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焦國際中文教育國內教學課堂,圍繞跨文化適應性的文化背景因素,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分析泰國和南非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及對教學的影響,說明國際中文教學課堂的獨特性,并為提升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性的教學活動提出建議。
關鍵詞: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跨文化適應;國際中文教育;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69(2024)05-092-05
一、國際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學研究現(xiàn)狀
國際中文教育主要是指中文在全球的傳播與傳承工作,包括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以及海外的國際中文教學和華文教育[1]。國際中文教育以語言教學為基礎,以文化教學為核心,二者密不可分?,F(xiàn)有相關研究不斷由語言知識教學研究向文化教學研究過渡,例如,探索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文化教學模式,強調國際中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深度融合[2],分析國際中文文化教學的現(xiàn)存問題如教學內容復雜、師生主觀態(tài)度差異等并提出建議[3],討論國際中文文化教學與文化傳播策略[4],運用5W模式從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受眾、效果等方面分析國際中文文化傳播問題并提出對策[5],圍繞國際中文教育分析講好中國故事現(xiàn)存問題和對策[6]??梢?,當前研究主要側重挖掘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建議或提出策略,研究內容有待進一步深入。因此,本研究將圍繞國際中文教育分析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并重點從文化背景的角度探索來華留學生的文化差異,有針對性地提升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性,以期提高國際中文教學質量。
二、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性影響因素
對于群體而言,跨文化適應是指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群體之間發(fā)生持續(xù)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7],而對于個體而言,跨文化適應則體現(xiàn)在個人心理和行為方面發(fā)生的變化[8]。研究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跨文化生活,增加文化認同感,也有助于提升學校留學生教育管理水平[9],另外,對于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互動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跨文化適應主要包括四個階段,即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適應期,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U型曲線模式,其影響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包括性格、性別、年齡、知識技能、留學動機、中文水平、文化背景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生活環(huán)境、社會支持、居住時間、文化距離等因素[10][11][12]。其中,文化背景對于個人和群體價值觀念起著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流、跨文化適應以及文化差異比較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密切相關[13],因此對研究來華留學生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具有顯著影響。
三、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研究應用
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后文簡稱“霍氏文化維度理論”)的提出主要用以衡量不同國家或地區(qū)之間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性,該理論后經(jīng)發(fā)展,逐步形成了六個文化維度(簡稱六維度),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DV)、不確定性規(guī)避(UAI)、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LTO)、權力距離(PDI)、放縱和自我約束(IVR)、男性偏向和女性偏向(MAS)。目前,霍氏文化維度理論已應用于各領域文化對比研究,為跨文化比較和傳播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例如,從霍氏文化維度詳細剖析中國華為公司和美國蘋果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價值觀和發(fā)展趨勢[14],分析中美脫口秀節(jié)目中采用的幽默話語形式差別[15],探索中美高校招生宣傳片和網(wǎng)站簡介板塊所體現(xiàn)的顯著特點[16-17],對比中美、中俄知名家庭劇所反映出的家庭教育觀念差異及成因等[18-19]。此外,霍氏文化維度理論也廣泛用于中國學生和來華留學生的語言教學研究,如探究基于文化差異來指導中國學生英語課堂口語教學以揚長避短提升教學質量[20],以中德兩國文化差異為導向比較中德學生對于雙元制職業(yè)教育的態(tài)度[21],解讀來疆塔吉克斯坦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和生活中產(chǎn)生的誤解與沖突所體現(xiàn)的跨文化交際價值觀和交際特點[22],挖掘阿富汗文化模式對來華阿富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23],探討影響非洲留學生在中國漢語課堂沉默的文化原因[24],解析對中國學生和來華留學生實施批評言語行為差異的內部文化原因等[25]??梢?,霍氏文化維度理論肯定了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對于研究解讀國內學生和來華留學生因中外文化差異而在學習和生活中產(chǎn)生問題或沖突的本質、促進對跨文化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26]。
