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并存、互構、諧變

      2024-11-03 00:00:00葛悅郭朗睿丁華東
      檔案與建設 2024年9期

      摘 要:社會互構論著力于理解和闡釋多元行動主體間相互形塑、同構共生的社會現象及其關系機制,為研究“檔案意識”這一動態(tài)的社會建構過程和多元的主體互構關系提供了思想工具。在深入考察和剖析檔案意識內部結構性矛盾后可以發(fā)現,“專業(yè)”主體和“社會”主體的二元劃分和各自差異性的檔案認知構成了矛盾存在的基礎。專業(yè)檔案意識和社會檔案意識之間的互構經由智性邏輯機制、意志驅動機制、實踐反思機制和情性調適機制發(fā)生,并由此實現對各主體社會行動及意義的推進、調節(jié)和創(chuàng)新。檔案意識諧變的目標在于打造檔案意識共同體,這離不開解釋語境的共融和互構場域的延伸,而依托“記憶”這一理論要素的聯結和社會主體的再生產,檔案意識的共建同升得以以實踐為最終出口。

      關鍵詞:檔案意識;社會互構論;社會檔案意識;檔案意識共同體

      分類號:G270

      Coexistence, Mutual-construction, Harmonic Change: Co-construction and Co-evolution in Archiv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Ge Yue1, Guo Langrui2, Ding Huadong1

      ( 1.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Society and Data Governa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

      Abstract: The theory of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is meant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mutual shaping and co-co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al mechanism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of action, and provides an ideological tool for the study of "archival consciousness", a dynamic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mutual-constru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within archival consciousness reveals that the dichotomy between"professional" and "social" subjects and their respective perceptions of archival difference form the basis of the contradictions. The mutual-constru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archival consciousness occurs through the mechanisms of intellectual logic, volitional drive, practical reflection and affective adaptation. As a result, the advancement,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actions and meanings of each subject is realized. The goal of the harmonic change of archival consciousness is to create an archival consciousness community,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integration of interpretative contexts and the extension of mutual-construction fields, and the co-construction and upgrading of archival consciousness can take practice as the final exit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element of memory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ocial subject.

      Keywords: Archival Consciousness; Theory of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Social Archival Consciousness; Archival Consciousness Community

      檔案界以“檔案意識”為名的學術論著和工作報告淵源頗深、數量頗豐。相關成果整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從本體層面分析檔案意識概念、構成、功能等基本屬性,及其在哲學、心理學意義上的本質和機理;二是從應用層面將檔案意識這一對象作為主題,基于其既有定位和特征,面向特定群體評估其檔案意識現狀、對提高其檔案意識水平發(fā)出呼吁、探索其檔案意識提升路徑等。而學界對檔案意識的定義多數采用對字面含義的“直觀描述”,尚未徹底實現意識本質的“抽象揭示”。學界界定檔案意識的思路基本沿用了“屬+種差”的結構,即以“認識(水平)”“了解程度”“(頭腦中的)反映和覺察”等為屬,并用關于“檔案”“檔案工作”等相關事物描述種差,但其實難免落入“檔案意識是對檔案的認識”這一同義反復的循環(huán)定義。[1]也有學者跳出字面含義,嘗試通過其在社會中的關系和功能以揭示其實質,如陳忠海指出檔案意識是“人們對那些具有查考利用價值的文件材料加以保存和開發(fā)利用的意識”[2];郭朗睿和謝詩藝借鑒范疇論思想,將其進一步歸納為:檔案意識是識別檔案對象并意欲將其以檔案方式進行處理的主觀思維[3],由此得出,檔案意識的本質在于人類將對檔案及其相關事物的認知基礎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從而能動地實現檔案價值的心智。但如何以這一本體論界定為基點,豐富“檔案意識”作為一項基礎理論議題的解釋力度仍有待進一步探究。

      “檔案意識”研究長期以來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這使“提高社會檔案意識”逐漸淪為工作報告和研究論文中套路化的“鼓與呼”,對其“辨與析”的探索和“質與疑”的反思則明顯遭受冷落。一方面,虛無和含糊的定義模式自然地削弱了意識研究的獨特性,進而使對“檔案意識”的科學理解陷入了自我解體的困境;另一方面,泛濫乃至不當的使用模糊了“檔案意識”本身的理論空間,導致相關學術交流深度有限且難以形成有效的體系化學術積累。在現代性擴散和現代化猛進的宏大過程里,檔案意識內在的矛盾和沖突一再上演,迫切需要重新審視意識問題在檔案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從檔案意識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入手,借助社會互構論探究檔案意識內部的互構機制與同升路徑。

      1 緣起:檔案意識矛盾現象及社會互構論的啟發(fā)

