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作為媒介物的檔案:媒介本體論研究思潮下的理論考察

      2024-11-03 00:00:00曹志強
      檔案與建設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通過梳理具身性、物質(zhì)性與可供性在媒介研究領域的具體范式,反思其思想內(nèi)核在檔案學研究中的延展,總結(jié)出“身體—物質(zhì)—社會”多元媒介認知框架并從身體與物質(zhì)的技術性聯(lián)結(jié)、物質(zhì)與社會的生產(chǎn)性配置、社會與身體的規(guī)范性互構(gòu)三方面提出檔案作為一種媒介物存在的形成基礎、功能形態(tài)與意義生產(chǎn)。挖掘近現(xiàn)代媒介本體論研究思潮中的理論資源可為厘清檔案與媒介關系以及重新認識檔案提供思想啟發(fā)。

      關鍵詞:檔案本質(zhì);本體論;檔案哲學;媒介物

      分類號:G270

      Archives as Mediator: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Under the Research Trend of Media Ontology

      Cao Zhiqiang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By sorting out the specific paradigms of embodiment, materiality, and affordances in the field of media research,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ir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in archival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body-mattersociety" multi-media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proposes the foundation, functional form, and meaning production of archives as a mediato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ech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body and material, the productive configuration between material and society, and the normative mutual constru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body.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in modern media ontology research trends can provide ideological inspiration for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ves and media and re-understanding the archives.

      Keywords: Nature of Archive; Ontology; Archival Philosophy; Mediator

      “何為媒介”一直是媒介研究中繞不開的元問題。同時,關于檔案與媒介關系的探討由來已久,思考兩者間深層次的關聯(lián)更被認為有助于“拓展延伸檔案含義和意義詮釋”[1],其核心議題就在于:檔案是否可被稱為一種媒介。若檔案是一種媒介,傳播學卻很少將檔案列入其分析對象的行列,因為他們所認為的媒介具體指向“以技術為基礎的傳播手段”[2],或是“在時間、空間以及形態(tài)上擴展了傳播的科技”[3]。若檔案不是一種媒介,那其與媒介之間存在哪些區(qū)別與關聯(lián)?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命題要求檔案學者秉持跨學科視野,在充分理解“媒介”作為一種存在被不斷認知、建構(gòu)與發(fā)展的過程基礎上加以回答。為此,本文試圖在梳理國內(nèi)外檔案與媒介關系的理論研究現(xiàn)狀后分析其不足之處,通過剖析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媒介本體論研究影響深遠的三種理論資源及相應研究范式,捋清并思考其理論要素、觀念體系在檔案學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以期為重新闡釋檔案與媒介的聯(lián)系,以及理解檔案作為一種媒介物存在的價值、意義提供思想啟發(fā)。

      1 檔案與媒介關系研究綜述

      以“檔案”AND“媒介”為檢索式在CNKI、萬方、國圖等中文文獻數(shù)據(jù)庫進行題名檢索(檢索時間為2024年5月30日),共得到238篇中文文獻,并分別以“Archive”AND“Media”和“Archive”AND“Medium”為檢索式在WoS、Scopus、ProQuest等外文文獻數(shù)據(jù)庫進行題名檢索(檢索時間為2024年5月30日),得到504篇外文文獻。通過以下方式篩選文獻:(1)文獻類型只包含期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和專著四種;(2)合并同一作者的相似題名的文獻;(3)保留主要內(nèi)容或核心章節(jié)是論述檔案與媒介聯(lián)系的文獻。在通讀相關文獻后可歸納出三種不同的研究路徑。

