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文學史,陶淵明及其詩歌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對其崇拜追慕的現(xiàn)象綿延 不絕。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陶淵明集》今存宋元刊本至少四五種,至于明清以后的刊本,則達 149 種之多。但這些刊本或多或少存在解讀論據(jù)不足、主觀臆斷色彩濃厚、較少涉及陶淵明作品藝術特色與成就、缺少對字義典故以及史實的解讀等局限性,本文討論的王瑤注解的《陶淵明集》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注本、選本存在的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客觀、全面的解釋視角。
王瑤注解的《陶淵明集》開辟了清代以來《陶淵明集》版本的先河。王瑤將詩、文兩種體裁按寫作年代先后次序編排,并做出題解、簡注,極具閱讀價值。本文簡要梳理了該書中的主要內(nèi)容,結合學者的相關研究文獻對該書及相關文獻做出個人的判斷,以便研究者能更好地了解《陶淵明集》。
一、內(nèi)容提要
王瑤注解的《陶淵明集》由前言、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纂的《陶淵明傳》、詩、文等部分構成。
在前言部分,王瑤指出了研究陶淵明的三個關鍵問題: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如何看 待他的勞動以及親自參加勞動對陶詩的重大影響、如何評價陶淵明受老莊思想影響,并對此進行分析。
在正文部分,王瑤對所有詩文做了編年和簡要的題解,以說明詩文內(nèi)容的含義;對難懂的詞語做了簡注,以方便讀者理解。在編排方式上,王瑤將《陶淵明集》按詩與文兩部分做編年排列,開創(chuàng)了新的陶淵明集編排法,帶動了其后諸多研究者以這種模式編注陶淵明集,使其成為陶淵明集編排的歷史定式,影響巨大。此外,王瑤還糾誤舊編《陶淵明集》《雜詩十二首》編排上的失誤,分別編為《雜詩八首》《雜詩四首》。
二、桃花源虛實之爭
《桃花源記》描寫的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而這個理想社會是否真實存在,又存在于何時何地,歷代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究。有的學者堅持“虛實兼有論”,以陳寅恪為代表;有的學者堅持“紀實論”,以唐長孺為代表;還有的學者堅持“寓意論”,以劉長允為代表。
陳寅恪堅持“虛實兼有論”,筆者同意他的觀點,認為其論證具有歷史合理性。1936 年1 月,陳寅恪于《清華學報》第11 卷第1 期發(fā)表了《〈桃花源記〉旁證》一文,陳寅恪在此文中指出《桃花源記》有寓意、紀實之分,但此文僅就紀實理論,與寓意無關。首先,筆者十分認同陳寅恪“寓意、紀實之分”的起點。因為《桃花源記》是一篇散文,而非實錄,說明這篇文章既有一定的生活素材,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同時允許作者有一定的虛構與聯(lián)想。某些學者片面地堅持“寓言”或者“紀實”,實則是將文學觀念和史學觀念割裂開了。應該說,桃花源既存在于東晉末年的社會現(xiàn)實里,又存在于陶淵明的腦子里。桃花源是陶淵明所處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倒影”,也是陶淵明的“心象”。其次,筆者認為陳寅恪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歷史依據(jù)。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中引用《水經(jīng)注》《元和郡縣志》等地理原著,從而推斷陶淵明與義熙十三年(417)劉裕西征軍隊中的將佐有雅故,《桃花源記》因之取材。川本芳昭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一書中提到桃花源是在“蠻漢交流”的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與譙貴谷的故事非常相似。鶴間和幸在《始皇帝的遺產(chǎn):秦漢帝國》中也提到“武陵蠻”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掘出土了秦代文書,揭示了桃花源作為理想之鄉(xiāng)的歷史真實性,進一步說明了陶淵明所描述的桃花源并非完全虛構,而是有著真實的背景。此外,張偉然在《竹林寺與桃花源》一文中也曾指出,《續(xù)高僧傳》中僧照遇見神僧的故事便是在《桃花源 記》的基礎上寫成的。神僧所避為曹魏,僧照