      社會總體檔案意識的形態(tài)因主體差異表現出不同的傾向。李國慶[4]、曹紅斌[5]等人均以主體是否為檔案工作者為依據,將檔案意識劃分為專業(yè)檔案意識和社會檔案意識兩個部分。這種基于社會分工的二元劃分雖然帶來了清晰的結果,但其發(fā)端仍有必要重新考量:原始檔案意識產生于社會對信息記錄的樸素追求,而隨著專業(yè)檔案工作誕生,與之相匹配的專業(yè)檔案意識逐漸成形。由此可見,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的關系類似于人與動物的關系,專業(yè)檔案意識是從社會檔案意識中分離出來,單獨加以考察的對象,而社會檔案意識則更傾向于普泛的、一般性的非檔案專業(yè)群體的檔案意識。隨著專業(yè)認知主體內在的自我定位愈加明晰,兩者的相對獨立性也逐漸凸顯,專業(yè)檔案意識得以與社會檔案意識實現共存。最終,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社會傾向)和檔案專業(yè)人員的檔案意識(專業(yè)傾向)共同構成了社會檔案意識形態(tài)的總體[6],分別作為從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維度。

      1.1 檔案意識中的矛盾現象

      上述二元劃分展示了檔案意識的基本組成,然而,社會檔案意識的發(fā)展結果似乎并未達到足以令檔案學研究或檔案工作專業(yè)人士滿意的程度,兩種傾向的檔案意識持久地存在矛盾,并首先表現在專業(yè)主體對社會檔案意識的消極評價上。20世紀90年代,陳智為就直指“社會檔案意識淡薄”,以至檔案的價值和作用未能充分發(fā)揮,并通過典型案例提出了“要增強社會檔案意識,必須首先增強檔案工作人員的社會意識”的反思[7];十余年后仍有學者認為“檔案工作長期以來相對落后”使得“許多人的檔案意識非常薄弱”[8];而近年來學術利用等偏向于專業(yè)傾向的檔案意識基本得到肯定,但社會傾向的檔案意識依然被認為薄弱[9]。業(yè)界交流與實踐中仍在著力面向社會提升檔案意識,學界也積極分析相關問題成因和對策——而“提升社會檔案意識”得以成為檔案界關注的任務,也變相地默認著社會檔案意識在檔案界被認為是非?!氨∪酢钡?。

      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的實踐矛盾更加具體。檔案意識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功能,是其區(qū)別于其他意識的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10]社會檔案意識與專業(yè)檔案意識之間的實踐關聯除了體現在檔案機構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基本服務以外,還表征于包含“檔案”元素的文藝作品和文化服務上?,F實的檔案活動尚有待優(yōu)化,大眾文藝作品中的檔案刻畫更與真實的檔案事業(yè)存在諸多不符。以影視作品為例,檔案元素在影視情節(jié)中往往是“異化”的形態(tài):一如創(chuàng)作者為營造懸疑氣氛,設計闖進檔案室偷竊檔案的相關情節(jié);又如新人來到某單位被安排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整理雜亂無章的檔案作為“打發(fā)”和“刁難”。誠然,這些橋段往往屬于藝術加工,并非有意歪曲檔案的文化形象,但也確實反映出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中的誤解與隔閡。一方面,檔案工作“神秘”且“煩瑣”的刻板印象,使社會大眾對檔案產生出陌生感和畏懼感[11];另一方面,學者們對《國寶檔案》《記者檔案》等各種冠名“檔案”的作品的態(tài)度非常審慎[12],對檔案社會形象與真實的檔案事業(yè)間的巨大鴻溝深表警惕。

      1.2 社會互構論的啟發(fā)

      社會互構論的提出者鄭杭生認為:互構是我們對參與互構主體間關系的本質刻畫,即指社會關系主體之間的相互建塑與型構的關系是對同一經驗性社會過程的兩種側面的理論概括。[13]這一理論將事物及其過程視為可分的、包含差別的、對立(即矛盾)的結構體,這種“相對關系”及其“互為條件”的預設構成了“二元對立”表述的基本前提。事實上,正是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密切關聯的二元范式,構成了東西方社會學對現代性的基本思考方式和解釋方式。正如塞德曼所說,“對立不僅是實證主義傳統(tǒng)的特點,而且同樣是社會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和解釋性的研究方法的精髓”[14],由此可見,研究各種二元范疇之間的裂痕與適應、對立和協調、沖突和整合必將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

      “檔案意識”現有研究缺乏對專業(yè)主體和社會主體二者之間連續(xù)體和過渡性事實的重視。作為社會總體檔案意識的兩大關系主體,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之間也存在互構共變的關系,兩者也都有自己的情境和場域。“檔案意識”印刻著“專業(yè)”主體和“社會”主體多重建構的痕跡,在由“保管對象”和“管理方法”為基礎組成的檔案實踐中,專業(yè)與社會大眾的交往互動增進了互有差異的經驗圖式的可比性,構成了普遍的共識與認同、協調與合作,也產生了上述對立和沖突,偏差和矛盾,社會互構論有助于我們從矛盾中尋求和促進協調、從協調中洞察和解決矛盾。專業(yè)與社會的互構共變機制可以透視出全社會檔案意識的結構變遷與實踐改造,只有明晰和改善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的互構關系,才能促進專業(yè)主體和社會主體檔案意識共建同升。因此,將社會互構論引入檔案意識研究,不僅可以更加準確和深入地理解上述矛盾的本質,還可以獲得消解矛盾的靈感。

