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被清代士人葉矯然稱譽為“晚唐第一人”(《龍性堂詩話初集》)。關(guān)于李商隱詩歌的風格特征,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其十二中評價道:“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庇纱丝梢?,李商隱的詩歌美麗綺麗但又迷離恍惚,尤其他的《無題》詩,更是把命題有意隱晦,造成索解紛紜的結(jié)果。因此,對于李商隱詩歌中意象的研究和分析也成為學者們關(guān)注的重點。
詩歌意象是詩人詩歌寫作重要的情感抒發(fā)媒介,詩歌意象的選擇體現(xiàn)著詩人獨特的審美模式和個性化的幽微的情感表達。李商隱的詩歌綺麗斑斕,朦朧多義,這種風格和特點的形成,和李商隱所處的時代、生活經(jīng)歷、人格特質(zhì)密切相關(guān)。李商隱所生活的唐朝中后期,時局動蕩,黨爭激烈,以致他的生活處境舉步維艱。在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影響之下,他的詩歌既有對人生無常的哀嘆,也有對時代變遷的感慨,多了幾分哀怨之感和抑郁之情。
此外,李商隱的仕途充滿了坎坷和挑戰(zhàn)。他的政治生涯幾乎困在“牛李黨爭”之中,在夾縫中求生存,飽受人間冷暖。在情感表達上,他有苦難言,他敏感又執(zhí)著,多愁又純潔,自我感傷之時更傾向于一種幽微的隱喻,曲折的筆法。他的詩歌在意象的選取和表達上也體現(xiàn)出個人氣質(zhì)的偏好。
李商隱的詩歌對后世影響深刻,其在情感的抒發(fā)、借景抒情的表達上都有獨到之處。本文在對李商隱的生平進行闡述之后,從雨的意象、荷花的意象、燈燭的意象三個維度對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受進行了分析探究,從中深入地挖掘李商隱的獨特情感表達和心理期盼,旨在讓李商隱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變得更為清晰明顯,進而呈現(xiàn)出李商隱詩歌的獨特韻味。
一、李商隱生平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后隨祖輩移居滎陽(今河南省鄭州市),晚唐時期詩人。開成二年(837),受“牛黨”令狐父子恩惠,李商隱考取了進士資格。在此之前,缺乏權(quán)勢背景的他已參加過多次科舉考試,均未考中。李商隱與“李黨”王茂元之女成婚后,因身份特殊,其政治生涯幾乎被“牛李黨爭”所影響,仕途充滿了坎坷和挑戰(zhàn)。
不同于杜甫的悲憫、王維的超脫,李商隱的性格敏感纖細,他更像是一個被周遭世界壓迫的弱者,心中常常郁積濃厚的絕望和哀思的情緒。其詩句“滄海月明珠有淚”(《錦瑟》),“微香冉冉淚涓涓”(《野菊》)皆是李商隱經(jīng)過風吹雨打后心靈破碎的詩意寫照。晚唐動蕩的社會政治局勢、李商隱個人沉淪不遇的身世際遇和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獨特體悟,熔鑄成其詩歌幽深婉轉(zhuǎn)的風格。
李商隱在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有著自己的理念,因此他的詩歌也有專屬于自己的特色:其一,含蓄的隱喻內(nèi)容更多一些;其二,更擅長對事物進行細膩入微的觀察和思考;其三,詩歌呈現(xiàn)出來的多半是和諧的韻味。李商隱的內(nèi)心深處對于晚唐時期凄涼景象再難逆轉(zhuǎn)也是有一定的認知的,只是他還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不甘心”的情緒。在李商隱的詩歌當中,不同的意象相互交織在一起,呈現(xiàn)出了豐富的情感,因此倘若只是去考量字詞的表面含義,自然就不能夠真正地把握其情感內(nèi)涵,還需要基于更深入的維度去分析和思考。詩人有通過模糊、隱喻、象征等多種方式去刻意地隱藏真實的情感,其中象征手法多通過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加之詩人豐富而美妙的想象,述諸筆端。他筆下的意象異彩繽紛、含蓄雋永,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和解讀欲望。
二、李商隱詩歌意象探究
(一)雨的意象分析
