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jié)合幼兒缺乏學習意識和認知能力等問題,教師需要從“五育”融合角度出發(fā)加強對幼兒的引導,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同時,大班階段的幼兒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也即將步入小學,教師更需要設計適合大班幼兒的教育活動,引導大班幼兒形成良好的整理習慣,進一步鍛煉大班幼兒的動手自理能力,為小學生活做好銜接?;诖耍恼轮饕菑拇蟀嘤變赫砹晳T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以及“五育”融合視域下大班幼兒整理習慣培養(yǎng)路徑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的。
關鍵詞:“五育”融合;幼兒;習慣;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39-0163-04
大班階段的幼兒已經(jīng)有了基礎的溝通、動手能力,其能夠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事。但有的家長并未重視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使得幼兒出現(xiàn)了動手能力以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結(jié)合幼兒的成長發(fā)展需求,教師也需要以“五育”融合為基礎設計更適合幼兒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均衡發(fā)展。如此幼兒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認知與想法,并能夠主動參與日常的勞動活動,實現(xiàn)自身勞動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一、 大班幼兒整理習慣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有些幼兒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并未轉(zhuǎn)換自身的想法和觀念,因而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也很難從“五育”融合角度出發(fā),無法打造更適合幼兒的特色化教育活動。這樣的情況也使得幼兒教育活動很難發(fā)揮應有作用,幼兒也難以產(chǎn)生較強的積極性。當幼兒的興趣較低時,幼兒也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不能較好地完成各項實踐活動,也無法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逐步增強。同時,教師未轉(zhuǎn)換自身的教育觀念,也會使教師設計的教育活動缺乏新意,并呈現(xiàn)單一化、枯燥化特點。如此,幼兒也不能主動思考相關的問題,更沒辦法通過自己思考、探究解決問題,不利于幼兒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另外,教師未深刻理解“五育”融合的概念,也會影響其教學安排,也不利于幼兒的全面、均衡發(fā)展,也沒辦法打造更具綜合性和趣味性的幼兒教育活動。此外,有的教師在培養(yǎng)幼兒動手能力和行為習慣時,也會出現(xiàn)過度說教的情況。但大班階段的孩子語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面對教師的說教,幼兒不僅會出現(xiàn)抵觸情緒,還會因不理解教師的意思而出現(xiàn)更多的問題。當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時,幼兒也會產(chǎn)生挫敗感,并會出現(xiàn)較多的情緒化問題。隨著情緒化問題的不斷增加,幼兒的性格發(fā)展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二、 “五育”融合視域下培養(yǎng)幼兒整理習慣的重要性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教師將能從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角度出發(fā),設計更具綜合性的幼兒活動,并通過培養(yǎng)幼兒的整理習慣,幫助幼兒理解整理的含義,使幼兒能夠在各種整理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慢慢掌握整理技巧。隨著幼兒整理技巧的增加,幼兒的自理能力也會逐步增強,幼兒將能結(jié)合自己掌握的小技巧靈活整理自己的小物品,并能夠在整理過程中產(chǎn)生較強的成就感。當幼兒的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后,其也會主動參與幼兒園、家庭中的整理勞動,慢慢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而且幼兒自理能力的增強也會促進幼兒自身動手能力的發(fā)展,幼兒將能在區(qū)域活動中更好地釋放個性,并能夠結(jié)合自己的想法進行自由探索。與此同時,幼兒教師也能在培養(yǎng)幼兒整理習慣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嘗試一些簡單的分類、組合練習活動,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如此一來,幼兒也能在提升自理能力的同時增強自身學習和生活方面的主動性,并慢慢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三、 “五育”融合視域下大班幼兒整理習慣培養(yǎng)路徑研究
(一)益智類活動