      2 并存:檔案意識矛盾現象的本質及社會檔案意識的動因

      2.1 本質——二元劃分下的必然結果

      如上所述,檔案意識矛盾現象往往被檔案界概括為“社會檔案意識薄弱”,但不了解專業(yè)知識并不等同于缺乏相關意識,不能簡單以“薄弱”來形容。當我們以專業(yè)視域評估社會檔案意識時,也必須認識到專業(yè)檔案意識也在被社會所關注。

      (1)檔案意識的認知基礎

      認知科學認為,意識是在認知基礎上建立起的信息空間結構,認知系統(tǒng)可延展到主體間的和社會的局域環(huán)境中。[15]因此在破解“意識”難題的過程中,“認知主體”與“認知方式”一直被認為是消解“解釋鴻溝”的重要基礎。于是,我們對矛盾的解釋也必須回歸到檔案本身及其背后的認知主體上。檔案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在各種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直接產生,對于不同主體而言本身就有不同的定位,換言之,受主體知覺、情感、立場等不同,加上自身條件、環(huán)境因素、代際疏離、語言異質等干擾,人們對檔案及其屬性會形成不同的認知和看法,進而形成不同的檔案“意象”或符號“表征”,并化作檔案意識的外在投影,隱含著個體與群體、認識與社會的有機統(tǒng)一和內在的相互作用。[16]

      社會檔案意識的認知主體數量多且身份各異,再加上每個獨立個體自身因素的影響,差異形式自然也復雜多樣。因此,在其基礎上建立的社會檔案意識本身就無法完全統(tǒng)一,且其具體發(fā)展方向往往也不受控。不同傾向的檔案意識必然會向不同形態(tài)發(fā)展,即使是專業(yè)檔案意識,在歷史階段的分期上也經歷了古代、近代、現代的發(fā)展演變[17],因此,與其說這是一種專業(yè)與社會的客觀矛盾,不如說是二元劃分的必然結果。

      (2)社會檔案意識的主體性資格認可

      “認知主體”的引入為我們分析矛盾的本質提供了前提,社會主體獲得主體性資格認可并參與檔案意識互構,則引起上述差異性認知主體的碰撞。在檔案意識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受權力、文化權威等因素的影響,社會檔案意識依附于專業(yè)檔案意識的自我演替而流動,其在一定意義上仍屬于“純一性”范疇,并不屬于真正意義上成熟的社會互構。但隨著原有階級社會固化的社會關系和與之相適應的象征體系的瓦解、現代性觀念及流動性概念對社會各個方面的滲透,個體的檔案意識開始興起并組成了社會檔案意識的基本單元,社會檔案意識日益凸顯并與專業(yè)檔案意識分庭抗禮。社會大眾圍繞“保管對象”“管理方法”在實踐中獲得越來越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更在新《檔案法》等法律法規(guī)條款中被認可。一言以蔽之,社會檔案意識在掌握上述內部互構資源的基礎上獲得了主體性資格認可[18],由此形成多元互構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2.2 社會檔案意識凸顯的社會動因

      多數學者在定義檔案意識時通常以“檔案及檔案工作”為客體,盡管“社會”作為檔案意識主體的傾向由來已久,但其本體揭示始終淺嘗輒止,直到最近才開始在檔案學的理論結構和話語體系中重新萌芽。因此,本文的“凸顯”既是對存在的“覺察”,也是認知上的一種“再發(fā)現”。社會檔案意識得以從抽象到具象、從隱性到顯性,進而與專業(yè)檔案意識并存,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矛盾在理論與實踐中的被揭示;另一方面,由于檔案學科的研究取向發(fā)生轉變,檔案機構的社會功能得到擴充,檔案學研究多元論轉向使其關注對象從社會強勢群體及主流主導拓展到覆蓋社會弱勢群體及邊緣化人群等多層次社會結構[19],社會檔案意識與專業(yè)檔案意識的實踐性關聯得以構成一種新型的關系形態(tài),由此使得社會檔案意識的存在性愈發(fā)顯見。

      (1)賦權:檔案記憶話語權位移

      社會檔案意識的顯現首先受到檔案記憶話語權的影響。話語權是一個主體維護自身核心價值觀念、發(fā)展理念、利益關切和發(fā)展要求的話語影響力和認同度的綜合反映。[20]過去,檔案內容多為國家宏大敘事,并在其管理活動中滲透著統(tǒng)治階級更加宏觀的主觀意志,檔案記憶話語權表現出高度的中心化色彩和權威壟斷,而隨著集體記憶的權力開始向普通大眾流動,官方檔案記憶和民間檔案記憶的鴻溝開始縮小[21],檔案記憶話語權向社會大眾尤其是“邊緣群體”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位移。

      與此同時,檔案本身也成為大眾重要的話語表達工具。近年來,僑批檔案、移民檔案、個人健康檔案、女性主義檔案等諸多復合概念的興起無不體現了多元主體即大眾檔案記錄留存“意識”的提升,這種提升并不僅表現為對檔案及檔案工作認識水平和敏感程度的提高,還體現在社會各主體更加主動地識別重要檔案對象并使用“檔案方式”加以收集、整理和利用的行為,即大眾愈發(fā)重視自身在社會記憶建構過程中的主體參與,并將其作為表達自身態(tài)度和維護自身檔案記憶話語權的重要方式。