在很多詩人的筆下,“雨”是表達情感的一種寄托。春雨淅淅,秋雨瀟瀟,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詩人多通過雨的意象來呈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悲涼之感、凄楚之情,如李白的“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抒發(fā)的便是懷念家鄉(xiāng)的情懷,“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寫出了白居易內(nèi)心的傷感和無奈。當然,李商隱也不例外,借助于“雨”這種獨特的事物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懷,也是李商隱詩歌的一大特點。因此,對于李商隱詩歌當中雨的意象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一,李商隱所描寫的“雨”也有一種獨特的情緒在里面,李商隱實際上是想要借助“雨”來沖洗外界的喧囂混雜,來保留自己內(nèi)心的一方凈土。他想要的十分簡單,就是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一個悠然的內(nèi)心體驗。李商隱在《細雨》當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瀟灑傍回汀,依微過短亭。氣涼先動竹,點細未開萍?!逼渲刑峒暗摹盀t灑”“依微”是對雨景的細膩描寫,而“先動竹”“未開萍”所綿延出來的靜謐悠然的氛圍卻是十分強烈的。李商隱恰恰運用“靜”和“動”的對比表達了內(nèi)心的悠遠淡然。
第二,李商隱是希望借助于“雨”這種意象來割裂和外界之間的所有關(guān)聯(lián),因此來讓自己能夠做到獨善其身。例如,“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風雨》),在“雨”這種獨特的意境之下,外界的事物變得尤其迷離、模糊了。這似乎就給讀者帶到了一種十分特殊的環(huán)境當中去:想要觸摸的事物無論如何也摸不到,想要看到的景象卻又如此模糊,想要感知的情懷卻又無從說起。這樣的敘述方式可以越發(fā)激起讀者的閱讀熱情。
第三,李商隱希望借助“雨”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懷和感受。例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寄北》),秋夜淅淅瀝瀝的雨水漲滿秋池,為詩歌奠定了迷茫惆悵的氛圍。沉沉雨幕更像是詩人無法穿透的命運之網(wǎng),將詩人困在居室之內(nèi)。《寄懷韋蟾》中的“卻憶短亭回首處,夜來煙雨滿池塘”也有類似的意象表達,夜雨霏霏,詩人獨處一室,情滿秋池。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完完全全地融入了這“夜雨”當中。
(二)荷花的意象分析
在李商隱所描繪的眾多花卉中,荷花的姿態(tài)最能表現(xiàn)李商隱的生命哲學。他不吝筆墨地對荷花進行深情書寫,“都無色可并,不奈此香何?,幭藳鲈O(shè),金羈落晚過?;佤罒粽站_,渡襪水沾羅。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荷花》)。形似美人是男性詩人對事物的最高稱贊。在他的凝視中,香荷多情設(shè)宴,似綺麗的羅裙,似香艷的瑤席,他沉醉于香荷的氤氳之中,癡迷與香荷的美麗邂逅。在這份美艷之中,詩人預想不久的離別,嘆息美好的短暫與不可把握。
李商隱的很多詩歌都滲透著這種預設(shè)的悲情。詩人在《贈荷花》中寫到“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借花葉判若云泥的差別待遇來抒發(fā)人心不公、天地不仁的感慨;又言“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花葉相映卻也最終歸于衰落凋零,人事和自然的力量都同樣導致了荷花消殞幻滅的悲劇。同樣是寫荷花,在《暮秋獨游曲江》中這種美麗與哀愁的生命體驗尤為明顯。詩中寫道:“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痹谠娙死钌屉[的眼中,荷葉生長之時孕育著美好的同時也包含著“春恨”,荷葉枯萎生命終結(jié)的荒敗之時也意味著“秋恨”的終結(jié)??吹綒垟〉暮扇~,他由此想到了他的一生—身在情就長在,身不在情才能消失。有情就會有執(zhí)著,也就會產(chǎn)生種種的遺憾、失落、哀愁。此刻的“情”不就是人生的各種憾恨嗎?春天荷葉生機盎然,對于李商隱來說,“美好”誕生之時,意味著悲劇的誕生。這種認知觀念也代表了他對自己生命模式的總結(jié):生命就是悲劇的誕生和終結(jié)。詩人悵惘地望著奔流不盡的江水,這種失落的情感體驗就像晝夜不息流淌的江水一般,不斷出現(xiàn),不曾停歇。李商隱的一生也正是糾結(jié)在這種悲傷的沉溺之中。在擁抱美好的那一刻,李商隱就觸及了失去的悲哀。在面對種種殘敗和悲哀時,他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人生常態(tài),并沉浸其中,讓心靈體驗巨大的悲痛,被絕望所蠶食。由此可見,李商隱對人生抱持的是極其深邃的悲劇意識。
(三)燈燭的意象分析
在李商隱生活的時期,燈燭是生活中主要的照明工具。因其照明功用,“燈燭”的微觀是暖色調(diào)的,人們看到的“燈燭”仿佛也在無邊的黑暗當中看到了未來前進的方向,因此“燈燭”往往給人們一種十分溫馨的、喜悅的意象表達。而且,“燈燭”是一種光亮的事物,我們也可以將“燈燭”看成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期待和向往。