四、基于文化背景六維度分析提升適應性
以下研究搜集選取中國、泰國和南非在霍氏六維度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如表1所示,用以比較中非泰三國的文化差異,并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性提升以及相關國際中文教育教學提出建議。
1.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強調自我和個性突出,注重追求個人權益,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成就,個人主義國家的代表就是美國。集體主義則是以家庭、團體、社會群體利益為重心,注重人際關系和諧,盡量避免沖突,必要時要為了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中國和泰國在此維度上的分值為20,屬于典型的集體主義國家。類似地,其他大多數(shù)亞洲國家如柬埔寨、巴基斯坦、新加坡等都屬于集體主義文化。而南非在個人主義得分為65,偏向于個人主義文化理念。
在合班國際留學生漢語授課時,教材選取方面,要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中國文化隨著時代而在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教材內容要具有代表性,能夠展現(xiàn)出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統(tǒng)元素和具有時代特色的現(xiàn)代元素,例如可以著重選取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家國天下”理念和具有時代特色的“命運共同體”主張,以典型事跡或人物故事為依托,讓來華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與時俱進,讓更多留學生獲得文化認同感,促進其對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此外,要鼓勵留學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差異性,一方面社會和學校要對留學生參與文化活動提供足夠的支持和幫助,可以針對性開展提高跨文化適應度的教育培訓或講座,舉辦校園或地區(qū)中外文化節(jié)、漢語教學志愿周等活動,加強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典型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行為進行對比,剖析各自代表行為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內核,避免民族中心主義,避免文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見,減輕文化沖突和障礙。
2.不確定性規(guī)避
不確定性規(guī)避主要衡量人們對于不確定和未知情況感受到威脅的程度。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文化里,人們更加愿意追求穩(wěn)定,回避風險,害怕失敗和挑戰(zhàn),而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文化則對不確定性更具包容性,鼓勵冒險和競爭,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見。從此維度上看,中國屬于不確定性規(guī)避程度低的國家,得分為30,而泰國得分64,其不確定性規(guī)避程度較高,南非得分為49,其不確定性規(guī)避程度居中且略偏低。可見,泰國和南非兩國人對于不確定性和挑戰(zhàn)的接受能力要比中國人高,也更容易應對壓力和失敗。
以上因素也為國際中文教學帶來更大的活力,留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包容度更高,因此,教師要盡量避免較為傳統(tǒng)或刻板的教學模式,而更加趨向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以及多模態(tài)輔助教學模式,給留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自主學習、合作發(fā)展空間,補充線上線下學習資源,采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模態(tài)媒介和AI人工智能平臺來輔助教學,不僅有助于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中文故事,也能促進留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更透徹地理解教學內容。此外,根據(jù)留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靈活選用小組合作和個人積分相結合的課堂互動形式,利用多重教學手段來實施教學活動,可以布置課堂參與度更高的任務,例如采用趣味配音、小組接龍、展示匯報、定題辯論、情景劇、翻轉課堂等形式,逐步升級教學任務難度,更高效地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練習,賦予隨堂和課下任務更高的靈活性、趣味性以及挑戰(zhàn)性,提高中文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吸引力。
3.權力距離
權力距離是指人們對于平等或不平等權力分配的接受程度。高權力距離的文化國家中,上下級之間等級差異明顯,存在不對等的對話關系,年齡、資歷等因素都影響著權威的地位,上級通常發(fā)號命令,下屬則要遵守服從。中國權力距離數(shù)值為80,說明中國人更傾向于重視權威和地位,較能接受社會等級和權利分配差異。類似地,泰國的權力距離數(shù)值為64,也屬于高權力距離國家,人們較為尊重社會結構中的等級差異,能自愿接受不平等狀況。而南非屬于低權力距離國家,其數(shù)值為49,低權力距離的文化更加注重民主和平等,往往較為淡化身份和地位差異,看重平等對話和非正式關系,對待問題更能各抒己見。