      (2)賦能:數字技術與媒介系統(tǒng)融合升級

      如果說檔案記憶話語權位移是社會檔案意識顯現的首要因素,數字和媒介的融合升級則使社會檔案意識下的文化生產實踐呈現“井噴式”增長。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廣泛運用使大眾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出大量載體類型多樣、敘事內容豐富的原始記錄,進而轉化為生動鮮活的“檔案對象”,數字人文、虛擬空間的打造也使“檔案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紙質備份、電子留存,轉向更加復雜的多維數字空間;另一方面,借由媒介系統(tǒng),大眾逐漸開始自發(fā)進行集群性創(chuàng)作,并留下大量的自省式視聽檔案[22],這種“自我檔案”的行為在技術環(huán)境發(fā)達的今天愈發(fā)普遍。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也造成了記憶物態(tài)化膨脹[23]等現實問題。

      在數字技術與媒介系統(tǒng)的賦能下,社會掌握了一定的技術資源、意義資源和機會資源,由此,檔案意識內部也達成了互構主體多元性與互構時空多維性具體同一。[24]社會檔案意識自身有強大的生命力并與社會現實相契合,媒介技術的改變更進一步闡釋了個體在檔案實踐中的“意圖—行動”,它為大眾的檔案實踐賦能,且關聯著檔案與社會發(fā)展。上述實踐亦可以為專業(yè)檔案意識的形塑和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方向上的啟示。

      (3)賦責:檔案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推進

      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檔案界從發(fā)展圖景上對檔案事業(yè)進行了新的布局。學界在界定檔案治理體系構成要素和勾勒檔案治理目標愿景時,充分展現了“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思維和對檔案客體“分類治理”“精準治理”的考量。[25]于是,社會檔案意識在這種開放的外部環(huán)境下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這種協調多元治理主體的利益訴求,激發(fā)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的做法為社會重視檔案對象、認可檔案方式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事實上,檔案治理目標愿景的實現也有賴于社會檔案意識的發(fā)展,換言之,檔案治理的愿景基于對個體的有效控制,而這種控制單純依靠現有的、外在的權力壓迫無法實現,需要人內在意識的覺醒與認同。[26]上述目標愿景表明了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互構共變的積極態(tài)度,專業(yè)人員主動與社會溝通能最大限度地行使檔案機構的社會職能,這種自覺的形塑顯然有著更高的建設性。

      3 互構: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的互構機制

      事實證明,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之間的互構發(fā)生已久,在社會檔案意識逐漸崛起并發(fā)展成熟的今天,這一內在機制亟待進一步明晰。聶云霞認為,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社會化的平民檔案意識會逐漸形成并出現多樣性的問題,其只能相互兼容、共同發(fā)展,而不能相互取代,并將這個過程視為一種檔案意識的重構。[27]需要指出的是,檔案意識經由多元主體在實踐的主觀內在意義賦予的過程中層累生成,并伴隨著向外在的實踐意義運作轉化,這種具有明顯交互性、累積性和連續(xù)性的過程更接近于“互構”而非“重構”。故此,本文基于“社會互構論”的理論框架,分析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的互構機制與發(fā)生方式。

      3.1 智性邏輯機制——平衡互構結構的“安全閥”

      智性邏輯機制指各行動主體運用智性和邏輯的方式(如認知、判斷、推論以及歸納演繹),對自我與其他行動主體的行動關聯、行動效益展開理性思考的過程[28],其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專業(yè)主體對自身及社會檔案意識發(fā)展水平進行主動評估,以及在后續(xù)實踐過程中加以調適。一方面,基于對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對社會檔案意識的評估,官方檔案機構會對其文件歸檔的重點、信息公開的范圍、利用服務的取向等內容進行綜合考量,而這些主觀內容也勢必會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并在滲透到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同時作用于社會檔案意識的塑造;另一方面,作為社會檔案意識系統(tǒng)的起點和終端,個體檔案意識的流向不僅標志著檔案事業(yè)現代化的發(fā)展水平,也能評估出社會對檔案機構業(yè)務活動與文化服務的認可度,社會檔案意識反映出的檔案需求,以及參與檔案活動的偏好與習慣亦會反作用于專業(yè)檔案意識,促使檔案機構提升其服務能力。

      除了行動者對自我和其他主體的理性計算與適應性調整,智性邏輯機制更重要的價值在于促成行動者對自我行動后果的責任意識?!皺n案”在積極參與社會記憶建構的過程中,也將人客體化為一種知識對象。[29]專業(yè)人員意識到,在其塑造和提升社會檔案意識的同時,社會公眾也形塑了自己;社會大眾也發(fā)現,自身的解放與自由只有在一定的規(guī)則與限度下才能實現。智性邏輯機制的發(fā)揮體現了社會主體承擔了理解、承認、包容和關懷其他行動主體的責任,如在檔案治理活動中專業(yè)對社會的“軟”引導以及社會對專業(yè)的“柔性反饋”[30]。

