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風土建筑長期以來表征著地方文明進程,是風土的空間見證者,其空間文脈的溯源與更新亟待實踐出新的路徑。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速度加快,保護和發(fā)展風土建筑成為一個綜合性難題。從空間配置方法出發(fā),探討傳統(tǒng)村落中風土建筑的空間配置,尋找“天、地、人、景”之間的關聯(lián),旨在以空間配置理論為框架剖析風土建筑中蘊藏的堪輿學,深究其背后呈現(xiàn)的狂歡性空間特質,以風土建筑的聚集地——浙江廿八都為例展開具體分析,提出“有改還原”空間配置、“有機循環(huán)”地緣文脈、“有為創(chuàng)新”空間實踐的三種策略,以期為風土建筑的保護與發(fā)展提供一個新視角。
關鍵詞:風土建筑;空間配置理論;狂歡景觀;廿八都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國家出版基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造物’研究”(2024G-132)階段性成果。
風土建筑,主要指組成當?shù)貍鹘y(tǒng)聚居結構的典型老房子及其外部環(huán)境[1]。其重點在于“風土”二字:“風”是風俗、民風,體現(xiàn)了當?shù)氐膱鏊瘢弧巴痢迸c地貌、地脈、地志相關,不僅是地方的地理特色,還包括了“地理—文化—時間”三者的關系。我國幅員遼闊,擁有數(shù)以萬計的風土聚落,其中包含了無數(shù)的風土建筑。而當前所暴露出的嚴峻問題是,在一些地方發(fā)展文旅的進程中,風土建筑被肆意改建,其精髓沒有得到真正的保存,使得地貌與聚落都變得面目全非,其根本癥結是對傳承的對象與方式缺乏較為明確的把握。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需要對風土建筑的各方面進行考量,思考風土建筑及其所處環(huán)境中人們的生活,并且引入更多的理論,來為風土建筑的保護與發(fā)展開辟一條新路。
空間配置原指特定空間中的分布,意在用空間分層表達場所的象征功能,原出于費慰梅對武梁祠地下空間研究時提出的研究方法。用空間配置理論對風土建筑進行研究,梳理空間配置理論里所蘊含的堪輿學與風土建筑的內在聯(lián)系,有著清晰的對應空間指向。以浙江廿八都為例,從其外部地緣關系、內部空間格局及其背后的民俗狂歡特質加以分析,能夠找出一個風土建筑保護與發(fā)展的新視角。
一、空間配置理論與堪輿
19世紀40年代,費慰梅針對古代墓葬畫像研究提出:“假如以各石塊或拓片僅作各自獨立的研究,那么石塊間彼此關系及位置上的意義必完全喪失。倘能攫得它們在建筑部署位置上的意義,現(xiàn)在不清楚的問題,可以借此獲到解答。”[2]顯然,在以石塊或拓片為獨立元素進行研究的情況下,其相互交錯的位置意義也會隨著喪失,所以把握其位置的意義有利于理解主題。基于此,巫鴻在對武梁祠進行研究時,通過一幅圖像的特定位置,對其原本的意義進行了重新闡述和修正,從而更好地了解到畫像在整個祠堂中的功能,這就是所謂的空間配置理論。當某一幅畫面在整個建筑結構或畫像程序中的特定位置被確認,那畫面中所傳遞的文學內容及其在敘事過程中所處的“位置”便成為該圖像的信息源[3]。這與中國古代的堪輿內涵不謀而合。
中國古人稱風水為堪輿,實際上是古代地理學。東漢許慎曾解釋為:“堪,天道;輿,地道?!盵4]這句話實際上指的就是以觀測天空星斗、地形地貌來擇吉而居。古時村落選址、房屋的建造皆受堪輿學的影響。兩晉時郭璞在《葬書》中提到,氣遇上風就消散了,但遇上水能止住,古人藏風聚氣,使氣聚而不散。其所述,實際上是指選址時要選一處能藏風聚氣、充盈生氣的理想自然環(huán)境。這種觀念之下,中國古代已經形成對“天、地、人、景”空間的配置方法,即對立而統(tǒng)一、秩序而混沌的認知。
綜上,空間配置理論是通過畫面在畫像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在整座墓葬或祠堂中的位置,深究其意義??拜泴W空間也是一種配置,最終目的就是在自然界中選取一個特定的空間來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居住的環(huán)境。由此可見,二者都是建立在空間位置的基礎上,通過位置來表達深層的含義。從本質上來說,堪輿就是中國的空間配置理論,是真實空間當中建筑的一種圖式的空間配置。
二、浙江廿八都空間配置的形成基礎
堪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作為建筑文化的專屬功能,自然對風土建筑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拜浺庾R作為中國的空間配置理論,也同樣左右著建筑的整體選址和立向布局等,目的是經營空間的平衡秩序,對應“天、地、人、景”之間的有效統(tǒng)一,目標指向承載生命的“天、地、景”空間的配置。風土建筑是包含著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生命體,形成的第一要義為“地”,目的在于打造建筑的地脈,形成在空間配置基礎之上的合乎邏輯的地緣場所,以及衍生的地方空間特性。而近年來由于急于發(fā)展文旅產業(yè),一些地區(qū)逐漸舍棄了傳統(tǒng)空間配置的原型,給風土聚落帶來了建設性損害,一些聚落內的風土建筑幾乎全部拆除,部分宗廟、祠堂被遷建,地脈被生硬地打斷。位于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的廿八都古鎮(zhèn)雖也在“激流”之中,但一方面聚落外部依然保留著“天、地、景”的空間配置,擁有傳承演繹至今的地緣文化循環(huán)特質;另一方面則通過適當?shù)膬炔靠臻g實踐,實現(xiàn)“天、地、人、景”的統(tǒng)一。
