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的課程標準精神正在深刻地影響我們的課堂,其所倡導的教育思想與理念、課程性質與目標、課程內容與實施等等,已深入一線教師的內心,并化為課堂教學的具體教學行為,加上教師們投身新課標的熱情,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繁榮局面。但細細品來,讓人感覺到這些課堂教學形式、方法大同小異。小學語文教學在總結反思、質疑之后,大家有了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開始反觀自己的語文課堂。在無所適從、茫然無助的時候,想到了還是綜合傳統的一些教學觀念和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語文課堂要反璞歸真,走回歸之路。要回歸,路又在何方?已經穿了新鞋,還能走老路嗎?答案顯然是不能。要回歸課堂本真,還必須清楚我們當下的語文課堂還缺少些什么,只有這樣,才能找準回家的路。
一、從教學的質效看缺少“實”字
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雖然沒有以前的課堂那樣“鬧”那樣“花”,但還是較“虛”。重工具輕人文、重知識輕能力、重讀說輕聽寫、重教輕學的痕跡還很明顯,因此導致了課堂的“虛”。語文教學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外,還要關注“語、思、情、趣”的培養(yǎng)。前四者是顯性的,后四者是隱性的,兩相比較,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前重后輕,或者說對“語、思、情、趣”指導培養(yǎng)的不夠到位。
對這八個方面,很多教師的處理辦法是以讀、說為教學主要活動,帶動學生聽、寫、語、思的活動,促進學生情、趣的發(fā)展。在教法上,多數是以教師一連串的瑣碎提問帶動學生讀、說的學習活動,還有些問題是缺少價值的;在學法上,讓學生在書上圈劃批注,但學生在課堂上不會傾聽,不會捕捉問題、分析問題,不會歸納并有條理表達的現象,則并未引起多少語文教師的重視。教師重視的是教學任務和教案,至于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和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的情和趣,在課堂導入時,只是例行公事安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綜觀一節(jié)課,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習方法、語文能力得到多大程度的訓練和提高,這些教學效果好象并不明顯。
要解決“虛”的問題,還得認真鉆研和解讀教材,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特點抓住知識點、能力訓練點和情感點,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重視學法,大膽預設,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上做足文章。
二、從教師的教學觀看缺少“人”字
由于重教輕學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現在的語文課堂較少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學力基礎、學習興趣、習慣、方法和態(tài)度等學情,特別是缺少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狀態(tài)和參與過程,許多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完成教學任務,一味地走教案,“素養(yǎng)課堂”就被置之腦后了。
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底蘊,要做到“目中有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對學生的關注除了做到課前充分了解學情,課中關注學生思維和參與狀態(tài),在語文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體能力外,還要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個體差異和長遠發(fā)展。
三、從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看缺少“真”字
小學語文課堂表現出的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關系?,F在的課堂出現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不會傾聽,我們的少數教師只考慮教學任務,不太注意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不會深究學生的發(fā)言。即便是在市級公開課、研討課中,學生的很多表現只是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絕大部分學生不會傾聽同學的發(fā)言,不會捕捉同學發(fā)言中的有用信息或問題信息,這也是我們目前語文課堂不能很好互動生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自身和學生的訓練和要求。解決了師生傾聽的問題,師生間相互欣賞的信任關系就會建立起來。教與學的關系、平等關系、合作關系等都會得到改善,真正達到師生關系的和諧,真正實現沒有任何提前修飾與裝飾的、表里如一的真課堂。
四、從學科的角度看缺少“魅”字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有了新課標的理念,但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而盲目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時,忽視了語文學科豐富的知識內涵,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滋養(yǎng),忽視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還忽視了通過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來豐富課堂魅力。還有些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有限,反復使用固定的教學模式、招式,讓學生生厭。教師關注教學任務時,如果不因材施教,不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布置學習要求或任務“一刀切”,就無法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也有些語文教師因職業(yè)倦怠,缺乏愛心、耐心,使課堂缺少生氣。這些都是造成語文課堂缺少魅力的重要原因。要解決課堂無魅力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工作狀態(tài)、教學方法、教學要求、語文活動、課內外閱讀等方面做出調整。
五、從教師素質來看缺少“慧”字
除了傳統的教學思想束縛了教師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外,狹隘、片面的教學理論認識也束縛了教師的理論視野,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意義、價值及教學活動豐富內涵的全面認識和把握,看不到各種觀點、思路的碰撞和交鋒,看不到教學思想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
要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需要以自身的知識能力做基礎,并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對象、手段、方法、途徑等方面表現出的教學現象進行認識、分析和研究,不斷吸收或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教學風格。我們要吸取眾家之長而把別人的東西真正變成是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是許多語文老師所缺少的。
“教學智慧”是教師在自由、開放、和諧的教學活動中,根據自己對教材的豐富解讀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學生對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的把握,創(chuàng)造性駕馭教材,洞悉學生的心理,為進一步激活學生的生命潛能做出靈活機智的、富有個性的應對。做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師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永遠所追求的目標。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