      3.2 意志驅動機制——激發(fā)互構能量的“燃料池”

      在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互構過程中,雙方都會對自我的求存和發(fā)展的意愿、利益期望、自我權利、主體性、行動自主性等進行表達、追求和實現,而其中就貫穿著意志驅動機制。原始的檔案意識由社會對信息記錄的樸素需求而催生,其以滿足個體和群體的基本需要為基礎,體現出大眾的自由意志。在此過程中,人的行動主要依循非制度化和非組織化的慣例——即各自的實際生活習慣,這些未經系統(tǒng)化加工的實踐,提供了社會行動自主性的基礎,并使“檔案意識”開始被社會化解釋和擁有。隨著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走向組織化、制度化和模式化,與之相匹配的專業(yè)檔案意識也應運而生。為了增強自身專業(yè)認同感和話語權,以及建立起與新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話語體系,專業(yè)主體重視自身作為建構主體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31],表達出對自我的求存和發(fā)展的意愿及利益期望。

      且不論雙方各自關注的檔案對象與檔案方式,即便是針對館藏檔案,社會大眾與工作人員也是分別處于被服務對象和服務者的角色。社會檔案意識與專業(yè)檔案意識高度依存卻又受差異性的意志所驅動的客觀事實,必然決定了社會檔案意識很難與業(yè)內趨同,而是在底層邏輯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形成互補。由此可見,將“檔案工作的認識水平”作為定義檔案意識客體對象的做法盡管符合專業(yè)主體的意志與利益期望,但也把“檔案意識”內部不同主體的交往和溝通推向了“解釋學困境”。為了化解這種障礙并保持合作,意志驅動機制會激發(fā)不同主體積極尋求對策。因此,本文的矛盾既是意志驅動機制下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互構的強大推力。

      3.3 實踐反思機制——維系互構進程的“質檢儀”

      檔案實踐活動本體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體論相一致[32],實踐的開始也意味著檔案化進程的開始[33],檔案依托其自身的實踐性影響著互構發(fā)生的過程和結果,實踐則時刻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于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之間產生新的互構。最終,檔案的實踐邏輯本身也因這一過程得到不斷的更新、重塑與再生產。

      如果我們將不同主體檔案意識間的互構視為一個多階段連續(xù)性的過程,相應的,檔案所關聯的社會實踐及其反思機制也包括了自發(fā)性階段、發(fā)展性階段等多個階段。在自發(fā)性階段,各檔案意識主體會主動對過往實踐進行檢視和反思。處于自發(fā)性水平的意識主體會依據暴露出來的實踐沖突,改進和優(yōu)化實踐的目標與路徑,并反映到檔案工作與社會檔案實踐的反饋調節(jié)中來。[34]但這通常是一種簡單的總結或回顧,尚不能揭示這種距離、矛盾或沖突背后的規(guī)律。而在發(fā)展性階段,各意識主體會更加重視發(fā)展關聯,并為各主體檔案意識的討論與交流留出解釋性空間,反映并揭示實踐背后的規(guī)律、理念,以此來進一步監(jiān)控和調整自己的行為與觀念。實踐反思機制的重要意義在于,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互構的不是一種單純的認知檢驗過程,而是由“互構的實踐”促成的一種活性的、可延展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

      3.4 情性調適機制——調節(jié)互構關系的“潤滑油”

      情性是指個人內在結構中,處于欲念與理性兩極之間的結構部分,是現代個人的一種重要內在機制。布迪厄將情性傾向系統(tǒng)作為“慣習”的一種解釋方式,并將其進一步描述為感知、評判和行動的區(qū)分圖式系統(tǒng)[35],因此,情性通常是一種習慣化的、實踐的、傾向性的,同時也是結構化的行為類型。不同檔案意識主體的情性傾向包括了具有穩(wěn)定認同的內生情感和外力干預產生的外部情感,其由不同意識主體成長經歷、教育經歷、社會經歷等積淀而成,具有差異性。在此過程中,檔案專業(yè)教育與業(yè)務培訓事實上就包含了對檔案意識個體情性傾向的“規(guī)訓”,并使專業(yè)檔案意識的情性傾向體現出檔案工作者的專業(yè)性,這種情性傾向不可避免地會與社會檔案意識的慣習發(fā)生持久的沖突,這就要求兩者之間要不斷進行調節(jié)和適應。一方面,專業(yè)主體會面向社會進行一些檔案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以及形式豐富的文化生產活動,將其作為對社會主體觀念、想法和行動的再生產;另一方面,社會檔案意識情性傾向也可能是建構新的結構的力量源泉,生成新的法律與倫理,并填充法律與倫理調控之外的慣習領域[36],從而弱化乃至消解純粹理性行為的極端趨勢,為檔案意識下的檔案記憶再生產活動注入才情和旨趣,使之具有表現力、感染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創(chuàng)新和補充意義。

