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魚海棠》自上映以來,便以其美輪美奐的畫面和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它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徐徐展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秘面紗,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動畫作品,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創(chuàng)新呈現,它從主題思想、人物設定、場景構建、色彩運用等多個方面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獨特的創(chuàng)新,賦予了傳統(tǒng)文化新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一、主題思想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運用與創(chuàng)新
(一)道家思想的傳承
影片以道家典籍《莊子·逍遙游》為創(chuàng)意基礎,構建了一個奇幻的世界?!氨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書中宏大而充滿想象力的意象被巧妙地引入到故事中,成為推動劇情發(fā)展的重要元素。椿、湫、鯤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和命運起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道家對自然、命運、自由的深刻理解。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而椿為了報恩試圖改變鯤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是對“道”的一種挑戰(zhàn)和突破。例如,椿不顧族人的反對和可能帶來的災難,執(zhí)意要救鯤,這展現了她對個人信念的堅定執(zhí)著,類似于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和突破常規(guī)的精神。但同時,她的行為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zhàn),這又讓觀眾思考個人的追求與自然規(guī)律、集體利益之間的復雜關系。這種對傳統(tǒng)道家思想中“順道”觀念的反向運用,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嘗試,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戲劇性和思想深度。
(二)儒家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沖突
在影片中,女主角椿為了救鯤,不惜與家族、村民對立,引發(fā)了災難,這里體現了個人價值實現與集體利益之間的沖突。這與儒家文化中強調的集體秩序和責任相矛盾。這種沖突在傳統(tǒng)的文化環(huán)境中并不常見,影片將其放大,讓觀眾在思考中深刻感受這種文化思想的碰撞。比如,當災難來臨,椿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族人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她最終選擇犧牲自己來拯救大家。這一情節(jié)既展現了她個人的擔當和成長,也體現了對儒家“家國一體”“舍小我成大我”思想的隱性呼應。這種在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下對儒家思想的呈現,使故事更具深度和內涵,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夠對儒家文化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二、人物設定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運用與創(chuàng)新
(一)人物名稱
1.經典淵源
影片主要人物椿、湫、鯤的名字皆出自《莊子·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以及對鯤的描述等。此外,配角如赤松子、祝融、句芒、嫘祖等都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這些名字的選取不僅為影片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也讓觀眾在聽到這些名字時,能夠立刻聯(lián)想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相關故事和形象。
2.創(chuàng)新寓意
名字不僅僅是一個符號,在影片中,椿與湫的名字從五行角度看,“水生木”暗示了湫對椿的情感付出以及二者命運上的關聯(lián)。這種巧妙的設計不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也為人物之間的情感發(fā)展埋下了伏筆。同時,這些名字也為人物性格和命運的發(fā)展奠定了一種神秘的文化基調,使觀眾在了解人物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服飾造型
1.傳統(tǒng)特色呈現
女主角椿的服飾有著“民國”時期女學生服裝的影子,簡潔的上衣搭配裙子,給人一種清新、質樸的感覺,同時又符合其少女的身份。而一些長者的服飾則具有中國古代服飾的寬松飄逸感,如隨風舞動的飄帶,展現出神仙的超凡氣質。這些服飾的設計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服飾的審美追求,也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
2.創(chuàng)新設計理念
在人物造型設計上,椿只有右耳佩戴耳墜,體現不對稱美,使她在眾多人物中顯得獨特而引人注目,既展現了她堅毅執(zhí)著、追求自由的性格,也暗示了她與眾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而鼠婆、靈婆的服飾造型類似京劇中人物的裝扮,尤其鼠婆的京劇臉譜妝容,色彩鮮艷、圖案夸張,是京劇臉譜元素的創(chuàng)新化用,既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戲劇性,又使傳統(tǒng)戲劇文化在動畫電影中得到了別樣的呈現。
三、場景構建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運用與創(chuàng)新
(一)建筑
1.原型借鑒與文化內涵
影片以福建客家建筑土樓為主要建筑原型。土樓結構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huán)內有環(huán),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具有采光通風、隔音保溫、抗震防衛(wèi)等實用功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這些土樓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瑰寶,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神話色彩的賦予與劇情融合
在影片中,這些土樓被賦予了神話色彩,成為“神之圍樓”,是椿等家族生活的地方。每個土樓都有名字,樓門口都貼著對聯(lián),增加了文化氛圍和故事性。同時,土樓內部的空間構造也被巧妙地運用到劇情推動中。例如,椿的家族居住的土樓,內部有著復雜的通道和房間布局,在劇情發(fā)展中,這些通道成了主角們躲避危險和探索秘密的關鍵場所。這種將傳統(tǒng)建筑與神話故事相結合的方式,為影片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氛圍,讓觀眾仿佛置身于一個神秘的世界中。
(二)自然景觀
1.古典意象與文化象征
影片中出現了大量具有中國古典文化象征意義的自然景觀,如海棠花林。海棠花在中國文化中常與美好、愛情等相聯(lián)系,影片中海棠花的盛開與凋零,都與劇情、人物情感緊密相連。還有云海、星空等,營造出宏大而空靈的意境。這些自然景觀不僅是美麗的背景,更是故事中情感和主題的重要象征。
2.藝術加工與奇幻呈現
這些自然景觀并不是單純的現實呈現,而是經過了藝術加工和奇幻化處理。比如,云海中會有神秘的通道,星空可以被“打開”等,為故事的奇幻旅程提供了舞臺;當椿決定救鯤時,海棠花瞬間綻放,絢麗的景象不僅美麗動人,也象征著椿內心的堅定和情感的迸發(fā)。這種奇幻化的處理方式,使影片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自然的獨特理解和想象。
四、色彩運用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運用與創(chuàng)新
(一)紅色
1.文化象征與情感表達
紅色是貫穿影片始終的主色調,從三位主角的服飾到海棠花、建筑裝飾等,都大量運用了紅色。紅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吉祥、熱情、生命力等。紅色的服飾代表著主角們熱烈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念,如椿對鯤的執(zhí)著、湫對椿的深情。紅色的建筑、海棠花等,營造出一種濃郁的家園氛圍和文化歸屬感,同時也在一些緊張和關鍵的場景中起到了渲染氣氛、增強視覺沖擊的作用。
2.色彩運用與情感變化