與之相見時國號仍舊為魏,只不過此時的魏已不是曹魏而是元魏。這與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中提到的“真實之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陳寅恪的看法是有一定歷史合理性的。最后,筆者認為陳寅恪的考證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中進行了解說, “要在分別寓意與紀實二者,使之不相混淆。然后鉤索舊籍,取當日時事及年月地理之記載,逐一證實之”“余所用考證方法,考‘時’及‘地’,與‘人事’合則是,否則非”。任何文學作品的研究均應考慮時、地、人,也就是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相關人物這三個因素,然而陳寅恪不同的一點是,他的文章中的“時、地、人”除了所研究對象的“時、地、人”之外,還有與作者自身相關的“時、地、人”。這一方法為大多數(shù)人所不理解,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考證方法在文學研究的領域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兩重“時、地、人”的結合代表著陳寅恪所追求的古今冥合、賓主俱化的境界,正如陳寅恪在《讀哀江南賦》中提到的, “蘭成作賦,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雖不同物,若于異中求同,同中見異,融會異同,混合古今,別造一同異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覺,斯實文章之絕詣,而作者之能事也”。
唐長儒堅持“紀實論”,其在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經(jīng)梳理,筆者認為唐、陳之爭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 方面。一是關于桃花源的真實地點之爭。陳寅恪認為桃花源在北方,而唐長孺認為其無關緊要。這一點筆者同意唐長孺的觀點。唐長孺認 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種傳說,這種傳說流行于荊湘,陶淵明根據(jù)所聞加以理想化,寫成《桃花源記》?!碧崎L孺通過分析《異苑》中所記載的武陵人射鹿入石穴的故事以及《云笈七簽》之《神仙感遇傳》中所記白
鹿山小成都故事,得出桃花源在荊湘一帶的結論,筆者認為這樣的推斷是較為穩(wěn)妥的。二是紀實部分記錄內(nèi)容之爭。陳寅恪認為其是桃花源傳說和劉驎之典故的結合,桃花源傳說具體可分為劉裕派遣戴延之到洛水和桃原黃天原的典故。唐長孺則認為《桃花源記》結合了武陵人的傳說和陶淵明逃亡入山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唐、陳二人的觀點都有可取之處,但二者結合起來更加完善。桃花源傳說、劉驎之典故以及逃亡入山是社會實際情況,而武陵人的傳說是社會輿論情況。作者身處那個時代,必然有所聞亦有所見。正如魯迅寫文章指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陶淵明將所見與所聞融合在一起,也是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
可以說,陳寅恪是《桃花源記》解讀的開拓者,為人們熟視無睹的文學作品提供了新的 解讀角度,其中的考證方法、考證思路、考證結論等均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唐長孺在陳寅恪研究的基礎上,對《桃花源記》中的部分內(nèi)容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解讀,再現(xiàn)了武陵人逃入山林的歷史。二人的研究維度存在差異,體現(xiàn)了20 世紀中國學術界的變遷,但是不可否認,這兩種觀點均帶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劉長允堅持“寓意論”,筆者對于此觀點持不贊同的態(tài)度。劉長允在《天不變道亦不變》一文中指出: “如果真的確定了哪個地方就是《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那才叫大煞風景。桃花源是中國的烏托邦,烏托邦就是美好而又不存在的地方;桃花源是中國人的一個夢,是中國千百年來的美夢;桃花源只能在世外,她不可能被確指;桃花源又無處不在,她在大江南北,她在長城內(nèi)外……”第一,這段話本身便存在矛盾。前面說證實桃花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是“大煞風景”的事情,認為桃花源的存在純屬虛構;后面又說“桃花源無處不在”,又認為桃花源的存在有一定的現(xiàn)實
性。這種本就自相矛盾的論述自然是不攻自破的。第二,通過對陳寅恪、唐長孺觀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存在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相比之下,劉長允的這種沒有足夠現(xiàn)實依據(jù)的觀點的可信度與說服力自然也大大降低。