      情性調適作為一種感性的互構機制不僅是上述三個理性機制的補充,也是一種即時的情緒狀態(tài)與行動邏輯——即韋伯所述“情感行動”。情感既可能直接轉化為行動,也可能會與理性結合再作用于行動的發(fā)生。需要強調的是,情感具有積極與消極的兩面性,基于其消極面可能引發(fā)的破壞性需要通過情感治理予以弱化和規(guī)避[37],因此,情性調適機制也強調了專業(yè)檔案意識主體對社會檔案意識主體規(guī)約矯正的責任,以及社會檔案意識主體對專業(yè)檔案意識主體監(jiān)督反饋的權利。

      4 諧變:專業(yè)檔案意識與社會檔案意識的同升路徑

      “共變”是“互構”的總體趨向,其類型可劃分為“正向諧變”“反向逆變”“悖向同變”三種,其中“諧變”是指行動者之間協調一致的變化趨向,區(qū)別于“反向逆變”和“悖向同變”中反復出現的分歧與沖突,“正向諧變”的行動關聯朝著共識互信、合作協調、互惠雙贏等和諧向度發(fā)展,是現代社會實踐的本真意義和主流趨勢[38],而逆向沖突則是實現諧變的必經之路。對于社會檔案意識與專業(yè)檔案意識在具體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本文提出以“共建同升”作為消解之策。檔案意識共建同升的目標在于打造“檔案意識共同體”,旨在打破社會與專業(yè)隔閡的同時進行積極的意識交流與實踐互動,建立起共識互信、合作協調的行動關聯。在理論層面上,這離不開解釋語境的共融和互構場域的延伸。若以實踐為最終出口,“記憶”則成為聯結社會檔案意識與專業(yè)檔案意識不可替代的解釋元素。

      4.1 語境共融,互相解釋存在依據

      正如Schlagel所說:“所有的經驗和知識都是相對于各種語境的,無論物理的、歷史的、文化的和語言的,都是隨著語境而變化的。”[39]檔案意識中的矛盾現象呈現出其背后的本質復雜性與語境依賴性。專業(yè)主體和社會主體依賴其研究語境或社會語境選擇了“檔案意識”的不同解釋方式,其中暗含了主體對于語境的選擇與構造?!罢Z境”是歷史事物處于其中并與之發(fā)生行動和相互聯系的可見或者不可見的“空間”,是由多種因素相互聯系、互相作用交融而成的復雜的綜合體[40],其所反映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多向的、立體的和互動的復雜關聯,這種關聯意味著,主體既會參與到事件和語境的構造中,同時,語境也能影響主體的行為。[41]故此,消解不同主體間差異和矛盾,進而走向諧變同升的前提之一就是促成專業(yè)主體和社會主體檔案意識“語境”的共融。

      語境被認為在不同認知基礎上對區(qū)分和建立統(tǒng)一的社會事實有著積極作用,對于把握多元主體檔案意識的共時性與歷時性也有著特殊的認知優(yōu)勢。語境共融要求將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生成解釋與機制解釋對立融合起來。因其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些關于主體的事實或事實集合所決定,語境與主體行為之間的本體論關系通常是客觀可描述的。[42]因而這種解釋是雙向的、相互的,即專業(yè)與社會雙方互為解釋的主體和客體在統(tǒng)一的社會語境中,互NMz+uAOiofe6aYSxFIWO5JYoqzZSYS2RPXS+Z7GyiWE=相闡釋各自的合法性或合理性依據,最終達成某種利益和行動的一致。語境的共融與相互解釋能夠整合專業(yè)主體和社會主體之間互構的要素和機制,弱化各自內在的規(guī)定性并提供互構基底,重組界定檔案意識的思維框架和實踐傾向,經由“去語境”和“再語境”達成雙方的共識同升與正向諧變。因此,語境共融既是一種理論立場,也是一種實踐立場。

      4.2 場域延伸,形成檔案意識共同體

      不同檔案意識主體在適應文化融合和情感認同的過程中既“脫域”也“在場”,更在該情境下形成了一個極其復雜且浩瀚博大的場域——“互構域”。在和社會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中,檔案機構或專業(yè)主體會借由檔案記憶喚起公眾類似的情感經歷并激發(fā)其參與熱情,同時經由文字、圖像等敘述形式激發(fā)更多主體進行回憶和想象。這一過程得以發(fā)生離不開主體間的情感認同。正如哈貝馬斯在總結黑格爾的相互承認理論時所述:“自我意識是為承認而斗爭的結果,它只有在主體間相互承認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自我認同也必須以主體間的相互承認為基礎,它只有通過自我承認與承認我的他者的認同,才是可能的?!盵43]情感認同影響著檔案意識互構域的建立,也可以改造互構域,以容納各主體發(fā)揮自身能動性以及各類檔案資源的相互分配、調控和再生產。

      因此,“互構域”實際上就是多元主體檔案意識組織起來的共生空間,產生特定的實踐和情性系統(tǒng),最后構成不同的階級慣習和品味。王露露將這種共生的結構性關系稱為一種合意關系,并指出其建立主要依靠的是檔案敘事。[44]檔案敘事是專業(yè)和社會基于場域規(guī)則進行博弈的關鍵,其結果取決于檔案敘事所選擇建構的文化意義和符號體系,其可能是正式制度的也可能是非正式制度的;可能是意識的也可能是潛意識的。最終,差異的主體在敘事的框架中融合為一個倫理共同體、情感共同體與記憶共同體,最終實現意識共同體。