      1.1 將檔案的載體視為媒介

      從最早的甲骨、石刻、簡牘到紙張、膠片再到磁盤,技術在檔案載體中的使用價值從最初的延長存儲壽命逐漸衍生出更廣泛的社會與文化意義。以紙質(zhì)檔案為例,紙介質(zhì)作為最常見的檔案載體通常與印刷術、印刷文化所綁定,基于紙質(zhì)媒介的檔案利用過程也被認為是一種紙質(zhì)化的知識傳遞形式,具有“無需轉(zhuǎn)換格式,也不需要轉(zhuǎn)譯就可讀取的特點”[4]。通過將載體視為媒介,學者們汲取了歷史主義研究范式的靈感與方法,將傳播介質(zhì)的演變與檔案載體變遷聯(lián)系在一起,或基于媒介的形態(tài)與方式特點劃分階段并追溯不同階段社會對于檔案概念的認知差異[5],或引入媒介環(huán)境學理論分析不同檔案載體環(huán)境下檔案信息傳播范式與檔案信息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6],或?qū)n案載體變遷放置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與科學技術變革的宏觀視野中去探尋兩者的互動規(guī)律[7]。

      1.2 將檔案的呈現(xiàn)符號視為媒介

      檔案呈現(xiàn)符號的產(chǎn)生與變化與檔案載體變遷聯(lián)系緊密,但兩者雖相互依賴、不可分離卻擁有各自的發(fā)展歷史與研究視角。因而不少學者在研究檔案與媒介關系時將其區(qū)別開來,通過將符號視為媒介以探討檔案的符號物本質(zhì)與核心[8],分析諸如文字、圖像、二進制代碼等記錄媒介所暗含著的媒介話語及邏輯,以探尋其如何影響檔案歷史敘事主體的認知方式,進而書寫出不同的歷史敘事文化[9]。

      1.3 將檔案本身視為媒介

      除此以外,還存在一種“檔案即媒介”的泛媒介研究觀點,秉持此觀點的學者所理解的檔案傾向于所有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信息記錄,其理解的“媒介”也并非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狹義媒介,而是聯(lián)通人與外部世界的一切物質(zhì)。在這種“萬物皆媒介”的思想加持下檔案的內(nèi)涵與外延也得以擴展:在政治領域,檔案成為權力的延伸;在文化領域,檔案又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活的記憶,一種“建構(gòu)社會記憶的重要資源”[10]。

      1.4 研究述評

      無論是聚焦媒介與檔案的形態(tài)關聯(lián),還是從泛媒介觀出發(fā)對檔案進行的中介式解讀,都因缺乏對于媒介這一存在的本體論探尋,從而陷入“效果—原因”的分析范式中無法深入發(fā)掘檔案與媒介間的聯(lián)系。基于此,本文試圖對曾引發(fā)媒介本體論研究思潮的理論資源進行系統(tǒng)性考察與分析,以期為理解檔案與媒介關聯(lián)、檔案存在本身提供跨學科思想啟發(fā)。

      2 近現(xiàn)代媒介研究的三股思潮

      杰弗里·溫斯洛普-揚(Geoffrey WinthropYoung)認為,“計算機出現(xiàn)之前并沒有體制上的媒介研究與媒介理論”[11]。也恰恰是從計算機技術不斷成熟的20世紀60年代起,“什么是媒介”“如何認識媒介”等關涉媒介存在的命題被推向傳播學研究的時代浪尖。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影響范圍最為深遠的便是具身性、物質(zhì)性與可供性這三股理論資源。在媒介研究當中,這三股理論資源的應用各有側(cè)重卻又互相關聯(lián),共同推動著學界對于媒介本體的深入挖掘。為此,下文將對20世紀60年代伊始曾在全球范圍內(nèi)掀起媒介本質(zhì)大討論的三股理論資源進行分析,并論述其在檔案學領域的體現(xiàn)。

      2.1 20世紀60年代——具身性

      (1)“身體”的登場:媒介延伸論

      受身心二元論影響,20世紀60年代前的傳播學者堅信“傳播是精神交往及互動,基本和身體無關”[12],對媒介的討論也自然“重精神而輕肉體”。但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媒介延伸論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局面,他通過描繪“環(huán)境—身體(感知)—媒介”之間精妙復雜的辯證關系從而將身體問題領入到媒介研究當中。在他眼里正是“外在的環(huán)境壓力和內(nèi)在的生物局限共同促使了身體延伸”[13],媒介因此而誕生。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媒介進化的“人性化趨勢”:“媒介正越來越多地再現(xiàn)‘面對面的’或是人性化的傳播環(huán)境”[14],即朝著與人類感官的生理和諧方向發(fā)展。