可見,權力距離維度會為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模式帶來一些難度或障礙,中文傳統(tǒng)教學更傾向于“一言堂”,教師主導主講,學生是課堂傾聽者、任務接受者,學生普遍對知識缺乏懷疑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強調師生身份差異,學生要“絕對”聽從教師管理。因此,對于東南亞等大部分高權力距離國家的留學生較能接受中國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堂和日常管理模式,而對低權力距離國家的留學生來說,則課堂更容易提問,課堂行為也更活躍,甚至出現(xiàn)“不服管”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合班教學進度,也增加了留學生文化適應難度。因此,國際中文教師要學會“放下身段”,在注重創(chuàng)設較為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氛圍的同時,平等對待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允許學生在課堂上表達“不太和諧”的聲音。此外,要學會理解留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更有耐心地對待和指導他們,甚至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主動設置“每日問答”環(huán)節(jié),集中解決學生的疑問,并鼓勵更多學生積極思考,這樣也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讓留學生逐步適應中國的教學文化環(huán)境。
4.男性偏向和女性偏向
男性偏向和女性偏向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中哪種性別特征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例如,在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男性偏向的社會文化里,人們更強調物質和成就、獨立自主,性別角色劃分明確。而女性嬌柔偏向的文化里,人們更在乎生活質量和情感態(tài)度,遇到問題傾向于調解或妥協(xié),性別角色不固定。這個維度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和南非得分均為60以上,屬于男性偏向文化的國家,而泰國則為34分,屬于女性偏向文化。
性別氣質偏向這一文化維度因素,一方面影響教學內容人物案例和主題的選取,一方面也影響教師對留學生的教學管理模式。傳統(tǒng)中文教材更多選取男性為代表的歷史人物或時代名人,女性人物屈指可數(shù)。隨著新時代女性地位和成就的提高,教學過程中可以補充更多女性成長和成功的案例,增加關于情感教育、男女平等方面的主題,避免對于性別的刻板印象,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深度。此外,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主題鼓勵留學生從他者的角度,根據(jù)自身實際的語言水平,以漢語為主要語言,以英文為輔助,去制定課程具體內容、設計故事腳本。國際中文教育其關鍵就是講述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讓留學生親身參與中國故事講述對其學習和理解中國文化則更具意義。再者,教師在對待具有女性偏向文化國家的留學生時,要避免一味地講道理,而是要先多進行情感安慰和疏導。平時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師也要多關心了解留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給予留學生充分的情感支持、鼓勵和肯定,幫助留學生之間、不同文化之間建立積極的情感鏈接,為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適應奠定情感基礎。
5.其他: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放縱和自我約束
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對未來的態(tài)度。長期取向文化的國家以中國為代表,注重放眼未來,往往更考慮長期利益,習慣于延遲滿足需求。而短期取向文化的國家則以美國為代表,較為注重短期利益,習慣看眼前成果。對比數(shù)據(jù)可見,泰國和南非在此維度得分均較低,屬于短期取向文化。
放縱和自我約束主要是指社會對人們需求與享受的允許程度。中國屬于自我約束文化的國家,更強調社會規(guī)范,而美國則屬于放縱文化指數(shù)較高的國家,更注重享受欲望,追求個人生活樂趣。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泰國和南非在此維度得分均高于中國得分,偏向于放縱文化。
以上兩種文化維度間接決定了國際留學生課堂表現(xiàn)與中國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明顯差異,以及留學生國際中文課堂教學的獨特性。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愿意為了一個長期目標堅持不懈地去學習、去自習,展現(xiàn)出自律精神,同時,也較為愿意接受課堂規(guī)范、校園規(guī)范的約束,聽從教師管理。而留學生則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不夠嚴謹,更容易因為其他趣事而分心,或者課上隨意聊天,對于課程的專注程度也不高,更喜歡享受當下。
因此,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要首先明確建立過程性評價體系,引入一定獎懲機制,在減輕留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要增強其學習緊張感和參與感??梢员M量分解學期任務,根據(jù)留學生整體情況來制定適當?shù)膶W習成績評價機制,如采取單元小測、短期階段性考核的形式,注重過程性成績和課堂表現(xiàn),增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等,幫助留學生逐漸適應中國的教育課堂文化,提高中文學習效果。此外,還要補充實踐體驗式學習模式,增加體驗式學習成績的占比。單純的知識講解和文字灌輸對于提高留學生的文化適應力是遠遠不夠的,要為他們提供更加真實的文化體驗和文化參與,讓留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內涵,獲得情感共鳴。院校可以創(chuàng)建文化實踐基地,或者選擇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文化體驗實習,帶領留學生參觀本地古跡建筑、非遺手工藝品制作、民俗文化博物館等,還可以體驗不同的交通設施、衣著服飾,參與各類社區(qū)文化和文娛活動,品嘗本土特產(chǎn)美食等,讓留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和感悟中華文化,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逐步適應和融入中華文化氛圍,最終能夠講述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郭熙,林瑀歡. 明確“國際中文教育”的內涵和外延[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3-16(003).