      4.3 記憶聯結,降低檔案準入門檻

      檔案意識的同升路徑不僅根植于其理論本身的延展性,還包括了實踐活動本身的意識關聯。在后現代主義的思潮下,社會大眾往往不再被動地服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權威,而是傾向于根據自身偏好主動地選擇認可的文化形式,因此社會檔案認知與實踐也表現出“去中心化”的樣態(tài)。這一問題化解之策在于如何定位并聯結多元主體之于檔案認知的原點,進而達成普適性的共識,以降低社會進入“檔案”的門檻。

      對此,覃兆劌曾有一段極簡短的描述,“記憶的需要催生了記錄行為,記錄的控制選擇了檔案方式”[45]。其不僅點出檔案與記憶天然的密切關聯,也暗含了“檔案記憶理論”的基點或者前提。事實上,在檔案界,東西方學者都已深刻地認證了“記憶”是檔案理論與實踐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重要范式,前文的論述也已多次體現了“檔案記憶”的理論張力。對于社會大眾這一認知主體而言,記憶的記錄行為相較于“檔案”更加親民,以“記憶”為切口也能更好地讓社會大眾認識檔案的屬性與價值。不同于檔案從業(yè)者,社會檔案意識更多是以問題為導向,是在實踐中把檔案作為維持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固定內容及穩(wěn)定結構的重要手段。從“記憶”走入“檔案”、以“記憶”講述“檔案”,可以讓“檔案”更容易被解釋、被擁有、被使用。為此,檔案界可以利用這一方式進行檔案記憶的文化輸出,還可以借此實現大眾智慧的集成,為檔案事業(yè)賦能。

      4.4 意義活化,豐富檔案記憶再生產維度

      若將“記憶”視作聯結各主體檔案意識與相關實踐的基原,那么對檔案記憶的再生產則指向了各主體檔案意識下的自覺行動衍生,并在其生成、加工、傳播和消費的同時,內化為一種價值取向、意識形態(tài)和倫理道德。誠如阿斯曼所說“記憶制造意義,意義鞏固記憶”[46],作為記憶再生產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意義再生產一直是檔案記憶再生產的核心指向。在此過程中,專業(yè)檔案意識表現為對集體記憶控制和詮釋,以引導和重塑社會價值觀;社會檔案意識則表現為對個體記憶的傳遞和共享,以謀求更加廣泛的關注和認同。當兩者接近一致時,檔案記憶的意義達成效果與生產者的期望就能達到較高契合度,實現意義的傳遞與更新;反之,有可能在沖突或對抗性認知反應下,導致意義的曲解或泛化[47]。這就要求我們持續(xù)深耕和拓展檔案記憶意義的實踐場景,尊重不同主體記憶內容的敏感性和差異性,促使社會利益主體的心理圖式達成互聯共通,最終化解這一沖突與矛盾并實現檔案記憶意義的管控。

      社會檔案意識既有與專業(yè)檔案意識的外顯邊界,又在內部存在分化的隱性邊界。作為檔案記憶產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社會大眾既是聚合的,又是流動的,他們既可能接受并傳播專業(yè)主體所主導的集體記憶和官方文化,又可能在記憶分解的過程中重組意義碎片,對檔案記憶中的各種符號和表征進行改編或延展,抑或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敘事邏輯,并以此為腳本把意義碎片重新排列和拼貼。故此,專業(yè)主體一方面要主動接納并承認社會主體檔案記憶及其意義再生產的群際邊界,又要與社會主體加強交流,共同制定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規(guī)范,增強社會的融合度,以實現理論與實踐雙軌的諧變同升。

      作者貢獻說明

      葛悅:設計研究框架,論文撰寫、修改與定稿;郭朗睿:論文撰寫與修訂;丁華東:本文通訊作者,指導論文修改與定稿。

      注釋與參考文獻

      [1]馮伯群.檔案意識論[J].檔案管理,1989(6):8-12.

      [2]陳忠海.試論檔案意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3):116-120.

      [3]郭朗睿,謝詩藝.大眾檔案意識存在要題初探:來自范疇論的啟發(fā)[J].山西檔案,2023(2):27-36.

      [4]李國慶.檔案意識縱橫談[J].檔案管理,1987(4):25-26.

      [5]曹紅斌.略論檔案意識[J].檔案,1988(2):22-24,39.

      [6][9]黃夏基,劉鵬飛,黃宣堅.論檔案意識普及與提高的主要目標群體及推進路徑[J].檔案與建設,2023(9):24-27.

      [7]陳智為.談談社會檔案意識[J].中國檔案,1996(3):13.

      [8]尹美京,任鳳仙.檔案意識與檔案工作的關系之我見[J].檔案學通訊,2008(3):83-85.

      [10]郭朗睿,謝詩藝.大眾檔案意識下的文化生產:自覺的衍生[J].山西檔案,2023(5):59-68.