      “具身性”(Embodiment)是這一聚焦“人”的媒介研究思潮最重要的思想源泉。具身性源于知覺現(xiàn)象學開創(chuàng)者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他認為“意識是通過身體的中介而朝向事物的存在”[15],即人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很大程度上塑造或決定了人的認知特征。麥克盧漢認為的媒介具身性體現(xiàn)在媒介“以‘內(nèi)化’形式進入人的感知系統(tǒng)從而塑造人的感知或構(gòu)成對主體的‘規(guī)定’”[16],而在數(shù)字時代其擁躉者則提出了更為激進的見解,他們認為當下人們通過量化身體生成連續(xù)性數(shù)據(jù)進而形成了一種“數(shù)據(jù)替身”[17],使得媒介“在自我的結(jié)構(gòu)中植入對媒介基礎設施的依賴”[18]。這意味著人的身體開始反向融入媒介,且媒介改變?nèi)硕藚s不自知。

      (2)檔案學研究中的身體

      在檔案學領域,具身性視角揭示了檔案的產(chǎn)生、使用與解讀過程中人的感官、情感與認知參與的不可或缺性。檔案不僅是信息存儲的物理載體,更是人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與之互動的具身化實踐場所。檔案的閱讀、檢索、解釋等活動,都是在身體與媒介物質(zhì)的直接接觸中展開,這種接觸不僅僅是對信息的提取,更包含了情感共鳴、認知建構(gòu)與記憶塑造等復雜的心理過程。從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集體記憶理論中誕生的“檔案記憶觀”及其各思想旁支正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因此無論是為集體記憶塑造而創(chuàng)設的宏觀檔案管理制度,還是為個體記憶延續(xù)而開展的微觀檔案記錄實踐,都是為了強化檔案作為人與物質(zhì)、技術、環(huán)境進行互動的體驗場的價值與意義。

      2.2 20世紀90年代——物質(zhì)性

      (1)物的認識論翻轉(zhuǎn):媒介研究的物質(zhì)性轉(zhuǎn)向

      20世紀90年代起,人文社科領域發(fā)生了一次關于物的“認識論的翻轉(zhuǎn)”,各式來源繁雜的物性理論顛覆了以往傳統(tǒng)唯物主義中物與人的對立,意圖“以不同的方式來構(gòu)建一種跨越主體、客體二分法的網(wǎng)絡關系,并在這種網(wǎng)絡關系的基礎上構(gòu)建基于形式或者實踐的關系本體論”[19]。這場認識論范式革新在媒介研究領域的盛行則是為了打破強調(diào)文本至上的思想桎梏與伴隨而至的“各類文本背后的形式被忽略,各具特性的技術物被化約為透明”[20]的怪相。具體而言,早期傳播學研究局限于傳播內(nèi)容對用戶心理與行為影響的分析,對媒介本身的探討相對較少,毋寧說是從物的角度研究媒介。因而媒介的物質(zhì)性研究就是要“凸顯媒介的質(zhì)料、技術對于傳播實踐的限制”[21]。媒介考古學就是在這種強調(diào)物質(zhì)性的思想氛圍中舍去了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中專注檔案文本的話語分析方法,轉(zhuǎn)而將視角遷移向媒介軟件和硬件的物質(zhì)材料與技術評估。

