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以Live2D技術作為新的設計手段,進一步提升二維平面形象設計的表現(xiàn)力和影響力,尋找塑造新穎的博物館動態(tài)形象的可行性,為博物館提供適應現(xiàn)代多種媒體渠道傳播形式的動態(tài)形象設計。以Live2D技術為核心,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博物館實地調研與文物設計轉化,拓寬博物館形象設計在其館內的應用范圍,將傳統(tǒng)平面原畫通過2D建模,進而增強二維形象的可動性和真實感,結合符號學語義,實現(xiàn)以山東博物館“亞丑鉞”為例的動態(tài)形象設計實踐。圍繞博物館藏品為原型,從平面設計圖實現(xiàn)二維建模,實現(xiàn)文物藏品轉化為角色形象,設計出基于Live2D技術的動態(tài)博物館形象,為觀展流程增添吸引力和沉浸感。促進博物館以文物為原型的形象良性發(fā)展,豐富與觀眾的交互形式,幫助藏品達成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而為山東博物館以及其他文化機構提供關于形象設計多元化創(chuàng)新的可借鑒新形式。
關鍵詞:Live2D;二維建模;圖像渲染技術;博物館動態(tài)形象;動態(tài)視覺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7-0144-05
Abstract: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use of Live2D technology as a new design approach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xpressiveness and impact of twodimensional image design. It seeks to find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novel dynamic images for museums,providing dynamic image design that adapts to modern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ing Live2D technology as the core,this approach explores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combining on-site museum research and artifact design transformation to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of museum image design within the museum. Traditional 2D artwork is transformed through 2D modeling to enhance the mobility and realism of the two-dimensional images,integrating semiotic meanings. The dynamic image design practice is exemplified by the “Yachou Yue” from Shandong Museum. Focusing on museum artifacts as prototypes,the study transitions from flat design drawings to 2D modeling,transforming museum artifacts into character images. The dynamic museum images designed based on Live2D technology add attraction and immersion to the viewing process.This study promotes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museum images based on artifacts,enriches interactive forms with the audience,and helps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ons. It provides a new reference form for diversified and innovative image design for the Shandong Museum and other cultural institutions.
