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課堂追問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藝術,體現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導力,是一種必備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需要經常運用藝術的策略精心設計、實施課堂追問,對癥出擊,緊扣不放,窮追不舍,讓課堂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使得教學既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又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讓學生的思維與表達都得到提升,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一、遞進式追問,激活學生思考
堂簡錄示例:在教學“比較數的大小”一課中,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我:“森林里有好多小動物呀,它們分別有幾只?哪種動物比較多?哪種比較少?咱們現在來數一數、比一比,好嗎?”(學生們開始數數并進行比較)
學生:“有6只小老虎、4只小松鼠、5只小馬、3只小鹿、5只小鳥?!?/p>
我:“你怎么知道小鹿是最少的?”(這是他比較后的結論,教師希望他能把思維的過程表述出來)
學生:“小鹿才3只,其他小動物都不止3只。”“小老虎最多,有6只?!薄靶●R比小松鼠多?!?/p>
這時,很多老師就順著學生的回答比較起大小來,開始介紹起大于、小于號來;“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學生無法說出來。如果教師這樣追問,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我:“這么多小動物,老師記不住它們的數量。哪位小朋友能想出個好方法,能夠一眼看出誰比誰多、誰比誰少呢?”
學生:“老師,我想到了,我們可以一個對一個,像我們排隊一樣,一眼就能看出哪個隊伍多?!?/p>
我:“怎樣一個對一個,能到講臺上來告訴大家嗎?”
學生們把小動物的圖片在黑板上一一貼上。
我:“你能跟大家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嗎?”
學生:“1只小馬對1只小鳥……小馬和小鳥都對完了,小馬和小鳥同樣多?!?/p>
二、啟發(fā)式追問,引領學生思路
課堂簡錄示例:在學習了一年級下冊 “十幾減9”的課程后,筆者發(fā)現在學生得出了“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減法”等數種方法后,有些方法學生容易算錯,例如,由于學生對剛學習的二十以內進位加法還不熟,所以學生用“想加法算減法”時經常出錯;“平十法”則有部分學生不明白先減幾、再減幾;剛學“破十法”算的慢,如擺小棒算“17-9=8”,學生也擺得挺費勁,還要每次一根一根地數出9根來減掉,再一根一根地數還剩8根,總覺得算法還沒升華開來。筆者在教學“十幾減8”時,筆者使用一種體積較大的物品,讓學生數出8個,卻無法一次拿走那么多的物品,那么學生就會探索別的方法,從而思考出94068310dc0f5c804f16c956e8467c2925f3f670f46b891e5acb5eadd98754de不同的算法。
三、開放式追問,發(fā)散學生思維
課堂簡錄示例:在教學“得數為0或算式中有0的加減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這樣追問。
師:“貓媽媽為小貓準備了好多小魚,小朋友們能數出盤子里有多少條魚嗎?”
學生迅速答道:“4條魚!”
師:“那請大家猜想一下,小貓會吃掉幾條魚呢?”
學生們興致勃勃,躍躍欲試,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有些說:“小貓吃完了4條魚?!?有些說:“小貓吃掉了3條魚,還剩下1條?!庇行┱f:“小貓吃掉了2條魚,還剩下2條。”還有些說:“小貓只吃了一條”。接下來,教師可以這樣繼續(xù)追問。
我:“大家說說,小貓怎么處理剩下的魚呢?”
生甲:“小貓要把剩下的魚放冰箱備著以后吃?!?/p>
生乙:“小貓把剩下的魚拿去分享給其它沒得吃的伙伴了?!?/p>
生丙:“小貓把剩下的魚送給它的鄰居1人1條?!?/p>
師:“同學們能數學算式表達你們的猜想嗎?”
學生們就水到渠成地列出了有關4的所有加減法算式:4-4=0,4-3=1,4-1=3,4-2=2,1+1+1+1=4,2+1+1=4,2+2=4,3+1=4,…
正因為老師開放式不設限的追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身處AI時代,固化的知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地教學,那么AI也能替代教師的角色。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在課堂中隨機應變,抓住時機適時追問,從而在靈動的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習慣,激發(fā)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