以“五育”融合為背景,幼兒教師也需要從幼兒的性格特點角度出發(fā),設計更適合幼兒的特色課程活動,讓幼兒在特色課程活動中逐步理解“整理”的含義,促進幼兒整理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教師可以結(jié)合幼兒玩心較重的特點,以益智類游戲活動為基礎,設計更具趣味性的整理游戲活動,讓幼兒以完成游戲的方式參與到實際的整理活動中,引導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能夠在游戲活動中增強智力。
以“疊疊樂”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模型,然后讓幼兒通過疊放的方式將不同的物體疊放在一起。而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物體在疊放時也會出現(xiàn)較多的問題,很容易滑落。面對物品滑落問題,幼兒教師便可以引導幼兒想一想:“為什么物品會滑落?”讓幼兒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去嘗試尋找問題的答案,使幼兒主動思考。同時,幼兒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開展嘗試活動,讓幼兒試一試看誰疊得又快又穩(wěn)。如此既能強化幼兒的思維活躍度,也能讓幼兒形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實現(xiàn)幼兒智力水平的提高。另外,通過益智類游戲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在未來的學習活動中主動思考,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提升幼兒活動的難度,組織小組合作活動,讓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將物品模型疊放在一起,并將其放到教室后面的收納處,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隨著難度的提升,幼兒也會繼續(xù)思考如何完成活動任務,并會主動與小組的小伙伴一起討論,嘗試尋找更好的方法。大班階段的幼兒已經(jīng)具備了基礎的溝通合作能力,在益智游戲的幫助下,幼兒也能加強對合作的認知,并能夠通過共同想辦法完成活動任務。如此一來,幼兒教師也能以益智游戲為基礎,引導幼兒掌握整理技巧,促進幼兒智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幼兒的成長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審美感受活動
在引導幼兒掌握整理技巧、培養(yǎng)幼兒整理習慣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也需要以“五育”融合為核心開展審美感受活動,讓幼兒在勞動活動中提升審美能力,促進幼兒勞動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如此,幼兒也能在審美能力的幫助下更好地完成整理活動,不斷提升勞動素養(yǎng)。而運用審美活動,教師也能進一步提升幼兒整理活動的挑戰(zhàn)性,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以“我整理得真好看”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可以先為幼兒展示一些物品擺放整齊的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為什么這些圖片好看?”如“這個按照顏色擺得很好看”“這個形狀擺放得很好看”等,既能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也能鍛煉幼兒的審美能力,為幼兒的整理活動鋪墊。在前期的觀察和表達活動中,幼兒也對整理活動的畫面美有了一定的認知,因而他們在參與整理活動時,也會嘗試運用不同的方式增強整體畫面的美感。如折疊衣物類物品時,幼兒也會有意識地將顏色一樣的物品放在一起,并通過顏色來合理安排每堆物品的位置。而面對不同材質(zhì)的物品時,幼兒也會嘗試觀察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并從顏色和形狀等方面出發(fā)思考選擇擺放的位置。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并且幼兒也能通過自己的設計整理產(chǎn)生較強的成就感。結(jié)合幼兒的擺放設計成果,幼兒教師也可以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自己的整理作品,并給予幼兒較多的鼓勵,讓幼兒收獲源自整理勞動的愉悅感,使幼兒喜歡上整理活動。在鼓勵幼兒展示過程中,幼兒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以教室為基礎,畫一畫自己想要的教室模樣,讓幼兒畫出整理設計稿,并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通過繪畫活動的開展,幼兒的整理興趣也會越來越強,教師也可以設計每日中整理打卡活動,并引導幼兒父母拍照分享。如此,幼兒教師也可以通過照片的分享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整理積極性,并幫助幼兒形成主動整理的好習慣。