(一)古鎮(zhèn)聚落的外部地緣關系
建筑在真實空間中的一種空間配置圖示,實際上等同于堪輿,主要是通過調查宅地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進而更好地適應自然,營造優(yōu)良的居住環(huán)境,且但凡所選堪輿學上理想宅地的位置,肯定脫離不了堪輿理念中的“形勢”?!豆苁系乩碇该伞分刑岬剑骸靶蝿葜愊嘁?,遠近行止之不同。”[5]勢,遠勢,是山川大勢,從宏觀上把握全局;形,近形,指的是宅地四周的環(huán)境,在微觀上掌握情況。
廿八都祖先正是遵循“形勢”,選擇了適合的建筑聚集地。就遠勢而言,堪輿學認為宅地的坐落應“前有照、后有靠”,即前有水,后有山。廿八都鎮(zhèn)正是如此,其屬丘陵山區(qū),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四面環(huán)山,背倚仙霞嶺山脈,前有楓溪河,中部古鎮(zhèn)所在地被圍合成地勢平坦的盆地結構,能藏風聚氣。從近形來看,鎮(zhèn)區(qū)中的潯里街、楓溪街貫通南北,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狀態(tài)的生活環(huán)境,增強了村鎮(zhèn)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古人常說,寧選玉帶不選弓區(qū),要選水頭不選水尾,即選址應選在水源形成的堆積岸內。廿八都就是被楓溪河自北向南貫穿,其中楓溪玉帶之處均有較為集中的建筑。綜上,廿八都當?shù)氐淖匀桓窬譃椤皟缮綂A一水”型,形成了一種“雙龍戲珠”的態(tài)勢,是一個安居樂業(yè)的好場所。
(二)古鎮(zhèn)聚落的內部空間格局
空間配置理論中所蘊含的堪輿學在聚落內部空間格局中主要表現(xiàn)為住宅的立向和格局形制。清人丁芮樸將唐宋以來的堪輿理念分為“形勢”“理氣”二派。上述的“形勢”主要用于大地形勢的選擇,而“理氣”是運用于住宅的立向布局,結合建筑物在時空要素中的位置、布局來規(guī)劃。
“理氣”對建筑的立向是以天氣為重,注重吸納陽光和引導生氣入宅。風者,氣也。朝南,迎的是巨風;朝東南,是熏風;朝東,是滔風;朝東北,是炎風;朝北,是寒風;朝西北,是厲風;朝西,是飂風;朝西南,是凄風。其中,巨風、熏風、滔風是好風、好氣,炎風、寒風、厲風、飂風、凄風是不好之風、之氣[6]。中國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建筑朝南的優(yōu)勢:冬季背北風,面向南朝陽;夏季光線充足,涼風從南方吹來。廿八都的風土建筑以朝南背北為基本立向,滿足住宅對氣和陽的需求。
“理氣”最直接的反映是對模擬宇宙生成的八卦九宮等化生模式的運用[7]。廿八都的風土建筑一般分為五開間兩天井和三開間單天井。前一類建筑規(guī)模龐大,空間沿中軸線排列,依次為照壁、大廳、屏風門、前堂、天井、中堂、天井、后堂。其中,每組院落在方位上以八卦之處為主次,每個單獨的院落則以一棟之房為主次,中軸線所在正房個體建筑較其他院落的要高大,此乃八卦中的乾、坤之分。據《易經·說卦》所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8]由此推斷,八卦和人倫之間存在著一組對應關系。而這種對應關系,是堪輿學家給家庭成員分配房間的一個理論依據。較典型的就是位于鎮(zhèn)前山坂2號的曹章瓊舊宅。后一類建筑則較為普遍,通常為小型三合院或四合院,空間沿中軸線布置,依次為正門、左右?guī)俊⑸舷绿靡约疤炀?/p>
三、帶有民俗狂歡特質的浙江廿八都
我國風土聚落普遍都經歷過農耕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在這種以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自然條件在農業(yè)生產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合理地利用自然優(yōu)勢趨利避害,成為人們擇居的第一準則[9]。而擇居的標準是圖式的空間配置,即堪輿,強調對某一區(qū)域的“天、地、人、景”空間配置進行統(tǒng)一。基于此,人們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農耕文化。由于要迎合農作物的生長時間,農民們有時相對閑暇,西方學者稱之為農閑時光。在此期間,農民便會自發(fā)組織具有娛樂性、狂歡性等特征的活動。我們在風土聚落中不難發(fā)現(xiàn),某些建筑在尺度、外觀或是被使用的方式等方面明顯偏離日常生活狀態(tài),這些建筑就是在農閑時光中的配置,帶有獨特的狂歡范圍。