總體來看,關于桃花源虛實的論爭至今仍在繼續(xù),筆者認為陳寅恪與唐長孺的觀點均具有一定合理性,所以較為認同;而劉長允的觀點過于單薄、片面,筆者持反對態(tài)度。
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之辨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少有人仔細推敲這句話背后的含義。繆鉞發(fā)表《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新釋——附論東晉南朝地方官俸及當時士大夫食量諸問題》一文,就此問題提出兩種觀點,一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真實可靠;二是“五斗米”指食量而非官俸?!盾嫦獫O隱叢話》中載,韓駒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躬耕乞食,且猶不恥,而恥屈于督郵,必不然矣”。
一方面,陶淵明本就“質(zhì)性自然”,不愿 意做溜須拍馬之事。督郵到來, 同事束帶迎接,以討上司歡心,此事讓陶淵明清楚認識到“道 不同不相為謀”。從邏輯推斷,此事成為陶淵明決心回歸田園的導火索,是極有可能的。另 一方面,韓駒認為陶淵明不肯“恥屈于督郵” 是其天性使然,“躬耕乞食”是物質(zhì)上的不足,“屈于督郵”是精神上的折磨。筆者認為,有的時候恰恰是精神層面的折磨,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對于本性純真的陶淵明來講,“屈于督郵”是違背天性的精神折磨,足以讓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就“五斗米”的內(nèi)涵而言,繆鉞提出“五斗米”指食量,確實令人耳目一新,而且綜合 了多處文獻,似乎有理有據(jù),但筆者并不認可他的看法。一來,東晉并未有縣令的具體俸祿記載,再多的從旁論證也只是作者的推測,精確度相差甚多,所以我們無法確認“五斗米”作為官俸是否過多或過少,從而否認它是官俸。二來,雖然繆鉞切題新穎,但是該題的論證意義不甚明顯,有“為新而新”的嫌疑??娿X認為論證“五斗米”是食量而非官俸,更能彰顯陶淵明氣節(jié)。當然,它證明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也不會為十斗米乃至更多的物質(zhì)折腰。然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既然“五斗米”指食量,經(jīng)作者論證“五斗米”能吃得飽。那么,陶淵明不為吃得飽折腰,那會不會為吃得好折腰呢?“五斗米”的具體含義并不能凸顯陶淵明的氣節(jié)。另外,根據(jù)鶴間和幸的《始皇帝的遺產(chǎn):秦漢帝國》所述,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得到發(fā)展,但是它本質(zhì)是宗教組 織,與這里的“五斗米”字同而意非。
四、結語
筆者認為,王瑤的研究方法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學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借鑒。王瑤研究的最大特色為按年排列詩和文的順序,并且確定了按時代前后編年排列的原則。此編排方法給
讀者閱讀提供了比較明確的線索,方便讀者閱讀理解。
筆者經(jīng)過總結和歸納,將學者們對陶淵 明詩文的探索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通過分析其他詩文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敘述內(nèi)容,給目標詩文界定一個時間范圍;二是通過分析目標詩文中提到的內(nèi)容直接判斷作者的狀態(tài)(歸田、任官等),通過詩文中對景色的描寫,判斷其創(chuàng)作的季節(jié);三是通過作品中出現(xiàn)人物的身份(親屬、朋友、任官)、年齡、關系,判斷陶淵明詩文的創(chuàng)作年份,如王瑤在分析《酬丁柴?!窌r,通過“秉直司聰,于惠百里”一句推斷出“丁”為柴桑令,是時陶淵明正居家耕作;四是結合作者的任官情況,判斷詩文的創(chuàng)作時間;五是結合史書(如《宋書》《晉書》)中關于陶淵明的記載,判斷詩文的創(chuàng)作時間。
總的來看,王瑤注解的《陶淵明集》既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對陶淵明詩文及其思想進行了注解,又在編排方式上開創(chuàng)了歷史先河。盡管存在極個別的失誤,但是并不影響全局,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作者簡介]張鑫卓,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