Keywords:Live2D;2D modeling;Image rendering technology;Museum dynamic image;Dynamic vision
在新媒體時代,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來實現(xiàn)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已成為文化機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Live2D技術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帶來了嶄新的可能性。當前,國內外博物館的角色形象展示主要以平面靜態(tài)為主,因此在館內的應用范圍相對受限,動態(tài)化的角色形象視覺展示也較為少見。本次設計實踐以山東博物館藏品“亞丑鉞”為例,采用Live2D技術作為新的設計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這一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兼顧多種媒體渠道傳播形式,豐富線下展覽交互體驗,也涵蓋線上多媒體渠道應用,從而為山東博物館以及其他文化機構提供關于角色設計多元化創(chuàng)新的可借鑒新形式,實現(xiàn)博物館及其藏品真正“活起來”,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
(一)LIVE2D概念
Live2D是一種由Live2D Inc.開發(fā)的繪圖渲染技術,全稱為Live2D Cubism Editor。如今,Live2D通常指使用Live2D Cubism軟件生成的2D模型。與傳統(tǒng)的3D模型相比,Live2D能夠利用平面原畫素材實現(xiàn)立體表現(xiàn),保持原畫的風格特征。憑借其對手繪風格的高還原度以及顯著的成本優(yōu)勢,Live2D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游戲制作、虛擬直播、動畫和視頻創(chuàng)作等領域。
(二)LIVE2D原理
人類立體視覺可分為單目視覺、雙目視覺和三目視覺3種方式。Live2D的視覺原理基于單目視覺,通過單視點圖像中的二維特征(如亮度、紋理、焦點和輪廓等,統(tǒng)稱為X)推導深度信息,即“X恢復形狀法”(shape from X)[1]。該方法結構簡潔,僅需少量或單張設計圖即可實現(xiàn)近似3D模型的重構。
Live2D技術基于多邊形網格布點原理,將原畫圖層劃分為帶布點的多邊形(Mesh),通過調整布點,使模型產生立體感和縱深感,從而實現(xiàn)2D圖像的動態(tài)效果[2]。參數(shù)調節(jié)不僅可展現(xiàn)動畫效果,還能表達模型的情緒與動態(tài),并通過“運動視差”模擬出符合物理規(guī)律的縱深感[3]?;A動效完成后,可進一步通過調整物理演算參數(shù)和擺錘來實現(xiàn)物理效果。
(一)國內外博物館形象設計現(xiàn)狀
現(xiàn)如今,國內外博物館的角色設計開發(fā)尚未完全成熟,通過名稱來源、設計原型、受眾群體、應用渠道、衍生產品5個方面進行調研與分析,結論見表1。
從表1整理的結果來看,目前國內外博物館形象設計在5個方面的設計及應用現(xiàn)狀如下:
1. 角色形象以靜態(tài)居多:各博物館的IP形象及吉祥物形象多以平面靜態(tài)形式呈現(xiàn),采用動態(tài)展示形式的博物館相對較少。多數(shù)博物館的動態(tài)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表情包的開發(fā)與設計中,且多依賴簡易的逐幀動畫技術實現(xiàn)。多數(shù)博物館的平面角色視覺圖通常未進行表情差分和部件拆分繪制,因而難以實現(xiàn)動態(tài)效果,視覺表現(xiàn)較為單一。相較于動態(tài)效果圖,平面靜態(tài)形象對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性略低。
2. 形象應用及傳播渠道狹窄:在應用方面,國內外各博物館的角色形象主要用于文創(chuàng)衍生品和表情包設計,將博物館動態(tài)形象融入其展覽流程的先例較少,自2022年開始才有部分博物館引入數(shù)字人技術,主要應用于講解和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在傳播方面,僅有部分博物館為自身形象開設了互聯(lián)網社交賬號、官方網站專欄和微信公眾號,整體的傳播和推廣力度相對不足,且渠道單一。未能充分利用自身形象特色和各種互聯(lián)網傳播媒介,導致各博物館的角色形象流失,無法積累粉絲群體。