在中國風土聚落中,人們很注重這種帶有狂歡式空間結構的建筑的營造,其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場所精神,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當?shù)仫L俗文化??駳g式是蘇聯(lián)思想家、符號學家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內容之一,其源于狂歡節(jié),指的是狂歡節(jié)活動中所有慶賀、禮儀和形式的總稱,類似狂歡節(jié)的各種形式也被納入其中。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廟會就是村民表述他們狂歡式并平衡勞作、農閑的一種活動方式,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少有的全民性活動之一,各種職業(yè)、性別、年齡的人均可不加限制地參加這類活動,在儀式中多采用演出、宴席等形式。
在廿八都中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廟會,而宗教場所是廿八都廟會的主要集結地,內設固定戲臺或臨時搭建的活動戲臺。在廟會期間,有表演浙江婺劇、江西贛劇、福建閩劇等的習俗,此外,還會上演由當?shù)厮嚾俗跃幾匝莸哪九紤?。據《廿八都?zhèn)志》中對水星廟(圖1)的記載:“進山門即前殿,前殿山門上方為戲臺……前殿戲臺前、大天井、正殿前部為觀眾廳;兩廂朱樓為婦女專席,嚴禁男人進入。每年農歷三月十九日為水星廟太陽神廟會,十月初一為洪川案菩薩廟會。洪川案廟會歷時五天,八方香客聚集,人流如潮,香煙緣繞?!盵10]可見,廿八都通過對當?shù)氐摹疤臁⒌?、人、景”進行梳理,有效發(fā)展農耕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狂歡活動,最后借助宗教場所作為營造狂歡氛圍的載體,賦予鄉(xiāng)土空間配置新視覺,人們在此可以盡情地狂歡起來,抒發(fā)在勞作期間所積攢的壓力。
四、結語
廿八都作為風土建筑的聚集地,受到外部地緣“天、地、人、景”的空間理念和內部空間格局的訴求配置,形成以堪輿為依托的空間配置圖示。這些布局方式不僅在聚落中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和意義的空間,而且透視出某種狂歡式的空間結構和文旅活動的內在動力,因此該處的地緣特性行為讓風土建筑在今天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本文通過以上思考,提出“有改還原”空間配置、“有機循環(huán)”地緣文脈、“有為創(chuàng)新”空間實踐的策略,即:首先對某一地域的“天、地、人、景”空間配置進行梳理、分層,有效還原其本體的空間意義;其次對地緣文脈的歷史成因、文化習俗等基因進行收集,充分展示彰顯其傳承演繹至今的地緣文化循環(huán)特質;最后借助適當?shù)目蓪嵺`的空間實踐,賦予鄉(xiāng)土空間配置新面貌。
參考文獻:
[1]常青.風土建筑保護與發(fā)展中的幾個問題[J].時代建筑,2000(3):25.
[2]劉樂樂.“觀”、“看”視域下的漢墓壁畫“象”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7.
[3]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M].柳揚,岑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69.
[4]楊柳.風水思想與古代山水城市營建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5.
[5]鄭同.堪輿:上冊[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8:144.
[6]段永.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J].中華建設,2019(7):38.
[7]余格格.知識、觀念與實踐:宋代地理術考察[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55.
[8]高友謙.理氣風水[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0:77.
[9]王娟,王軍.中國古代農耕社會村落選址及其風水景觀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7.
[10]蔡恭,祝龍光.廿八都鎮(zhèn)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109.
作者簡介:
熊承霞,博士,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造物思想。
倪玉仙,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間設計與人居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