      (2)檔案物質(zhì)性:超越工具性認知

      物質(zhì)性研究突破了將媒介單純視為傳遞信息的工具的傳統(tǒng)觀念,強調(diào)其作為“在世存有”的實體性與社會性。在檔案研究中,物質(zhì)性視角聚焦于檔案載體的物質(zhì)屬性、生產(chǎn)過程及其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塑造關系。檔案的物質(zhì)基礎(如甲骨、紙張、電子介質(zhì)等)不僅決定了信息的記錄方式與保存條件,而且在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基礎設施的雙向定義中,塑造了檔案的存在形態(tài)與使用情境。例如信息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電子文件、數(shù)字檔案問題除了促使檔案實體管理轉(zhuǎn)向檔案信息資源管理以及檔案知識管理外,還誘發(fā)了“記憶文化”向“存儲文化”的轉(zhuǎn)變?!皺n案全收集”與“弱化檔案價值鑒定”等觀點的提出,無不宣示著這種“存儲文化”帶給檔案實踐的巨大沖擊。沃爾夫?qū)ざ魉固兀╓olfgang ernst)則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學者,在他看來傳統(tǒng)的基于字母表的檔案價值同時取決于物質(zhì)材料與信息內(nèi)容,而基于模擬信號與數(shù)字技術的檔案則不同,尤其是數(shù)字檔案的內(nèi)在價值已受到其組成技術的支配,因此其主張用“計數(shù)”取代“敘述”以對檔案進行一種非人類視角的客觀審視。

      2.3 21世紀初——可供性

      (1)媒介形塑社會世界:超越主客二元的“媒介化”研究

      21世紀以來,“媒介化研究”逐漸成為歐陸傳播研究的新浪潮,這種研究范式旨在捕捉當代社會因媒介廣泛滲透所引發(fā)的結(jié)構(gòu)性變遷,目前主要有兩種相對成熟的研究傳統(tǒng):第一種是以施蒂格·夏瓦(Stig Hjavard)為代表的制度傳統(tǒng)。夏瓦將媒介視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機構(gòu)”,認為其既作為半獨立機構(gòu)以自身邏輯融入文化與社會諸領域,同時“媒介又自成一種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相互依賴,不可分離”[22];另一種則是以安德烈亞斯·赫普(Andreas Hepp)和尼克·庫爾德利(Nick Couldry)為代表的社會建構(gòu)傳統(tǒng)。在意識到以往的制度視角過于強調(diào)媒介邏輯的影響而沒有與具體社會文化語境相結(jié)合,且“只關注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媒介而忽視了非制度形式存在的媒介”[23]后,赫普敏銳地察覺出“媒介對于人類傳播所具有塑造性作用”[24]。在此基礎上,其與庫爾德利從時間、空間、數(shù)據(jù)等維度闡釋了社會世界中媒介與個體、集體、秩序的互動過程。

      媒介化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無疑是對“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的創(chuàng)新性繼承與延展??晒┬宰钤缬擅绹睦韺W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提出,起初是用來指代某個環(huán)境為動物提供的行動可能性。羅納德·里瑟(Ronald E. Rice)等人進一步提出了媒介可供性的概念,指“在特定場景下行動者基于自身需求或目標使用媒介潛在特性、能力等的動作可能性”[25]。而在媒介化研究者看來,“每種媒介都具有其特征或‘可供性’”[26],不僅使得“社會和文化持續(xù)不斷地對媒介施加改造和影響”[27],而且媒介本身也“促進、限制并形塑了傳播與行動”[28]。因此,媒介可供性的本質(zhì)被視為一種關系性,兼具上文所述的具身性、物質(zhì)性思想從而擁有了超越傳統(tǒng)主客二元束縛的理論潛能。

      (2)制度與互動話語中的檔案

      可供性在檔案學研究中的應用集中于探討檔案如何憑借其內(nèi)在特性、功能潛力與社會環(huán)境互動,為使用者創(chuàng)造出具體且多樣的利用可能性,其并非僅僅局限于技術屬性層面,而是更注重于深層次地分析檔案如何內(nèi)嵌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之中,以扮演起連接個體、社群與歷史記憶的關鍵中介。以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這一宏觀背景為例,檔案的內(nèi)涵經(jīng)歷了從單純的原始記錄物和信息資源向社會治理核心要素的深刻轉(zhuǎn)型,檔案制度也隨之超越了孤立的規(guī)范與模式設定,轉(zhuǎn)變?yōu)槭玛P國家治理體系完善的“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檔案權利公平配置”[29]過程。這一轉(zhuǎn)變凸顯了檔案在社會語境中動態(tài)適應和響應需求的能力,以及其在不同社會功能領域中作為關鍵中介的多元價值。

