、園林規(guī)劃設計等方面的問題,并介紹國外風景建筑學的知識”[5]11。由于童玉民、汪菊淵二人的學科范疇理論有著基本相同的邏輯框架(民國時期,二者皆是空間尺度和使用主體2個維度的三分法結構;至20世紀80年代,汪菊淵的理論又增加了時間進程維度的三分法結構),童玉民的造園學三層次論有較大可能直接影響了汪菊淵思想的形成,或至少化作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學科知識間接地為汪菊淵所吸收,從而反映在其1946年的論文《建設吾國園藝事業(yè)的展望和途徑》中,并在多年后(1987年和1988年)又根據(jù)新的社會形勢和學科知識積累,發(fā)展為成熟的園林學三層次論。

      至于更早的理論淵源,即童玉民的造園學三層次論的知識來源于何處,值得進一步探究。根據(jù)童玉民在《造庭園藝》中的“編輯大意”中的說明——“本書材料,概自東西洋著名書籍選譯”[25],可知其理論知識來自日本和歐美的專業(yè)書籍。不過童玉民并沒有將參考文獻列出,造成了一定的追索難度。筆者通過翻檢同時期日本和歐美的相關專著發(fā)現(xiàn),《造庭園藝》大量參考和移譯了日本學者上原敬二《造園學泛論》(1924年)的內(nèi)容,童玉民的造園學三層次論也正是源于上原敬二。上原敬二在《造園學泛論》第三章“新立意的造園學體系”中,基于造園學的內(nèi)容分類提出了一套學科體系架構,并表示這是“著者的創(chuàng)意”[26]。他將造園學體系分為6個大類,大類下面又有中類和小類(表2),可謂類型完備、層次分明。其中,第一大類(造園學泛論)和第二大類(造園史)屬于造園學的理論門類;第三、四、五、六大類屬于造園學的實踐門類,也就是造園專業(yè)的對象及其范疇。童玉民根據(jù)中國國情,將第三大類(宮廷造園)剔除,保留了個人造園、公眾造園和國土裝景3個有著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的部分,并將之介紹到國內(nèi),由此形成了童氏的造園學三層次論。

      上原敬二提出的學科體系固然有很大程度系出自“著者的創(chuàng)意”,但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歐美現(xiàn)代風景園林學的實踐成就與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做出的進一步梳理和歸納。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以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團隊為代表的美國風景園林界的專業(yè)實踐已經(jīng)從庭園走向城市綜合公園,后拓展至大都市區(qū)的公園系統(tǒng)、新城鎮(zhèn)規(guī)劃、國家公園和區(qū)域規(guī)劃等,逐漸形成了跨尺度、多層次的格局;以哈佛大學風景園林學為代表的專業(yè)教育和學科建設也得以長足發(fā)展。風景園林學的學科范疇亦有了逐步完善的理論總結,可以借當時在哈佛大學風景園林系(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留學的余森對本學科的介紹,了解美國風景園林界對此的認識。余森在《美術建筑學說略》(1924年)一文中列舉了美術建筑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范圍,其包括7個類別:“1)家園(home ground)或別墅(country estate);2)校地(institutional ground);3)公園、墳場、大小公署、博覽會場、博物院、圖書館、大小會所、游藝園、公園馬路(parkway or boulevard)、車站空地、貨?;蛑圃鞆S所、蓄水池、植物園(botanical garden)、萬牲園等之布置或點綴;4)分地(land subdivision);5)市森林(municipal forest)、省森林(provincial forest)、國森林(national forest)或國公園(national park)等之規(guī)定、計畫或管理;6)名勝之保管;7)市鎮(zhèn)計畫(town planning或city planning)、縣計畫(district planning)、境計畫(regional planning)或國計畫(national planning)等之籌畫”[27]??梢钥闯?,這種分類基本是按照用地性質(zhì)及空間尺度從小到大排列的。上原敬二對諸如此類的外源性知識自然不會陌生,他提出的造園學體系也正是其作為一位日本學者結合了本國國情,對產(chǎn)自西方的專業(yè)知識進行的本土化建構。上原敬二對于造園類型的劃分,除“宮廷造園”因日本君主立憲制的國情而單獨列出外,“個人造園-公眾造園-國土裝景”三層次在具體的類型劃分上也暗含了東亞儒家文化圈異于西方的公私觀念①。