(二)山東博物館形象設計現(xiàn)存問題
通過實地考察與深入調研發(fā)現(xiàn)以下現(xiàn)存問題:首先,官方網站雖設有文創(chuàng)專欄,但其文創(chuàng)產品多以部分藏品造型為原型,僅用于文具、食品、紀念品等周邊產品的圖樣設計,缺乏深入的二次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未能充分展現(xiàn)藏品的獨特價值。其次,官方尚未推出IP形象或吉祥物,形象設計領域存在明顯空白。優(yōu)質的博物館形象設計不僅能促進文化傳播,還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作為齊魯大地珍寶與文化的聚集地,山東博物館亟需深入人心的形象設計,以填補現(xiàn)有空白,并朝多元化、互動性、品牌化方向發(fā)展,適應多元媒體平臺,滿足觀眾的審美與文化需求,提升博物館的品牌形象與觀眾體驗。
(一)以Live2D技術為基礎的形象設計
如表2所示,通過對4個選定的動態(tài)形象設計的整理,可以得出基于Live2D技術的形象設計發(fā)展優(yōu)勢如下。
1. 角色形象的高度可動性:基于Live2D技術的形象模型具有顯著的可動性和廣泛的動作范圍,能夠為角色注入“靈魂”。例如,吱兔在官方動畫和網站上展示了富有彈性的跳躍動作;22娘在網頁端實現(xiàn)了豐富的用戶互動;Lunlun和Debidebi Debiru在直播中生動地表現(xiàn)出各種表情、情緒和動態(tài),增強了觀眾的觀看體驗和互動感。
2. 動態(tài)形象的廣泛應用與傳播:與靜態(tài)形象相比,動態(tài)形象的應用更為廣泛。BILIBILI公司的22娘不僅擔任官方形象,擁有眾多衍生周邊,還以多種形象參與漫展,與觀眾互動,并在展會中擔任向導。NIJISANJI公司的虛擬主播Lunlun和Debidebi Debiru主要活躍于YouTube和TikTok等平臺,積累了大量粉絲,同時不斷推出新形象以保持新鮮感。此外,這些虛擬主播還以2D和3D形象參加綜藝節(jié)目及聯(lián)動活動,提升曝光率和知名度,并通過官方商店銷售包括品牌聯(lián)名和限時商品在內的周邊產品。
(二)以Live2D技術為基礎的虛擬形象發(fā)展現(xiàn)狀
在Live2D技術的支持下,動態(tài)形象可涵蓋多種類型的角色,從而使更多文化IP能夠創(chuàng)建獨特的虛擬形象,并通過推廣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推動了虛擬形象設計和虛擬主播行業(yè)的興起。該行業(yè)融合了二次元文化和直播文化,成為Z世代中流行的文化現(xiàn)象[4]。得益于Live2D技術的特性,虛擬形象與觀眾的互動形式多樣,涵蓋線上直播、線下見面會和演唱會等,通過薄膜投影展示虛擬形象,既能與顧客互動,又能進行現(xiàn)場演出,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服務模式[5],如圖1所示。
(一)“隨心所欲”的自由性
1.Live2D助力文化自由傳播:一個城市的博物館與其歷史文化密切相關,不僅擔任當?shù)氐臉酥拘越ㄖ沧鳛槲幕z產的陳列處和城市形象的傳播媒介。博物館展覽作為科普和教育的一種活動形式,旨在激發(fā)研學興趣、普及歷史知識、啟迪文化思想[6]。通過在展覽中引入Live2D技術,山東博物館可以以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示地域文化。所呈現(xiàn)的形象可以是歷史人物、文物或是博物館的IP形象。Live2D技術能夠賦予各類形象面部表情和動作,使其更具個性和情感,通過新穎的技術展示,能夠幫助觀眾更深入地理解文物與歷史。
2. Live2D自由度與視覺優(yōu)勢:以Live2D技術為基礎的形象設計不僅保留了原畫的風格特色,還能在有限的可動范圍內自由調整情緒和動作,具備較高的個性化設計自由度。相比3D模型的復雜性,Live2D在保持原畫效果的同時,更容易實現(xiàn)理想的視覺和物理表現(xiàn),適合用于山東博物館亞丑鉞的動態(tài)形象設計的首選。
(二)“暢所欲言”的交互性
1.觀展體驗與記憶優(yōu)化:研究表明,交互性能夠促進觀眾對展品的參與、理解和回憶[7]。不論兒童或成人,都會在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獲得經驗,從而形成認知,且人們對自己身體動作及語言交流所產生的記憶明顯高于僅靠肉眼觀察到的記憶[8]。因此,能與觀眾產生交互性的觀展流程,更容易使觀眾達到觀展目的。