      3 具身性、物質(zhì)性與可供性視角下作為媒介物的檔案

      三種媒介研究思潮對應著三種理論資源的發(fā)現(xiàn)與拓展,具身性打破了精神的主宰地位,將媒介領域中人的完整面貌展現(xiàn)出來;而物質(zhì)性通過批判主客二元論進而強調(diào)媒介作為物的“在世存有”,在主客互構(gòu)的語境下媒介不再被視為單純的工具;可供性則選擇將人與媒介之間的矛盾對立懸置起來,轉(zhuǎn)而面向一個更為實在的問題:媒介究竟在社會世界中扮演著何種角色?細察之,這三股研究思潮背后的理論體系與思想脈絡不僅互相關聯(lián)、層層壘疊,而且無形中構(gòu)筑起了“身體—物質(zhì)—社會”媒介多元認知框架。若遵循上述框架進一步推導檔案與媒介的關系則可得出以下結(jié)3aRcwD4z/PDVtEKwKcj7qg==論:檔案是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人出于感官機能延伸需求,組合利用各類質(zhì)料與技術手段展開的具身化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媒介物。所謂媒介物是由媒介物質(zhì)性研究衍生而來的概念,但其內(nèi)涵卻又超脫物質(zhì)性的解釋范疇,象征著人、物質(zhì)與社會環(huán)境等諸存在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以及由此誕生的存在本身。因此言說檔案作為一種媒介物就是要突破以往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zhì)的二元對立,從其形成基礎、功能形態(tài)與意義生產(chǎn)三方面再認識檔案本身。

      3.1 身體與物質(zhì)的技術性聯(lián)結(jié):檔案作為媒介物的形成基礎

      當下物化感官與腦功能的檔案形成過程被以可讀取、可查證、可利用為意向的檔案技術所包裹,技術更迭則成為最重要的“目的理性活動”并引導著純粹物質(zhì)的檔案占據(jù)認識中心。檔案成為“存儲信息的技術和實踐系統(tǒng)”[30],不僅身體的存在被遮蔽,而且檔案價值也開始逐漸“由字母數(shù)字代碼和硬件構(gòu)成的媒介技術性質(zhì)所支配”[31]。必須認識到雖然物質(zhì)是形成檔案的質(zhì)料基礎,但無論是甲骨、金石、玉帛還是紙張、光電磁介質(zhì),都是在視覺、聽覺等一系列感官延伸以及人腦記憶外化的需求促使下被加以使用。檔案的本質(zhì)特征既包含物質(zhì)基礎的物理屬性,還包含了身體與物質(zhì)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信息交流與記憶留存的社會文化屬性。

      3.2 物質(zhì)與社會的生產(chǎn)性配置:檔案作為媒介物的功能形態(tài)

      從最早的口口相傳,到后來甲骨、竹簡、絲帛以及紙張等載體的應用,再到后來廣播、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介的出現(xiàn),何種物質(zhì)最適合記錄信息、檔案以何種形式存在、最適合發(fā)揮檔案物質(zhì)屬性的場景等皆在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基礎設施的雙向定義中得以生產(chǎn),不同社會觀念和形態(tài)下的檔案也因此呈現(xiàn)不同的存在方式。[32]另一方面,被配置的檔案物質(zhì)組織與表征形式又反過來塑造著社會記錄系統(tǒng)。以紙質(zhì)檔案為例,檔案形態(tài)從簡牘向紙質(zhì)的轉(zhuǎn)變重塑了知識遺產(chǎn)的生成模式,推動了管理方法的革新,拓寬了利用范圍,從而深度改寫了社會記錄系統(tǒng)的面貌。與此類似,新形態(tài)檔案的出現(xiàn)及其廣泛應用,必將進一步塑造社會對信息記錄、知識保存與文化傳播的認知框架,影響社會成員的信息獲取習慣、知識結(jié)構(gòu)與文化認同,進而對整個社會的知識生產(chǎn)與傳播體系產(chǎn)生深遠影響。