      4 風景園林學三層次論的理論旅行之意義

      中國風景園林學的知識現(xiàn)代化是一個通過多種方式、多條途徑進行的復雜的歷史過程,其間有停滯也有急進,有輾轉反復也有浩浩蕩蕩。特別在近代中國所處的知識轉型期,大量西方的學問、學術以至學科被翻譯和引介到中國的知識界,“理論旅行”便成為中國風景園林學知識現(xiàn)代化的一條顯著途徑和突出特征?!袄碚撀眯小笔呛笾趁裰髁x文化理論家和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提出的一種元理論層面的研究范式,其以形象化的隱喻方式比擬了跨時空的文化間性問題?!袄碚撀眯小标P注理論或觀念在(再)生產(chǎn)、傳播和接受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異現(xiàn)象及其途徑與規(guī)律,在理論旨趣上類似于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各種理論或觀念在人與人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時代與時代之間、語言與語言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主動吸收或被動抵抗、創(chuàng)造性的誤讀或糟糕的曲解、顯性的移植或隱性的化用等方式進行穿越游歷,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形、異化和重構。總之,它們可能是對原初理論的肯定和持續(xù)性詮釋,也可能是對原初理論的反叛和不斷的超越(薩義德稱后者為transgressive theory)[28~29]。

      對于風景園林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范疇的認識,最初產(chǎn)生于歐美自19世紀下半葉開啟的充滿現(xiàn)代性的專業(yè)實踐,經(jīng)過西方學者歸納的專業(yè)分類知識被日本學者又做了更為細致的梳理和重構。從余森的介紹來看,當時美國對風景園林專業(yè)范圍的歸納是在用地性質(zhì)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的空間尺度分級,且其尺度層級與行政區(qū)劃密切相關。這是一種來自專業(yè)實踐并服務于行業(yè)現(xiàn)實的理論總結,體現(xiàn)出實用主義的價值觀。而上原敬二的造園學體系所包含的“個人造園-公眾造園-國土裝景”三層次的具體類型劃分,則體現(xiàn)出帶有儒家色彩的公私觀念。百年前的20世紀20年代,留日和留美的中國學者幾乎同時將各自關于現(xiàn)代風景園林學之內(nèi)涵與外延的學科知識譯介回國內(nèi),后來的歷史表明,與中國文化相容相通的知識形式更容易被中國學界接受。三層次論在經(jīng)歷了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30年、改革開放40年等不同時期后,基本隱沒了其知識源頭。同時,三層次論也以高度的兼容性,將不同時期出現(xiàn)的新理念和新名詞嵌入3個空間尺度層級的結構中,并隨之變換著理論面貌。雖然經(jīng)過了時代的洗禮、人事的代謝和學界的紛爭,三層次論卻仍然以邏輯框架的方式保留了下來,即使是2004年的那場學科名稱大討論,也依然是在此邏輯框架下進行的,論辯雙方并未形成本質(zhì)上的理論分野。中國風景園林學三層次論的學案研究表明,學科的知識現(xiàn)代化在經(jīng)歷了曲折的“理論旅行”過程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和話語體系,完成了學科知識的本土化建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風景園林學的知識現(xiàn)代化之路已經(jīng)終結,相反,學科知識的本土化建構只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當學科知識由“西學東漸”而“西學中化”,再走向“中西融合”的時候,中國風景園林學術共同體更需要有超越中西的“在世界中”的理論意識和超越古今的“自我作故”的理論勇氣,發(fā)展出既立足本土又普遍適用的學科知識乃至理論范式,從而開啟回向全球的“理論旅行”。