2.實時互動與觀眾吸引:通過Live2D創(chuàng)作的工程文件可由面部捕捉軟件驅動。在亞丑鉞形象的動效實現(xiàn)中,利用面部捕捉設備記錄真人的五官表情與頭部動作,并將其轉化為參考數(shù)據(jù),以實現(xiàn)形象與真人面部的實時同步。這樣的表情捕捉技術賦予形象更高的真實感與靈動性,在展覽、講解、直播等互動場景中,既提升了視覺效果,又增強了交互體驗。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形象能夠實時反饋信息,激發(fā)觀眾的思考與參與。Live2D技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尤其受到年輕群體的青睞[9],有助于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與吸引力。
(三)“物盡其用”的多用性
1. 多領域應用與性價比:Live2D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和優(yōu)異的性價比,這項技術的面世給許多產業(yè)帶來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動態(tài)形象設計領域。基于Live2D技術的文物動態(tài)形象設計不僅可以在山東博物館館內進行展示和交互外,也能夠躋身極具發(fā)展?jié)摿Φ男屡d產業(yè),例如虛擬直播ofospuUZmCjrG5CPTkI5wA==。將特色文物動態(tài)形象作為山東博物館官方頻道虛擬主播,用于推廣或銷售周邊產品,在直播間與觀眾實時互動、解答疑問。
2. 地域文化與經濟聯(lián)動:由于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吸引力,作為博物館官方推出的虛擬主播,可以作為重要賣點,且地域文化所衍生的形象設計可以拓展到多個領域的產品之中,如周邊產品、手工藝品及紀念品等。將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館形象同各行各業(yè)積極開展聯(lián)動,借助獨特的動態(tài)形象和歷史背景,不斷拓寬文化產業(yè)的經濟鏈[10]。
(四)“物美價廉”的優(yōu)勢性
1. Live2D與數(shù)字人技術的對比與優(yōu)勢
(1)硬件要求方面:數(shù)字人形象要求較高,尤其是在虛擬現(xiàn)實(VR)和增強現(xiàn)實(AR)等實時互動應用場景中,需要高性能計算設備,這限制了其在某些環(huán)境中的普及性。而Live2D技術則在多個平臺上具備良好的兼容性,硬件要求相對較低,且易于與其他軟件和系統(tǒng)集成,應用更為廣泛。
(2)心理接受度方面:數(shù)字人形象有時可能因接近真實卻又有細微差異而引發(fā)“恐怖谷”效應,導致觀眾產生不適感,削弱互動意愿。相比之下,Live2D形象保留了二維繪畫的美感和藝術風格,用戶接受度較高,尤其在虛擬主播和二次元文化領域,能夠通過簡潔的表情和動作實現(xiàn)與用戶的親密互動,避免了“恐怖谷”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2. Live2D與AR技術的對比與優(yōu)勢:Live2D技術和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都用于創(chuàng)建虛擬角色或對象,但兩者有所不同。Live2D將靜態(tài)2D圖像轉化為具有動態(tài)效果的可交互角色,常用于2D動畫、游戲和虛擬交互中,具有簡便、經濟的特點。相比之下,AR技術在現(xiàn)實世界中呈現(xiàn)和交互三維虛擬對象,雖然具有更強的沉浸感,但需要更多的硬件和技術支持。在需要快速、高效地呈現(xiàn)動態(tài)形象的場景中,Live2D因其成本低、操作簡便而更具優(yōu)勢[11]。
(一)形象原型選擇
在以文物為原型的形象設計中,既需確保其識別性、地域性和審美性,以體現(xiàn)博物館特色和當?shù)匚幕?,又應展現(xiàn)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12]。本次研究基于前期調研,將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zhèn)館之寶作為候選項,從文化底蘊、契合程度和觀眾喜好3個維度進行考察,候選文物包括:《雙松圖軸》、東平漢墓壁畫、《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魯國大玉璧、頌簋、亞丑鉞、蛋殼黑陶杯與紅陶獸形壺。其中,青銅器亞丑鉞是古代祭祀與權力的象征,也彰顯著三千年前的齊魯文化,同時,因其顯著的五官特征,五官突出,雙目怒睜,眉如彎鉤,獸狀鼻,嘴角上揚,牙齒整齊如城墻垛口,兩耳為橢圓,并刻有銘文“亞丑”而得名[13]。人面與獸面共存的特征在設計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尤其適合用作動態(tài)形象與游客進行互動,因此選為山東博物館動態(tài)形象原型。
