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壁立太行頭,
天險黃河一望收。
兩岸烽煙紅似火,
此行當可慰同仇。
淺 析:
作者于1940年5月初從八路軍總部駐地武鄉(xiāng)縣王家峪出發(fā),準備到洛陽與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衛(wèi)立煌進行談判。在此期間,路經(jīng)陽城縣王屋山頂時感慨落筆,寫下這首詩。詩前小序將背景37fb0eeab5ed5d614fdfeaf47e6abac215988f11f011b2df61b2771d7d0273fe交代清楚:“一九四〇年五月,經(jīng)洛陽去重慶談判,中途返延安。是時抗戰(zhàn)緊急,內戰(zhàn)又起,國人皆憂?!?1940年11月,這首詩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第二卷第十一期發(fā)表。
全詩短短4句,似一篇萬言檄文。詩的意境高遠宏大,格調高昂,語言簡練明快。第一句“群峰壁立”在太行山頂上,不僅是寫山峰,更是在寫人,寫作者自己,寫英勇抗擊日軍的八路軍將士。第二句,遠眺黃河天險,一個“收”字,襯托出抗日將士堅強豪邁的精神風貌和必勝信念。第三、第四句將作者自己的使命與“太行”“黃河”緊緊連在一起,在“紅似火”的“烽煙”中去影響說服國民黨友軍共同抗敵,展現(xiàn)出萬里胸懷和遼闊雄渾的意境。整首詩感情酣暢淋漓,充分表現(xiàn)了八路軍統(tǒng)帥叱咤風云的氣度。這首詩選取典型畫面,高度概括,將中華民族不可辱的情懷熔鑄在4句詩里。言簡意賅,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