      3.3 社會與身體的規(guī)范性互構(gòu):檔案作為媒介物的意義生產(chǎn)

      身體既是自然人的身體,又是社會人的身體,同一社會景觀下個體肉身訴求與社會先驗知識在對抗、妥協(xié)與交融過程中,共同促逼人們對于自身感官與記憶需求的認知走向“趨同”。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們崇尚口述與肉體記憶并將書寫技術排斥在知識高墻之外,而如今實用主義社會則要求不同感官與記憶需求得到最適化表達與最大化滿足。在這種語境下“檔案所指”不斷延展,其已不再僅是對過去事實的忠實記錄,而是成為個體與社會共享意義空間的平臺。檔案通過整合多元感官體驗、包容個體差異性記憶、反映社會價值共識,從而構(gòu)建了一種規(guī)范性的記憶秩序,既引導個體記憶與社會記憶的融合,又為社會規(guī)范的形塑與傳播提供了實體支撐。同時,檔案在歷史文化傳承、記憶倫理建構(gòu)、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等領域的廣泛介入,進一步彰顯了其作為社會與身體規(guī)范性互構(gòu)意義維的重要性。

      4 結(jié) 語

      在對檔案與媒介關系的探討研究中,誕生于近現(xiàn)代媒介本體論研究思潮的具身性、物質(zhì)性與可供性為深入理解檔案及其在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中的角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理論框架。本文在梳理回顧相關研究路徑、理論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了“身體—物質(zhì)—社會”媒介認知框架,并以此為基礎剖析了檔案作為媒介物的形成基礎、功能形態(tài)與意義生產(chǎn)。

      未來檔案與媒介關系研究的發(fā)展可繼續(xù)深入挖掘具身性、物質(zhì)性與可供性理論在檔案領域的潛力,尤其是關注其在檔案實踐中的動態(tài)交互與相互影響。在具身性維度,研究應更加關注檔案使用者的身體感知、情感體驗與認知過程如何塑造檔案信息的接收、理解和闡釋,以及檔案環(huán)境如何通過設計與布局影響使用者的身體體驗。在物質(zhì)性維度,應統(tǒng)合檔案載體演變、存儲技術進步、數(shù)字檔案生命周期管理等多個層面研究視角,系統(tǒng)考察檔案物質(zhì)性的變遷及其對檔案價值、保管策略、利用模式的影響??晒┬跃S度,研究應聚焦檔案如何在不同社會語境中被賦予特定的使用價值與意義,以及檔案如何作為中介工具嵌入歷史文化傳承、社會治理、公共記憶構(gòu)建等多元社會功能中,深化檔案媒介運用策略,以期提升檔案公共服務效益。[33]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青年基金項目“福柯檔案思想及其學術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3YJC870008)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劉中望,潘蓉.數(shù)字檔案的物質(zhì)性思考:技術媒介作為一種研究視角[J].檔案學通訊,2022(6):12-18.

      [2][18][26]尼克·庫爾德利,安德烈亞斯·赫普.現(xiàn)實的中介化建構(gòu)[M].劉泱育,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40,205,41.

      [3][28]施蒂格·夏瓦.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M].劉君,李鑫,漆俊邑,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20,31.

      [4]LATHAM K F.Medium rare: exploring archives and their conversion from original to digital part one: lessons from the history of print media[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Electronic Journal,2010,20(2):1-14.