      [11]閆靜,朱琳,張臻.檔案用戶利用需求及對策研究——基于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用戶利用需求問卷調查[J].檔案管理,2022(2):93-97.

      [12]任漢中.別把“檔案”一詞當狗皮膏藥[J].檔案管理,2008(6):65.

      [13][18][28][38]鄭杭生,楊敏.社會互構論:世界眼光下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新探索——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98-201,537,539,529-531.

      [14]塞德曼.后現代轉向:社會理論的新視角[M].吳世雄,陳維振,王峰,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18.

      [15]劉曉力.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J].中國社會科學,2020(9):23-47.

      [16]李秋麗.公眾視角下的檔案利用服務探析—基于普通公眾的檔案館認知調查[J].檔案管理,2022(4):99-103.

      [17]林真.論檔案意識的發(fā)展與演變[J].山西檔案,2001(6):8-10.

      [19]安小米,郝春紅.國外檔案多元論研究及其啟示[J].北京檔案,2014(11):16-20,34.

      [20]賈兆義,張傳泉.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建構任務、理念和路徑[J].云夢學刊,2019(2):81-85.

      [21]丁華東,周子晴.從固態(tài)到液態(tài):檔案記憶再生產形態(tài)的嬗變與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1(6):13-21.

      [22]何謙.自我檔案·社群·類型——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作為“我電影”的美國亞裔影像生產[J].當代電影,2023(2):116-124.

      [23]諾拉.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M].黃艷紅,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15.

      [24]鄭杭生,楊敏.社會互構論的提出——對社會學學術傳統(tǒng)的審視和快速轉型期經驗現實的反思[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4):21-32.

      [25]嘎拉森,徐擁軍.檔案治理體系的構成要素與實現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2(6):61-69.

      [26]謝詩藝,葛悅.檔案文化治理:關于檔案治理的文化考量[J].檔案學通訊,2023(1):39-44.

      [27]聶云霞.全球化過程中檔案意識的認同與重構[J].檔案學通訊,2008(4):12-16.

      [29]楊光.??抡摍n案——作為一種思想史研究的檔案研究[J].檔案學通訊,2023(2):109-112.

      [30]陳曉婷,郝華鋒,盧思佳.多元治理視角下檔案治理的理論基礎[J].蘭臺世界,2023(1):36-41.

      [31]張斌,楊文.論新時代中國特色檔案學話語體系的構建[J].檔案學通訊,2019(5):4-12.

      [32]丁海斌.檔案學本體論——兼談檔案學的根本原則[J].檔案學通訊,2015(6):14-19.

      [33]趙紅艷.哲學視閾的檔案與檔案化闡析[J].檔案學通訊,2018(6):31-34.

      [34]丁海斌.檔案工作中的“后端反饋調節(jié)原理”——兼談對“前端控制”理論的修正與完善[J].檔案管理,2022(5):5-13.

      [35]朱國華.權力的文化邏輯:布迪厄的社會學詩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03.

      [36]何雪松,楊超.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慣習建構[J].長白學刊,2016(4):111-118.

      [37]劉玉珍.合作治理:新型城市社區(qū)居民的土地情感行動及其治理模式[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122-130.

      [39]SCHLAGEL R H. Contextual Realism:A Meta-physical Framework for Modern Science[M]. 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1986:xxxi.

      [40]李劍鳴.歷史語境、史學語境與史料的解讀——以弗吉尼亞州批準美國憲法大會中一條材料的解讀為例[J].史學集刊,2007(5):32-42.

      [41]殷杰.語境主義世界觀的特征[J].哲9cx47sd3FAuqSJIxZdB3o2PUrzqnAaY88QQQHByDWhw=學研究,2006(5):94-99.

      [42]王亞男,殷杰.社會科學中語境論的適用性考察[J].天津社會科學,2020(5):41-46,51.

      [43]王鳳才.霍耐特承認理論思想淵源探析[J].哲學動態(tài),2006(4):57-62.

      [44]王露露.檔案場域的形成、發(fā)展與作用機制[J].檔案學通訊,2020(6):31-37.

      [45]覃兆劌.檔案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健腦工程”——記憶·檔案·文化研究的關系視角[J].浙江檔案,2011(1):22-25.

      [46]阿斯曼.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M].潘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49.

      [47]丁華東,張燕.論新媒體傳播與檔案記憶的意義再生產[J].檔案學通訊,2018(3):62-67.

      (責任編輯:孫 潔 陳 騫)

      德格县| 湖口县| 酒泉市| 莒南县| 洪泽县| 民乐县| 宽甸| 广南县| 石楼县| 宁远县| 绍兴市| 兴海县| 水城县| 铜鼓县| 措美县| 都安| 盘锦市| 冕宁县| 阿拉尔市| 西峡县| 台山市| 青川县| 探索| 淅川县| 威信县| 湟源县| 镶黄旗| 玛曲县| 遂平县| 宜丰县| 金乡县| 周口市| 定远县| 木里| 阳泉市| 沅陵县| 西城区| 北京市| 攀枝花市| 白城市| 中牟县|