在影片中,紅色的運用也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和人物情感的變化而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例如,在影片的開頭,紅色的運用較為鮮艷和熱烈,象征著椿的青春活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而隨著劇情的發(fā)展,當椿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時,紅色的運用則變得更加深沉和凝重,象征著她內心的堅定和執(zhí)著。這種色彩運用的變化,不僅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也更好地表達了人物的情感變化和故事的主題。
(二)其他色彩
1.綠色的和諧寓意
影片中還運用了綠色(如青山綠水)、黑色(如一些神秘場景和夜晚場景)等色彩進行點綴。綠色象征著自然與和諧,與影片中的自然景觀和生態(tài)主題相呼應,強調了故事中世界的生機與活力。綠色的運用也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自然的尊重和熱愛,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氛圍。
2.黑色的神秘氛圍營造
黑色增加了神秘、未知的感覺,為影片中奇幻元素和神秘情節(jié)的發(fā)展提供了色彩氛圍上的鋪墊。例如,在靈婆所在的地方,黑色的運用營造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氛圍,讓觀眾對未知的情節(jié)充滿好奇和期待。黑色的運用也與影片中的一些黑暗勢力和危險情境相呼應,增強了影片的緊張感和刺激感。
五、敘事手法上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運用與創(chuàng)新
(一)因果輪回
1.命運交織與故事張力
在影片中,椿救鯤,而湫救椿,這種因果循環(huán)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有著佛教因果輪回思想的影子,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常見的一種敘事邏輯。這種命運的交織使人物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形成了一個復雜而又充滿張力的故事網絡。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會被這種因果輪回的關系所吸引,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的發(fā)展。
2.主題深化與情感探討
影片中的這種輪回關系,深化了對愛、責任、犧牲等主題的探討。觀眾在感受故事的同時,也會對這些主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影片所傳達的情感和價值觀。例如,椿為了救鯤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這種無私的愛和堅定的信念讓人感動;而湫為了成全椿和鯤的愛情,不惜犧牲自己,這種犧牲精神也讓人敬佩。這種對主題的深化探討,使影片具有了更高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二)神話傳說架構
1.文化根基與想象空間
這部電影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為藍本構建了世界觀,如對掌管人類世界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神”的設定等。這種神話傳說架構為故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豐富的想象空間,讓觀眾能夠在一個充滿奇幻和神秘的世界中展開冒險。同時,影片也對這些神話傳說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改編,使其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和思維方式。
2.現代改編與創(chuàng)新解讀
例如,影片中對“神”的設定,借鑒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對神靈的描述,但又賦予了他們新的性格和使命,使這些古老的神話元素在現代故事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這種現代改編和創(chuàng)新解讀,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新鮮感和吸引力。
六、《大魚海棠》中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運用及其創(chuàng)新的意義和影響
(一)文化意義
1.傳承與弘揚
電影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廣泛地傳播給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片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神話傳說等,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電影的呈現,這些傳統(tǒng)文化元素能夠更加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和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2.文化自信提升
這部電影的成功也增強了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文化自信。影片中展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不僅具有獨特的魅力,也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會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增強對自身文化的信心。
3.文化挖掘與發(fā)展
這部電影也激發(fā)了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促進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雖然影片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冰山一角,但是通過這部電影的啟發(fā),人們會更加關注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挖掘其中更多的“寶藏”,為文化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藝術意義
1.創(chuàng)新范例與經驗借鑒
這部電影在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運用和創(chuàng)新方面為中國電影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范例。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如何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影片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它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影片的各個方面,同時又運用了現代的動畫技術和敘事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其他電影創(chuàng)作者可以從中汲取靈感和經驗,共同推動中國電影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2.美學拓展與風格形成
這部電影也豐富和拓展了中國電影的美學風格和表現手法,形成了具有獨特中國韻味的藝術風格。影片中的畫面美輪美奐,色彩鮮艷,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影片中的音樂也非常優(yōu)美,與畫面相得益彰,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氛圍。這種具有中國韻味的藝術風格,為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電影《大魚海棠》在主題思想、人物設定、場景構建、色彩運用、敘事手法等多方面成功地融入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并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現代藝術形式中的綻放。盡管影片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zhàn),但它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和借鑒。在未來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我們應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使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讓中國文化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