      [5]周文泓,加小雙.回首與展望:媒介變遷中檔案演進的全景概覽[J].中國檔案研究,2017(1):3-17.

      [6]蘇君華,周麗.基于媒介環(huán)境變遷的檔案信息價值取向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9(3):62-67.

      [7]鄧君.檔案載體演變規(guī)律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1(4):78-81.

      [8]丁海斌,劉維貴.虛擬、符號、歷史——關于檔案虛擬的符號論解析[J].檔案學通訊,2008(5):16-18.

      [9]楊光,奕窕.記錄媒介演進與檔案歷史敘事的變遷[J].檔案學通訊,2019(4):19-27.

      [10]單旭東,趙局建,王紅梅.檔案記憶觀理論再探討——基于文化記憶視角[J].檔案管理,2018(4):31-34.

      [11]杰弗里·溫斯洛普-揚.硬件/軟件/濕件[M]//W.J.T.米歇爾,馬克·B.N.漢森.媒介研究批評術語集.肖臘梅,胡曉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148-157.

      [12]劉海龍.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J].國際新聞界,2018(2):37-46.

      [13]劉婷,張卓.身體—媒介/技術:麥克盧漢思想被忽視的維度[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5):46-68,126-127.

      [14]保羅·萊文森.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論[M].鄔建中,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7.

      [15]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xiàn)象學[M].楊大春,張堯均,關群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198-199.

      [16]王學成.媒介化中的意向性與身體性——從海德格爾到麥克盧漢媒介思想的演進[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11):35-48,127.

      [17]HAGGERTY K D,ERICSON R V.The surveillant assemblag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4):605-622.

      [19]曾國華.媒介與傳播物質(zhì)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J].國際新聞界,2020(11):6-24.

      [20]易前良.物質(zhì)性:媒介技術理論化及其與數(shù)字媒介研究的勾連——基于媒介理論與STS之比較[J].南京社會科學,2022(3):96-107.

      [21]胡翼青,姚文苑.重新理解媒介:論界面、內(nèi)容、物質(zhì)的三位一體[J].新聞與寫作,2022(8):5-16.

      [22]胡翼青,郭靜.自律與他律:理解媒介化社會的第三條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6):128-135.

      [23]王琛元.歐洲傳播研究的“媒介化”轉(zhuǎn)向:概念、路徑與啟示[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5):5-26,126.

      [24]HEPP A.Mediatization and the‘molding force’of the media[J]Communication,3(1),2012:1-28.

      [25]RICE1 R E,EVANS S K,PEARCE K E,et al.Organizational media affordances:operationalization and associations with media us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7,67(1):106-130.

      [27]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wǎng)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劉君,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79.

      [29]陸陽.“權利分配”走向“權利生產(chǎn)”:社會治理視角下檔案制度的創(chuàng)新邏輯[J].檔案學通訊,2018(3):33-38.

      [30]TERRONE E.The medium is the archive[J]Law Text Culture,2018,22:31-38.

      [31]ERNST W.Digital memory and the archive[M].PARIKKA J.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2:88.

      [32]叢龍海.淺析檔案文化的電子媒介傳播建設[J].蘭臺世界,2017(S2):32-33.

      [33]張東華,黃曉勤.媒介運用對檔案公共服務的影響及策略研究[J].檔案與建設,2013(9):8-10.

      (責任編輯:孫 潔 陳 騫)

      隆回县| 克拉玛依市| 余江县| 汝州市| 甘谷县| 龙门县| 南康市| 平顶山市| 常熟市| 依安县| 佛学| 阿坝县| 曲靖市| 红河县| 卢氏县| 驻马店市| 丰城市| 东丽区| 贡山| 洞口县| 锦州市| 迁安市| 龙江县| 平邑县| 营山县| 贵德县| 和龙市| 东丰县| 无棣县| 徐汇区| 浦县| 洞口县| 夏津县| 靖江市| 垣曲县| 新竹县| 高阳县| 龙川县| 邯郸市| 图片|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