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是中國共產黨的內在稟賦,也是其能力建設成效的集中體現,只有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中國共產黨才能集聚起萬眾一心的磅礴偉力,進而團結和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歷史成就。中國共產黨凝聚力既包括黨內的聚合力,也包括黨外的向心力,其本質體現為一種政治引領力。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初創(chuàng)到成熟、從弱小到強大,經由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并最終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歷史時期。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聚焦革命事業(yè)任務、勇擔民族獨立使命,持續(xù)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凝聚力,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提供了不可阻擋的精神力量。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系統(tǒng)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建設歷史經驗,對于新時代繼續(xù)推進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正確政治路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增強凝聚力的根本基礎
路線就是方向,路線就是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fā)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yè)興衰成敗。紅軍過草地的時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問今天有沒有米煮飯,卻先問向南走還是向北走。這說明在紅軍隊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員,也懂得方向問題比吃什么更重要。如果在方向問題上出現偏離,就會犯顛覆性錯誤。”[1]政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生命線,也是黨增強凝聚力的根本基礎。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正確的政治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政黨成員與政黨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基礎。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民族危亡之際,無數中華兒女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投身救亡圖存?zhèn)ゴ蠖窢幹?。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而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未曾找尋到救國救民的真理之路,沒有提出正確的政治路線、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革命進入了全新的階段,逐漸探尋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道路,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與希望,從此以全新組織樣態(tài)凝聚起了中國革命的磅礴力量。面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目標,中國共產黨立足黨情、國情和世情,在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中探索救國救民之道,制定并執(zhí)行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從而不斷實現了黨內和黨外的團結,展現了黨強大的凝聚力。黨的一大政治綱領明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稟賦、政治屬性、肩負的使命任務;黨的二大進一步科學剖析了舊中國的社會性質,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伴隨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爭的深入推進,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人民逐漸形成并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政治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2]。正是由于這一正確的政治路線,中國共產黨迅速成為引領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匯聚起全民族共識、凝結起全社會力量,并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體中華兒女對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信心。基于政策路線的正確把握和堅定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不僅加強了黨內的思想與行動的統(tǒng)一,還極大地提升了黨的社會號召力,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增強黨的凝聚力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礎。
確立領導核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增強凝聚力的關鍵所在
無產階級政黨擔負著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使命,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科學的理論指導,是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黨和人民事業(yè)成敗的根本問題,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換言之,對于無產階級政黨而言,樹立權威人物、形成領導核心是形成黨的凝聚力特別是黨內凝聚力的關鍵,否則就會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直面所肩負的繁重革命任務,在鞏固黨的領導地位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確立了黨內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這是增強凝聚力建設的關鍵所在。這一時期的黨由創(chuàng)建到發(fā)展壯大,是不斷形成自身領導核心的過程,也是一個凝聚力不斷生發(fā)的過程。然而,在前期革命斗爭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種種錯誤路線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未能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和領導核心,自身的凝聚力較弱,嚴重影響了革命力量的匯聚,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屢遭挫折。1935年1月,遵義會議勝利召開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告別了“左”傾冒險主義路線,促使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逐漸走向成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的形成過程,就是黨對中國革命領導地位的確立過程,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內領導核心的確立,則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道路的感召力。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偉大而艱巨的革命任務,使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確立自身的領導核心,并以此大大增強了黨內外的凝聚力。黨的領導核心的確立,既避免了黨內外革命力量的分散,又匯聚起全體中華兒女的向心力,因而極大地提升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戰(zhàn)斗力。自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yè)有了主心骨,在強有力統(tǒng)一指揮中樞的帶領下,中國革命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
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增強凝聚力的基本路徑
加強思想建設、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特征。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明確將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是發(fā)展的理論,而黨的凝聚力在深層次上離不開先進思想、科學理論的引領力。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因此,立足于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增強中國共產黨凝聚力的基本路徑。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思想強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展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威力與實踐偉力。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從根本指導思想上有著最大的共識,那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而加強凝聚力必然離不開對指導思想的堅守與發(fā)展,持續(xù)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筑牢中國共產黨的信念之基。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面對各種錯誤思潮,如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盲動主義、教條主義,等等,都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出發(fā)作出理論上的廓清,以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特色,指導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具體實際去應用馬克思主義。在此后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凝練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最終于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最重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赝麣v史,在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時期,結合中國革命實踐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成為凝聚全黨意志、統(tǒng)一全黨行動、塑造黨的凝聚力的基本路徑??梢哉f,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成功探索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正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及時有效地推進了理論創(chuàng)新,并進一步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從而大大增強了黨的凝聚力。
強化組織制度,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增強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打鐵必須自身硬。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yōu)勢所在、力量所在?!奔訌婞h的凝聚力離不開黨自身的建設,而組織制度建設是形成和展現黨的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強而有力的組織結構、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不僅展現黨強大的組織力,更是黨凝聚力的重要體現。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一段時間內,組織制度上的不健全經常導致專斷或散漫等錯誤,使革命事業(yè)遭遇不同程度的損失。例如,在革命戰(zhàn)爭期間,為適應革命活動的需要,各地方黨組織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從而使一些地方黨組織領導人產生了游擊主義、地方主義、經驗主義等錯誤觀念,導致了一些不利于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錯誤。針對此組織制度問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領導核心及時提出了“四個服從”,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3],初步構建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制度機制與領導原則,避免了黨所領導革命斗爭出現力量分散等不團結現象。此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還不斷加強了一系列黨內法規(guī)制度的建設,如出臺《對于組織問題之決議案》(1925年)、《關于發(fā)展黨的組織決議案》(1931年)、《中央關于干部問題的決議》(1931年)、《中央巡視條例》(1932年)、《關于健全黨委制》(1948年),等等。這些制度順應了革命斗爭的形勢所需,及時化解了黨自身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法治化建設中的問題,從而展現了黨自身建設的高度自覺。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形成并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在集中的前提下民主,確保黨所制定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具有科學性。同時,中國共產黨能夠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豐富民主集中制的理論內涵,使之成為黨特有的領導和工作制度。這些舉措極大地改變了黨內軍內的組織渙散與紀律松弛現象,加強和鞏固了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在組織制度上保證了黨的團結統(tǒng)一。換言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組織制度建設的過程,就是強化制度建黨和強黨的過程,不僅極大地維護并提升了黨內團結統(tǒng)一,也持續(xù)為增強黨的凝聚力提供了組織制度保障。
新時代新征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中國共產黨必須繼續(xù)增強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進一步夯實黨的凝聚力根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凝聚力建設的經驗啟示我們,必須以強有力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推進新時代黨的凝聚力建設,進而匯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力量。
——————————————————————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增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求是》,2019年第14期。
[2]《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1317頁。
[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頁。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