[2]陶家駿,莫媧,王惑立,等.漢語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國際中文教育現(xiàn)狀及教學改革趨勢[J].品位·經(jīng)典,2023(17): 57-60.
[3]王一茗.國際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漢字文化,2023 (16):76-78.
[4]趙欣揚.國際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學與文化傳播策略探析[J].漢字文化,2023 (S1):134-136.
[5]張金哲,耿欣雨,張靜怡.國際中文教育的中國文化傳播現(xiàn)狀[J].國際公關,2023 (17):167-169.
[6]杜芳,張小奮.國際中文教育講好中國故事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 (12):143-147.
[7]王祖嫘.北京高校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 (01):91-96.
[8]石彤喆.傳播與接受:跨文化傳播視角下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1950-2015)[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
[9]劉紅霞.“一帶一路”倡議下甘肅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 36(14):78-80.
[10]冰清.來華留學生社交媒體使用與跨文化適應能力研究[D].山西大學,2023.
[11]王梓燕.國際中文學習者對華情感素質研究[D].山東大學,2023.
[12]丁方超. 來華華裔留學生文化適應情況調查與個案分析[D].復旦大學,2016.
[13]方華.來華留學研究生文化背景差異與教學滿意度的關系研究——以B高校為例[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3(10):137-140.
[14]冀海榮.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視角下華為和蘋果企業(yè)文化及其新趨勢對比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21.
[15]林丹.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下中美脫口秀話語文化差異[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9):56-58.
[16]張玥.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看中美大學招生宣傳片差異——以北京大學《星空日記》與哈佛大學宣傳片《一切皆有可能》為例[J].新聞傳播,2023 (22):97-99.
[17]陳國慧.霍夫斯泰德理論視角下中美高校網(wǎng)站簡介板塊的對比研究[D].山西大學,2019.
[18]馬冬,樊淑玲.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看中美家庭教育差異——以《家有兒女》和《摩登家庭》為例[J].理論觀察,2021(10):134-136.
[19]王雅萍.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的中俄家庭文化差異對比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21.
[20]茹夢杭,王紅艷.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2022(35):122-125.
[21]張瑤瑤,王文禮.中德學生對待雙元制職業(yè)教育的態(tài)度比較——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J].職教發(fā)展研究,2022 (04):69-78.
[22]王玉雪.塔吉克斯坦學生跨文化交際價值觀探析[D].新疆師范大學,2021.
[23]張金萍,楊懿.“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阿富汗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實證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20,7(11):189-194.
[24]郭靜. 非洲留學生漢語課堂沉默現(xiàn)象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8.
[25]吳峰.英漢對比研究視角下留學生實施批評言語行為研究[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3):81-82.
[26]支昱潔.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為視角[J].漢字文化,2018 (01):115-116.
Exploration 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Based on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
SUN Qian-hui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 starting from domestic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ailand and South African students as well as its impacts on teaching. It highlights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classroo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activities to enhance intercultural adap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 Hofsted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ltural Background
收稿日期:2024-05-16
作者簡介:孫千惠,女,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話語分析。
此文為2024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專項任務項目(外語教育)“國際中文教育視角下講述中國故事對文化認同的效果研究”(項目編號:2023ZXWY-YB1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