      5 結語

      風景園林學三層次論是認識和理解風景園林學科的基礎框架,是風景園林學知識體系的總體特征,也是與建筑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等人居環(huán)境領域的“姊妹學科”構成區(qū)別的重要標志。以往對風景園林學三層次論的歷史淵源和形成過程還未有深入研究,故而流行著一些誤解,譬如認為大地景觀規(guī)劃進入風景園林學科視野,是在20世紀70年代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背景下,以伊恩·麥克哈格(Ian L. McHarg)推動的風景園林學科的生態(tài)學轉向為起始標志。本研究表明,“園林-城市-大地”的學科范疇三層次論可以上溯至20世紀20年代。百年以來,風景園林學在此框架下,對3個尺度的專門研究都取得了可觀的成績。然而,三層次論框架的尺度分異也造成了風景園林學科內(nèi)部張力的不斷加劇,“園林-城市-大地”的尺度間距(gap)正在變?yōu)轭I域鴻溝(divide),風景園林學的同一性和自明性也因此受到質(zhì)疑與挑戰(zhàn)。如何彌合空間尺度的層級劃分造成的學科知識(包括研究問題、理論、方法,乃至學術品位與價值觀等)板塊間的斷裂,成為一項極具難度而意義重大的研究任務。近年來,基于此問題意識的研究已有初步進展,“營境學”的提出[30]和“境其地”元概念體系的建構[31]都含有貫通多尺度、融合多領域、兼?zhèn)涠鄡r值的理論旨趣。下一步如何在具有可通約性的概念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貫通多尺度層級的地表環(huán)境,融合多領域面向的實踐內(nèi)容,兼?zhèn)涠鄡r值取向的綜合效能的方法體系,是解決風景園林學科同一性危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將是中國風景園林學在全球化新階段為知識現(xiàn)代化的新一輪發(fā)展所貢獻的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俞孔堅. 重印自序[M]//俞孔堅. 景觀:文化、生態(tài)與感知.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俞孔堅. 從世界園林專業(yè)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yè)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J]. 中國園林,1998,14(1):15-19.

      [3]陳有民,劉家麒,李嘉樂,等. 對“《景觀設計:專業(yè)學科與教育》導讀”一文的審稿意見[J]. 中國園林,2004,20(5):9-13.

      [4]劉家麒,王秉洛,李嘉樂. 對“還土地和景觀以完整的意義:再論‘景觀設計學’之于‘風景園林’”一文的審稿意見[J]. 中國園林,2004,20(7):41-44.

      [5]汪菊淵. 園林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guī)劃.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9-13.

      [6]汪菊淵. 城市生態(tài)與城市綠地系統(tǒng)[J]. 中國園林,1987,3(1):1-4.

      [7]汪菊淵. 建設吾國園藝事業(yè)的展望和途徑[J]. 農(nóng)業(yè)推廣通訊,1946,8(1):10-17.

      [8]黃曉鸞. 中國園林學科的奠基人——汪菊淵院士生卒[J]. 中國園林,2006,22(1):11-15.

      [9]黃曉,王欣,王丹丹,等. 汪菊淵院士風景園林學術思想評述[J]. 風景園林,2022,29(S2):29-34.

      [10]趙紀軍,何夢瑤. 中國風景園林理論體系建設回顧與展望[J]. 風景園林,2024,31(3):17-26.

      [11]劉家麒. 開拓奮進——二十一世紀我國風景園林發(fā)展對策[J]. 中國園林,1992,8(1):13-16.

      [12]劉濱誼. 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205-209.

      [13]李嘉樂. 現(xiàn)代風景園林學的內(nèi)容及其形成過程[J]. 中國園林,2002,18(4):4-7.

      [14]李嘉樂. 風景園林學概論(節(jié)選)[M]//北京市園林局. 李嘉樂風景園林文集.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6:255-287.

      [15]林廣思. 論我國風景園林學科劃分與專業(yè)設置的改革方案[J]. 中國園林,2008,24(9):56-63.

      [16]孫筱祥. 風景園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從造園術、造園藝術、風景造園——到風景園林、地球表層規(guī)劃[J]. 中國園林,2002,18(4):8-13.

      [17]王秉洛. 中國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及其進展[M]//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 學科發(fā)展藍皮書2002卷.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30-234.

      [18]孟兆禎. 園衍[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19]劉家麒. 有關《園衍》的幾個問題向孟兆禎院士請教[J]. 中國園林,2015,31(8):29-32.

      [20]孟兆禎. 回應家麒學長對《園衍》的質(zhì)疑[J]. 中國園林,2015,31(8):33.

      [21]楊銳,張晉石,林廣思,等. 概論[M]//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中國風景園林學學科史.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1-23.