但是李商隱對于“燈燭”有一種完全不同的認知,其看到的更多是燈燭的“殘”和“滅”,如“迎憂急鼓疏鐘斷,分隔休燈滅燭時”(《曲池》),“月榭故香因雨發(fā),風簾殘燭隔霜清”(《銀河吹笙》),“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若但掩關(guān)勞燭夢,寶釵何日不生塵”(《殘花》),等等?!盃T”還多和“淚”相伴,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卜夜容衰鬢,開筵屬異方。燭分歌扇淚,雨送酒船香”(《夜飲》)。即便是在紅燭高燃、酒氣飄香的宴席之上,詩人因其人格特質(zhì),“燭”也有了淚的屬性,滴出了心的哀歌。
另外,在膾炙人口的七絕名篇《嫦娥》中,“燭”又有了另一種形象呈現(xiàn)。詩中說“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此時詩人不再執(zhí)著于燭光的描寫,而是關(guān)注到黑暗中如豆燭光的長長的影子?!伴L河漸落曉星沉”寫出漫漫長夜即將結(jié)束,此刻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詩人或許一夜未眠,燈燭快要燃盡,微光搖晃,投射在云母屏風之上,形成層層幽深的暗影,黑暗難測的空間讓輾轉(zhuǎn)難眠的詩人更加幽怨無依。
李商隱的詩歌有時并非單純地去寫“雨”或者是寫“燈燭”,詩人將這些不同的意象相互融合,營造出一種更為獨特的意境,因此對于李商隱詩歌意象的研究分析還是需要基于整合性的視角。相似氣質(zhì)的意象的相互交織融合,則讓李商隱所要呈現(xiàn)出來的那種悲涼之感更為淋漓盡致,讓李商隱個人心境的表達更為清晰明朗。對于李商隱而言,“燈燭”已經(jīng)成為他寄托自己情感、表達自己情緒的一個載體,也是他人生的幻影和化身。
綜上所述,?李商隱的詩歌通過雨、荷花和燈燭等意象的運用,?成功地傳達了他對凈土福地的追求、?對離愁別緒的深刻感受以及對孤獨寂寞的獨特理解。?借助這些意象,?李商隱使他的詩歌充滿了深刻的情感和哲學思考,?展現(xiàn)了他對于愛情、?生活和社會的獨特理解。?這些意象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涵,?也使得李商隱的詩歌具有了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情感深度。
李商隱是在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的一生經(jīng)歷著晚唐的風雨窮年,也經(jīng)歷著朝廷無休止的“牛李黨爭”。他懷抱著脆弱又執(zhí)著的心靈為這個時代唱出最后的挽歌,正是如此讓他內(nèi)心有了更多清冷和哀婉幽怨的情緒。這種感觸是來源于他內(nèi)心深處的,又通過他的詩歌呈現(xiàn)了出來。
在抒寫傷慘的感情時,李商隱暴露出了或耽溺,或拯救的不同的人格特質(zhì)。李商隱心靈敏感絕望,只有逐漸黯淡的破滅,沒有奮斗向上的夢想。他經(jīng)歷著自己都無法改變的生命觀望模式,無時無刻不在經(jīng)受著絕望的煎熬,清醒地陷溺于長久的絕望中哀哀無告。整體來講,李商隱詩中的意象精麗華美,同時又有著凄美浪漫的情調(diào)。這種集悲情與美麗于一身的意象就和他的人生一樣,努力追求美好,得到的卻是悲傷的淚水。
平心而論,確實很少有人能像杜甫、蘇軾那般不在傷慘的感情中始終纏綿。一次情緒的拯救就需要強大的心理疏導,數(shù)次長久的心靈拯救就需要堅毅宏大的超脫人格來建立起心理防御機制。如果說,人生的本質(zhì)就是一場痛苦的悲劇,縱觀歷史如此之多的詩人,面對不斷失去的人生能做到超越這種痛苦的又有幾個呢?由此,我們得以窺見李商隱不麻木的勇敢:清醒而深刻地體驗著生命的痛。
李商隱的很多詩歌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著,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等。他的詩歌不僅意象獨特,表現(xiàn)出來的意蘊也十分深刻,而且對于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是相當巨大的。李商隱借助于詩歌這種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來寄托自己的感情。和唐代的其他一些詩人相比較,李商隱可能在不斷失去、不斷受傷、不斷流血、不斷哀泣的生活打擊中最終也沒有實現(xiàn)人和世界的永恒統(tǒng)一,但他獨特的生命表達的確是詩歌史上一朵奇葩。李商隱詩歌的保存總量相對比較多,為李商隱詩歌意象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本。本文針對李商隱詩歌當中的荷的意象、雨的意象以及燈燭的意象研究也可以為后人的探索提供更多的思路??v觀李商隱的一生,可謂“虛復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崔玨《哭李商隱》),朦朧多義的意象選擇,包裹著詩人脆弱的心靈訴求,這值得我們?nèi)ゲ粩嗟靥接懷芯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