(三)德育主題活動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教師也需要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將勞動與德育相融合,以主題活動為基礎引導幼兒理解更多的道理,不斷提升幼兒思想道德素養(yǎng)。在德育主題活動中,教師也需要打造更適合幼兒的特色活動,并以德育主題為中心,引導幼兒不斷強化認知和理解,實現(xiàn)幼兒多方面能力的均衡發(fā)展。同時,在德育主題活動的幫助之下,教師能讓幼兒慢慢認知一些抽象的道理,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幼兒真正理解勞動的意義。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繪本,運用畫面與語言引導的方式強化幼兒的理解。首先,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為不同的物品取名,將各種物品擬人化。如故事書《三只小豬》可以叫“小豬”、橡皮可以叫“小皮”。其次,引導幼兒認知每個物品都有自己的家。如橡皮的家是文具盒、故事書的家是書柜、玩具的家是玩具盒。最后,有了前期的準備后,教師可以再以送物品回家為主題,指引幼兒完成整理活動。而在引導幼兒完成整理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也可以從幼兒自身角度出發(fā),讓幼兒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理解“回家”的重要性,以及理解“物品放回原位”的含義,養(yǎng)成及時歸還物品的好習慣。
教師也可以為幼兒播放視頻,展示亂放物品的不良影響,讓幼兒結(jié)合視頻指出其中的不當行為,如亂丟亂扔、東西不能放回原位等,加強幼兒認知的同時,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說一說或示范一下正確的做法。在充分調(diào)動幼兒熱情的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信息化教學引入與整理相關的兒歌和舞蹈,讓幼兒在跟唱跟跳活動中加強對整理活動的認知。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很喜歡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謠,在跟唱過程中,他們也會慢慢記住整理活動的重要性。如此,幼兒教師也能更好地發(fā)揮德育的作用,讓幼兒在玩耍感受中懂得更多的道理??傊?,大班階段的孩子認知理解能力有限,運用德育主題活動,教師既能避免過度說教,也能有效發(fā)揮德育的作用,WTVyG9TaBqnlsdtV7mtVPg==使幼兒認知理解更多的道理。
(四)親子活動
幼兒的成長發(fā)展離不開教師與父母的共同引導,因而教師也需要加強與幼兒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組織親子活動,引導幼兒感受整理活動的樂趣,使幼兒在整理活動中積累更多的生活小技巧。以親子活動為基礎,教師可以讓幼兒學會與父母配合共同完成任務。如此,教師也能引導幼兒樹立勞動意識,形成主動幫助父母的認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整理運動接力比賽活動,讓幼兒與家長用托盤將需要整理的物品疊放好,然后再通過端舉、跑步接力的方式將物品傳遞給下一個人。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既需要整理好物品,又需要在跑步的時候控制好自己的速度和平衡。這樣一來,幼兒也能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運動能力和合作意識。而教師也可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靈活調(diào)整運動路線,比如加入一些簡單的障礙,引導幼兒端著物品完成障礙區(qū)慢跑活動等,培養(yǎng)幼兒的運動素養(yǎng)。待幼兒和父母完成整理運動接力比賽后,教師則可以設計讓幼兒在父母指導下單獨完成物品整理的活動,并針對幼兒的整理情況為幼兒評分。結(jié)合幼兒、家長以及教師的評分,幼兒也能了解自己的整理水平,并能夠產(chǎn)生較強的勞動成就感。同時,幼兒也會主動請教父母一些整理小技巧,并會在實際生活中參與一些簡單的家庭整理活動。這既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整理習慣,也有助于幼兒勞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因此,通過親子活動,教師也能基于“五育”融合視域促進體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并在幼兒父母的幫助下促進幼兒的茁壯成長。
四、 結(jié)論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教師需要積極轉(zhuǎn)變教育觀念,設計更適合幼兒的多樣化教育活動,為幼兒的成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氛圍。如此,幼兒也能在教師引導下逐步認識到整理活動的重要性,慢慢掌握整理技巧,并學會主動整理自己的物品。而教師也需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聯(lián)系,運用親子活動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整理習慣,促進幼兒的更好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敏.家園共育,培養(yǎng)小班幼兒良好的整理習慣[J].幸福家庭,2021(16):9-10.
[2]陳夢嬌.大班幼兒游戲材料整理習慣的養(yǎng)成研究[J].科幻畫報,2019(12):146.
[3]陳華麗.幼兒勞動習慣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亞太教育,2022(21):185-188.
[4]游曉燕.幼兒園小班區(qū)域活動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措施[J].亞太教育,2022(10):94-96.
[5]朱琦.探秘如何培養(yǎng)中班幼兒的生活習慣[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2):193-194.
課題項目:文章系廈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2237)課題成果。
作者簡介:鐘育凰(1985~),女,畬族,福建漳州人,廈門市嘉華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