前期通過國內外博物館形象設計現(xiàn)存問題分析,Live2D技術原理掌握及動態(tài)形象原型的選擇,山東博物館動態(tài)形象設計研究初步工作已大致完成。后續(xù)還包括形象設計、Live2D動效設計、實際應用設計等步驟,具體設計研究思路流程見圖2。
(二)亞丑鉞文化符號設計轉化研究思路
良好的形象設計不僅需要具備展示文化特色的高辨識度外觀,還應能夠傳達其背景和精神價值。青銅器亞丑鉞在視覺與精神方面都各具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造型特色,是魯中地區(qū)文化與民間傳統(tǒng)的真實反映。在視覺上,亞丑鉞形象最先與其所在博物館發(fā)生聯(lián)系,成為游客對山東博物館產生印象的首要依據(jù),因此設計的關注點集中在新穎且具備辨識度和美觀度的形象上,以引起游客的喜愛和關注。在內在中,亞丑鉞動態(tài)形象需要蘊含能夠打破文化和地域差異的精神內核與形象氣質。
符號學語義多用于工業(yè)產品設計中,通常將符號意義分為“內涵”和“外延”兩層。內涵層指符號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隱含意義,如亞丑鉞的文化和象征意義,包括權力象征、宗教祭祀、社會等級和裝飾。外延層則是符號的直接、可感知的視覺要素[14],如形態(tài)、材質、紋理、構圖和色彩。在設計實踐中,外延層轉化為文物形象的雛形、結構、視覺元素重構以及色彩搭配。
1. 形象雛形與過渡:在以文物為參照的形象設計中,展現(xiàn)文物原型的獨特特征至關重要。為使設計更為飽滿,應首先對原型進行擬人化設計。以青銅器亞丑鉞為例,通過提取其色彩、肌理、材質和風格,創(chuàng)造出擬人化形象。這種設計不僅反映了亞丑鉞的文化和象征意義,還融入了其作為權力象征和禮器的文化內涵。擬人化形象不僅再現(xiàn)了文物的外形,更具象化地表達了其文化背景和精神價值,使最終設計在視覺和文化層面上更為生動。
形象設計的外延層面則關注形象雛形和過渡階段的設計,著重體現(xiàn)亞丑鉞的直接視覺要素,如形態(tài)、色彩和構圖。通過擬人化設計,對亞丑鉞的外形特征進行了直觀的表現(xiàn)和延伸,增強了辨識度和美觀度,不僅能提升視覺沖擊力,還確保了設計在傳達文化信息方面的準確性和深刻性。如圖3所示,從原型到創(chuàng)新設計的過程,體現(xiàn)了內涵層與外延層的有機結合。
2. 形象比例與結構:首先確定了形象的比例,并保留了原型的質感與色彩基調。通過調整頭身比例,使形象更加親和,重視觀眾的情感認同與互動,體現(xiàn)了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精神內涵。為增強親和力,頭身比例被設定為接近二頭身,與幼兒的身體比例相似,形成圓潤可愛的視覺效果,更容易獲得兒童和青年群體的情感認同。基于這一比例的創(chuàng)新設計,還滿足了博物館中引導和交互功能的需求。
形象設計在外延層面上著重于形態(tài)與比例的直觀展示。頭部造型保留了亞丑鉞的主要特征,通過提取原型的色彩與風格,延展出具有青銅器風格的四肢與軀干,最終形成了具備下半身的擬人形象。擬人化創(chuàng)新設計不僅保留了亞丑鉞的視覺元素,還使形象更具趣味性和神秘感,能夠吸引兒童和青年群體。同時,這種設計策略在增強視覺沖擊力的同時,確保了形象在傳達文化內涵方面的準確性和深刻性。
3.視覺元素提取與重構:在形象設計中,首先通過提取亞丑鉞的文化符號特征,保留原型的視覺內涵。面部特征方面,提取了大而圓的眼睛、鋒利的眉形、上揚的嘴角、以及鋸齒狀牙齒和邊緣裝飾等原型特征。通過對這些細節(jié)的提煉,如夸張放大的雙眼、添加瞳孔與高光,突顯了角色的靈動性。頭飾及服飾則延用了原型中兩側的鋸齒狀造型,確保了形象能夠精準傳達亞丑鉞的文化內涵。
在提取的基礎上,形象設計進行了重構,呈現(xiàn)出流暢簡約的線條,并通過細節(jié)的精煉,增強了形象的親和力和視覺吸引力。重構過程中進行了適度調整,例如添加了圓潤的面部特征,舍棄眉毛的中空設計以符合擬人化整體造型,嘴部進行縮小并圓弧化,使形象更加可愛、聰慧。重構形象不僅延續(xù)了亞丑鉞的傳統(tǒng)元素,還將其與現(xiàn)代設計相結合,進一步彰顯了文物的文化內涵。
4.色彩選擇與搭配:色彩選擇延續(xù)了青銅器亞丑鉞的固有色,以綠色為主,結合棕色與灰色,凸顯青銅質感。同時,運用暖色調和淺粉紅色,增強形象的親和力。合適的色彩搭配既能優(yōu)化視覺效果,更能契合兒童和年輕群體的心理特征,體現(xiàn)了形象的文化象征意義,賦予其更深的文化內涵,同時可避免視覺干擾,確保視覺上的協(xié)調與吸引力,提升了形象的辨識度和美觀度。
