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乒乓球亞錦賽上,中國隊僅獲得男團、混雙兩項冠軍,在其他五個項目上丟金,這是歷年參加亞錦賽的最差成績,總體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芭畧F輸給日本”、“女單無緣四強”、“一天之內輸了9場外戰(zhàn)”等詞條登上熱搜榜。昔日的夢之隊遭遇了滑鐵盧,中國乒乓球隊怎么了?
王榮杰 資深媒體人
在2024年乒乓球亞洲錦標賽中,中國隊交出了一份遠低于外界預期的成績單。不妨從主觀、客觀及場外因素等多方面探尋原因。
1.賽程密集,運動員疲勞作戰(zhàn)
亞錦賽的整個賽程安排得相當緊湊,許多選手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多場比賽。除此之外,奧運會后,WTT的常規(guī)挑戰(zhàn)賽阿拉木圖站、澳門冠軍賽、中國大滿貫再到亞錦賽,中間還穿插著各種各樣的活動,此次出征阿斯塔納的中國乒乓球隊可謂疲勞作戰(zhàn)。
2.主辦方不夠專業(yè)
賽場上,運動員們不僅要費力解決身體疲勞、場地不適,還要應付主辦方的一系列“神”操作:中途換比賽臺、換國旗;比賽期間裁判“夢游”,多次計分錯誤,運動員要中斷比賽提醒比分,打亂比賽節(jié)奏;每場比賽只提供幾個球,運動員要自己撿球。
3.對手崛起
必須正視其他球隊的進步,特別是在朝鮮隊和日本隊身上,多次出現(xiàn)爆冷情況。日本女隊此役派出奧運陣容參賽,張本美和表現(xiàn)出絕佳的競技狀態(tài),未來極有可能是中國女隊的勁敵。
4.人才斷層
本屆亞錦賽,大家熟悉的幾位主力隊員沒有參賽,削弱了隊伍的整體實力,但也給了年輕選手們扛起重擔的機會。然而,失去了老將壓陣,小將們的表現(xiàn)不盡完美,一些備受期待的年輕選手黯然離場,暴露了人才的斷層問題。
5.“飯圈”文化或影響戰(zhàn)績
一些新生代領軍人物在球場上面對雙重壓力,不光有比賽成績的壓力,還有來自“ 飯圈”的侵擾,“ 莫名其妙”的連連爆冷,不只是技術原因,也有“心魔作祟”。
曹東旭 清風體育總裁
亞洲錦標賽是洛杉磯奧運會周期的一項大賽,亞錦賽的失利敲響了警鐘——如何在強敵環(huán)伺中保持領先?如何平衡好國際大賽與商業(yè)賽事?如何把握世界乒壇發(fā)展趨勢?這些都是中國隊需要思考的問題。
近些年,乒乓球商業(yè)化、職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少有高獎金、高積分的比賽得到運動員青睞,豐富的賽事也吸引了更多觀眾,增加了這項運動的曝光度。但過度商業(yè)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開始凸顯,密集的賽事占用了隊員大量訓練和休息時間,影響了他們的比賽狀態(tài)。
如何合理地為隊員選擇賽事,為不同特點的選手排兵布陣,盡量做到因人而異、一人一策,是需要規(guī)劃的,前提是把運動員的健康放在首位。
本次亞錦賽失利,也讓大家看到了世界乒壇整體實力的上升。如何在百花齊放中繼續(xù)獨領風騷,中國隊要作長遠規(guī)劃。體育競技,輸贏無定,沒有人能永遠站在山頂。面對亞錦賽的失利,要及時總結,重新振作再出發(fā)。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低谷是為了讓中國乒乓球再次書寫出乒乓強國的新奇跡。
李梓菲 《體育世界》主編
其實,中國乒乓球的新老問題一直都在,只是常常被耀眼的金牌遮擋,被分外高漲的熱情“分了神”。亞錦賽失利算是來得及時的一次“重錘”,讓人從喧囂中清醒,讓發(fā)熱的頭腦冷靜,沉下來總結反思。早發(fā)現(xiàn),早思考,早整改,也是一次塞翁失馬,為下一個奧運周期作好準備。
體育比賽,當然是追求奪金的榮耀;乒乓球被稱為國球,更被寄予了國人特殊的濃厚情感。但不必強求一枝獨秀。以觀眾的視角,對抗性體育比賽好看,就在于過程的驚險刺激和結果的懸念。如果沒有奧運會賽場上樊振東對張本智和先輸后贏的揪心,大家對決賽的熱情未必會那么高;如果沒有近期一些外國年輕運動員與中國隊員比賽中的“爆冷門”,大家對賽事的關注也不會這么高。能欣賞到更多過程跌宕起伏、緊張得“讓人窒息”的精彩比賽,中國隊選手在“你強我更強”中獲得勝利,是觀眾之福。
如同鄭欽文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讓國人對網(wǎng)球的關注抬升到一個新高度,別國乒乓運動員在大賽脫穎而出,也會讓乒乓這項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興盛。如奧運冠軍陳夢所言,最近的比賽可以看到一些國家迅速崛起,年輕小將脫穎而出,一項運動的長遠發(fā)展一定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所以,這是一件好事兒。
不以一次勝敗論英雄,我們所推崇的乒乓英雄,是對手強大,自己變得更強大;是經(jīng)歷低谷,更能從逆境中崛起;是勇者無懼,永遠昂著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