      [22]童玉民. 自序[M]//童玉民. 造庭園藝.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23]葉廣度. 中國庭園概觀[M]. 南京:鐘山書局,1933:149.

      [24]陳植. 造園學概論[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2.

      [25]童玉民. 編輯大意[M]//童玉民. 造庭園藝.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26]上原敬二. 造園學汎論[M]. 東京:林泉社,1924:19-22.

      [27]余森. 美術建筑學說略[J]. 科學,1924,9(7):848-856.

      [28]愛德華·薩義德. 世界·文本·批評[M]. 李自修,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400-432.

      [29]SAID E W.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436-452.

      [30]孫天正. 從景到境,由建至營——基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本體論的學理名稱問題芻議[J]. 華中建筑,2011,29(7):110-112.

      [31]楊銳. 論“境”與“境其地”[J]. 中國園林,2014,30(6):5-11.

      ① “大地景物規(guī)劃”在該文的英譯為Landscape Planning,后汪菊淵在《大地園林化和園林(化)城市》(1994年)一文中又改譯為Earthscape Planning。Earthscape Planning一詞實際在西方文本中很少出現(xiàn),因其含義已經(jīng)可以用Landscape Planning表達。中國的語境則不同,由于landscape一詞已與“風景”“景觀”等詞匯有了深刻關聯(lián),earthscape便成為對譯“大地景觀”的新選擇,隨之“大地景觀規(guī)劃”的中式英文也成了Earthscape Planning。較早將earthscape譯為“大地景觀”見于程里堯《風景建筑學在美國的進步》(1986年)一文,較早使用Earthscape Planning對譯“大地景觀規(guī)劃”的做法見于劉家麒的《開拓奮進——二十一世紀我國風景園林發(fā)展對策》(1992年)一文,后者應是受到約翰 · 奧姆斯比 · 西蒙茲(John O. Simonds)的《大地景觀——環(huán)境規(guī)劃指南》(Earthscape: A Manu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一書于1990年正式譯介至國內(nèi)的影響。

      ① 對于學科的理解和定義,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按照研究對象進行的知識體系劃分,即所謂“分科治學”;第二種是為了設置學校教學科目而進行的制度安排,即所謂“分科設學”。前者著眼于學術研究,后者落腳于學校教育,后者以前者為基礎和依據(jù),前者才是學科成立的根本。我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就將“學科”定義為“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于2022年印發(fā)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管理辦法》提出“一級學科設置須體現(xiàn)知識分類”,且應符合的第一個基本條件便是“有確定的研究對象,已形成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理論、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和學科內(nèi)涵與其他一級學科之間有比較清晰的界限”。

      ① 上原敬二的“個人造園-公眾造園-國土裝景”三層次是按照“個人-社會-國家”的邏輯建構的,但在內(nèi)涵與外延的理解上有著東亞儒家文化的特點。關于“個人-社會-國家”的關系問題,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1948年)中認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是“差序格局”,西方社會結構是“團體格局”;儒家的“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便是差序格局,其“群-己”“公-私”的界限是相對的、模糊的,而且儒家強調(diào)“克己”,沒有“克群”,故致公權對私權的侵入。與之比較,西方的團體范圍是清楚的,公私界限是分明的。上原敬二在個人造園(private landscape)大類下面列有共同庭園(community garden)小類,在公眾造園(public landscape)大類下面列有府縣公園(state park)和國民公園(nation’s park)小類,可見在“個人”層面里混有“社會”層面的內(nèi)容,在“社會”層面里又混有“國家”層面的內(nèi)容,說明其個人與社會、社會與國家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對的,且是由公向私的下沉與滲透。

      作者簡介:

      孫天正/1982年生/男/山東青島人/碩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 710055)/講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編號:24CWYJ13)

      林周县| 宁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鲁山县| 延安市| 忻州市| 固镇县| 南投县| 临汾市| 江油市| 赣榆县| 禹城市| 视频| 南宫市| 乐至县| 滦南县| 靖江市| 玛多县| 忻州市| 军事| 闻喜县| 肥西县| 廉江市| 原阳县| 澄迈县| 威海市| 祁东县| 罗甸县| 山阳县| 南投市| 师宗县| 措美县| 布尔津县| 探索| 万山特区| 金秀| 庆城县| 安顺市| 渝北区| 竹山县|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