對于形象設計而言,其不僅承載著當代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賦予的價值,還包含了人們的情感寄托。因此,形象被命名為“青鉞”,寓意“青春、青銅、青銅鉞、鑾聲鉞鉞”。年齡、性格等具體設定,詳見圖4。
(三)形象的拆分與建模
Live2D模型的建立拓展了形象的應用范圍,為其在后續(xù)線上和線下使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并為展示青銅器亞丑鉞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奠定了基礎。平面形象的繪制與拆分是制作動態(tài)效果前的重要步驟,對最終視覺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原畫拆分是指將模型設計圖拆分為單獨部件,如頭發(fā)、肢體、五官等,如圖5(右一)。雖然Live2D形象在靜止狀態(tài)下與普通角色原畫相似,但每個部件都需考慮后期動效的活動余量,因此必須按照整體布局進行擺放,以確保視覺效果,如圖5(左一)。
在Live2D中,為實現(xiàn)多樣的動態(tài)效果,需要調整關鍵點來變形部件,使原畫產生形變。類似于3D建模,2D布點主要采用三角形,以避免四邊形連接線[15]。在調整過程中,移動布點中的白色關鍵點可實現(xiàn)基礎形變,確保動作連貫。形象轉動的角度可通過彎曲變形器或貝塞爾分割數(shù)進行調整。貝塞爾分割數(shù)越多,控制點也越多,從而實現(xiàn)更精細的動作變化。對于大部分表情,可通過變形路徑快速調整長條形部件,并配合布點調整,得到效果較好的眨眼動畫,見圖6。
(四)動態(tài)效果應用與用戶測試
在Live2D技術的支持下,該形象可以達到且不限于圖7所示的九軸動態(tài)效果。通過搭載紅外傳感器和點陣投影儀的手機前置攝像頭進行測試,能夠實現(xiàn)對人臉表情的實時捕捉,并將捕捉到的表情動態(tài)反饋至虛擬形象中。面部捕捉軟件能夠根據(jù)攝像頭識別到的嘴部和眼部的張開程度及角度,在Live2D形象中相應呈現(xiàn)出預設的等比例變化。通過對肌肉動態(tài)的識別,虛擬形象能夠表現(xiàn)出高度逼真的面部表情,極具表現(xiàn)力。如圖8(右一)中的用戶測試對照圖所示,Live2D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還能夠將青銅器亞丑鉞的文化魅力靈活應用于多種媒介形式中。
(五)博物館動態(tài)形象應用研究
1.官方網站應用:在山東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中,引入亞丑鉞動態(tài)形象用于在線解說和展示,實現(xiàn)對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新展示和互動傳播。訪問者可以通過鼠標點擊與拖拽進行互動,通過形象的動態(tài)反饋在線探索亞丑鉞及其他文物的歷史背景、工藝特征和文化價值。此外,該形象還可參與在線解說與答疑,進一步提升線上觀展的趣味性與教育性。
2.官方直播應用:山東博物館可以通過官方直播,借助Live2D技術讓亞丑鉞成為“直播主角”。在直播過程中,亞丑鉞的動態(tài)形象可以與觀眾實時互動,回答提問,講解與自身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直播不僅限于文物的介紹,還可以結合節(jié)日或特別活動,讓亞丑鉞以生動的形象參與其中,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與互動性,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手機端界面如圖8(左一)所示,通過這些技術手段,亞丑鉞不僅作為文化遺產得以生動展示,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也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弘揚,館內展覽示例如圖9所示。
博物館是融合了歷史文化、藝術內涵與現(xiàn)代技術的存在,各地區(qū)的博物館各有特色所在,不僅有獨特的地域性文物,還有新穎的展出形式。隨著社會、文化和技術的不斷變革,游客的期望也隨之改變。在互聯(lián)網時代,博物館需要與多元媒體平臺相接軌,使展覽形式與傳播渠道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博物館要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資源,精準掌握并運用先進的技術,深入挖掘其潛在應用價值,探索出新的展覽形式和宣傳方法。Live2D技術的引入為博物館帶來了新的機遇,使文物形象得以實現(xiàn)偽3D動效,為觀眾提供了較以往更加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有助于豐富展示效果、吸引更多觀眾,而且能夠促進博物館與時俱進,保持其活力和發(fā)展動力,有效地推廣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影響力。
基金項目:山東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課題《農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手工藝數(shù)字化傳承、開發(fā)和利用研究》(23WL(Y)207);山東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項目《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插畫設計》教學案例庫建設(Yzlts2023042);山東科技大學2022教育教學研究“群星計劃”項目《“雙創(chuàng)”能力培養(yǎng)下STEAM 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y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QX2022M64)
參考文獻
[1]章毓晉. 計算機視覺教程[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
[2]郝寬曉,周籽秀. 立體視覺的形成機制及測量方法的相關研究[J]. 國際眼科雜志,2020,20(03):500-503.
[3]楊華琦,劉莉萍. Live2D圖像渲染技術在移動端游戲中的應用[J]. 電視技術,2023,47(03):173-175.
[4]蔣中琪. 虛擬主播的關鍵技術及應用場景[J]. 電視技術,2023,47(09):172-174.
[5]秦媛媛. 虛擬直播帶貨視域下的廣府文創(chuàng)IP設計研究[J]. 傳播與版權,2023,(18):80-83.
[6]康婧,鄭霞. 科普展覽學習體驗的具身化設計思路及實現(xiàn)策略[J]. 東南文化,2023,(04):164-171.
[7]SCHNEIDER B. Measuring results:Gaining insight on behavior change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ro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museum,health,and social marketing programs[M]. Coevolution Institute,2003.
[8]MAXWELL L E,EVANS G W. Museums as learning settings:The importance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2002,27(1):3-7.
[9]涂先智,王昆. 數(shù)字博物館的角色代入類敘事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3,44(02):365-371.
[10]季曉偉. 虛擬直播電商的銷售業(yè)績影響因素與發(fā)展對策研究——基于信息源理論的實證分析[J].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4,24(01):11-17.
[11]胡倩.《The Uber Game》:新聞游戲中的敘事策略分析[J]. 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9):63-64.
[12]何榮. 特色小鎮(zhèn)紅色文化形象IP設計探討——以東宣童話鎮(zhèn)為例[J]. 裝飾,2021,(08):128-129.
[13]雒艷麗.淺析山東博物館館藏亞丑鉞的人面獸相紋飾[J].今傳媒,2018,26(01):156-157.
[14]王麗君. 嶺南非遺灰塑文化符號IP形象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2023,44(18):250-257+275.
[15]蔡雨芩.Live2D制作立體感的優(yōu)化——以物理模擬系統(tǒng)和OpenGL渲染技術為例[J].影視制作,2024,30(0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